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引證入楞伽經,都會不免想到一段千年以來,刻意被忽視的經文 : 《入楞伽經卷遮食肉品第十六》「大慧!我於《象腋》、《央掘魔》、《涅槃》、《大雲》等一切修多羅中不聽食肉,亦不說肉入於食味。」周學友,這段經文,學友不會覺得令人搖頭嘆息嗎?!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徳,目前漢傳大乘教區的出家眾不都是茹素嗎?還是您認為此地在家眾也必須茹素,否則不如法?
/周善為
周學友,茹素,是比丘戒的運作問題,佛陀允許三淨肉,但僧團可以用羯摩的方式,要求素食。無須刻意撰寫經典,反而斧鑿太過、遮掩正法。但這還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 ..........大慧!我於《象腋》、《央掘魔》、《涅槃》、《大雲》等一切修多羅中不聽食肉,亦不說肉入於食味。...(略)。涅槃經,是佛陀在世的最後一部經,說完就在雙樹間般涅槃了!那怎麼可能 佛陀般涅槃之後,再來龍宮說法、還滿七日後與大眾開法會,與大慧對話呢?!這不是分明是後人撰寫的嗎? 這一段經文,就是千年來,很少人願意面對的楞伽問題之一。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徳,恐怕是您反應過度了。與《入楞伽經遮食肉品第十六》相對應的《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四》文曰:「縛象與大雲,央掘利魔羅,及此楞伽經,我悉制斷肉。」這當中,就不包括《涅槃》〈涅槃經?〉。
/周善為
周學友,應該不是犀牛個人反應過度;而是願意面對問題。楞伽經,有幾個版本,以下容述 :
1. 求那跋陀羅版,四卷版,沒有涅槃經的記載。
2. 菩提流支版,十卷版,有記載涅槃經。
3. 實叉難陀版,七卷版,也有記載涅槃經。
4. 談錫永,梵漢新譯版,也有記載涅槃經。
這不同的版本,四卷版沒有記載涅槃經,其他都有。周學友,我們應該~ 不要反應過度,就忽略他? 還是...吸一口氣,正視它呢 ?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徳,依照您這種觀點,則沒有一部所謂的佛經是可信的,因為所有的佛經都是經由阿難、大迦葉等人說出來的。您不僅無法證明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佛陀,您甚至無從證明曾經有過阿難、大迦葉、優波離等人,更何況『所謂的佛陀』說過沒說過哪些話?!所以佛經真偽,只可透過經文,於法義中求證。如您這般,見到楞伽經中有涅槃二字,便疑楞伽真偽。同理,若將涅槃二字植入其他任一經中,則任何經典在您看來,豈不都成了偽經?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首楞嚴經中,若依呂澂等人的觀點,將所謂的「楞嚴百偽」植入其他所有經中,則所有經典在呂澂等人看來,豈不都瞬間變成了偽經?但是所謂的「楞嚴百偽」對於首楞嚴經的法義並無影響。這樣也就清楚說明了,呂澂等人所持觀點,只能證明他們自己對於佛經法義的無知。諸有智者,實在不應步其後塵。
/周善為
周學友,
Q.依照您這種觀點,則沒有一部所謂的佛經是可信的,...
A: 怎麼會呢 ? 哪一部經有這樣時空錯置的呢 ? 反之,只要以 "如是我聞" 開頭的,就是真正的經典嗎 ?
Q....所以佛經真偽,只可透過經文,於法義中求證。
A: 是的。就是透過經文比對,才發現楞伽的問題。
Q.「楞嚴百偽」...
A: 個人也不完全認同呂澄的楞嚴百偽,有些是硬湊出來的。但不代表有些見解,並非無的放矢。
簡單小結一下,楞伽經最後這段斷食肉的經文,破綻太大,明顯是撰寫者出了問題。犀牛只是點出這荒謬的經文,歷經千年而被刻意忽視。
/漫步的犀牛
「文字」並非「法義」,「文字」相同,並不表示「法義」相同,「文字」不同,也不代表「法義」不同。有無「涅槃」二字,對於楞伽經中的法義,並無影響。
/周善為
周法友,當然沒影響! 千年來,大乘弟子誰被影響了? 很少、很少,絕大多數都選擇忽略、或找個理由說服自己,一切都沒影響。這經文明顯時序錯置,沒甚麼影響的。甚至,連平行時空,也不會有影響的。這一切的一切,都那麼靜好而圓滿。
/漫步的犀牛
既然犀牛大德堅持要學呂澂等人,來證明您跟他們一樣,對於佛經法義同樣的無知,那就沒什麼好多談的了。
/周善為
學友,呂澄大師的佛學成就,個人萬分不及一,只能仰望、難以高攀。不過,犀牛在搓圓仔、和稀泥上面,確實是無知的,不知變通的。個人一向謹守葛拉瑪經,十事勿著的訓示 : (AN:3.66 葛拉瑪經)﹙1﹚勿輕信口耳傳說;﹙2﹚勿輕信代代傳承;﹙3﹚勿輕信據說流言;﹙4﹚勿輕信經典所載;﹙5﹚勿輕信思辨邏輯;﹙6﹚勿輕信詭辯論斷;﹙7﹚勿輕信外觀常識;﹙8﹚勿輕信自見審度;﹙9﹚勿輕信外顯才能;﹙10﹚勿輕信沙門導師。犀牛不知變通,讓學友見笑了。
/漫步的犀牛
2500年前所結集的佛經,竟然會出現19世紀的「邏輯」一詞,這麼一來,南傳上座部焉能自稱「原始佛教」?犀牛大德真的必須好好和稀泥、搓湯圓了。
/周善為
周學友,個人認為這並非是和稀泥、搓湯圓的鄉愿;而是翻譯問題。以下有三個版本的翻譯,學友可以撿選自己感到舒服的字句。〈中略〉學友若是覺得 "邏輯" 一詞,太過現代化,那不妨採用 "尋思者" 的翻譯。學友所挑剔 "邏輯"者,是翻譯的用詞,太過現代化(現代人翻譯,當然會偏向現代化用語)。而楞伽經文的時序錯置,卻是凸顯撰寫的紕漏。這兩者的本質是相同的嗎?咸信真正的大乘弟子,必定能清晰地分辨才是。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德,即使沒有您在此特別強調,您認為有幾個學佛人會認為,佛入滅、涅槃、荼毗之後,曾經再度復活,並爲人說法?還是您認為,讀楞伽經者都以為楞伽經係佛復活後所說?貶抑大乘經典非佛所說,誹謗《楞伽》係後人虛偽杜撰的同時,您犀牛大德其實是在貶抑自己的智慧!
/周善為
學友,提出經文的瑕疵,就是貶抑大乘嗎? 難道要承認這種時空倒錯,才不會貶抑自己 ?
/漫步的犀牛
涅槃經 [維基百科]
佛教的涅槃經可指:
一、部派佛教的《大般涅槃經》,【主要敘述佛陀入般涅槃前三個月間的遊行教化,以及入滅後八國分得舍利供養】。此經在上座部佛教的《巴利大藏經》中收於長部尼柯耶第十六經,相當於漢譯《長阿含·遊行經》。其版本計有:
1.巴利語:《Mahaparinibbana Sutta》(長部第十六經,DN 16)
2.梵語:《Mahāparinirvāṇa Sūtra》(在吐魯番發現,和義淨本大致相合)
3.《長阿含·遊行經》(DA 2)(長阿含經由佛陀耶舍口誦,竺佛念傳譯)
4.《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九 (義淨三藏譯)
5.《大般涅槃經》三卷本(智昇《開元釋教錄》錄為東晉法顯譯。有人認為從譯語來看,本經非法顯譯)
6.《佛般泥洹經》兩卷本(智昇《開元釋教錄》錄為西晉白法祖譯。此譯本與兩卷本《般泥洹經》相近)
7.《般泥洹經》兩卷本(智昇《開元釋教錄》錄為失譯附東晉錄。按僧祐所撰《釋迦譜》的引文及《出三藏記集》的記載,本經當為支謙譯)
二、大乘佛教的《方等般泥洹經》,此經為月氏三藏竺法護西晉時譯出兩卷。北印度健陀羅國三藏闍那崛多隋朝時出三卷《四童子三昧經》(Caturdārakasamādhi Sūtra)是同本異譯。此經【敘述佛陀涅槃前來自四方的童子前來謁佛陀,佛陀為他們開示各種三昧】。
三、大乘佛教的《大般涅槃經》,是大乘五大部(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涅槃部之首。先有東晉沙門法顯出六卷《大般泥洹經》,後有天竺三藏曇無讖於北涼出《大般涅槃經》四十卷(稱北本涅槃經)。另有南朝宋沙門慧嚴等人【依法顯本和北本會集成三十六卷】(稱南本涅槃經)。【講述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眾生皆有佛性等教義】。
四、有關佛經還有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一卷,玄奘三藏譯《佛臨涅槃記法住經》一卷(參見失譯《佛般泥洹後變記》、《法滅盡經》等),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於高齊譯《大悲經》五卷等。
按:綜上以觀,顯然【講述如來常住、涅槃常樂我淨、眾生皆有佛性等教義】的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經》,不同於【敘述佛陀涅槃前來自四方的童子前來謁佛陀,佛陀為他們開示各種三昧】的《方等般泥洹經》、《四童子三昧經》,也不同於【主要敘述佛陀入般涅槃前三個月間的遊行教化,以及入滅後八國分得舍利供養】的部派佛教《大般涅槃經》。
從卷數上,亦可輕易發現,差異十分鉅大。部派佛教《大般涅槃經》中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版本「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九」,不過五卷,四十一頁。其他的部派佛教《大般涅槃經》版本,以及《四童子三昧經》,則都不超過三卷。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經》所收錄的,則係佛在世時,常態所說的涅槃相關教法,故達四十卷之多,這豈是佛入滅前一日一夜所能盡說者?既屬常態所說,大乘《入楞伽經》引述收錄之,又有何不當?
『每每看到引證入楞伽經,都會不免想到一段千年以來,刻意被忽視的經文 』??應該說是,南傳學人千年以來,只顧著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卻忘了提昇自己的智慧吧?!
