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印順法師的「大乘非佛說」論,於民國六十九年間,發表在其所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一書中,迄今已逾四十載,可謂障人法身慧命,毒害學子無數。而南傳上座部教系隨即同聲唱和,並開始來台建立「原始佛教」道場,招徠信眾。如今此一邪論,在台灣佛教界中,竟也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渠等其實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邏輯謬誤:若大乘非佛所說,佛陀唯說聲聞法,則佛陀豈不是聲聞人?以身語意行一致故。但是,小乘聲聞道不能成佛,釋印順等人豈不知?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累生累世修習大乘菩薩道,這寫在南傳自己的尼柯耶經藏中。如今累世修習大乘菩薩道的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卻只說聲聞法,不傳菩薩法,有這個道理嗎?
漢傳『四阿含』、南傳『尼柯耶』共同載明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二乘人看是三法印,大乘人看是一實相印,是第一義空。若依渠等「大乘非佛說」之論基,則漢傳『四阿含』、南傳『尼柯耶』等,難道也非佛所說?顯然,大小乘之分,來自學人根性之別,不在經文差異,且一切經典皆為佛說,無可置疑。
佛法在世間,之所以能夠安定人心,消弭對立,是因為標誌出了第一義空。包括南傳自許的上座部教派在內,部派佛教時期多達二十餘個教派互不認可,這就證明了:所有這些小乘教派統統不解空性,他們各自所認知的佛法核心要義,全然非佛所說。
因為離相,頓悟空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若不離相,即小乘法;若是離相,即大乘經。大乘小乘,此二名相,皆佛所說;既不接受大乘法,又不接受小乘名,則南傳非佛教甚明矣。
又爲和會南北傳故,頗有學人便謂,佛法沒有大小乘之分。果如是耶?『增壹阿含26品9經』曰:「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雜阿含1177經』曰:「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南傳『中部123經》亦曰:「阿難!菩薩具念,正知地往生兜率天,菩薩具念,正知地存續於兜率天,菩薩盡其壽命地存續於兜率天。」
『維摩詰所說經卷一』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是因,「於第一義而不動」為果。不修因者,如何證果?學人應知,『般若』不住二邊,而非不明二邊,佛法不住分別,而非住不分別。
『金剛經』上,長老須菩提先是離欲阿羅漢,後於本經頓了般若,離一切相,乃曰:「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雜阿含75經』曰:「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故知,如須菩提尊者,離欲阿羅漢僅破我執,未見實相,屬二乘聲聞道。至於「於色厭,離欲,滅之慧解脫阿羅漢」,則非僅於一切色聲等相不起欲貪,更不見有一切色聲等相,如是我法二執俱破,始見實相,屬大乘菩薩道。對於「慧解脫阿羅漢」的解釋,『佛光大辭典、佛光阿含藏、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莊春江阿含辭典』等,明顯有誤。
爲免學人執著,同一宗旨,佛常運用不同的經典來表述之,同一法義,佛常使用不同的名相來指稱之。如本無〈道行般若經〉、第一法行〈般舟三昧經〉、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般舟三昧經〉,又如涅槃、中道、真如、法性、空性、佛性、法身、實際,又如第一義空,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這些名相無不指向同一箇最終修學標的。而這些名相也都是跨越印順法師所謂大小乘經典區隔,而為一切經典所共用的。
簡言之,一切學人最終所證者,不二也,佛陀則始終不願把話說死。在學人邊,卻因先天根性有利鈍之分,諸經遂有了義不了義之別。若於佛邊,則阿含諸經與大乘諸經無二、不相異也。
例如,『雜阿含335第一義空經』明明已說:「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但在『雜阿含262經』中,當長老闡陀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時,諸比丘卻仍語闡陀言:「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諸君當知,這豈不就是以常執於無常,以我執於無我,而完全牴觸了佛陀所說的「法印、聖法印」嗎? 諸君當知,佛在漢傳『四阿含』及南傳『尼科耶』中,所使用的都是「法印、聖法印」,不是「三法印、四法印」,故不牴觸大乘「一實相印」!
佛陀不曾說「三法印」、「四法印」,只說過法印或聖法印,諸君大可詳細檢索《大藏經》。若將法印看作「三」個或「四」個,則其人於佛所說法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如《蓮花面經》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此三是法印」者,是謂「此三是法印」,非謂「此是三法印」也。
於是,『雜阿含262經』中,闡陀隨即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這豈不就是明白指出,上述「諸比丘」以常執於無常,以我執於無我,完全不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至於沉空滯寂,完全背反涅槃寂滅義,而屬於聲聞有為有漏知見嗎?
