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說的就是假藉緣生法,以離緣生法、離世間生死輪迴。
《雜阿含53經》
佛告婆羅門:「我論因、說因。」
又白佛言:「云何論因?云何說因?」
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云何為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佛告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為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佛告婆羅門:「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於彼色不愛樂,不讚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不留住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是名}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是名論因,是名說因。」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如是論因,如是說因,世間多事,今請辭還。」
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
回看本題《中阿含62經》文曰:
「因此生彼,若無此因,便不生彼。
所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無明滅則行便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因此生彼」者,因「無明」而生「行」,乃至因「生」而生「老死」。
故知,「無明」是此,「行」則是彼。如是此在前,彼在後,若此彼相續不斷,則十二緣起法即有、即生也。
而「無明」為十二緣起法的第一支,若不生「無明」,即不生「行」,而十二緣起法即無、即滅也。
那麼,返本溯源,「無明」從何而生而有呢?豈不是緣於汝之妄識而生而有?「如截多羅樹頭,斷其根本」,則急轉直下,一念洞然,妄識頓滅,便離緣起。
故,佛說緣起,是令學人即緣起而離緣起也。
《古尊宿語錄》
百丈懷海禪師福州長樂人也,師叅馬大師為侍者,檀越每送齋飯來,師纔揭開盤盖,馬大師拈起一片胡餅示眾云,是甚麼?每日如此。
《天聖廣燈錄卷十六》
葉縣歸省禪師後遊南方,參見汝州省念禪師,師見來,豎起竹篦子云:『不得喚作竹篦子,喚作竹篦子即觸,不喚作竹篦子即背,喚作什麼?』師近前,掣得擲向階下云:『在什麼處?』念云:『瞎!』師言下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