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5/9 上午 09:03:39
《長沙景岑禪師》
僧問。如何是文殊。
師云。牆壁瓦礫是。
又問。如何是觀音。
師云。音聲語言是。
又問。如何普賢。
師云。眾生心是。
又問。如何是佛。
師云。眾生色身是。
僧曰。河沙諸佛體皆同。何故有種種名字。
師云。從眼根返源名為文殊。耳根返源名為觀音。從心返源名為普賢。
文殊是佛妙觀察智。觀音是佛無緣大慈。普賢是佛無為妙行。
三聖是佛之妙用。佛是三聖之真體。用則有河沙假名。體則總名一薄伽梵。
僧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理如何。
師偈曰。礙處非牆壁,通處勿虛空,若人如是解,心色本來同。
請問說牆壁瓦礫就是老莊思想
禪宗為何從無此記載?
長沙景岑禪師為南泉弟子
請印順大導師的弟子
說明禪宗到底那些禪師
落入老莊思想而不自覺
/次草
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慧忠的理論基礎,可以概括為『道無不在,華野莫殊』。『道』的概念,源於中國的傳統哲學,早在《四十二章經》中即為佛教採用。魏晉以後,由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被譯作『道』的同義語,或直接意譯作『無上正遍道』,從而使『道 』具有了佛教的特殊含義,也使中國佛教更加具有本土色彩。在不同宗教中,往往含有不同的意義,慧忠這裏講的『道』,則指『佛性』或『佛心』而言。『道無不在』,也就是『佛性』或『佛心』無所不在。所謂『牆壁瓦礫無情之物,並是古佛心』,『一切無情皆是佛心』,是他的主要論題。」
慧忠認為【佛性即是佛心,所以佛性不只是認識的對象,而且是成佛的主體】。他特別論證了佛性與佛心統一性,認為『心』與『性』的關係,只在『迷人』那裏有區別;對於『悟人』來說,即無差別。」「慧忠從佛經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立場立論,認為世間一切法不出唯心所造,無情之物當然也不例外;……由於慧忠主張『心』即是『性』,所以像色一類的『無情』亦有『佛性』就成了順理成章的結論。」
「慧忠這一『無情有性』說,改變了單以『理』為佛性的舊觀念。抽象的佛『理』,原來帶有深厚的客體外觀,現在一變而為以『心』為佛性,牆壁瓦石等無情之物獨特的泛心論:主體的『心』即遍在於萬有之中。」
「這種泛心論在慧忠這裏,是一種典型的泛神論,因為他讓一切無情之物也具有靈性,能夠演說佛法。……」「泛神論是中國佛教中的一大哲學潮流,但像慧忠這樣明晰而系統地加以闡述並與佛教的其它重要教義協調起來的,則不多見。……慧忠則很明確,他的『無情有性』說,主要就是用來抨擊南宗的身滅神不滅說的。」
慧忠認為,以『妄心』為佛性,更強化了這種片面。他堅持『唯識無境』的命題,認為『色』既是『心』的創造,則『心』必藉『色』得以表現,色即是心,心即是色,二者是同等地不可分離。因此,在神學上提倡無情有性,等於在哲學上捍衛『 唯識無境』,是客觀唯心主義徹底化的必然結論。然而,也正由於『色心不二』,所以在精神的創造物中,存在有創造者的形象,眾生的週圍環境,反映著眾生自身的面貌。中國的哲學傳統之一是主張『天人合一』,但那主要限於天決定人;慧忠的禪理也是一種『天人合一』說,不過他顛倒過來,以為人決定天。抽象地說,這兩種觀點都有合理的一面,是可以互補的。」「第三,分裂色心關係的後果之一,是分裂身心的統一。南方禪師以『知』為神,神則是『常』;身是色一部分,屬於『無常』。據慧忠看,這種觀點就是『外道』主張的『身是無常,神性是常』。同佛教教義是不能相容的(註:忠國師說無情說法,就是『不自覺』的陷入【唯心思想,本體論】,與佛陀自覺【緣起論】相違!。
請問:說牆壁瓦礫就是老莊思想 禪宗為何從無此記載 ?