/周善為
經論辨異:《勝鬘經》捏造勝鬘夫人為波斯匿王之女★“時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信法未久共相謂言。勝鬘夫人是我之女……王及夫人與勝鬘書略讚如來。無量功德。即遣內人名旃提羅。使人奉書至阿逾阇國入其宮內敬授勝鬘。勝鬘得書歡喜頂受。”(《勝鬘經》)
偽大乘經中,人物混淆、時序顛倒、空間錯亂、法義錯漏乃至自相矛盾處可謂比比皆是,《勝鬘經》編造勝鬘夫人為波斯匿王之女,即為典型案例。
一、勝鬘夫人為波斯匿王之婦。Pasenadi,巴利語,意譯為勝光或勝軍,音譯為波斯匿,即拘薩羅國王。Mallikā,巴利語,意譯為勝鬘,音譯為末利。勝鬘夫人,即末利夫人,完全是同一個人。勝鬘夫人,是侍花結鬘的貧窮婢女,某日遇世尊化緣而獻上酢味粥食,並發願永離貧婢之身。佛陀也預言說:“此女供養此等酢味粥食之果報,今日將為拘薩羅王之妃。”(《小部》)隨後,勝鬘在采花時,波斯匿王誤入園中並對她產生了喜愛之心,於是,日暮時,波斯匿王以非常隆重尊敬之禮,由其家迎娶勝鬘回宮,且立勝鬘為第一王妃。《律》中對此亦有記載。比如:“釋種大名之女號曰勝鬘。今欲送與憍薩羅國勝光大王(即波斯匿王)。為第一夫人……勝光大王有二夫人。一是勝鬘。一是行雨。”(《律》)
二、勝鬘夫人,即末利夫人。與勝鬘夫人有關的同一內容,經中也常音譯為末利夫人。比如:“爾時,憍薩羅國波斯匿王與勝鬘王妃俱已升最優宮殿之上層,憍薩羅之波斯匿王如是告勝鬘王妃雲:‘勝鬘!汝亦增己愛者,其它尚有誰?’答曰:‘大王!我亦增己愛者此無其它。然則大王!大王亦增己愛者,其它尚有誰?’答曰:‘勝鬘!我亦增己愛者此無其它。’”(《小部》)《相應部》中對應的同一內容,勝鬘則譯為末利。比如:“爾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與末利夫人,具在高樓之上。時,拘薩羅之波斯匿王言末利夫人曰:‘末利!可有其他之何人比汝更可愛耶?’‘大王!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大王!有其他之何人比汝自己更可愛耶?’‘末利!無有其他之何人,比我更可愛者。’”(《相應部》)
三、勝鬘夫人過去世亦曾為波斯匿王之婦。勝鬘夫人不僅此生為波斯匿王之夫人,過去世亦曾為波斯匿王之婦。比如:“(吉祥軍)之首妃名山布拉……汝等比丘!勝鬘非自今始,前生乃對夫尊敬之婦人……爾時之山布拉是勝鬘,吉祥軍是拘薩羅王(即波斯匿王)”(《小部》)《勝鬘經》的基礎人物尚且虛妄錯亂,所謂法義又哪有可信度可言呢。
四、阿難尊者為末利夫人師。阿難尊者是末利夫人之師,阿難尊者記憶力之強,必不會在結集經律時胡亂把波斯匿王之妻說成其女。比如:“此阿難者轉輪王家子。剎利釋種。姓瞿曇。國王大臣盡識知。沙門瞿曇弟子。是波斯匿所敬末利夫人師。”(《律》)
五、眾“菩薩”眼盲不識偽經。諸多偽經編篡者不識《勝鬘經》為偽經而予引用。
★“涅槃.勝鬘經,及入楞伽經,我不聽食肉。”(《楞伽經》)
★“勝鬘及余經,皆從此經出,此經最殊勝,眾經莫能比。”(《密嚴經》)
諸多謬論炮制者同樣眼盲不識真偽、不辨正邪。
★“勝鬘契經中作如是說。”(龍樹偽菩薩《釋摩訶衍論》)
★“故勝鬘經言。世尊佛性者。是如來藏。”(天親偽菩薩《佛性論》)
★“勝鬘經說。如是聲聞次得緣覺後得作佛。”(無著偽菩薩《大乘莊嚴經論》)
另外,《勝鬘經》即《大寶積經·勝鬘夫人會》,內容基本一致,換句話說,《大寶積經》同樣胡扯勝鬘夫人為波斯匿王之女。轉自:《楞嚴偽經--阿含經VS偽大乘經》免費電子書 - 如實知見 - 天鑒網 - Powered by Discuz
/普通人
普通人大德,大乘佛教認為,佛典之中,有二人皆名【勝鬘夫人】,且此二人為母女關係。接不接受此說,是您普通人大德的個人自由。但即使您不接受,目前為止,也無證據足以否定大乘佛教的認知,遑論無根誹謗大乘《勝鬘經》係屬偽造。
勝鬘夫人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人名)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母云末利,譯為鬘。夫人之梵名尸利摩羅Mālyaśṛl,尸利,譯曰勝。摩羅,譯曰鬘。嫁阿踰闍國為王妃。勝鬘寶窟上本曰:「勝鬘者,外國名尸利摩羅。尸利,此翻為勝。摩羅名鬘。」案是乃女聲。故摩羅當言摩利。與母之末利同。
[佛光大辭典]
梵名 Śrīmālā。音譯尸利摩羅、室利末羅。為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之女。其母即末利夫人。聰明通敏,及長,為阿踰闍國(梵 Ayodhyā)友稱王之妃。因受父母之薰陶而皈依佛道,敬禮讚歎如來,得當來作佛之授記,謂於二萬阿僧祇劫之後,當得作佛,號普光如來。曾承佛力之加被,宣說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後又對友稱王說大乘之法,與王共同教化國中人民。然經律中多以勝鬘為波斯匿王夫人末利之譯名。〔勝鬘寶窟卷上、勝鬘經述記卷上〕(參閱「末利夫人」1940) p4871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又作尸利摩羅夫人、室利末羅夫人。佛典中有二人皆稱此名,且此二人為母女關係。然後人在習慣上皆稱前者(母親)為「末利夫人」,稱後者(女兒)為「勝鬘夫人」。後者為《勝鬘經》之主角,其被習稱為「勝鬘」,當與此經之流傳有關。茲分述二人之事蹟如下︰
(一)中印度劫比羅衛城人,波斯匿王之后。又稱末利(梵Mallika,巴Mallika,藏Dpal h!phren%)夫人、摩利夫人、摩利迦夫人。關於其生平,眾說紛紜,茲列舉數說如次︰依《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七所載,幼名明月,父為摩納婆,母為婆羅門種。冰雪聰明,儀容超絕。其父歿後,淪為迦毗羅衛城主摩訶男之婢,嘗受命至林園採花結鬘呈之,男見大喜,令住園中日日作鬘,因名勝鬘。後以飯食供養佛陀的功德,而得脫離婢身。又於園中遇波斯匿王,以不同之水供應王之所需,並以機智為王退敵,王大感其德,乃迎娶為夫人,後生有毗琉璃太子。《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則謂波斯匿王求婚於釋種族,釋種守舊法,不欲與之結親,乃以摩訶男之婢女欺瞞而嫁之。又,依《四分律》卷十八所述,夫人為舍衛婆羅門耶若達的婢女,名黃頭,常守末利園。一日,波斯匿王遊獵經此園,為黃頭巧心所感,乃聘為夫人,以其來自末利園,故稱末利夫人。
此人事蹟,在諸經律中頗為常見。如《增一阿含經》卷三〈清信女品〉讚其為優婆斯中供養如來第一。《未曾有因緣經》卷下則謂夫人雖持五戒,然為方便故,不持飲酒、妄語二戒。《鼻奈耶》卷七則載迦留陀夷常獨入王宮,為夫人說法,因此,佛乃制定與女人說法過限戒。
(二)阿踰闍國友稱王之妃。其父為中印度舍衛國波斯匿王,母為末利夫人。聰明通敏,受父母薰陶而歸依佛道,敬禮讚歎如來,得當來作佛之記。又發十大受及三大願(參閱附錄)。並承佛威神,宣說攝受正法等法門(即《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蒙佛稱讚。後又對友稱王說大乘之法,與王共同教化國中人民。
關於「勝鬘」一詞之由來,吉藏《勝鬘寶窟》卷上(本)云(大正37‧2b)︰「言勝者,一釋云︰鬘中之上,故云勝鬘。勝鬘父母,借彼世間殊勝之鬘以美其女,故號勝鬘也。又其人生時,人獻首飾之華,故因事立稱。波斯匿王為無兒息,祈神請福,後忽生一女,國民群寮皆悉歡喜,各貢上寶華、雕麗珍飾,即從此事立名,故號勝鬘也。二云︰以女比華鬘,女勝於鬘,故曰勝鬘;凡有二勝,(一)形勝,(二)德勝。形勝者,女貌絕倫,華鬘不並,如世云將華比面,則面勝於華也。德勝者,其女聰慧利根,通敏易悟,有勝世人,故云德勝。又波斯匿王唯生此女,王之愛惜,為光飾種胤,是女聰敏愛重,勝世寶雕飾於體,故云勝鬘。」
/周老師
周學友,建議針對問題、不要針對人;把握對事不對人的原則,這樣研習佛法才有收益,否則只是徒增煩惱。A: 學友應該不是從頭研讀這部經。這部大乘《大般涅槃經》,在經文的一開頭,就直接宣稱.....這是 佛陀在般涅槃前的一天一夜之中的講演。經證:大般涅槃經卷第一、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壽命品第一「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拘尸那國力士生地阿利羅跋提河邊娑羅雙樹間。爾時世尊與大比丘八十億百千人俱,前後圍遶。二月十五日臨涅槃時,以佛神力出大音聲,其聲遍滿乃至有頂,隨其類音普告眾生:「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羅,為作歸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憑此經證,可以證明楞伽經的引證涅槃經,純屬撰寫紕漏,導致時空錯置。而學友的辯護,也不具任何效力,反而凸顯楞伽經引證的荒謬性。建議學友不妨正視這個紕漏為宜。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德,題文之初,已經舉證歷歷,您犀牛大德誹謗《楞伽》非佛所說,正是事實俱在,沒有對事不對人的問題。如前周某所說,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經》所收錄的,則係佛在世時,常態所說的涅槃相關教法,故達四十卷之多。這當然不是佛入滅前一日一夜所能盡說者,但這並不妨礙後世學人收錄彙集《涅槃經》時,一併納入佛涅槃前一日一夜所說者。這裡並不存在,二者之中,只能擇一會集的強制性。
/周老師
佛陀不是出版社,祂不知道自己有出書或誰幫祂出書,經典基本上都是後人集結,所以正常合理的推論,佛陀不會說我從那部那部經說了什麼引用過來,講誹謗就太過了,現代也是假新聞滿天飛,佛陀要是在世,說不定還會稱讚我們實事求是。
/普通人
『講誹謗就太過了』?您普通人大德都已經明言《勝鬘》、《楞伽》、《密嚴》、《楞嚴》係屬偽經了,還想逃避誹謗大乘所須承擔之斥責?
/周老師
好的,周學友,所以,學友的意思是:1. 經文所說的 ~ "今日如來、應、正遍知,憐愍眾生,覆護眾生,等視眾生如羅睺羅,為作歸依屋舍室宅。大覺世尊將欲涅槃,一切眾生若有所疑,今悉可問,為最後問。" 其實不是在同一天,是後世弟子,自作主張、又不公開說明前提地把許多經文塞到同一部經典,然後統稱 "大般涅槃經" ? 2. 若前述成立,那這一部經典,就是後世弟子集體編撰的囉?! 3. 若前述成立,那問題更嚴重 ......楞伽經居然引述一部後世弟子編撰的經典 ? 那麼這部楞伽經...豈不是...更是後..後..後世弟子編撰的?4.若是後世編撰的作品,那不就代表這些經典,....根本不是聖者結集的經典 ?!那這部後.後..後世弟子編撰楞伽經,還能保證是... 阿難尊者原汁原味親述的嗎?學友,你的解釋,只是會讓這兩部大乘經典,更形窘迫。建議換個角度為宜。平安 喜樂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徳,一開始周某已經明說,依照您這種觀點,則沒有一部所謂的佛經是可信的,因為所有的佛經都是經由阿難、大迦葉等人說出來的。您不僅無法證明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佛陀,您甚至無從證明曾經有過阿難、大迦葉、優波離等人,更何況『所謂的佛陀』說過沒說過哪些話?!所以佛經真偽,只可透過經文,於法義中求證。
如您這般,見到楞伽經中有涅槃二字,便疑楞伽真偽。同理,若將涅槃二字植入其他任一經中,則任何經典在您看來,豈不都成了偽經?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首楞嚴經中,若依呂澂等人的觀點,將所謂的「楞嚴百偽」植入其他所有經中,則所有經典在呂澂等人看來,豈不都瞬間變成了偽經?但是所謂的「楞嚴百偽」對於首楞嚴經的法義並無影響。這樣也就清楚說明了,呂澂等人所持觀點,只能證明他們自己對於佛經法義的無知。諸有智者,實在不應步其後塵。
/周老師
周學友,以下逐一回覆:A1. 是的。 每一部經都是必須秉持四大教示、佐以葛拉瑪..等經的原則,檢視他是否合乎法要,才決定是否信受。那怕是最原始的尼科耶/阿含部聖典,也是一樣;照樣得檢視。同樣地,楞伽、大般涅槃等大乘經典,也是一樣得經過檢視。A2: 不單單是"涅槃"兩字,而是楞伽這部經表示 :是在大般涅槃經之後所講演的 ! 這分明是後世弟子編撰的語氣筆法。任何一部經,如果是這樣表示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後講演的,正常人都會質疑它是不是一部偽經 ! A3: 個人無法代入呂澂前賢的觀點與判斷;個人只代表自己。對了,除時空錯置之外,這部楞伽經還有更離譜的經文,學友,要嘗試解析嗎?! 如果要的話,說一聲,犀牛會提出來讓學友好好研究一番。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那怕是最原始的尼科耶/阿含部聖典,也是一樣;照樣得檢視』?????
據【維基百科/上座部佛教】所錄:「在釋迦佛入滅後三個月的一個雨安居時,由阿闍世王主持第一次結集,此次結集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及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在經過印度本土的第二及第三結集後,約佛滅二百年時, 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尊者及僧團帶了三藏入斯里蘭卡。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有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又稱為摩訶毗訶羅住部)的五百名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南傳佛教歷史上的第四次結集,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首次將三藏集結成書面。
在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到錫蘭大寺學習,將僧伽羅語的五部尼柯耶轉譯為巴利語及作注釋。在覺音所作巴利文版本流行之後,【僧伽羅文版本失傳,沒有被保留到今天】。【巴利文經典最初是口傳的】。上座部佛教流傳國家氣候潮濕,不利於寫本的保存。【巴利文大藏經從15世紀後期才開始全部寫下來,18世紀之前的寫本能保存到現在的很少】[6] 。
附註 [6] 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Walter de Gruyter. January 2000: 4–5. ISBN 978-3-11-016738-2.」
按:附註[6]為經由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說法,再依【維基百科/漢傳佛教】所載,「漢傳的《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則成譯於4世紀,《雜阿含經》、《長阿含經》則成譯於5世紀,並一直以紙本型態,未曾中斷的流通至今。」而【公元五世紀】的【僧伽羅文版本失傳,沒有被保留到今天】,從【公元五世紀】一路【口傳至十五世紀】,然後【巴利文大藏經才開始被全部寫下來】,則此長達一千年期間,發生了多大程度的增減偏誤,實在不堪想像。那麼,【巴利文大藏經】的真實性,又豈能與四、五世紀便已成譯並以紙本型態廣為流通的漢傳諸《阿含經》相提並論?