『金剛經』乃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以上是就「諸法無我」而論,若就「諸行無常」來說,常者即有義,無常即非有。諸『阿含經』中,通以阿羅漢為最高修證目標。證阿羅漢者,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離一切有,即盡諸漏;未離有者,諸漏未盡。是故,見有一法,即未離有,且不論此法名為何等。或名佛法僧,或名三法印,或名諸法無我,或名諸行無常,見有一法,即未離有。
以世人執著諸行有常、諸法有我故,世尊乃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如今若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豈更執謂世尊「有」曰:「諸行無常」?「有」曰:「諸法無我」?若「有」,則此「法印」即屬世間輪迴法,而非出世間解脫法矣。
若了此意,即是離有,即是親見寂靜涅槃,親見諸法實相。若了此意,即是大乘菩薩道行者。『大乘起信論』乃云:「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證真如者,即大乘圓教初住位以上之菩薩。
接下來,於『雜阿含262經』中,長老闡陀即依般若不二觀,循十二緣生法,證法眼淨、無所畏〈無所畏者,佛及菩薩所證,聲聞無份〉,通於涅槃、中道、第一義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之大乘菩薩所證標的。
又,般若不二觀下,阿含諸經之中,「聖法印」所表者,固為涅槃、真如、佛性、第一義空、中道實相等,乃至四聖諦法、十二緣起法所表者,亦為涅槃、真如、佛性、第一義空、中道實相等,如下所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曰:「汝等苾芻當知,有四聖諦。云何為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云何苦聖諦?謂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若略說者,謂五趣蘊苦,是名為苦。云何苦集聖諦?謂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是名為集。云何苦滅聖諦?謂此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更受後有,於如是等悉皆除滅棄捨變吐,染愛俱盡證妙涅槃,是名苦滅。云何趣滅道聖諦?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是名趣滅道聖諦。」
故知,所謂苦諦者,即現前苦果;苦集聖諦者,即苦生之因;苦滅聖諦者,即苦滅之因;苦滅道跡聖諦者,即滅苦之法。換言之,因為苦果現前,而有學佛之機;若了苦生之因,便有苦滅之因,以及滅苦之法;既修滅苦之法,以趣涅槃正道,當觀苦因不生不集,所謂大乘般若不二觀行也。
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所示:「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是名為集」者,謂貪愛染著即苦生之因。以身語意行,意為先導故,貪念為十惡業伊始。無貪即無十惡,無貪即無愛染,無貪則苦因不集不生也。有二者,即有貪,謂能貪之心,並所貪之法,謂能貪之身,並所貪之受,是為身受、心法兩種二邊,亦即眾生我法二執之四念處也。以有二故,悖於般若不二中觀。
今返觀四諦,總苦、集、滅、道而成者,正是集諦「二邊積集、集起」之意,亦即十二緣生法「緣此有彼、聚集」之意。如謂「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謂緣苦聖諦有苦集諦,緣苦集諦有苦滅諦,緣苦滅諦有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純大苦聚生也。
如今若了四聖諦,修學緣起法之人,豈更執謂世尊「有」說四聖諦、「有」說緣起法耶?若「有」,便是集諦之「喜愛俱行隨處隨處生染」。若「有」,則四聖諦、緣生法皆屬世間輪迴法,而非出世間解脫法矣。
若論大乘禪宗觀行,前念不滅,後念不生,後念生時,前念已滅,此中云何有二有集?況乎經文明明告汝,十二因緣皆依他起,實地推求了無可得,即此能推之心,亦屬無明妄動。
以世人執著有我人、此彼二邊故,世尊乃曰,有四聖諦,有緣起法。如今若了人我不二、此彼一如,則「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若了此意,一法不生,即是離有,離貪離染,即是親見四聖諦、十二因緣法,親見涅槃實際、真如佛性、第一義空。若了此意,即為大乘圓教初住位以上之菩薩。
這樣也就充分說明了,大乘法義實際貫一切經,通一切法。涅槃、中道、真如、法性、空性、佛性、法身、實際、第一義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名相,即大乘經之標誌,不二觀之所證。由是可知,諸經是否佛說,當於經文中證。
諸阿含經,或為不了義的二乘聲聞道,或為了義的大乘菩薩道,則是就學人根性利鈍而言,並無決定之說。『金剛經』乃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綜上可知,若謂大乘諸經非佛所說,則漢傳諸『阿含經』、南傳諸『尼科耶』亦非佛說,一切經典皆非佛說。若謂漢傳『阿含經』、南傳『尼科耶』是佛所說,則大乘諸經亦是佛說。是故,印順法師的「大乘非佛說」論,斷然不能成立。
然而,印順法師在台灣教界的輩分甚高,其「大乘非佛說」等邪說邪見,多年來已廣泛流傳。若不秉持經證,針對渠等著述,逐一加以破解,恐難杜其門人悠悠之口,故今仍撰文闡明之。
目錄
一、如既有史實考證結果,漢傳四阿含經,即佛般涅槃後,阿難尊者最初結集所得。此最早經文中,即已【大小乘】並舉,【聲聞、緣覺、菩薩】並攝,直指【佛性、法性、如來藏】等,為吾人佛法修學標的。
三、有謂『尼科耶、律的長行、偈頌中,都沒有【佛性、法性、如來藏】的相關論述。』如印順法師更說,『生佛平等的如來藏說、佛性說等,與外道神我論、梵我論合流。』果如是耶?
六、聲聞極果阿羅漢所證者【不受後有】,菩薩所證佛性如來藏者【未曾有】,大乘諸經及阿含諸經則多謂【無生】。乃至南傳諸阿含中,亦遍佈【菩薩】、【未曾有】語。那麼,又豈能於諸阿含中,分割大小乘呢?
七、但見【如來】一詞,即是【佛性、法性、如來藏】之教說現前;愚迷下劣者,於阿含諸經中,又待如何剔除【如來】一語?乃至排除【大乘、菩薩、一乘道】等之法義?
八、阿含所攝,善惡全收;大乘所攝,則惟善男子善女人,以一心但求離【有】故。
十、如南傳《如是語經》,佛陀所證自性清淨心、常樂我淨之涅槃四德等,與大乘諸經所教示者,並無差別。則如印順對大乘如來藏說、佛性說等的批評,豈非指控佛陀也是【與外道神我論、梵我論合流】者?
十一、《雜阿含經》,阿羅漢二十億耳所證【不能動其心,心常住堅固】,此心不是大乘自性清淨心,難道是凡夫意識生滅心?
十二、南傳教系《清淨道論》止觀禪法,教人起念作意,取緣著有,入定作觀,明顯違背佛陀教示,以不住不著不染正是三乘正法的首要共通特徵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