答:禪宗與道家思想(以老、莊為主)的相似點
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圭峰宗密:……源者,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此真性……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藏識。中國禪者所說的道,多少已融入道家思想。最明顯的是牛頭宗,牛頭以「虛空為道本」、「無心合道」、「喪我忘情為修」,受到玄學的影響最深。石頭宗:問:「如何是道?」師(石頭)曰:「木頭」。洞山:道無心合人,人無心合道,欲識箇中意,一老一不老。莊子:「所謂道,惡乎在?」無所不在……在螻蟻……在稊椑……在瓦甓……在屎溺……無乎逃物《洞山錄》:僧問:「如何是玄中又玄?」師云:「如死人舌」。淨名經私記:體遍虛空,同於法界、畜生、蟻子、有情、無情,皆是佛子。大乘玄論:理外既無眾生,亦無佛性。……不但眾生有佛性,草木亦有佛性。東山宗說:「佛語心為宗」,「即心是佛」,是從有情自身出發,以心性為本,立場是人生論的。牛頭宗說「道本」,泛從一切本源說,是宇宙論的。「空為道本」,「無心合道」,可作為牛頭禪的標幟,代表法融的禪學。「道」,在中國文化中,是一最重要的術語,為各家所共用。而老莊的形而上學,更以「道」為本(體),闡述現 象界的原理,與人類應遵循的自然律。發展所成的,南嶽、青原下的中國禪宗,與印度禪是不同的。印度禪,即使是達摩禪,還是 以「安心」為方便,定慧為方便。印度禪蛻變為中國禪宗──中華禪,胡適以為是神會。其實,不但不是神會,也不是慧能。中華禪的根源,中華禪的建立者,是牛頭。應該說,是「東夏之達摩」──法融。法融遍讀內外典籍,是一位精研般若而又傳涉「道書」的學者。多讀道書,也就不覺的(不自覺)深受其影響了!
/觀嚴 (印順門人代表)
近代佛學 邪說佛法 是緣起論
說【唯心思想本體論 與佛陀自覺緣起論相違】
可是下場卻是【焦熱大地獄 生金剛嘴蜂鎧鉀處 受大苦惱】
----------------《邪說緣起 焦熱大地獄 第十六處 金剛嘴蜂》----------------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一
復有邪見。
所謂有人 作如是見 【世間有始 因緣而生】 【有常無常 一切皆是 因緣所作】
彼不實語 邪因譬喻
【於非法中 相似法說。 令他餘人 安住邪法 退失正法 。 障礙正法 而作邪見】
彼不正說【常法非因 常法不動 常法不異 常不能作 猶如虛空】
彼邪見人 不實分別。
彼人以是 惡業因緣 身壞命終 墮於惡處。
在彼地獄 生【金剛嘴蜂鎧鉀處】受大苦惱。
為何如此 ?
因為十二部經 佛說緣起是空法【直指佛性起 直指心起 直指涅槃】
《十二部經 說緣起》
----------------《阿含部》----------------
● 雜阿含經卷第十 (二六二)
如來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
所謂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 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八三)
若於結所繫法 隨生味著 顧念【心】縛 則愛生。
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 如是如是 純大苦聚集。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九三)
此甚深處。所謂緣起 倍復甚深難見。所謂 一切取離 愛盡 無欲 寂滅【涅槃】。
----------------《華嚴部》----------------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五 (六十華嚴)
觀察因縁法 隨順【第一義】 而不壞縁報 所作及假名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八十華嚴)
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如來於此 分別演説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如是而立。
----------------《本縁部》----------------
● 方廣大莊嚴經卷第五
譬如人功 及以麻枲 木輪和合 以成其繩 離是和合 即不成繩
十二因縁 一一分析 過現未來 【無有體性 求不可得】 亦復如是
----------------《大集部》----------------
● 自在王菩薩經卷上
【明 \ 無明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行 \ 非行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識 \ 非識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名色 \ 非名色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六入 \ 非六入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觸 \ 非觸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受 \ 非受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愛 \ 非愛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取 \ 非取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有 \ 非有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生 \ 非生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老死 \ 非老死 無二】知如是者 則知緣生法。
【從緣生者 無有是處】。
從緣生 則是【無我】 則是【空】也。
----------------《寶積部》----------------