『A2: 不單單是"涅槃"兩字,而是楞伽這部經表示 :是在大般涅槃經之後所講演的 ! 這分明是後世弟子編撰的語氣筆法。任何一部經,如果是這樣表示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後講演的,正常人都會質疑它是不是一部偽經』????
前面已經敘明,大乘佛教《大般涅槃經》所收錄的,一部分係佛在世時,常態所說的涅槃相關教法,另一部分則係佛涅槃前一日一夜所說者,故兩者合併後,達四十卷之多。都已說明清楚了,犀牛大德此刻卻仍抱持『這分明是後世弟子編撰的語氣筆法』之說,來懷疑《楞伽》真偽。看來犀牛大德是決定誹謗《楞伽》到底就對了?!
/周老師
周學友,個人意見,已然各自表述。那麼,回到楞伽經,個人再舉一段經文,讓學友參酌一番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 (略)我姓迦旃延,淨居天中出;為眾生說法,令入涅槃城。.......我能作世間;我名離塵佛,迦多衍那 。父名世間主,母號為具財;我生瞻婆國,我之先祖父。從於月種生,故號為月藏;出家修苦行,演說千法門,與大慧授記,然後當滅度。....(略)註1: 迦多衍那,就是迦旃延的另譯。註2: 菩提留支譯版的入楞伽經卷第十 ;也有相同的經文。周學友,請問,演說這部楞伽經,族姓迦旃延的離塵佛,到底是誰?祂與本師釋迦牟尼佛,是甚麼關係?學友,你的看法呢?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德,照規矩,您應該先表達自己的看法,而後才可以諮詢他人的意見。
/周老師
學友,沒問題。個人當然可以先表達自己的見解。不過,學友也服膺同樣的標準,那談論法要,就更加順暢了。個人見解 : 這部經的講演者,族姓迦旃延的離塵佛,與 本師 釋迦牟尼佛,並非同一人。原因 : 1. 世尊,族姓釋迦;不是迦旃延 2. 世尊,出生於迦毗羅衛國,而不是 瞻婆國 3. 世尊,父親為淨飯王,而不是 世間主 4. 世尊,母親為摩耶夫人,而不是 具財 5. 世尊,先祖是尊為日種,而不是 月種 6. 世尊,經典中,從未自稱、或被稱為月藏。而是日種姓尊。以上是個人對該楞伽經偈誦的看法。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不舉經證,無從討論。
/周老師
《大乘密嚴經卷2》「與諸明妃眾,離欲常歡娛。此之觀行法,薩埵之境界。」佛友,西藏的朋友會用此偈文來替金剛乘雙修法辯護(本人非正覺正義之士,所以雙修法對錯先擱置一邊)。只是請教,請問經典中明妃一詞,是佛所說,還是有可能受到印度教或西藏影響?若有大乘的朋友質疑金剛乘此說,難道也算誹謗?
/普通人
達賴喇嘛有關「無上瑜伽、男女雙修法、喝酒吃肉」之問答http://www.buddha-hi.net/re/thread-8586-1-1.html
「以一個瑜伽行者來說的話,他的定力要強到什麼程度才可修此法呢?他必須以定力看蘋果樹,能使樹上的蘋果掉下來,又能夠再以定力使蘋果回到原來的樹枝上,也就是說,他必須要能夠有自在控制的能力,才可修雙身法。如果你只是剛好幸運的看到蘋果掉下來,但卻無法再使它回到原來的樹枝上的話,那就不可以再依靠雙身法了!佛父依佛母,佛母依佛父,這是要有特殊的能力,要有這些基礎之後,才有辦法把煩惱轉為菩提道用,才有辦法行菩薩道、行菩薩行啊!除此之外,則是墮落三惡道的因,這在密裡面講的非常清楚。」
/周老師
佛友,你沒有正面回應我的問題。
/普通人
昨天就已經正面答覆您的問題了。
/周老師
昨天沒有討論大乘經典中的『明妃』,請勿逃避我的質疑。
/普通人
您昨天不是這樣問的。
/周老師
昨天討論楞伽和勝鬘,今天改主題了,你不是還講貼文章就是認同密嚴經是偽經,那我就找疑似偽經證據給你看。
/普通人
關鍵不在於題目如何。
/周老師
學友,好的。經證:1.佛本行集經卷第七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時,護明菩薩一心正念,從兜率下,託淨飯王最大夫人摩耶右脇,安庠而入。...2. 長阿含1經/DN.14漢譯: 我父名淨飯,剎利王種,母名大{清淨妙}[化],王所治城,名迦毗羅衛。...巴譯: 世尊的父親是名淨飯的國王,生母是名叫摩耶的皇后,王都是名叫迦毘羅衛[../b]的城市...3. 雜265經/SN22.95....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相關經證甚多,以上隨例舉證一二,以資參佐。接下來,也請學友舉證證明楞伽經偈誦中的 離塵佛,實為 本師釋迦牟尼佛的經證。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德,周某請您舉出經證,係指《楞伽經》中的完整段落,以及透過論述表達您對此一段落的持平看法。
按:如前所舉《楞伽經》文,您的疑問概為兩項,一曰:「我姓迦旃延,淨居天中出;為眾生說法,令入涅槃城」,二曰:「我能作世間;我名離塵佛,迦多衍那 。父名世間主,母號為具財;我生瞻婆國,我之先祖父。從於月種生,故號為月藏;出家修苦行,演說千法門,與大慧授記,然後當滅度。」並以玆詢問周某:「請問,演說這部楞伽經,族姓迦旃延的離塵佛, 到底是誰 ? 」今答覆如后。
一、犀牛大德認為,根據如上經文,演說這部楞伽經的,顯然不是釋迦牟尼世尊,而是離塵佛迦旃延。
但經周某查證,《入楞伽經卷十總品第十八之二》雖有【一處】曰:「【我姓迦旃延】,首陀會天出;為眾生說法,趣於涅槃城」,然於同品偈頌中,同時卻有【六處】明文曰:『若分別是迷,有為法無始;何法迷眾生?【牟尼】為我說』,『若無物能生,貧人應多財;云何生無物?【牟尼】為我說』,「佛及諸佛說,大【牟尼】無異」,『願【大牟尼尊】,為我及一切,如法相應說,離二種二見』,『諸法無有生,【牟尼】為我說』,『諸法不生化,云何為我說,實有而不知,是故我說法?【牟尼】諸法中,前後自相違。離諸外道過,離於顛倒因,生及與不生,大師為我說。』
請問犀牛大德,僅憑【一處】的【我姓迦旃延】,就足以掩蓋【六處】的【大牟尼尊】嗎?您所看見的,只是您自己的偏見罷了。又,本品偈頌中,以第一人稱【我】代表釋迦牟尼世尊的經文,則超過【四十處】之多。如「【我】說是成就」,「【我】說如是乘」,「【我】說愛是母」,「【我】法是內身」,「【我】不說一字」等等。這四十多處的釋迦牟尼世尊第一人稱【我】,遠遠超過了僅僅出現過一次的【我姓迦旃延】。然而這樣懸殊的比數,看在存心誹謗大乘非佛所說的犀牛大德眼裡,當然依舊是視而不見的。
又,「【我姓迦旃延,首陀會天出】;為眾生說法,趣於涅槃城」者,據[佛光阿含藏],首陀會天,又作五淨居天、五那含天、五不還天,為不還果之聖者所證得而受生之色界第四禪天處。請問犀牛大德,聲聞道的五淨居天,與釋迦牟尼世尊何干?您在哪部經中,見過有菩薩於聲聞五淨居天成佛的?請您但舉一經為證。
其後,《入楞伽經卷十總品第十八之二》偈頌又曰:「波尼出聲論,阿叉波太白;末世有梵藏,說於世俗論。【迦旃延作經】,夜婆伽亦爾;浮稠迦天文,是後末世論。」請問犀牛大德,此句【迦旃延作經】又該如何解釋,才能銜接您「演說這部楞伽經的,是離塵佛迦旃延」的主張?
二、據《入楞伽經卷十總品第十八之二》曰:「曾有如是事,毘耶娑說是;八臂那羅延,及摩醯首羅。說如是等言,【我化作世間】;我母名善才,父名梵天王。【我姓迦旃延】,離於諸煩惱;生於瞻波城,我父及祖父。父名為月護,從於月種生,出家修實行,說於千種句。」
請問犀牛大德,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何曾主張【我化作世間】?【世間為我變化所成】,這明擺著係婆羅門的【梵我論】,與佛教何關?!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偈頌品第十之二》所說:「談古及笑語,毘夜娑仙說;於我涅槃後,毘紐大自在,彼說如是言:『【我能作世間;我名離塵佛,姓迦多衍那】。父名世間主,母號為具財;我生瞻婆國,我之先祖父。從於月種生,故號為月藏;出家修苦行,演說千法門,與大慧授記,然後當滅度』」云云,與《入楞伽經》相同。請問犀牛大德,釋迦牟尼世尊說法四十九年,何曾主張【我能作世間】?何曾主張【梵我論】?
/周老師
犀牛學友~其實,我不會太糾結於這種與佛法法義無關的問題上。佛法,在歷久的傳承,在傳譯上經過各國不同民情,君王的好惡,也許君王好茹素而有如此的修改。然則,有人便依這點可說這是偽經,有點失之可笑了。難道吃葷修佛法才會解脫, 吃素的不會解脫?這也算是個問題嗎?
白雲禪師說:「佛陀沒有禁止食肉,不過,不斷肉食,難圓慈悲」。這才是個重點吧!!如果學佛沒有這種體認,很難會體認古代傳譯經典,各個朝代的用心。至於大乘非佛說更是可笑。大乘經典的法義,有那一個違反了佛說的法義??大乘小乘有那ㄧ部是用錄音機錄下來的?都沒有啊!!都是後世弟子集結的啊~~大乘在天界集結如果您不置信的話,那麼,您也可以推翻小乘了,因為小乘也有天界存在。犀牛法友~~您要了解,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如果大乘的法義沒有問題,也以趣向解脫。怎麼能說都是佛的意思卻不是佛說的呢?您是透徹大乘完全了然於胸的人嗎?您是透徹念佛的人嗎?如果不是。。。反對什麼呢?如果您無心之語阻卻了別人向佛之心,怎麼辦呢?每年佛教僧侶大會,南傳北傳大家有在互相鬥爭反對嗎?而您的文字,可能會不知不覺的減損到某些同修而不自知。像我們以前討論的念佛,南傳也很多人在念佛,阿含的佛隨念,經典也是寫可以解脫,到了北傳卻一一堆人質疑。如果不透徹『法義』,卻在文字下功夫,終究自己無法解脫還斷人慧命,得不償失啊!!
/二楞子
討論佛經真僞的前提是其法義,真理不受三世所限,如果不把重點放在法義,必然會浪費時間,況且流傳的言論,輾轉多次,時空礙不了真理,佛法也非佛親說才是佛法,如果自己在某方面以不被五蘊困擾,也能清楚法的生滅細節,真能不動於心,那必然是佛法,必然是中道,這種見地是踏實體驗的成果,除了真如,其他心意識無法到達,要理解大乘不是靠頭腦而已,心夠不夠寬弘,早已決定智的成就。
/次草
佛教史地考論 釋印順著
七、【楞伽經】編集時地考
https://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2416
《楞伽經》為真常唯心論的要典,他的編集流通,應當在笈多王朝的盛世。這可從幾方面說明:首先,本經引述到《勝鬘經》;「縛象與大雲,央掘摩利羅」經;唐、魏二譯及梵本,更敘述到《大涅槃經》。《涅槃經》中糅有《大毘婆沙論》文,《婆沙》為西元二世紀末的作品。偈頌品說到龍樹的住持佛法,龍樹為西元二、三世紀人。所以本經的編集,總在三世紀以後。
再從本經所敘政教的情勢而論,編集於笈多王朝,這是可以斷言的。在政教形勢的敘述中,有一非常的異義,即以佛為迦旃延氏,以釋迦為後起的,把他看作數論、勝論的流類。宋譯闕頌品,且據唐譯來解說。佛姓迦旃延氏,有二則。一說:「我姓迦旃延,淨居天中出,為眾生說法,令入涅槃城。……色界究竟天,離欲得菩提」。這是色究竟天成佛的。二說:「我名離塵佛,姓迦多衍那,父名世間主(魏譯作梵天主),母號為具才。我生瞻波城,我之先祖父,從於月種生,故號為月藏」。他名為離塵垢佛,還有一文,如說:「我在於林野,梵王來惠我,鹿皮三歧杖,膊絛及軍持,此大修行者,當成離垢尊」。此姓迦旃延Kātyāyana,成離塵垢佛Virajajina的在人間者,即上文色究竟天成佛的;似乎是人間修行圓滿,上升色究竟天而成佛。此迦旃延佛,是否歷史的人物?我以為:楞伽法門的完成者,當然是確有其人的,但迦旃延佛,這不過仰推而已。考釋迦弟子中,有摩訶迦旃延,出於南天竺婆羅門種,稱論議第一。自從學派分流,迦旃延的《昆勒論》,即為大眾一系所宗。傳說大眾系中有多聞分別部,為摩訶迦旃延所創立的,已說「道不可壞」,即與本經的思想相合。本經以佛為姓迦旃延,可能即仰推此人。至於月藏與離垢佛,這是表示悟入菩提心而離染的,也即本淨如來藏心的出纏而為清淨法身。《密嚴經》(卷上)說:「入於無垢月藏殿中」,即是此月藏與離垢佛的意義。本經說迦旃延佛的法系是:迦旃延法付大慧Mahāmati,大慧傳達磨Dharma,達磨付彌佉梨Mekhala。大慧即《楞伽經》的問法者,本經也說他成佛,如說:「及我離塵垢,皆出純善時。純善漸減時,有導師名慧……於彼純善時,現成等正覺」。此慧,即是大慧。考迦旃延佛的修行,用鹿皮、三歧杖,這不是佛的舊制;而大慧的成佛,又「衣雖不割縷,雜粹而補衲」,也不用釋迦的袈裟,這是值得深切注意的。大慧所傳的名達磨。當劉宋的時候(西元四七〇頃),確有老頭陀──達磨到中國來,唱「南天竺一乘宗」,以「四卷楞伽印心」。禪宗初祖的達磨,也許即是此人!這種付法系統,雖不能看作信史,但也可以參考。本經的編集者,或者即達磨的師長──「慧」所集成流通的。中國的禪者,敘到禪宗的法系,不了解達磨為南印的如來禪,而比附於西北印一切有系的禪統,說二十八祖或五十餘祖,實在不足信!
