许仲英
2006/12/06
2005年4月4日上午,长子县南陈乡东峪村的山岭上,一座黄土坟丘前竖起了一块崭新的墓碑。墓碑前,聚集着许多胸佩白花、手执祭品、前来凭吊的人。他们中,有从祖国各地专程赶回来的当年在这里插队的天津知青,有东峪村的父老乡亲,有南陈乡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干部,还有村小学的孩子们...墓碑前笼罩着庄严肃穆的气氛,人们用敬献花圈、默哀鞠躬这样的方式,默默表达着对逝者的深切缅怀和崇敬之情。
这里,安息着一个33年前辞世的英魂,一个为了抢救他人生命而永远长眠在异乡的英魂,一个将自己的花季年华永远定格在19岁上的英魂……她,就是长子县南陈乡东峪村天津插队知识青年――赵银凤。
1970年5月11日,年仅17岁的赵银凤从天津市合江路中学毕业后,随着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潮,由大都市来到长子县当时的南陈公社东峪大队,成了一名插队落户知识青年。赵银凤性情开朗,体格健壮,有着一身好水性,像个运动员。她爱说,爱笑,爱干活,爱帮助人,无论知青还是社员,都很喜欢她。她虽然在村里只生活了两年多一点,却给认识她的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72年6月19日,赵银凤与另外两名天津知青一起在长子县的申村水库游泳。一名同学突然不慎滑入深水区,几番挣扎后渐渐沉没。当时已经游罢上岸的赵银凤见状,毫不犹豫地重新跳入水中,奋力向她游去,并用尽最后的气力,把她带至岸边,推到岸上。那位同学得救了,赵银凤却因力竭而沉入水中,付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一年,她刚满19岁。
赵银凤的遗体没有运回天津,而是永远长眠在东峪村这块曾洒下她辛勤汗水的土地上。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所限,当时没能为她立起墓碑。
时光荏苒若白驹过隙。此后的33年里,随着知青运动的结束,绝大部分天津知青陆续离开了东峪村,工作生活在祖国各地,甚至远在香港、日本、美国等地。“用墓碑来告慰一个长眠异乡的英魂”――这成了知青们心中一个排解不下的“结”,也成了东峪村乡亲们的共同愿望。
在了解了事情的全部经过后,南陈乡党委书记王忠玲同志深受感动,并亲自操办一应事宜。4月4日,墓碑终于立在了赵银凤的坟前,一个人们积蓄了33年的夙愿终于实现!一个寂寞了33年的英魂终于安息!
(原载长治日报,本站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