●大寶積經卷第四
一切諸法 如來悉知 以緣起門 開示宣說。
如是緣起 虛妄不實 自性本性 皆悉空寂。
是緣起性 亦非真實 能令眾生 雜染清淨 於十方求 皆不可得
無所得故 無有攝受 無攝受故 於我所說 尚應捨離 何況非法。
----------------《般若部》----------------
●【般若經 4】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但有名
●【般若經 13】應如實覺 名假施設 法假施設 不著 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 十二因緣
●【般若經 39】若於十二因緣法 住想勝解 作加行 不能解脫 生老病死 及當來苦
●【般若經 41】不了 十二因緣法 無所有 無性自性空 說名無明
●【般若經 43】十二因緣法即是空,空即是十二因緣法
●【般若經 49】十二因緣法 但有假名施設言說 不可得故
●【般若經 65】十二因緣法 性空故 十二因緣法 無所有不可得
●【般若經313】勿於十二因緣法 而生貪愛 以一切法 自性空故
●【般若經361】應於十二因緣法 不起作諸行 若有若無故學 應觀諸法自相皆空故學
●【般若經362】佛以五眼 求十二因緣法 不可得
●【般若經367】觀十二因緣 常無常 樂苦 我無我 淨不淨 寂靜不寂靜 是為戲論
●【般若經384】如實知 十二因緣法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自性本空 遠離二法;
●【般若經387】本性空中 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不可得
●【般若經387】亦令解脫 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想
●【般若經391】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不可取
●【般若經391】執實有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是愚夫異生
●【般若經 330】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自性皆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 有所緣生
●【般若經 451】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自性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 有所緣生
●【般若經 516】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自性皆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 有所緣生
●【般若經 550】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離自性,而由【自心取相分別】世俗施設 說有所緣
●【般若經 550】如說【無明為緣生行 行為緣生識等】 皆由【自心取相分別】說有所緣,非實有性
●【般若經 563】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離自性,而由【自心取相分別】世俗施設 說有所緣 起諸思業
----------------《法華部》----------------
● 金剛三昧經
地藏菩薩言。
一切諸法 云何不縁生。
爾時如來欲宣此義而説偈言。
若法縁所生 離縁可無法 。
云何法性無 而縁可生法。
----------------《涅盤部》----------------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生死本際 凡有二種。
一者 無明。二者 有愛。
是二中間 則有生老病死之苦。是名中道。
如是中道 能破生死 故名為中。
以是義故 中道之法 名為佛性。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眾生起見 凡有二種。一者 常見。二者 斷見。
如是二見 不名中道。無常無斷 乃名中道。
無常無斷 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
如是觀智 是名佛性。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是故我於 諸經中說。 若有人見十二緣者 即是見法。見法者 即是見佛。
佛者 即是 佛性。
何以故。
一切諸佛 以此為性。
----------------《經集部》----------------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佛言大慧。
我了諸法【 唯心所現】無能取所取。說【此有故彼有】。
非是無因 及因緣過失。
大慧。
若【不了諸法 唯心所現】 計有能取 及以所取。執著外境 若有若無。
彼有是過 非我所說。
●佛說稻芋經
佛作是說。
十二因緣【常相續起 無生如實】
見不顛倒 無生無作 非有為 無住無為。非心境界【寂滅無相】。
以是故 見十二因緣 即是見法 常相續起【無生如實】
見不顛倒 無生無作。非有為 無住無為。非心境界【寂滅無相】 。
以是故【見十二因緣 即是見無上道 具足法身】
從阿含到涅槃【緣起法直指佛性】
不依佛說 邪說【唯心思想本體論 與佛陀自覺緣起論相違】
自創佛法 既非小乘又非大乘 所以墮【焦熱大地獄 第十六處 金剛嘴蜂】
同修應該看的懂
不依經律 就算佛學院寫再多論
學到最後 下場也是外道
/sam
說無我 墮阿鼻地獄
說緣起 墮焦熱大地獄
台日學者 真的是頭腦有問題
陷害眾生的人 打成獅子蟲合情合理
/無心是道
『道』最早說法 來自 『長阿含經 中阿含經』
根本不是甚麼『老莊的說法』
涅槃經 說言『無道菩提涅槃 還毀謗諸佛』