離塵垢佛滅後,有不同的學派出來,說五家(有等字)的有二文。一說:「釋子悉達多、步多、五髻者,口力、及聰慧,亦於未來出」。二說:「我釋迦滅後(誤,應依魏譯作我滅後釋迦),當有毘耶娑,迦那,梨沙婆,劫比羅等出」。此二文,名字雖不同而意思是一樣的。釋迦,即釋子悉達多Śākyaputrīya Siddhārtha,為前期佛教的導師。在本經編集者的心目中,是代表西北印聲聞佛教的。步多,魏譯浮單多,即吠檀多Vedānta。吠檀多派的經典,傳說為毘耶娑Vyāsa所作。依本經所說:「毘耶娑所說,婆羅多等論」,「談古及笑語,毘夜娑仙說」,那是以毘夜娑為《摩訶婆羅多》Mahābhārata詩篇的作者。總括傳說、說話,及史傳,所以說:「談古及笑語」。吠檀多,意思為吠陀的究竟,本為梵書的末後部分,後開展而為奧義書。承奧義書而出的摩訶婆羅多,含有吠檀多的成分(魏譯即譯為韋陀)。所以,此中所說的吠檀多,不是後起的吠檀多學派。毘耶娑,為印度有名的仙人,然實為整理者的意思,並非一人私名。所以本經以摩訶婆羅多的著作,歸於毘耶娑,而又說他說吠檀多。其後,吠檀多派的梵經編成,也就推為毘耶娑所作。五髻者Pañcacūḍaka即勝論的般遮尸棄,受學於勝論的開創者迦那陀Kaṇāda。迦那即迦那陀的譯略。口力Vāgbali為虛空論師,說虛空為萬有的本元。梨沙婆即勒沙婆Ṛṣabha,與數學有關。百論把他列為三仙的一仙,與勝論、數論並稱。由來學者,以為勒沙婆是苦行外道尼犍子的一流。然從本經來說,應即虛空外道。聰慧Medhāvin即數論,數即智慧數;劫比羅Kapila是他的開創者。這可見二文完全是一樣的。又迦旃延佛後,說有釋迦等三家出世,也有二文,一說:「談論戲笑法;長行與解釋;我聞如是等,迷惑於世間」。二說:「於我涅槃後,釋種悉達多,毘紐大自在(略唯二家)外道等輩出。如是我聞等,釋師子所說。談古及笑語,毘夜娑所說。於我涅槃後,毘紐大自在,彼說如是等,能作於世間」。這是以釋迦的如是我聞(佛經)為一;毘夜娑的談古及笑語,即摩訶婆羅多為二;毘紐天Viṣṇu,大自在天Maheśvara等的創造說為三。毘紐天與大自在天的崇拜,婆羅多中也有,而新奧義書中,每闡發吠陀的事相而為毘紐、大自在神的崇拜,結果引出彌曼薩派。長行與解釋的毘紐、大自在派,即彌曼薩派的雛形。上述的五家、三家,都是釋迦佛前後三百年間的印度學潮。而迦旃延佛,自以為出於學派分流以前,代表印度文化統一而根本(佛法)的立場;以釋迦等為外道,為迷惑於世間的。這樣的見解,非釋子所應有的。迦旃延佛為世間主(父)與具才(母)所生;他的捨釋宗而別祧梵宗,自認為從梵天王生的婆羅門(迦旃延即婆羅門十八姓之一);編集者想像中的正法,不是吠陀(古奧義書)是什麼?我以真常唯心論為佛梵雜糅,以《楞伽經》為證,覺得非常可信。
本經的迦旃延佛,出於印度學潮未分以前,意思為吠陀(奧義書)時代。其次,宗教方面,迦旃延佛滅已,有釋迦等五家雜出。政治方面,經上說:「次有半擇婆,憍拉婆囉摩;次有冒狸王,難陀及毱多;次蔑利車王,於後刀兵起,次有極惡時,彼時諸世間,不修行正法」。半擇婆Pāṇḍava即般遮羅;憍拉婆Kaurava即拘盧,這是梵書時代中國地方的主要國家。囉摩rāma即憍薩羅王子而向東南發展的。冒狸Mauṛ即孔雀王朝。難陀Nanda指難陀王(次第顛倒)。毱多Gupta指旃陀羅毱多,出於釋迦以後,阿育王以前。蔑利車王Mleccha即邊地王,也泛指無道的惡王。所說的次而刀兵大亂,即指摩竭陀的王統中絕,為南方案達羅國王所滅;而西北方,受希臘人、塞迦人、月支人等統治,印度是到了極紛亂的世代。此後,否極泰來,一如新天地的出現,經說:「如是等過後,世間如輪轉,日火共和合,焚燒於欲界,復立於諸天。世間還成就,諸王及四姓,諸仙垂法化,韋陀祠施等,當有此法興」。這不是說笈多王朝的統一五印,梵文學復興是什麼?法化既興,釋迦等三家(聲聞佛教,及吠檀多,彌曼薩派)又出而迷惑於世間。從這政教的形勢而論,本經為笈多朝的產物,確實無疑。在梵文復興的氣運中,編集者不滿於初期佛教的釋迦、數論、勝論、尼犍子、吠檀多、彌曼薩諸家的分流,於是仰推迦旃延佛,高標真常唯心論的自宗,而集出《楞伽經》。然而,本經雖指責佛、梵,而立意在融貫佛梵,而歸宗於佛教。佛梵一體的第三期佛教,大多是這樣的。
笈多王朝,創立於西元三二〇年;到四五五年,鳩摩羅笈多Kumāragupta以後,即因外有敵人,內部分立而逐漸衰落。本經的編集,即在這一時期中。本經曾談到:「由種種心分別諸法,非諸法有自性,此但妄計耳」。這與世親的唯識三十頌:「由彼彼遍計,遍計種種物,彼遍計所執,自性無所有」,文義次第,非常一致。所以本經實為唯識興盛以後的作品,可能還在世親以後。唯識學者平常說六經十一論,但這是依《成唯識論》的引經而說。在無著、世親的引證中,有《十地經》、《解深密經》、《阿毘達磨大乘經》,而從沒有說到《楞伽》與《密嚴》(密嚴更遲)。這是最可注意的。在中觀家,也是比世親略遲,與安慧同時的清辨,才引用《楞伽經》(傳為提婆作的論典,上有楞伽二字,這是菩提流支所加的)。清辨即與安慧同時,多少年輕一點(所以又與護法同時)。世親考為西元三六〇到四四〇時人,所以本論的集出,約為西元五世紀中期。
關於編集的地點,以南印度為近。經說:南天竺的龍樹,持佛正法;傳南天竺一乘宗的達磨,南天竺人,也以此經印心。初譯本經的求那跋陀羅,也自海道而來中國。尤以本經的緣起分,以佛出龍宮,渡到南岸,入楞伽城摩羅耶山說法,為顯而易見。此楞伽山海,確為象徵心境的,然未嘗不是編集者熟悉的環境,這才託此事以表法。楞伽城羅婆那羅剎王的迎佛說法,實寓有深味。印度《羅摩耶那》詩篇的本事,為阿瑜陀王子囉摩,因事被謫居於頻闍耶山的仙窟。他的愛妃西他,為楞伽島的夜叉羅婆那奪去,囉摩約會了南海濱的山民,攻入楞伽島,這才取回西他,恢復名譽。一般說,這是婆羅門文明移植錫蘭島的詩化。羅婆那為楞伽島的夜叉,而本經以為是羅剎王,迎佛說法,這也表示著佛法的南行,楞伽島接受大乘佛法的意趣。玄奘西遊時,知道楞伽島多有能精通大乘法相的。
/周老師
《妙法蓮華經》一切世間天人及阿修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實成佛已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善男子!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諸佛國土,【彼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何故名曰無勝?其土所有嚴麗之事,皆悉平等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界閻浮提中,現轉法輪。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是魔波旬壞正法時,當作是言:菩薩昔於兜率天上沒來在此,迦毘羅城白淨王宮,依因父母愛欲和合生育是身】。......若言有人生於人中,為諸世間天人大眾所恭敬者,無有是處。......【又復說言:往昔苦行種種布施,頭目髓腦,國城妻子,是故今者得成佛道。以是因緣為諸人天,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之所恭敬】。......若有經律作是說者,當知悉是魔之所說。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二》【若言如來真實出生輸頭檀舍,出家學道修集苦行壞魔兵眾,坐於道場成菩提道,當知是人即是謗佛】。寧當斷首拔出其舌,不應出此虛妄之言。何以故?非是善解諸佛如來祕密語故。
/周老師
釋印順於其著作中,曾經逕自將佛陀經教分別判歸:中觀學派的性空唯名、唯識學派的虛妄唯識、如來藏學派的真常唯心三系,且他個人一向是獨鍾中觀學派,而反對如來藏學派的。釋印順認為,一空到底就得了,真心是多餘的。茲舉《大乘入楞伽經》來證明釋印順所說,並不如法如實。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偈頌品第十之二》
〈一〉
沈輪諸趣中,厭離於諸有;往塚間靜處,修習諸觀行。
有物無因生,妄謂離斷常;亦謂離有無,妄計為中道。
妄計無因論,無因是斷見;不了外物故,壞滅於中道。
恐墮於斷見,不捨所執法;以建立誹謗,妄說為中道。
〈二〉
以覺了惟心,捨離於外法;亦離妄分別,此行契中道。
惟心無有境,無境心不生;我及諸如來,說此為中道。
〈三〉
若生若不生,自性無自性;有無等皆空,不應分別二。
不能起分別,愚夫謂解脫;心無覺智生,豈能斷二執?
以覺自心故,能斷二所執;了知故能斷,非不能分別。
了知心所現,分別即不起;分別不起故,真如心轉依。
按:此一段文,依文意說為三小段。第一小段,假藉觀行辨明心證,以離有無斷常二邊,趣歸如來不二中道。
第二小段,闡明佛意爲契中道,假名施設心法內外,依內捨外藉心離法。既離外法內心不生,如是雙離內外心法,始契如來不二中道。故曰:「惟心無有境,無境心不生;我及諸如來,說此為中道」。為人師者如釋印順,無法住智已屬不堪,況乎謗經壞法如斯!
第三小段,般若覺智必由觀行,若無覺智必無解脫,佛令學人不住分別,非無智慧住不分別。故曰:「以覺自心故,能斷二所執;了知故能斷,非不能分別」。說心不二以離二邊,既捨分別便成無心。故曰:「了知心所現,分別即不起;分別不起故,真如心轉依」。
如《金剛經》實相無相,不二中道亦但有名,當知中觀如來藏本不二。再者,唯識旨在「唯識無境」,則上文云「惟心無有境,無境心不生;我及諸如來,說此為中道」,又豈非表明中觀唯識不二耶?諸修學人於此了知,始免遭他外道欺瞞!身為佛門長老耆宿,不通法義已屬大錯,何況於中搬弄是非,疑誤年輕學人無數!
