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东升
2008-04-29
每读清史,只爱看忽必烈和康雍乾三朝。后边的皇帝实在不提气。朝廷软弱,官员腐败,人民受欺。动不动就割地赔款,跟巴掌大点儿的国家也签不平等条约。所以从来没细读过清朝后来的历史。连刘晓庆主演,李翰祥执导的电影《火烧圆明园》也没看过。
这次无意间看到火烧圆明园前的一点事情,才勾起了我细看看这段历史的兴趣。
圆明园是两把火烧的,第一次是1860年。(咸丰十年)鸦片战争后,封疆大吏叶名琛拿着国家的俸禄,"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把矛盾日积月累,最终转移到紫禁城皇帝的身上。英法联军,要求换约北上天津,1859年4月10日,怡亲王至清营,"如夷人入口不依规矩,可悄悄击之,只说是乡勇,不是官兵。"让国家军队假扮老百姓偷袭洋人。这不是嫁祸于老百姓吗?朝廷软弱的如此地步,老百姓还能活吗?用现在的话说"干的都是猫子狗子的事。"
通州谈判时,清政府答应英法联军所有条件,但枝节问题寸步不让,全权代表、钦差大臣载桓要求夷人"见皇帝必须跪拜","必须按中国礼制,跪拜如仪,方可许可。"巴夏礼说:"我不是中国臣民,为何解袍跪拜?"僧格林沁逐将巴夏礼代表团一行39人全部逮捕,押往北京做人质。
巴夏礼39人是外交使团,人质被扣押促使英法联军迅速进军北京。3天后皇帝的弟弟奕訢被迫向英法联军交还人质。但喘气儿的只剩下18人。《泰晤士报》著名记者被"大卸八块"。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汉人的规矩,满人不清楚。
扣押使节、杀死人质、残害记者,英国公使额尔金和英军司令格兰特大怒,他们认为大清国有的是金银财宝,不怕割地赔款,得干点儿叫皇帝肉疼的事情。故宫是政府机构属于公共财产,烧了,皇帝可以加税,涨价再盖新的,而圆明园是皇家私家园林,属于私产,叫大清皇帝破产。这就是西方人和东方人根本的不同。皇帝能破产吗?中国皇帝想干的事情能干不成吗?围绕在黄帝身边的那些大臣,会想出无数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使皇帝的想法成为现实。什么军费、赈灾款都敢动。管你老百姓的死活。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是有内奸引路的。此人名叫龚橙。他爹名气要大得多。龚自珍,清末思想家、文学家。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者。龚自珍一生做学问,偏偏生出了这样的逆子。幸亏龚自珍死于1841年。如看到龚橙的汉奸嘴脸,不知老先生会是什么表情。龚橙晚年精神失常,发狂而死。
1860年,额尔金、格兰特特还不具备"世界文化遗产高于主权、属于全人类"的觉悟。
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后,大肆抢劫,把能带走的都带走了,为了掩盖罪行,放了一把火。这把火直直烧了3天。但是圆明园实在太大了,而且水多,一些偏僻之处和水中景点留存下来了,1873年勘察,圆明园内共保存下来13处景点。
清政权的腐败,软弱,又引来了1900年的第二次火烧圆明园。就是刘晓庆主演的《火烧圆明园》。我就不多说了。文学作品表现的多是这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