所以謗大小乘的論 還是快回收 不然未來台灣 真的會倒大楣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何謂道殊勝?善說於道義,依道而生活,有為道作穢,能度恩愛刺,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說此道殊勝。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眾疑,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遙望無垢場,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姧邪,外像如清白;虛誑無誠實,此為道作穢。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七四)
佛言。
大人八念者。
謂道從無欲。非有欲得。
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 非住聚會 非合聚會得。
道從精勤 非懈怠得。
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道從智慧 非愚癡得。
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道者 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爲道。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若男 若女 若沙門 若婆羅門。說言 無道 菩提 涅槃。當知是輩 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 名為謗法。
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以前有人說
台灣是毀謗佛法的大國
從這 說言 無道 菩提 涅槃 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就可看出來了
/sam
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之說,等同邪見。
印順、觀嚴,及杜保瑞(所引文章作者)等人,
指稱誰受了甚麼樣的薰染,此是其一之正面。
至於如何得以不受薰染,此是其二之反面,渠等卻隻字未提。
若不能清楚說明不受薰染之道,則渠等對他人的評論本身,
就無法免除來自於種種外道邪見薰染之可能,這就是般若不二中道觀。
本人此項主張,願受諸方公評,並歡迎 觀嚴等據理、舉證反駁此一主張。
若無法據理舉證反駁之,請 觀嚴立即撤回上述不實指控,以維持自己的名譽。
/周老師
若人如是解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如果你了解這句金剛經的經典文章
牆壁自然不是障礙 不一定要虛空也能來去自如 因為心靈與色相本來都是一樣的東西
/超自然小羊
有人在印順基金會發問:
1.佛法觀慧的常道是指觀實相的三解脫門?
2.不淨觀不是佛法觀慧的常道?
3.安那般那也不是佛法觀慧的常道?
常不輕答:
1.佛法觀慧的常道是指觀實相的三解脫門?
此常道是依「緣起」而觀,
或以三法印漸觀或直從「法性空」頓觀,
而達「三解脫門同緣實相」。
2.不淨觀不是佛法觀慧的常道?
是的,是特殊的業處方便,
(對有些人)有時會引起不好的副作用。
3.安那般那也不是佛法觀慧的常道?
安那般那不是觀慧,而是業處(定學)之一,
為釋尊指導的重要修法,是通往觀「慧」常道的前階。
另有一題如下,發問於4/28,至今常不輕未曾答覆。
『中觀如何結合禪修引導修行人走向解脫的境界?』
印順基金會的主編版主 常不輕都答不出了,
星洲若能勘驗大乘禪師的禪法證量,常不輕就可請辭了。
一個尚未開始修行者,去勘驗已證出三界的大修行人?別說笑了。
/周老師
因為他有這種需要
/次草
有需要,就應先耕耘。不耕耘,豈有收穫?
若能不問收穫,只問耕耘,那是大乘學人。
簡單的說,對於大乘『中觀、唯識、如來藏』等的觀慧常道,
印順及其門下的常不輕、觀嚴,南傳的星洲,根本不明所以。
/周老師
阿含說『道』叫做老莊?
●雜阿含經卷第十八(四九三)
比丘。當如是知。
於方便行。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
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
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徳。離欲解脱。
●増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
善守梵行跡 亦能善修『道』
斷諸一切結 眞佛之弟子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三
何謂道殊勝?善說於『道』義,依道而生活,有為道作穢,能度恩愛刺,入涅槃無疑;
超越天人路,說此『道』殊勝。善解第一義,說道無垢穢;慈仁決眾疑,是為善說『道』。
善敷演法句,依『道』以自生;遙望無垢場,名依『道』生活。
內懷於姧邪,外像如清白;虛誑無誠實,此為『道』作穢。
●中阿含經卷第十八(七四)
佛言。
大人八念者。
謂『道』從無欲。非有欲得。
『道』從知足 非無厭得。
『道』從遠離 非樂聚會 非住聚會 非合聚會得。
『道』從精勤 非懈怠得。
『道』從正念 非邪念得。
『道』從定意 非亂意得。
『道』從智慧 非愚癡得。
『道』從不戲.樂不戲.行不戲。非戲.非樂戲.非行戲得。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三(五四)
一切生皆死 壽命必歸終
隨業受縁報 善惡各獲果
修福上昇天 爲惡入地獄
修『道』斷生死 永入於涅槃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脱之不受死
諸佛與縁覺 菩薩及聲聞
猶捨無常身 何況諸凡夫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道者 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爲道。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若男 若女 若沙門 若婆羅門。說言 無道 菩提 涅槃。當知是輩 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 名為謗法。
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說『道』叫做老莊?
