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17 上午 08:26:32
任何對於心的描述,都不成立。故曰:「覓心了不可得。」
任何對於非心的描述,也都不成立。故曰:「一切現成。」
一切現成,卻將心覓心,必不可得。
既不可得,更不外覓,則一切現成。
/周老師
你用眼睛看你所處的地方 .. 是不是看見明亮與昏暗共一處 ?
是不是看見 .. 會動的與靜態的.. 共一處 ?
是不是看見 .. 長短寬扁共一處 .. ?
所以你有沒有發現 .. 你離開了明暗 , 動靜 , 長短的眼界 ?
而知 眼性 ?
/殘天
所以,你看見了明暗、動靜、長短等共一處,便離開了眼界?
應該說是,看見了明暗、動靜、長短等共一處,便著於眼界!
/周老師
你 "看見" 啦 ~ 。 你就是觀察者 !
觀察著 .. 明暗 , 動靜 , 長短。
觀察者.. 當然是保持離開才能觀察 。並不能稱 : 執著 。
所以 .. 知者稱 : 離 。
/殘天
「觀察者.. 當然是保持離開才能觀察 。」
如你所說,哪個人不是這樣的觀察者?
難道說,每個人都已見性?
/周老師
問題是 .. 很多人並不明白呀 ~ 。
更不明白 ..眼性無止無息無明無暗無長無短呀 ~
更更不明白 .. 眼性無染無著無色無相呀 ~
/殘天
你所明白的是空理,見性本空、離於明暗、動靜、長短二邊諸相之理。
正因對於空理,仍著於有所明白、有所知,而不得證入、契入空理。
/周老師
《中國禪宗史 第一章 第一節 達磨論》釋印順著
依此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發起「捨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去下手。
「壁觀」,從來異說紛紜,『傳燈錄』卷三附注說;「為二祖說法,祗教曰;
外息諸緣, 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壁觀」可能就是「心如牆壁」的意思。
『黃檗禪師宛陵錄』說:「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
百丈也說:「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兀兀如愚如聾相似,稍有親分」。
這都是「壁觀」的意義,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
釋印順將「壁觀」解作「凝心、安心、住心」,就是疑誤眾人。
/周老師
周老說:將「壁觀」解作「凝心、安心、住心」之意, 「壁觀」此解,就是疑誤眾人。
滋引述 中國禪宗史 印順法師著, 回應如下。
1,《楞伽師資記》所引「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菩提達摩」(安心)(凝心)
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諮啟,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
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
如是「安心者」,『壁觀』。…..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凡聖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
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於言教】。
此即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這都是「壁觀」的意義,是凝心、安心、住心的譬喻。從依言教的聞而思,到不依言教的思而修。
2,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卷第二,終南太一山至相寺沙門釋智儼集
第九迴向……所謂真如觀。通觀。唯識觀。空觀。無相觀。佛性觀。如來藏觀。【壁觀】。盲觀。
苦無常觀。無我觀。數息觀。不淨觀。骨觀。一切處觀。八勝處觀。八解脫觀。一切入觀等。
3,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序(安心,住心:心住真理)
達磨云: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心是一切眾生清淨本覺。亦名佛性。欲求佛道須悟此心。即是見性門。
又云:【如是安心所謂壁觀。令修道人心住真理。寂然無為喻似牆壁。不起分別即是安心門】。
4,大慧普覺禪師書卷第二十七(息心)
答汪內翰 承。【杜門『壁觀』。此息心良藥也。若更鑽故紙。定引起藏識中無始時來生死根苗】。
作善根難。作障道難無疑。得息心且息心。已過去底事。或善或惡。或逆或順。都莫思量。
現在事得省便省。一刀兩段不要遲疑。未來事自然不相續矣。
釋迦老子云。心不妄取過去法。亦不貪著未來事。不於現在有所住。了達三世悉空寂。
但看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請只把閑思量底心。回在無字上。試思量看。
忽然向思量不及處。得這一念破。便是了達三世處也。
5,禪源諸詮集都序 圭峯宗密
達摩善巧揀文傳心。標舉其名(心是名也)。默示其體(知是心也)。【喻以壁觀。令絕諸緣】。
問諸緣絕時有斷滅否。答雖絕諸念亦不斷滅。問以何證驗云不斷滅。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
師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淨心。更勿疑也。
6,這是將「壁觀」解作「凝心、安心、住心、息心」之根據。
/觀嚴 (釋印順門人代表)
依「觀嚴」所舉證者:
1.「略辨大乘入道四行 菩提達摩」明說【凝住壁觀,更不隨於言教】。
殊不知,呼為「凝心」,正是【著於言教】。
3.「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序 達磨」明說【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不起分別即是安心門】。
殊不知,呼為「安心」,正是【分別心起,著於文字】。
4.「大慧普覺禪師書卷第二十七」明說【若更鑽故紙。定引起藏識中無始時來生死根苗】。
竟不知,喚作「息心」,便是【更鑽故紙。定引起藏識中無始時來生死根苗】。
5.「禪源諸詮集都序 圭峯宗密」明說【喻以壁觀令絕諸緣。了了自知言不可及】。
竟不知,喚作「住心」,便是【攀緣諸法,執言背義】。
何況「大慧普覺禪師書卷第二十七」隨即更解釋「息心」云:
「得息心且息心。已過去底事。或善或惡。或逆或順。都莫思量。
現在事得省便省。一刀兩段不要遲疑。未來事自然不相續矣。---
但看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請只把閑思量底心。回在無字上。試思量看。
忽然向思量不及處。得這一念破。便是了達三世處也。」
蓋此「息心」之要務,在於即思量,而離思量,須至「思量不及處」,
妄想妄念一時俱滅,始名「了達三世悉空寂」,始名「息心」。
這樣重要的關節,實證的著力處,竟都讓釋印順給忽略了。
而僅餘的「息心」二字,又豈足以解釋「壁觀」?
二祖慧可嗣法達磨時,先說「覓心了不可得」,達磨始云「與汝安心竟」。
故知,慧可所悟本心,乃安於不可得處。
釋印順不去體會不可得,卻去執持名言「凝心、安心、住心」,以契「壁觀」。
如是攀緣撿拾古德文字,安向自己口中,轉述予人,豈不是疑誤眾人?
第一章,第一節,就出現此等過失,釋印順的中國禪宗史,還讀得下去嗎?
一輩子托世尊的福,沾世尊的光,大乘教理還沒搞通,
卻盡作些疑誤學人的著作,罵他附佛外道,算含蓄了。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