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葉//
中國人從來不怕災難,不管是多大的災難,只要是大家一起倒霉就行,從不探究真相,也不屑於别人去了解真相。災難過後,慶幸自己躲過了,嘲笑别人离去了。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這都是命。
——鲁迅
//En-Jr Liu
最近這兩年風氣改了,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樂見這種改變。
//孫與言
精準命中
//賴浚益
這廝本是光復會員,那麼多的志士仁人為理想前仆後繼的犧牲他沒看到?秋瑾找他回國革命,他的回答是-退出光復會,如果這話真的是他講的,他的人品也可見。不敢起而行,只會講酸話。
//弘葉
賴浚益 人是多面的且會變,看其最終對社會的影響或貢獻,取其長而舍其短。
//賴浚益
弘葉 社會之所以進步,正因於少數先知先覺人的理想與奉獻。儒家之所以道統不絕正因為他總鼓勵人心的正面思想。
如果社會的輿論都是這種充滿酸氣的思想,沒什麼好取的,把他當言論自由就像吸毒合法化一樣,慢性自殺。
//Heng Soon
賴浚益 请问他对秋瑾的“回答”,出处是哪里?
//賴浚益
Heng Soon 1904年光復會成立他是創始人,後來光復會和興中會合併時名單就沒他了。
//Heng Soon
感谢回复,但我的问题是,您所说的他对秋瑾的“回答”,我可以在哪里找到相关的历史记录呢?
//賴浚益
Heng Soon “他的回答是-退出光復會”,他的行動說明他的回答。
//Heng Soon
賴浚益 行动就是回答?所以没有任何相关历史记录,纯属您个人推断?哈哈哈哈哈哈
//賴浚益
Heng Soon 他的行動是有記錄的,有什麼言語回答能比行動更真實呢?
//Heng Soon
賴浚益 第一,鲁迅是否加入光复会,到现在还没有定论,许寿裳和周作人的说法各有不同,您有更确凿的证据吗?较为肯定的是,他在思想和情感上支持光复会和排满革命,仅此而已。第二,您之前的留言表示鲁迅和秋瑾之间有交流,鲁迅拒绝了秋瑾。必须搞清楚的事,鲁迅在青年时代还是周树人,他在革命运动中籍籍无名,和秋瑾的地位有天壤之别,秋瑾会那么看重他吗?会那么在意这个搞翻译的留学生革不革命?鲁迅是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后才暴得大名,为世人所知,这点要搞清楚。很多关于秋瑾和鲁迅之间的事,都是后人杜撰,所以我就问证据在哪里。
//弘葉
賴浚益 中國歷史統治者大多數推儒,為什麼因為對統治者有利,中央近二三十又在推,還打著孔子學院全球兜售,表面推僧實際推共,因為很多人、青少年并不知道中共的殘暴,會有人上當的
//賴浚益
弘葉 離這題了要討論儒家與政治的題目,再開個題引戰吧。
//弘葉
賴浚益 儒家就是涂毒中國人的慢性毒藥,溫水煮青蛙一樣地扼殺民眾的個性及個人正能量(力)亦讓中國人的世界表面(禮、忠、孝)實質殘酷圍擊,禍延子孫。
//賴浚益
Heng Soon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9%B2%81%E8%BF%85
鲁迅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M.WIKIPEDIA.ORG
//賴浚益
Heng Soon https://kknews.cc/history/nemx94q.html
魯迅為何與秋瑾有著隔閡,兩人見面就大罵?周作人書籍揭秘其原因
KKNEWS.CC
//周善為
弘葉 您認為儒家是毒藥等等,故應廢棄。那麼請問您,國家的法律,應否廢除?
//Heng Soon
賴浚益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E7%A7%8B%E7%91%BE
秋瑾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ZH.M.WIKIPEDIA.ORG
//弘葉
周善為 儒家等於國家法律?
//賴浚益
Heng Soon 搞不懂周樹人,不想參加革命,沒事參加人家光復會活動幹嘛,還從成立之初就開始。
徐双韵《忆秋瑾》一文所记载:“秋瑾发言,力主回国,词意激昂,随手从靴筒取出倭刀,插在讲台上说:‘如有人回到祖国,投降满虏,卖友求荣,欺压汉人,吃我一刀。’”
你不覺得奇怪嗎?周是以什麼身份,什麼態度參加那次會議的?