竄改經文 也差不多一點
/sam
周朋友,
是不是大乘禪宗學人 ?
朋友無法回答嗎 ? !
朋友不確認,星州如何舉證 ?!
大乘學人,是這樣的學風嗎?
扯甚麼大乘『中觀、唯識、如來藏』等的觀慧常道?
先看 : 朋友知道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以甚麼禪法入道嗎 ? 知道了,告訴星洲。
再看 : 摩訶迦葉尊者,用甚麼禪法入道? 知道了,告訴星洲。
三看 : 達摩尊者,以甚麼禪法入道 ? 想清楚了,告訴星洲。
大乘禪宗學人,應該對這些基本的禪法,都很熟知吧 !
來請告訴星洲,
星州從此處與朋友討論。
若不知道,
請告訴星洲,聖默然,該怎麼修 ?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以甚麼禪法入道嗎 ?
======
悉達多太子 告訴你
●大方等無想經卷第二
若言如來 真實出生 輸頭檀舍。出家學道 修集苦行 壞魔兵眾。坐於道場 成菩提道。
當知是人 即是謗佛。
寧當斷首 拔出其舌。不應出此 虛妄之言
何以故。
非是善解 諸佛如來 祕密語故。
/sam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第三》 云:「不說,是佛說」 ,又云: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 」
若依印順(觀嚴)、南傳(星洲)等人的邏輯,要如何解釋此一經文?
只有如聾啞般,修外道斷滅見者,才得不受薰陶影響?!
若作此解,等同指控,佛陀自己就是自語矯亂者,
或作辯稱,大乘楞伽等經,非佛所說?
不論哪種解釋,印順(觀嚴)、南傳(星洲)等人,
都是謗佛謗法,自打嘴巴罷了。
/周老師
別人說他正知見
就是來個順水推舟
真理不會騙人
只有人會被邪理騙
敢面對自己的
幾乎對了一半
不敢面對自己的
幾乎全盤皆錯
何以故
用心之別也
/次草
周朋友,
星州對這3個問題,還算理解。
不過,因為周朋友的發言,常常違背這三種禪法的要領,
所以,星州想了解一下朋友對這三種禪法,到底了解多少 ?
以往周朋友會使用 :
這是你星洲的問題,不是周某的問題,要問你自己,不要問周某......這樣的迴避話術。
這一次,看來還是一樣。
但星州還是再問一次朋友 :
1. 朋友知道 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以甚麼禪法入道嗎 ? 知道了,告訴星洲。
2.摩訶迦葉尊者,用甚麼禪法入道? 知道了,告訴星洲。
3.達摩尊者,以甚麼禪法入道 ? 想清楚了,告訴星洲。
如果周朋友完全不知道,
那周朋友不覺得很汗顏嗎 ?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汝云:『星州對這3個問題,還算理解。
不過,因為周朋友的發言,常常違背這三種禪法的要領,
所以,星州想了解一下朋友對這三種禪法,到底了解多少 ? 』
====
接下來,合理的程序是,述明你對這三種禪法的見解如何,
以及本人所說,牴觸這三種禪法之處如何,並詳述理由何在。
而不應跳過這兩項程序,直接要求本人說明對這三種禪法的解釋。
反之,在此程序不合理的情況下,卻脫口指稱:
『周朋友的發言,常常違背這三種禪法的要領』,
『以往周朋友會使用 : 這是你星洲的問題,不是周某的問題,要問你自己,
不要問周某......這樣的迴避話術。這一次,看來還是一樣』等語,
就全都是你星洲個人一廂情願、違反世間常理、相當幼稚無知的說法。
在還沒說出口、訴諸文字之前,你星洲對於自己的想法,完全沒有警覺的能力。
在一個修行人來說,這是零分的表現,是完全不知何謂修行的表現。
就算是一個未曾學佛者,只要稍具社會、人生歷練,都不至於犯下這種荒唐之過。
在一個成年人的、意見交流的社會活動中,如一般性會議、學術研討會等,
你星洲實在連發言資格都沒有,連舉手資格都沒有,連參加資格都沒有。
所以說,你星洲就只能藏身這裡,所以說,你星洲道道地地就是個長不大的媽寶。
更可悲的是,像你星洲這樣的媽寶,如今比比皆是。
觀嚴是、豬頭是、PsychoBuster是、原本東來也是。
汝等一票學印順、學南傳的年輕人,看來都是。
所以說,學法之前,先學做人。
吃不得苦,受不得委屈,不要學佛。
聰明人要知道避免厡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和薰陶。
汝等在家裡予取予求,出了門還當作在家裡,依然予取予求。
這就是白目,這就是不自覺厡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和薰陶。
就憑汝等這般心態,也來誇誇其談的妄議古來祖師大德?