/周老師
“漫步的犀牛”表示,「本師 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法,有沒有是 阿難尊者沒聽過的 ? 如果有阿難尊者沒聽過的教法;那就有可能在後世,透過天人、託夢、擲筊、山海...等等處,隨緣流傳出來。如果不可能,那麼在第一次結集完畢後,佛陀教法已經全部出來了,後期出現的經典,就得打上個驚嘆問號了 ?!」
“漫步的犀牛”又說,「本師釋迦牟尼佛所闡述的一切佛法,阿難尊者都聽過且記下來,沒有遺漏的。證據 : 長老偈 三十偈集 第1029偈 阿難尊者自述:『從佛學習得八萬二千法,共有八萬四我為持法者,另有二千法從諸比丘得。』
因此,阿難尊者在迦葉尊者領導的第一次結集時,就已經將所聽過的八萬四千法蘊(不是法門),背誦出來了,沒有遺漏。既使後世,從天界乃至山海之處,所流傳出來的經偈,只要是真正的正法,也應該不出阿難尊者誦出的範圍才是。
按:犀牛大徳如上所舉南傳《小部長老偈》,只能證明南傳《小部》有此記載。然而這項記載不僅無法證明曾經有過這麼一位佛陀,甚至無從證明曾經有過阿難等人,更何況這位「所謂的佛陀」說過沒說過哪些經!
何以故?因為古印度官方的史料文獻中,並無這些證據,可以支撐犀牛大徳的想像。退一萬步來講,即使真有阿難、大迦葉、優波離等人,最多也只能證明,所有這些經典都是阿難等人所說,而非「所謂的佛陀」所說。
爲甚麼必須要有「足夠可信的印度官方史料文獻等做為旁證」,否則犀牛大徳的主張只是自己的想像罷了?虧他還敢自詡南傳上座部擁有『最原始的尼科耶』?!南傳上座部的「十二緣起」都學到哪兒去了?!
諸《阿含經》中,所謂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表明,世間法中,無有任何一法、無有任何一項文書紀錄,或者任何一項事物,足以自證真偽,而都必須依靠另一他法支撐。所以才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且不論其係真經偽經。
/周老師
誹謗大乘非佛說者,每謂佛【有】說過諸《阿含經》,不曾說過諸《大乘經》。但是,諸《大乘經》中,佛說「若謂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換言之,大乘學人並不認為,佛【有】說過法,如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曰:「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曰:「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般涅槃經卷十五》亦曰:「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訶莎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誹謗大乘非佛說者,固然只信諸《阿含經》所說,不信《金剛》、《涅槃》等大乘經「佛不曾說法,執謂佛曾說法者,即為謗佛」之教示。
那麼,就請大家看看,《雜阿含經》又是怎麼說的。為何佛說「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劖以三百矛〉」 ?如下。
《雜阿含347經》
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於正法中,心得無畏,稽首佛足,白佛言: 「世尊!我今悔過!我於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
佛告須深:「云何於正法中盜密出家?」
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餘世人恭敬、供養,而今斷絕,悉共供養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教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如初。』是故,世尊!我於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願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
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於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於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
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願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後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教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敕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
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須深白佛:「無也,世尊!」
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
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
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佛說此經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佛法若有,則有可得;佛法非有,云何可盜?有必歸無,生必還滅;佛法不生,故亦不滅。起有無見,即名誹謗;謗毀佛法,為生滅法。阿含大乘,俱皆非有;諸修學人,豈得二見?
「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者, 謂以妄執佛法為有,毀謗佛法為生滅法,障礙他人法身慧命故,是人當受苦痛,倍過於彼罪人所受劖以三百矛因緣之極苦劇痛。
換言之,若了此經深意,不再隨識生心妄執有無,即便我今身遭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所受之「極苦劇痛」 亦非有也!一念及此,「外道須深漏盡意解」,成阿羅漢。
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曰:「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何以故?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如《首楞嚴經卷三》曰:「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又如《法華經方便品第二》曰:「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當知如上《金剛經》、《雜阿含經》所說【離有】要旨,即釋迦牟尼世尊之究極【開示】,能否【悟入】佛知見道,雖然未可預測,但一切學人首先切切不可扭曲變造佛陀【離有之究極開示】!切切不可於《大乘經》與《阿含經》之間搬弄是非、誑言妄語,謂佛有說《阿含》,無說《大乘》云云!
又如諸《阿含經》無不宣說,聖弟子阿羅漢「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阿羅漢者,係聲聞極果,以南傳上座部聲聞道學人自居的“漫步犀牛”君,又豈可誹謗自宗阿羅漢所【悟入】的佛知佛見為【有】耶?
《雜阿含262經》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迦旃延!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迦旃延!【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迦旃延!【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所謂【此無故彼彼無,此滅故彼滅】,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周老師
周學友,這部孝經表率,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真經嗎? 還是偽經? 憑甚麼判斷呢?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德,您所問:「這部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真經嗎? 還是偽經? 憑甚麼判斷呢?」等同問:「您的妻子是清白的嗎?還是與人有染?憑甚麼判斷呢?」大家有目共睹,這就是南傳上座部學人的秉性素質。
/周老師
學友,這部經,蓮池大師也判為偽經 ! 學友,是不是也要把 蓮池大師奚落一番呢 ? 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徳,或與人論義,或開口發問,皆應謹慎戒懼,如理如實。像您這樣的發問方式,還好意思再找理由自圓其說?
/周老師
學友,個人如理如實啊! 以竹窗三筆的大師文獻,給學友舉例,不是嗎?!犀牛對於這部 "父母恩重難報經" 的偽經辨別結論,看法與蓮池大師一致。反而,學友持反對意見,並出口奚落一番。這...不啻於也奚落蓮池大師嗎?
/漫步的犀牛
前言後語,您顛倒了。
/周老師
https://bestzen.pixnet.net/blog/post/62981687
真經的名字僅有一字之差,是《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是偽經,這是蓮池大師早已解決的問題,我不想再費筆墨來重述。真經強調子女一定要讓父母相信三寶,持戒布施,開發智慧。在很短的經文中,仍然有不少文字在讚嘆如來聖眾功德, 非常尊貴,必須要尊奉敬仰,是世間無上福田。在許多人看來這些文字似乎是偏離了本經的主題,卻恰恰凸顯了佛法的深刻。
/高報
那麼周師兄,請問您,佛未曾說“法”,您說的內容,貼的文字,是什麼?
/東正
有麼?有麼?
/周老師
沒有就沒得回應了!!世界如此,沒有就沒得回應萬法。不說斷滅相。
/東正
您還沒答覆「為何佛說「若於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於彼〈劖以三百矛〉」 ?」
/周老師
您有問嗎?
/東正
您將空有看成了兩個。
/周老師
請問,在此處,兩個跟一個的差別為何?
/東正
兩個是生死業,不二即無生死。
/周老師
周師兄...問曰:何等是阿鞞跋致地?答曰: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復次,入菩薩位是阿鞞跋致地,過聲聞、辟支佛地,亦名阿鞞跋致地。復次,住阿鞞跋致地,世世常得果報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薩得此二法,雖得諸法實相,而以大悲不捨一切眾生。復有二法:一者、清淨智慧,二者、方便慧。復有二法: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離世間。譬如大龍,尾在大海,頭在虛空,震電雷霆而降大雨。復次,阿鞞跋致菩薩得是諸法實相智慧,世世不失,終不暫離。
/東正
周某不清楚您要表達的是甚麼。
/周老師
如果您清楚就見鬼了
他自己都不清楚
您能清楚什麽
如果您問他詳細內容
時侯還未到
問了也是白問
就當他是練習表達而已
心如果散慢
要進步是很難的
這些都來自對自己的要求
自己不檢視
要等警察嗎
/次草
順著對方的講法,也是可以。生死與涅槃,分成兩個,就是生死。生死即涅槃,不二即無生死。當然兩個也可以亦無生死。因為,生死如夢幻,涅槃如夢幻。夢中的無量無邊世間亦無生死。
/寂照世間
「生死如夢幻,涅槃如夢幻」,以生死、涅槃,皆如夢幻故,生死、涅槃,即非兩個,謂之不二。但起首說「當然兩個也可以亦無生死」,顯然係將生死、涅槃,看作兩個。如此前後矛盾,自語矯亂,正是未修觀行所致。
/周老師
佛陀說法,就是希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領受,佛陀非常希望所有一切眾生,皆能夠通達如來正法,佛陀根本不怕你學,就怕你不學。須深盜法然後向佛陀懺悔,應該是在譬喻,學佛的人對於佛的知見並不是十分了解,就向人宣講法義,最後變成了相似佛法,因為如此,所以須深才向佛陀懺悔。
/小黑
「須深盜法然後向佛陀懺悔,應該是在譬喻,學佛的人對於佛的知見並不是十分了解」。須深若不了解,即不可能【漏盡意解】,既已了解卻仍無所表示,顯然因為佛無所說。
/周老師
漏盡意解,這是須深在懺悔完之後,並不是在懺悔之前。世尊所說的(無有說法),這是有其他的意涵,並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世尊向眾生說了49年的法,怎麼沒有向眾生說法呢?所以世尊所謂的無有說法,這不是其表面文字上的意思,而是世尊對於第一義諦真如實性所做的隱覆之說。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表示,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所有一切對於真如實性的表達,皆是屬於方便之說,所以才會說無有說法,這是有其背後的意義。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是佛陀的自通之處,唯有成就無量功德的大成就者,才可以自證之。
/小黑
「第一義諦真如實性無法用文字語言來表示,更無法用意識來體會」,是則須深何以「漏盡意解」?「漏盡意解」之後,本品經文就結束了,也就證明了,須深所悟者,佛無所說。否則,此經即不完整。此經若不完整,則須深不應「漏盡意解」。「世尊向眾生說了49年的法,怎麼沒有向眾生說法呢?」有這種見解,同樣是未修觀行所致。「漏盡意解」之後,本品經文就結束了,也就證明了,須深所悟者,佛無所說。否則,此經即不完整。此經若不完整,則須深不應「漏盡意解」。
/周老師
這裡所說的漏盡意解,是指須深證阿羅漢,相當於大乘經典裡面所說的八地菩薩,第一義諦真如實性唯有佛才能夠親證之,阿羅漢或是八地菩薩是通達了知第一義諦並不是親證之,這其中是有差別的。意思就是說:八地菩薩所知道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是從佛陀那裡知道的,而並不是他自己親證的。然而如何才能夠像八地菩薩一樣的通達了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也不是靠意識妄想所能夠成就的,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唯有成就因緣具足功德圓滿的阿羅漢,才有資格高唱,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你的問題就在於,你執著於(須深所悟者,佛無所說),一個成就者,並不是靠說法者,說給你聽,你了解之後,你就可以成就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如果只要佛陀向我們說清楚了,我們就可以成就了,那麼相信所有人早已經脫離苦海,早登彼岸,事實上是如此嗎,當然不是。一個成就者有沒有成就阿羅漢,這在當時是由佛陀所認證的,佛陀認為你已經成就了阿羅漢,那麼你就是阿羅漢,而不是在於佛陀說了什麼或是沒有說什麼。
/小黑
「阿羅漢或是八地菩薩是通達了知第一義諦並不是親證之」。須深若非親證真如,那麼,須深何以「漏盡意解」?所有修學佛法者,皆須完整歷經「信解行證」四門過程,豈有八地菩薩未曾親證真如之理及事?「如何才能夠像八地菩薩一樣的通達了之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是有條件的,就是因緣具足功德圓滿」。十二因緣法,係世俗生滅法,還說甚麼「因緣具足功德圓滿」?!
《諸佛要集經卷上》「當為眾生說十二因緣。一切諸法從因緣起,設無因緣則無所起,亦無所滅。當審諦觀十二因緣起,察其根源而奉行之;彼若不諦觀十二因緣而致此難。當云何觀?阿難當知,十二牽連悉無所生,無所生者不起法忍,若不生念是為審諦觀十二因緣。」
「你的問題就在於,你執著於,須深所悟者,佛無所說」。周某與人論義,一向先舉經證。周某見解若有問題,也請舉經為憑。如今不舉經證、恣意亂說法者,卻謂「你的問題」云云,豈不可笑?「一個成就者,並不是靠說法者,說給你聽,你了解之後,你就可以成就了」。既然如此,為何前面卻說「八地菩薩所知道的第一義諦真如實性,這是從佛陀那裡知道的,而並不是他自己親證的」?
「一個成就者有沒有成就阿羅漢,這在當時是由佛陀所認證的」。諸《阿含經》中,所有阿羅漢都是【自知、自覺、自作證】的,不論佛有無認證。《中阿含2經》復次,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復次,聖弟子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周老師
「漏盡意解」僅是解悟,未達證悟。佛說:[先知法住智,後知涅槃智。]
/恆不住
請先自行查證何謂「漏盡」後,再來發表意見。
/周老師
大般涅槃經,爾時世尊即說偈言:「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佛法當然是本有常住啦!