秋瑾那話不針對其他人,難道是大家懷疑她回國不是為了革命而要投降清政府,所以激動的跳出來自清?
//Shih-Kai Cha
Larry Lay 人各有志,也許周樹人只是看穿了光復會的内部矛盾,和不同意他們激進的革命路線而退出而已 ... 事實證明,比起明治維新,這種亂無章法,和依賴滿腔愛國熱血和偶然性成功的革命,加上未經反思改造的思想體系,帶給中國的,是軍閥割據、群雄混戰,洪憲鬧劇、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 等等,是比滿清統治更深重的歷史災難。空有理想和前仆後繼是没有用的,所以魯迅才會轉而投身於文化批判的行列。
//賴浚益
Shih-Kai Cha 人各有志沒錯,但是,“最后扔下一句混账话:這都是命。 ”~這句話是他說的就很混帳,他明明看到光復會一堆不向命運低頭,起而行動的志士,而他自己本來也是一員。
“只要是大家一起倒霉就行”--不就是回去清朝當官的他嗎?“災難過後,慶幸自己躲過了,嘲笑别人离去了。”還是他啊,狂人日記,阿q正傳不就是在酸嗎?但是沒有他那些撒血在這土地上的朋友,沒有更多不向命運低頭的人抵住中流能撐過災難?
他的著作也不是不好,但沒有他的著作,該覺醒的還是覺醒,有了他的著作,有沒有什麼好處我不知道,但是鍵盤俠的素材的確多了不少。
//Shih-Kai Cha
Larry Lay 我的理解是:他駡的 “ 混帳 ”,並不是駡那些抛頭臚灑熱血的志士,而正是指那些渾渾厄厄、得過且過,没有對國家民族的命運深入思考的人。當然,滿清末造,兵荒馬亂之際,對所謂的普羅大衆來說,“ 只求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必也不可能以這樣的高標準來要求他們;但是作爲農業社會中堅的知識份子,卻不能不負起對國家前途和社會現代化思考的責任。因爲他們才是能够在舊社會的結構之中,真正發揮影嚮力的人。所以魯迅對文化現象的批判,不但直指當時知識份子的墮落,更是針對所謂 “ 有識之士 ” 的匹夫之勇:真正的革命,固然需要有人前仆後繼,以身相殉;然而更需要的是 “ 謀定而後動 ”,否則,這種唐吉訶德式的霸王硬上弓,不但達不到目的,反而徒然讓志士們的熱血白流。常言道:“ 死有輕如鴻毛,有重於泰山 ”。而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外,還必須有人真正對積重難返的社會沉疴,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造,以作爲革命的行動綱領。而魯迅的著作,正如尼采一般,就是企圖用辛辣的諷刺和嬉笑怒駡,用挑釁的方式來喚起知識份子對 “ 文化 ” 作爲社會現象本質的省思。因爲任何劇烈的變革,如果缺乏對新舊價值之間關係的正確批判和認識,没有具體可行的相應做法,而只知一昧 “ 不向命運低頭而盲目挺進 ”,所導致的,必然是有如法國大革命後期一般血流成河的悲劇,最後終將使得 “ 革命有如土星般地吞噬了自己的孩子 ” ( 韋尼奥語 )。
//周善為
弘葉 論義是有先後規矩的,您回答我的提問後,我自然要答覆您的。您若閃躲質疑,論議就自動結束。
//弘葉
周善為 可以,我發的文本來就沒有討論儒家,是你提的
//周善為
弘葉 您是在本題中說「賴浚益 儒家就是涂毒中國人的慢性毒藥,溫水煮青蛙一樣地扼殺民眾的個性及個人正能量(力)亦讓中國人的世界表面(禮、忠、孝)實質殘酷圍擊,禍延子孫」的,不是別處。
所以我才問您:「您認為儒家是毒藥等等,故應廢棄。那麼請問您,國家的法律,應否廢除?」
您現在決定要回答,還是閃躲呢?