/周老師
好大的一頂帽子
光是扣人帽子
無法掩蓋自己與別人
溝通不良的問題
無法跟上新世代
只得被時代淘汰
可憐憫者
/PsychoBuster (南傳學人代表)
我的論述白紙黑字擺在那裡,同修們的經證一樣白紙黑字擺在那裡。
你不是媽寶,爲甚麼寧可狂妄的叫囂,而不選擇面對經證據理而談?
/周老師
又在自圓其說了
可憐憫者
/PsychoBuster (南傳學人代表)
將你教養成這付德行,你的父母才真是可憐憫者。
/周老師
沒有他們
像我這種白目的人
早就不在這裏
苦口婆心了
/PsychoBuster (南傳學人代表)
文不能提筆,武不能挑擔。
百無一用,也就罷了。
偏偏還要不知羞恥的誹謗大乘、誹謗祖師。
汝等實在廢物也不如!!
/周老師
苦海無邊
回頭是岸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南無阿彌陀佛
/PsychoBuster (南傳學人代表)
印順、南傳修斷滅見的,阿彌陀佛也救不了你。
/周老師
用世俗的文章來否定忠國師
否定禪宗
等級明確
將這些再問福嚴不就得了
/次草
周朋友,
數落星洲無妨,但不應遷怒其他人。
朋友的憤怒、怨恨,是不必要的。
只需幾個字,就能直接了當地說出 佛陀、摩訶迦葉尊者、達摩尊者的禪法。
其實這三個答案,除了 佛陀的入道禪法以外,
其他2位尊者的禪法,星州都曾告訴過朋友、也舉經證。
記憶中,朋友那時也是這般瘋狂數落。
佛陀曾經說過 : 增支部、三集、初五十經篇、 人品 、鑽石喻經 (AN 3.25)
現在世間中存在這三種人,哪三種呢?
1.心像漏瘡一樣的人
2.心像電光一樣的人
3.心像金剛一樣的人
朋友,你要選擇當哪一種人呢 ?
佛陀、摩訶迦葉尊者的禪法,都能助你迅速征服嗔怒。
用功一下吧!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觀嚴得印順的髓、豬頭得印順的骨、PsychoBuster得印順的皮、星洲得印順的毛
印順有傳人
印順不死
印順萬歲
萬歲
萬歲
/次草
星洲只得毛
所以號稱懂得釋迦佛 大迦葉 達摩的禪法
卻不懂那些禪師落入老莊思想
枉費對印順的崇敬
還是觀嚴厲害
一眼就看出禪宗是披著袈裟的老莊
看來懂佛陀的禪法
跟不上時代了
難怪一直無法與人溝通
/次草
又在無中生有
製造事端
再看看有哪個願者上釣
然後幡動風動不如心動
引發情緒
好讓彼此互相猜忌
變成兒女的大玩偶
可憐憫者
/PsychoBuster (南傳學人代表)
都是正知見的人
也會互相猜忌
一大早就來個大笑話
哈哈哈哈
/次草
楞嚴經上,有二十五圓通章,分述二十五位法身菩薩各自的悟道心行。
豈可因各自的遇緣差異,文字表述型態不同,就說成有二十五種禪法?
同理,將佛陀、迦葉、達摩的悟道心行說成三種禪法,正是凡愚之見。
不知道從心性的根本處下手,所以談世俗悖世俗,談佛法必定悖佛法。
事理具足的指出你星洲過失所在,你卻可恥的將之曲解成憤怒、怨恨。
你星洲虛偽如斯,不如去從政,即使學佛不成,也能當個無恥的政客。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