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刚
2007-06-08
蚂蚱是"蝗虫"的俗称,广东人称之为"草蜢"。在北方,尤其是在黄河中下游,蝗虫多不胜数。一说闹蝗灾,那庄稼可就成片成片的遭殃。凡蝗虫经过的地方,老农所辛苦经营的庄稼肯定无一幸免,十有八九颗粒无收。我虽有在农村插队的经历,可并不知晓庄稼被蝗虫侵害是怎样景象,蝗虫的威力真像传说的那样恐怖吗?我表示怀疑。多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得以目睹。
那一年,我在河北省大城县的一个化工厂上班。在初秋的一个周末,下班后没什么事,我和我的同事们,百无聊赖,都想找个地方消遣一下。大家各抒己见,有人提出到县城遛一圈儿,也有人说吃烧烤不错,还有人说打扑克最过瘾。再看看这几个人,一个个脑袋摇晃的跟拨弄鼓似的,争论了半天也没能拿出个统一意见。无奈中,一个家在农村的同事说了,"干脆上我们家喝酒去吧,尝尝我们家的新宠,特色油炸蚂蚱,那真是又脆又香,好吃极了。"好主意,真是好主意。在一片起哄声中,大家相继登上了面包车。
这个同事的家,离我所在的工厂,只有五公里左右的路程。上车后,大家十分兴奋,一路上,说说笑笑的,还四处张望着外面的秋实景色,感觉什么都是新鲜的。正在大家在颠簸中遐想着丰收景象的时候,突然一个同事惊讶道:"你们看!那是怎么回事!"我们几个人下意识的把头扭向了手指的方向。眼前的场景让大家着实惊了一下,"这是怎么了?今年夏天没下冰雹呀,怎么这玉米都成了光杆司令了?嗯,有点奇怪。"还是我的这个家在农村的同事道出了原委,"前一段时间这里闹了一阵蝗灾,铺天盖日的蝗虫从这一过,庄稼就成了这个样子,要不,怎么让你们大吃油炸蚂蚱呢。""快停车!下去看看。"有人提议道。
下车后,十几只眼睛分别向四处扫描。哇!好厉害,经蝗虫扫荡过的庄稼,一片狼籍。唉,这都是农民兄弟的血汗呀,怎么说完就完了呢。原来油绿色的叶子不见了踪影,只见几条枯黄的叶脉在无奈中低头叹息。就连初长成的幼嫩果实也被榨干了所有精华,唯有光秃秃的玉米杆仍强忍伤痛,坚强挺立着,它周身上下被利齿攻击的伤痕斑斑点点,仍依稀可辨。忽地,一阵微风轻浮而过,只听周围瑟瑟作响,好像有谁在倾诉着什么,让人感叹------。
电视里播放着一个描写少儿题材的连续剧,没多大意思,大家有一眼没一眼的观看着。不知不觉,刚才的景象又成了话题,大家都为老农感到可惜,也为之心痛------。不经意间,一股诱人的香味,从厨房里悄悄飘了出来,这香味让人的鼻孔不自觉张开,贪婪地嗅着。正在大家恍惚时,突如其来的高叫声把大家下了一大跳,"嗨!都愣着干什么呢?蚂蚱都炸好了,赶紧上呀。这次,咱们可是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对这些家伙绝对不能心软,必须把它们全吃掉。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对吧。"早就听说油炸蚂蚱很好吃,可以前没有吃过,不知味道如何?我怀着好奇的心,用筷子夹起一个,嗯!好吃,确实又脆又香,实在是美味。尤其是尾部的籽,吃着很劲道,越嚼越香,再配上高粱白酒,那真是让人吃一次想百次。
那晚,为消灭这些"害人虫",大家确实都尽了最大的努力。都说了,给老乡们报仇雪恨,谁不卖力气谁不实在,不真拼,肯定不行。到最后,一个个都晃悠的站不稳了,还都说要坚持到最后胜利呢。临走前,都表了的决心,"如果还有这样的杀敌机会,肯定会再来效力的。
"从同事家回来后,那股余香仍在嘴里环绕。当夜小解,同宿舍一个绰号叫"大肚子"的同事,一边说着梦话,两片嘴唇还 "吧嗒,吧嗒"的响个不停。看来,大家对这一餐已"耿耿於怀"。不过,光靠回味是不行的,只有吃,才是硬道理。几天后,有探子来道,"发现镇上有油炸蚂蚱卖,是那个叫'什么什么'的小饭店。"好消息,解馋的机会终于又到了。下班后,大家约到一起去了那家小饭店。这家饭店虽小,客流却不少,每张桌都坐的满满的,看来喜好这个佳肴的人还真为数不少。那天以后,这个对我们有着特殊含义的小饭店,就成了每晚必去的场所。
因季节原因,一个月后,蚂蚱逐渐从人的视线中消失了。就连饭店老板冻在冰柜里,准备在春节卖大价钱的储备蚂蚱,在我们的软磨硬泡下,也没能幸免即刻被化为美食的命运。
一年一度让人为之牵魂的季节就这样结束了,没办法,想要再次满足这张馋嘴,只好等到来年初秋了。
蚂蚱,等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