/恆不住
「佛法當然是本有常住啦」。您沒聽過:「黃葉止啼」?大徳知見,猶在半途。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
/周老師
佛說世諦即真諦。怎說呢?佛為渡眾生以眾生孰悉的話,說世間的事理,叫做:世俗諦,用以令眾生悟入佛發現的宇宙真理真相的第一義真諦。因此非謂佛無說法!是故法無說無不說說。
/恆不住
「用以令眾生悟入佛發現的宇宙真理真相的第一義真諦。因此非謂佛無說法」。您這種說法,就證明了您尚不了第一義諦,不知佛無所說。
/周老師
周師兄,得法者不失不退。是故,釋迦摩尼佛示現無上菩提成等正覺,佛陀若未曾開演八萬四千妙法,今日娑婆還是外道世界,師兄今日也不會入於正法。您所說“無法可說”等等開權之方便義理,是“顛倒時”所觸所及,為斷執著心而權。除非執著心(相)未曾熄滅故,可持無法可說。若已斷、已知斷,執著心,則此無法相即息。
/東正
「您所說“無法可說”等等開權之方便義理」。【離有】即是【無生】法忍,這是佛前十地菩薩境界,是究竟了義宗旨,不是甚麼方便權宜之說,請明察之。
/周老師
問曰:何等是阿鞞跋致地?答曰:若菩薩能觀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不生不不滅、不共、非不共。如是觀諸法,於三界得脫,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諸佛所用實相智慧,無能壞、無能動者,是名無生忍法。無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所以無生法忍=等於有所得。
/東正
「無生法忍=等於有所得」????麻煩您舉出一則經證就好,證明您錯說亂說的經證倒是很多。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0464a28]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則名為慧,菩薩摩訶薩得是慧故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無明。菩薩永斷無明闇故,故無所得,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b02]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大涅槃,菩薩摩訶薩安住如是大涅槃中,不見一切諸法性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二十五有,菩薩永斷二十五有,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b06]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大乘,菩薩摩訶薩不住諸法,故得大乘,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聲聞辟支佛道,菩薩永斷二乘道故,得於佛道,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b10]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方等經,菩薩讀誦如是經故得大涅槃,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十一部經,菩薩不修,純說方等大乘經典,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b14]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虛空,世間無物名為虛空,菩薩得是虛空三昧,無所見故,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生死輪,一切凡夫輪迴生死,故有所見。菩薩永斷一切生死,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b18] 「復次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菩薩摩訶薩見佛性故,得常樂我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無常、無樂、無我、無淨,菩薩摩訶薩斷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b23]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菩薩摩訶薩觀第一義空,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五見,菩薩永斷是五見故,得第一義空,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b27] 「復次善男子!無所得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薩摩訶薩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悉無所見,是故菩薩名無所得。有所得者,名為聲聞緣覺菩提,菩薩永斷二乘菩提,是故菩薩名無所得。
[0464c02] 「善男子!汝之所問亦無所得,我之所說亦無所得。【若有所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周老師
周兄法安,離有怎能說即是【無生】法忍呢?無生就是不生不滅,若[離有]別有不生不滅,外道見也。怎說呢?
法相[有]當下即是真如法性[空],此即是性相圓融,空有不二,無生法忍也。心經云:色不異空‧‧‧空即是色‧‧‧。
/恆不住
「離有怎能說即是【無生】法忍呢?」《雜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有無,就是生滅;離有即離生、無生。地上菩薩,證無生忍,名為正性離生。連這個都不清楚,卻相信自己的知見,您想像中的自己,和實際中的差得太遠。
/周老師
不才說您“持”無生法忍,是由“無所得”而來,無生法忍=無所得。此與無生法忍=有所得,二者無異,除非您的“有所得、無所得”二者有差別性。
/東正
請問您在哪裡看出周某執持無生法忍為有?請直說無妨。
/周老師
周師兄吉祥,所以如果您的無生法忍,是正等而起,聽聞無生法忍=有所得,您不會有差別心。
/東正
如您所說,佛不應出世,更不應說法。如您所說,佛所說之法,皆為虛誑法。
/周老師
您將“有”當成障礙,於是把“無”當成助力,無生法忍,不由“有無”而來。
/東正
「無生法忍,不由“有無”而來」,請問,無生法忍,從何而來?
/周老師
鹹得剛剛好是調味的鹽剛剛好適合這個口味,當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當無所得被您用來感受到了無生,那麼也是它剛剛好相應了您的願而已。
/東正
不對喔!無生就是無所得,是一個意思。故,「當無所得被您用來感受到了無生」,不能成立。
/周老師
嗯嗯!沒關係..「是法住法界...」非常謝謝師兄的討論。
/東正
名相聯想,非修觀行,不修觀行,不證無生。實證無生,即入初地,禪宗公案,自然而解。
/周老師
周師兄!!您是知道“無所得”等於涅槃的,所以無生法忍如果也是涅槃,那麼正入無生法忍不可稱為菩薩。何以故?菩薩不取涅槃,如來亦不取涅槃。
/東正
「證入無生法忍不可稱為菩薩」,怎麼到現在還會說出這種話?
無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云無生。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曰:「無所得者名大涅槃」。
故知,菩薩入初地,名正性離生,得無生法忍,即為無所得者。
/周老師
周師兄吉祥,所以如果您的無生法忍是正等而起,聽聞無生法忍=有所得,您不會有差別心。
/東正
如您所說,佛不應出世,更不應說法。如您所說,佛所說之法,皆為虛誑法。
/周老師
正入無生法忍,正者,正見也。正入無生法忍不可稱為菩薩。
/東正
請勿恣意發明佛學詞彙、佛法名相!!
/周老師
在正等正覺的覺悟下,涅槃實性為“妙有”。是故,無生法忍為正入佛性之門,以妙覺而有。
/東正
「妙覺而有」??請勿任意發明佛法名相!!何謂「涅槃實性為“妙有”」?又是不舉經證,隨自意妄說。您知道何謂「真空妙有」嗎?真空非空,妙有非有。故,「真空妙有」者,謂非有非空。您扯到哪裡去了?您以為妙有仍然是一種有嗎?
/周老師
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先於娑羅雙樹間,為純陀說偈:『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
/東正
所謂『本有今無,本無今有,三世有法,無有是處』者,若將過去現在未來生滅不斷的一切世岀世法,稱之為有,毫無道理。這就是與《金剛經、雜阿含347經》同樣「佛無所說」的經證。
/周老師
亂想一通,正入無生法忍是什麽現象,不以無生法忍為目標,要以何為目標?只怕您無法證得,還在替菩薩擔心,第八不動地證無生法忍,如何才能證?當然要以無所得心為基礎,不離初發心,不可假想菩薩以無生法忍為目標,又會住於無生法忍,這樣就跟無生法忍法義自相衝突。有菩薩會退轉成聲聞,此類會跟無生法忍沾上邊嗎?對名相不清楚,就會亂湊,衍生不合理的看法。
/次草
簡單整理:若是真無所得,即無佛如來事業可行。何以故?無所得故。是故於無相三昧中起諸佛事業功德想,此為持處,即為得處,是故因轉心入於有佛功德事業可得處,而轉無相三昧成就八地安住,為無生法忍。
/東正
早上說的菩薩正入無生法忍是亂說,後來再貼的經文就清楚明白,三昧樂是最大關鍵,菩薩能不住三昧樂是本願力及佛陀加持,這些常識早該看過的,若是真無所得,就是好好學習佛所說菩薩道,自己看經搞清楚,沒清楚前談論這些沒意義,這也是早該做的事,修而無修,作而無作,就是無四相,頭腦清楚就會知道該如何入手,頭腦不清楚,別人說再多也沒用,談論自己不熟悉沒把握的法義,都是好高騖遠的現象,枉費老楊演的這麽棒,真是無彩工。
/次草
無所得是一個可以實際切入生活,切入信仰及當作一個行動的準則,無所得是一個--實際可行的"行法",不是位階,不是口號。而無生說真的只能是一種境界,位階,甚至是口號。因為面對生活及世間繁雜的所有相,明明有--哪個是無生?
但你可以說這些繁雜的所有相,都是暫時閃電的得--最終都是--無所得,這就是無所得可以親近我們,接觸得到,可以為我們實際所用的地方。
/逍遙
逍遙大徳,何不依經說法?您沒察覺,如上您所說者,實為以世俗見欺壓佛知見,以世俗見凌駕於佛知見之上,此即說法不佐經證所致,而非您有故意。
《首楞嚴經卷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
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長者!心為城主,長者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則令眾生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實。其不得者,不名真實。
「大慈愍眾生, 故令我歸依,
善拔眾毒箭, 故稱大醫王。
世醫所療治, 雖差還復生,
如來所治者, 畢竟不復發。
世尊甘露藥, 以施諸眾生,
眾生既服已, 不死亦不生。
如來今為我, 演說大涅槃,
眾生聞祕藏, 即得不生滅。」
/周老師
好的,把我前面所說,套上心經。(故空中)無智亦無得---在不穩固之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智,也沒有固定不變的得。以無所得故---所以終究是無所得,而以這種無所得繼續走下去。菩提薩埵---就能走到,到達於菩薩摩訶薩的境界(果位)--其實就是無生法忍。
/逍遙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地的「五蘊皆空」,若是指一切現象存在一段時間後,最終的「空」,則此地的「無所得」,固然即是大德所說的「終究無所得」。然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若是此意,則世俗見與佛知見並無差異,學不學佛實無差別。
故知,《心經》的「五蘊皆空」,係指「五蘊本空」,而非「有」存在一段時間後的「空」。再考察後續經文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即可確知,這一連串的「空」,實為「本空」,這一連串的「無」,實為「本無」。
再接下來,《心經》所說「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此處的「無所得」,當然也就是「本無所得」,而非逍遙大徳所謂的「終究無所得」。這樣,佛法不共世法的特徵,才能顯現,世間人學佛的目標,才能明確,世間人學佛的利益,始可期待。您說對吧?
至於「無生」,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釋曰:「涅槃之真理,無生滅,故云無生。」又,《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曰:「無所得者名大涅槃」。故知,大涅槃,即無所得,亦即無生。若謂「無生」只是一句不切實際的口號,則顯係謗法之說。
/周老師
雜阿含經:「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看您怎麼離有而別有無生?
/恆不住
「離有而別有無生」???「離有」,就是「無生」。
/周老師
所以說,有當下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
/恆不住
無生,就是不生,就是非有、離有。怎能顛倒說,有就是無生,無生就是有?
/周老師
哈..我從因緣法入門,從來不說本,本來。若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那去追那麼本就好,因緣法可以收起來了。其實不只因緣法,還有很多。例如--無常,一切都是變的,會變,就是沒有本,或是不二--沒有邊際(最裡面,最外面),沒有端點(最大,最小),沒有最初(本來),也沒有最終,這些都再再說明--沒有本來。不過這不是說你錯,我知道很多佛經是說這套的--本來,真如之類的,但也有些佛經是不說本來的,挑適合自己的吧。
/逍遙
十二因緣法,四聖諦法,皆係佛陀隨順世俗的因果觀所建立的,是要用來破除世俗見的。否則,《雜阿含經》中,為何說完「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必定接著說「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您這樣的認知錯誤,是相當普遍存在的,日後自然會說到的。
「若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本無、本空」,是空,是無。哪裡還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有一個本」,就不是「本無、本空」了。「本無、本空」係針對執為實有者而言,若是離有,還「有」「本無、本空」可說嗎?逍遙大德,這對您來說,很難分辨嗎?
「若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那去追那麼本就好」???再者,各部經典翻譯有別,譬如在《大般若經》「本空」翻作「畢竟空」;在《金剛經》「本無」譯作「實無、實無有」,如「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類情形所在多有,經人解釋仍不聽受,依舊抱定「若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那去追那麼本就好」這樣的認知、這樣的說詞,則其顯係帶有惡意的偏見,甚至刻意的誹謗。
/周老師
有沒有可能,就是有人心中明明就是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而已?若是此人明明是--心中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那是不是我就不算是偏見了嗎?
舉例:很多人喜愛的--真如,其實單單如字--是很正確的佛法,因為可以如任何法--如大,如小,可以如真,可以如假,然而,當加上真字--變成真如時,請問:
1.如還是主角,真如指的是--真正,正確的如,所以是隨時變異的,可以一下如真,一下如假
2,真才是主角,真如代表著"真"--真如是不可變的,一變就不是真的,成了假的--假的,當然不是如了
你認為選1多還是2多?選2的人就是我說的--去追那個本(真)就好了,而會選1的人--如字已經可以完全代表,根本不需真字。好啦,其實我自己不說真如,但也不會對相信真如的人,去追那個本的人--帶有惡意的偏見。以上說的,其實只是一個小小要點--人應該知道自己處於甚麼狀態,至於好壞--只有你清楚之後的選擇,沒有好壞。
/逍遙
「有沒有可能,就是有人心中明明就是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本--只是自己沒有發現而已?」既然大乘佛法中,沒有這樣的教義,就不應如此評價大乘法,對個別學人則另當別論。
再者,『雜阿含經』中,共有5品經文直言『真如』。逍遙大德果然還是矇著眼睛,爲了反對而反對大乘法。
依「莊春江阿含工作站」『雜阿含經』中的檢索結果為:您所查詢的「 真如」相關內容: (共有5個經有)
第535經(2筆):
1)…苦,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2)…惱,得真如法,所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
第550經(1筆):
1)…滅,得真如法,何等為六?謂: 聖弟子…
第563經(2筆):
1)…惱,得真如法,何等為三? 如是,聖弟…2)…悲,得真如法。 復次,離車!如是淨戒…
第1189經(1筆):
1)…惱,得真如法,謂:四念處,何等為四?身身…
第1212經(1筆):
1)…向欣樂真如善法,我於世尊都不見有可嫌責身…
/周老師
有當下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五蘊當下即是空,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故不離有,別有空啊!故不離五蘊,別有空啊!故不離五蘊,別有無生啊!