//Heng Soon
賴浚益 第一,那不是什么光复会会议,是陈天华追悼会,秋瑾是对一般留学生喊话。第二,如果你有鲁迅作为成员参加了其他光复会会议的证据,请举出来。第三,追悼会是在陈天华牺牲后隔天,是1905年12月,鲁迅还远在仙台,他的消息那么灵通,还那么迅速赶到东京?第四,是否真的入会,史学界仍没有定论。我一直追问,你连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也没提过,想必周作人回忆录也没看过吧?如果你只是依赖网络上的各种以讹传讹的历史演义和传奇故事,对史料一无所知,我没有兴趣和你继续讨论,告辞。
//弘葉
周善為 儒家不是國家法律,這樣也能划等號?
//賴浚益
Heng Soon “時間線如下,自己判斷自己的吧”
1908年,受清政府通緝的章太炎流亡东京,鲁迅在章太炎家听他講課,成为章太炎的学生。
1909年魯迅從日本回到中國,擔任清政府時浙江兩級師範學堂教員,紹興府中學堂監學兼博物學教員,紹興山會初級師範學堂校長等職務。
---朝代分隔線---
1912年,魯迅到中華民國教育部工作,袁世凱做大總統後,隨政府搬到北京,歷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1科科長、教育部僉事。
//周善為
弘葉 所以您認為儒家學說應予廢棄,但國家法律則否。
那麼請教您,儒家學說無強制性,接受與否,由您決定。國家法律卻具有強制性,不但要繳稅金、服兵役、受義務教育,還必須接受各種違規違法行為的相關民事刑事罰則,包括查扣、拍賣被告動產、不動產,以及拘役、罰金、禠奪公權、有期或無期徒刑,甚至死刑等。
這些國家法律對人的身心自由的直接壓迫性,顯然遠遠超過儒家學說。如今既然您認為儒家思想應予廢除,又為何認為國家法律不應廢止?既然您願意承受國家法律的壓迫,卻為何排拒無壓迫性、無強制性的儒家學說?不應廢棄儒家思想的原因,此其一也。
其二者,古人說的道德,今人謂之理性、邏輯。故,孔孟道德學說,就是理性之學。而古今中外所有法律規章的基礎,就是道德理性。不僅一國之憲法,及民刑事法、行政命令等之創設,皆來自於理性。大法官釋憲、各級法院法官之自由心證,以及各級行政官員的政策制訂、行政裁量等,亦無不依靠理性來施行。理性如此重要,儒家學說就更無棄置之理。
其三者,一個不懂法律但重視道德理性的人,可以一輩子不犯法;一個熟悉法律但忽視道德、缺乏理性的專業律師,卻可能常態性的違法。
例如年紀輕輕就取得律師資格的中華民國前總統、民進黨籍的陳水扁先生,依《維基百科‧陳水扁》所錄,於三審定讞的龍潭購地弊案、洗錢案、陳敏薰買官案、二次金改案、元大證券併復華證券案中,遭法院判決合併應執行有期徒刑20年,併科罰金2億5千萬元,即是明證。
固有中國道德法統的代名詞,就是理性。理性不僅是一切法律的基礎,更是人類心靈的唯一依靠。理性就是道德,而法律並不可靠。透過教育,訓練理性、涵養道德的效益,遠遠優於法律的嚇阻與懲罰作用。所以,足可保障民主體制的是理性教育,而非法律制度。
理性如此重要,儒家思想豈能廢棄不用?
//Ching Ming Ryu
弘葉 看來您真不懂儒家誠意和正心,只知些官府表面控制的教條與舉子業那些汲汲富貴奉祿形象。
曹培剛
這個說法當然不能涵蓋所有中國人,但是愚眛的大眾這麼想的還是真不少。
//周善為
曹培剛 只有您注意到這個疑問。
魯迅指控所有中國人,他是怎樣查證的?
若誠實的說部分中國人,顯然就不那麼聳動了。
從邏輯上來說,部分中國人愚昧,部分中國人則否,
則愚昧與否與中國人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