/寂照世間
「有當下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照您這樣說,三有眾生住於有,就是住於無生法忍?
/周老師
恆不住的有即無生,是說有本空。周兄的離有指離住於實有,兩種說法目的都一樣。
/次草
恆不住與寂照世間大德的主張一樣,都是:「有當下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
按:「不離有」,就是「有亅。「有當下即是無生」,即「有即是無生」。「不離有,別有無生」,即「有不是無生」。這上下兩句,是互相矛盾的。周某質疑的是,他倆自己的主張都還不確定,不知是「有即是無生」,還是「有不是無生」,又要如何與周某論義呢?
/周老師
論法跟實際體會是兩回事,如果是一回事就是言行一致,有無都是對心而言,說有是無生,已包含有即是無,這是最上乘法、不二法。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我認為要能與實際生活相應,觀照自心起念,在欲行禪知見力,遇境生心的當下,就是學佛的成績單。我建議小班制,很難實行,自己努力是不會勝過一起努力的,除非知見穏定能自知自度,自覺心境的能力夠了,才能常獨行常獨步。因緣際會就是好時機,沒有定下目標,要學習就會散而無力,甚至邪見滿天飛。不即不離是中道義,離就是空,也不能著離,恆不住有這個觀點。以後如何,都是要繼續努力。結論是不使自己住心,就不用離。一個是預防,一個是離執,方向清楚就能溝通。
/次草
次草兄說:「說有是無生,已包含有即是無」,這樣說是沒錯的。然而,在論證無生的過程中,必定要經過離有的,否則不能證成無生法義。換言之,認同無生教說者,是不可能反對離有的。恆不住與寂照世間二位卻恰恰反其道而行,一方面贊同無生,一方面反對離有。顯然他們兩位不曾實際體會無生法義,反對離有其實並無理由,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罷了。才會說出「有當下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這種自我矛盾的話來。
「法華經言。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故知,佛無法可說,亦無有所說。佛藉有顯空,故我當會空,而非會有。佛既無所說,我應離有見,亦復離有想,故曰應離有。「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者,大乘謂之無生,阿含謂之未曾有,若不離有,如何證無生、證寂滅相?
/周老師
唉 看到胡說八道一通的實在看不下去。轉貼 佛弟子文庫: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這裡所謂不可取的意思,是說佛法都是一時對治的機宜方便,佛法就像藥一樣,眾生有種種煩惱的病,應病與藥,這個藥就是法。病好了,藥就可以不用了。所以說病去則藥除,不可執以為真實,都是暫時假借而用,不是究竟之法。《金剛經》裡邊是佛陀也開示:如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說的法都是一時的對治方便,不可執以為究竟,因此不可以執取為真實,執取為究竟。
/河中雨
「實在看不下去」的時候,就是該吃藥的時候。
/周老師
周兄說:「無生,就是不生,就是非有、離有。怎能顛倒說,有就是無生,無生就是有?」無生無不生,沒有顛倒說呀!
/恆不住
您更糟糕,自己病了都不知道。
/周老師
甚麼叫做佛發現的宇宙真理真相呢?答:緣生法!《雜阿含296經》「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
/ 恆不住
緣生法,係世俗因果觀,不是「佛發現的宇宙真理真相」。
/周老師
佛發現的緣生因果觀,非您說的世俗因果觀。《慈氏菩薩所說大乘緣生稻喻經》「時慧命舍利子問慈氏菩薩摩訶薩言:「今日世尊觀見稻𦼮,告諸苾芻而說是語:『汝等苾芻!若見緣生,即是見法;若見法,即見佛。』婆伽梵如是說已,默然而住。」
/ 恆不住
《首楞嚴經卷五》說「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此一「幻法」,指的就是《雜阿含296經》所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的緣生法,也就是世俗的因果觀。若是見《雜阿含296經》中的「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即是《大乘緣生稻𦼮喻經》中的『見法,見佛』,請問哪個學佛人不是立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還需要修甚麼行,學甚麼佛?《首楞嚴經卷二》佛言:「阿難!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周老師
評「佛教史地考論 釋印順著 七、【楞伽經】編集時地考」
https://yinshun-edu.org.tw/en/book/export/html/2416
按:不論古今、此地他方,一位心態正常的學佛人,當他碰到類似釋印順所遭遇的情形,亦即或由自己發現,或由他人告知,如《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偈頌品第十之二》中竟然出現「我姓迦旃延,淨居天中出,為眾生說法,令入涅槃城,........『我能作世間,我名離塵佛,姓迦多衍那,父名世間主,母號為具財,我生瞻婆國,我之先祖父,從於月種生,故號為月藏,出家修苦行,演說千法門,與大慧授記,然後當滅度』」等語,而與尋常經中說法大相逕庭時,學人應當先行比對《楞伽經》各版本出入,瞭解此段經文緣起,審詳本品偈頌大意,乃至搜索枯腸平生所學佛法綱宗旨趣為宜。豈能如釋印順這般,本於世俗知見,反誣《楞伽》不真!
首先,本品偈頌概為全經大意於經末之重申,並以一問一答之形式來鋪陳。先有「定者觀於心,心不見於心;見從所見生,所見何因起」之問,後有「我姓迦旃延,淨居天中出,........」之答。能見者心,所見者法,能所心法,相依對立。心不見心,對法說心,法不自法,依心說法。法有二相,心則不二,離二名悟,執二者迷。能見所見,來去相因,但有言說,皆無實義。於此了然,如楞嚴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如本品偈頌已曰:
迷惑依內外,而得生起已;
六十二十八,故我說為心。
知但有根境,則離於我執;
悟心無境界,則離於法執。
如今橫打一槍,所言『我姓迦旃延,我名離塵佛』云云,考驗學人觀行而已。再觀本品偈頌之初,開宗明義謂曰:
若諸修行者,不起於分別;
不久得三昧,力通及自在。
則顯然係以「不起於分別」,做為本品乃至本經宗旨。如今既謂「不起於分別」,不著於二相,云何一見「我姓迦旃延,........『我名離塵佛,姓迦多衍那,父名世間主,........』」等語,便如世間莽夫方寸大亂,不加詳考,不假深思,隨即直呼「《楞伽經》編集者想像中的正法,不是吠陀(古奧義書)是什麼?【我以真常唯心論為佛梵雜糅,以《楞伽經》為證】,覺得非常可信」耶?如本品偈頌曰:
緣生非緣生,無明真如等;
二法故有起,無二即真如。
恐諸弟子眾,迷著有無宗;
是故我為其,先說外道論。
爲離外道邪見,故說佛教正理;若了不二真如,豈仍執持二見?既執二法為實,故知猶在邪途。如本品偈頌曰:
惟心及非因,諸地與自在;
內證淨真如,我為佛子說。
未來世當有,身著於袈裟;
妄說於有無,毀壞我正法。
為何大乘總說:「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二千年前一槍,打著今日外道。如本品偈頌曰:
一切法皆空,我為諸凡愚;
隨俗假施設,而彼無真實。
由言所起法,則有所行義;
觀見言所生,皆悉不可得。
了境是惟心,分別則不起;
若見妄計性,名義不和合。
遠離覺所覺,解脫諸有為;
名義皆捨離,此是諸佛法,
我無上大乘,超越於名言;
其義甚明了,愚夫不覺知。
為何【名義不和合】?為何本經總說:「名相妄想,正智如如」?因為一切諸法俱無自性。是故,《金剛經》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教正法尚且無自性,「外道」一詞又豈有自性?如斯二者差別,豈不仍是因妄分別而有?是故,《金剛經》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定法」者,定名、定相、定義、決定說也。「無有定法如來可說」者,如來不取定名、定相、定義,不作決定說!如本品偈頌曰:
遠離心意識,亦離於五法;
復離於自性,是為佛種性,
內證智所行,清淨真我相;
此即如來藏,非外道所知。
云何「內證智所行」境界?如《金剛經》曰:「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所以者何?以為我或作增上緣,或作逆增上緣故,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之所示現,只有我自己是眾生。如本品偈頌曰:
法佛於世間,猶如妄計性;
雖見有種種,而實無所有。
法佛是真佛,餘皆是化佛;
隨眾生種子,見佛所現身。
由此立定腳跟,不傾不動,離名離相,不作決定說,不取分別見,如是便與諸佛如來同一境界,所謂無境界也。而諸外道實未曾生,諸佛如來實未曾滅。如本品偈頌曰:
云何無境中,而心緣境起?
真如空實際,涅槃及法界,
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性;
愚夫墮有無,分別諸因緣。
回看釋印順者流,馬齒徒增而不修觀行,偏愛著述卻不具正信,稍有風吹草動,便起邪思妄想,但有言說著作,無非世俗二見。吾不知其可也!實不知其可也!如本品偈頌曰:
愚夫為相縛,隨見聞覺知;
自分別顛倒,戲論之所動。
一切空無生,我實不涅槃;
化佛於諸剎,演三乘一乘。
如六祖惠能大師曰:「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如雲巖曇晟禪師曰:「闔國人移亦不動」,若了此意者,始名真佛子。
/周老師
評「大乘非佛說」論
如印順法師的「大乘非佛說」論,於民國六十九年間,發表在其所作「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一書中,迄今已逾四十載,可謂障人法身慧命,毒害學子無數。而南傳上座部教系隨即同聲唱和,並開始來台建立「原始佛教」道場,招徠信眾。如今此一邪論,在台灣佛教界中,竟也佔有一席之地。
然而,渠等其實犯了一個最致命的邏輯謬誤:若大乘非佛所說,佛陀唯說聲聞法,則佛陀豈不是聲聞人?以身語意行一致故。但是,小乘聲聞道不能成佛,釋印順等人豈不知?釋迦牟尼成佛以前,累生累世修習大乘菩薩道,這寫在南傳自己的尼柯耶經藏中。如今累世修習大乘菩薩道的釋迦牟尼,成佛之後卻只說聲聞法,不傳菩薩法,有這個道理嗎?
漢傳『四阿含』、南傳『尼柯耶』共同載明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二乘人看是三法印,大乘人看是一實相印,是第一義空。若依渠等「大乘非佛說」之論基,則漢傳『四阿含』、南傳『尼柯耶』等,難道也非佛所說?顯然,大小乘之分,來自學人根性之別,不在經文差異,且一切經典皆為佛說,無可置疑。
佛法在世間,之所以能夠安定人心,消弭對立,是因為標誌出了第一義空。包括南傳自許的上座部教派在內,部派佛教時期多達二十餘個教派互不認可,這就證明了:所有這些小乘教派統統不解空性,他們各自所認知的佛法核心要義,全然非佛所說。
因為離相,頓悟空性,『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若不離相,即小乘法;若是離相,即大乘經。大乘小乘,此二名相,皆佛所說;既不接受大乘法,又不接受小乘名,則南傳非佛教甚明矣。
又爲和會南北傳故,頗有學人便謂,佛法沒有大小乘之分。果如是耶?『增壹阿含26品9經』曰:「舍利弗當知!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雜阿含1177經』曰:「河中有一人,不愚不癡者,謂菩薩摩訶薩,......大師為諸聲聞所作,我今已作,汝今當作所作。」南傳『中部123經》亦曰:「阿難!菩薩具念,正知地往生兜率天,菩薩具念,正知地存續於兜率天,菩薩盡其壽命地存續於兜率天。」
『維摩詰所說經卷一』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善能分別諸法相」是因,「於第一義而不動」為果。不修因者,如何證果?學人應知,『般若』不住二邊,而非不明二邊,佛法不住分別,而非住不分別。
『金剛經』上,長老須菩提先是離欲阿羅漢,後於本經頓了般若,離一切相,乃曰:「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雜阿含75經』曰:「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故知,如須菩提尊者,離欲阿羅漢僅破我執,未見實相,屬二乘聲聞道。至於「於色厭,離欲,滅之慧解脫阿羅漢」,則非僅於一切色聲等相不起欲貪,更不見有一切色聲等相,如是我法二執俱破,始見實相,屬大乘菩薩道。對於「慧解脫阿羅漢」的解釋,『佛光大辭典、佛光阿含藏、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莊春江阿含辭典』等,明顯有誤。
爲免學人執著,同一宗旨,佛常運用不同的經典來表述之,同一法義,佛常使用不同的名相來指稱之。如本無〈道行般若經〉、第一法行〈般舟三昧經〉、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般舟三昧經〉,又如涅槃、中道、真如、法性、空性、佛性、法身、實際,又如第一義空,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等,這些名相無不指向同一箇最終修學標的。而這些名相也都是跨越印順法師所謂大小乘經典區隔,而為一切經典所共用的。
簡言之,一切學人最終所證者,不二也,佛陀則始終不願把話說死。在學人邊,卻因先天根性有利鈍之分,諸經遂有了義不了義之別。若於佛邊,則阿含諸經與大乘諸經無二、不相異也。
例如,『雜阿含335第一義空經』明明已說:「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但在『雜阿含262經』中,當長老闡陀處處請諸比丘言:「當教授我,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我當如法知、如法觀」時,諸比丘卻仍語闡陀言:「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諸君當知,這豈不就是以常執於無常,以我執於無我,而完全牴觸了佛陀所說的「法印、聖法印」嗎? 諸君當知,佛在漢傳『四阿含』及南傳『尼科耶』中,所使用的都是「法印、聖法印」,不是「三法印、四法印」,故不牴觸大乘「一實相印」!
佛陀不曾說「三法印」、「四法印」,只說過法印或聖法印,諸君大可詳細檢索《大藏經》。若將法印看作「三」個或「四」個,則其人於佛所說法印,不如實知、不如實見。如《蓮花面經》曰:「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及寂滅涅槃,此三是法印」者,是謂「此三是法印」,非謂「此是三法印」也。
於是,『雜阿含262經』中,闡陀隨即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這豈不就是明白指出,上述「諸比丘」以常執於無常,以我執於無我,完全不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至於沉空滯寂,完全背反涅槃寂滅義,而屬於聲聞有為有漏知見嗎?
『金剛經』乃曰:「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以上是就「諸法無我」而論,若就「諸行無常」來說,常者即有義,無常即非有。諸『阿含經』中,通以阿羅漢為最高修證目標。證阿羅漢者,謂「諸漏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離一切有,即盡諸漏;未離有者,諸漏未盡。是故,見有一法,即未離有,且不論此法名為何等。或名佛法僧,或名三法印,或名諸法無我,或名諸行無常,見有一法,即未離有。
以世人執著諸行有常、諸法有我故,世尊乃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如今若了「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豈更執謂世尊「有」曰:「諸行無常」?「有」曰:「諸法無我」?若「有」,則此「法印」即屬世間輪迴法,而非出世間解脫法矣。
若了此意,即是離有,即是親見寂靜涅槃,親見諸法實相。若了此意,即是大乘菩薩道行者。『大乘起信論』乃云:「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證真如者,即大乘圓教初住位以上之菩薩。
接下來,於『雜阿含262經』中,長老闡陀即依般若不二觀,循十二緣生法,證法眼淨、無所畏〈無所畏者,佛及菩薩所證,聲聞無份〉,通於涅槃、中道、第一義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之大乘菩薩所證標的。
又,般若不二觀下,阿含諸經之中,「聖法印」所表者,固為涅槃、真如、佛性、第一義空、中道實相等,乃至四聖諦法、十二緣起法所表者,亦為涅槃、真如、佛性、第一義空、中道實相等,如下所述。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曰:「汝等苾芻當知,有四聖諦。云何為四?所謂苦、集、滅、道聖諦。云何苦聖諦?謂生苦、病苦、老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若略說者,謂五趣蘊苦,是名為苦。云何苦集聖諦?謂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是名為集。云何苦滅聖諦?謂此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更受後有,於如是等悉皆除滅棄捨變吐,染愛俱盡證妙涅槃,是名苦滅。云何趣滅道聖諦?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是名趣滅道聖諦。」
故知,所謂苦諦者,即現前苦果;苦集聖諦者,即苦生之因;苦滅聖諦者,即苦滅之因;苦滅道跡聖諦者,即滅苦之法。換言之,因為苦果現前,而有學佛之機;若了苦生之因,便有苦滅之因,以及滅苦之法;既修滅苦之法,以趣涅槃正道,當觀苦因不生不集,所謂大乘般若不二觀行也。
如『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所示:「喜愛俱行隨處生染,是名為集」者,謂貪愛染著即苦生之因。以身語意行,意為先導故,貪念為十惡業伊始。無貪即無十惡,無貪即無愛染,無貪則苦因不集不生也。有二者,即有貪,謂能貪之心,並所貪之法,謂能貪之身,並所貪之受,是為身受、心法兩種二邊,亦即眾生我法二執之四念處也。以有二故,悖於般若不二中觀。
今返觀四諦,總苦、集、滅、道而成者,正是集諦「二邊積集、集起」之意,亦即十二緣生法「緣此有彼、聚集」之意。如謂「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謂緣苦聖諦有苦集諦,緣苦集諦有苦滅諦,緣苦滅諦有苦滅道跡聖諦,如是純大苦聚生也。
如今若了四聖諦,修學緣起法之人,豈更執謂世尊「有」說四聖諦、「有」說緣起法耶?若「有」,便是集諦之「喜愛俱行隨處隨處生染」。若「有」,則四聖諦、緣生法皆屬世間輪迴法,而非出世間解脫法矣。
若論大乘禪宗觀行,前念不滅,後念不生,後念生時,前念已滅,此中云何有二有集?況乎經文明明告汝,十二因緣皆依他起,實地推求了無可得,即此能推之心,亦屬無明妄動。
以世人執著有我人、此彼二邊故,世尊乃曰,有四聖諦,有緣起法。如今若了人我不二、此彼一如,則「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若了此意,一法不生,即是離有,離貪離染,即是親見四聖諦、十二因緣法,親見涅槃實際、真如佛性、第一義空。若了此意,即為大乘圓教初住位以上之菩薩。
這樣也就充分說明了,大乘法義實際貫一切經,通一切法。涅槃、中道、真如、法性、空性、佛性、法身、實際、第一義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名相,即大乘經之標誌,不二觀之所證。由是可知,諸經是否佛說,當於經文中證。
諸阿含經,或為不了義的二乘聲聞道,或為了義的大乘菩薩道,則是就學人根性利鈍而言,並無決定之說。『金剛經』乃曰:「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綜上可知,若謂大乘諸經非佛所說,則漢傳諸『阿含經』、南傳諸『尼科耶』亦非佛說,一切經典皆非佛說。若謂漢傳『阿含經』、南傳『尼科耶』是佛所說,則大乘諸經亦是佛說。是故,印順法師的「大乘非佛說」論,斷然不能成立。
然而,印順法師在台灣教界的輩分甚高,其「大乘非佛說」等邪說邪見,多年來已廣泛流傳。若不秉持經證,針對渠等著述,逐一加以破解,恐難杜其門人悠悠之口,故今仍撰文闡明之。
/周老師
汝張慧美盲無有目!經文都沒看清,就來毀謗般若!
《無量義經》曰:「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四十餘年未顯真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金剛經》說於四十餘年之中,依《金剛經》修習不得疾成無上菩提,《金剛經》不是假是什?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說:「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你張慧美卻毀謗《金剛經》為假。
/周善為
《金剛經》是假,《阿彌陀經》是假,佛無說假經故,執有《金剛經》、《阿彌陀經》是謗法謗佛。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阿彌陀經》不是佛說的?《金剛經》、《阿彌陀經》係他人假佛之名編造的偽經?
/周善為
《金剛經》、《阿彌陀經》是假,恆動變易故,不但所得是假果,其果變易生滅。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要求學人離於二邊,不可執著有無。《金剛經》文中,哪裡有自稱虛假之說?你張慧美毀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為他人假造之偽經,你麻煩大了!
/周善為
聽佛的,還是聽惠能的?惠能謗法,盲隨者不也隨之下三惡道?惠能如何謗法?惠能說:「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聽佛的入佛知見,聽惠能的下三惡道。
/藍海千尋〈張慧美〉
《圓覺經》曰:「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法縛」即為著有,遭法所轉所縛,如「心迷法華轉」。「法脫」即為著無,如你張慧美執謂「佛無說金剛經」,便是著無。
/周善為
《法華經》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法(化城喻品),受持即入佛地,受持法華即持佛身(見寶塔品)。
/藍海千尋〈張慧美〉
《金剛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周善為
諸佛於《法華經》轉於法輪(如來神力品),而不是「轉法華」。《法華經》不是法輪,如何能轉?
/藍海千尋〈張慧美〉
「心悟轉法華」,即明心見性者,為人宣說《法華經》法義。
/周善為
法華經以信得入,非己智分(譬喻品),如何以心悟轉法崋?
/藍海千尋〈張慧美〉
《法華經》曰:「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令諸學人悟佛知見、入佛知見道。」由悟得入,所以說,「心悟轉法華,心迷法華轉」,而非「以信得入」。所謂『譬喻品』,就是學人必須悟入之處。若是單憑「信」便得「入佛知見道」,佛應四十九年單單宣講《法華經》就好。故知你張慧美所說,無有是處。
/周善為
======
《無量義經》「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之說,係指世尊尚未明言說破,自始至終佛唯說一乘法,學人因為種性差異,遂有聲聞、獨覺、菩薩三乘法名。此即《大方廣佛華嚴經卷2》所謂:「諸佛圓音等世間,眾生隨類各得解」,《大寶積經卷62》、《維摩詰所說經卷1》所說:「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無量義經》「法譬如水,水性是一」,「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之說,即指一乘法。「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即指學人根性差異。
「三法、四果、二道不一」,指的就是聲聞、獨覺、菩薩三乘法,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位,聲聞、菩薩二道之差別。「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之說,即「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無量義經》「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之說,即指因為眾生種性差異,故而不是所有學人都能證成大乘「無上菩提」。但也絕非汝張慧美所說的,「四十餘年」之中,無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無量義經》曰:「初說四諦,八億諸天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而後,《無量義經》經文雖說「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無量眾生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但也並未表示,此一時期,無人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無量義經》
T09n0276_p0386a26:「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穢,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諸有垢穢。其法水者,亦復如是,能洗眾生諸煩惱垢。
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別異。其法性者,亦復如是,洗除塵勞等無差別,三法、四果、二道不一。
善男子!水雖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來世雄於法自在,所說諸法亦復如是。初中後說,皆能洗除眾生煩惱,而初非中,而中非後,初中後說,文辭雖一,而義各異。
T09n0276_p0386b12:「善男子!我起樹王,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隣等五人轉四諦法輪時,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中間於此及以處處,為諸比丘并眾菩薩辯演宣說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今復於此,演說大乘《無量義經》,亦說諸法本來空寂,代謝不住,念念生滅。善男子!是故,初說、中說、今說,文辭是一,而義差異。義異故,眾生解異;解異故,得法、得果、得道亦異。
T09n0276_p0386b21:「善男子!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而八億諸天來下聽法,發菩提心。中於處處演說甚深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而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或住聲聞。次說方等十二部經、摩訶般若、華嚴海雲,演說菩薩歷劫修行,而百千比丘、萬億人天、無量眾生得須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周老師
你張慧美舉經證,為何只舉1/5,遮蔽4/5?
「不得疾成無上菩提」之後的經文,為何不敢完整貼出?為何不敢讓人知道?擺明的就是存心毀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阿彌陀經》,故意毀謗六祖大師!
《無量義經說法品第二》
善男子。自我道場菩提樹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觀一切諸法不可宣說。所以者何。以諸眾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種種說法。種種說法以方便力。四十餘年未曾顯實。是故眾生得道差別。不得疾成無上菩提...........〈還有4/5的經文呢?〉
《無量義經》係《法華經》之開經、序言,汝張慧美遮蔽《無量義經》經文以遂邪說惡見,即是樂著諸欲者,破壞《無量義經》、《法華經》者。汝張慧美係破法墮惡道者,而非信受《法華經》、信受一乘道者。
《妙法蓮華經卷1》
以五濁惡世,但樂著諸欲,如是等眾生,終不求佛道。
當來世惡人,聞佛說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墮惡道。
/周老師
妄圖切割《法華經》與諸《大乘經》,汝張慧美盲無有目,愚痴人也!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
《雜阿含33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云何為第一義空經?
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3》
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
緣自得法住,故我作是說,彼佛及與我,悉無有差別。
《入楞伽經卷5》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我何夜成道,何等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
內身證法性,我依如是說;十方佛及我,諸法無差別。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
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
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
如來則有我、人、眾生、壽者。
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
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
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
/周老師
「以信得入,非由己智」?你張慧美捏造經證,誑稱佛說!!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舍利弗。若有眾生內有智性。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聲聞乘。如彼諸子。為求羊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殷勤精進。求自然慧。樂獨善寂。深知諸法因緣。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諸子。為求鹿車出於火宅。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如彼諸子。為求牛車出於火宅。
「初聞佛法,遇便信受」,這說的就是聲聞人「以信得入」之過失!!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
然我等不解方便隨宜所說。初聞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世尊。我從昔來。終日竟夜每自剋責。
六祖大師所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就是《法華經》「未曾有法」之義!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譬喻品第三
而今從佛。
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但信佛無言〉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蓮華從口發〉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