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4/16 上午 11:31:34
頗有南傳學人云:「就歷史、經典紀載來看,聲聞的經律,是有確切的紀錄。結集時間 : 佛陀滅度之後三個月,雨安居的第二個月。(約為當年的陽曆八月) 結集護持 : 未生怨王 (就是著名的 阿闍世王) 與會人員 : 五百阿羅漢尊者 會議主持 : 摩訶迦葉尊者 結集順序:先結集律。由摩訶迦葉尊者主問,優波離尊者為主答。從四波羅夷的不淨戒開始。後結集經。由摩訶迦葉尊者主問,阿難尊者為主答。從梵網經開始。上述問答,皆由在場各位阿羅漢尊者,逐一審查無誤。這是南傳五部尼科耶 (約當四部阿含)、律藏的起源記載。那麼,大乘經典可【信】的來源紀錄呢?」
豈謂寫成文字就是證據?假若寫成文字就是證據,歷史記載何須考證?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法官要如何斷案?故,南傳尼科耶、律藏等,皆不得自證無訛。如是自義尚且不立,遑論質疑大乘的可信度?南傳此等主張,於世俗法尚且不能立【信】,於佛法修學之信解行證四門,又將如何成辦?六祖大師說「見聞轉誦是小乘」,誠無謬也。
譬如有人問:「佛教所說的自性、佛性、空性,以現在的說法,到底是指什麼?」某南傳學人便即答曰:「自性;佛性;空性..等等名相.... 都是後期佛教依於釋迦佛教導[無我]所延伸出來的方便解說. *說明眾生[[本來無我]]....需要用很多的基礎教學與修持說明... 知識上的正法教育....至少也要幾個月的說明...才能說明清楚!.... 因為[無從取著]的生命經驗[無我]....必須借由體驗,眾生才能排除抗拒而有所[接受]..!! 但說明眾生本來就存有清淨的[自性,佛性,空性]...等等能夠[抓取]的[名相]存在.. 眾生自然易入易了解...也容易借此踏入..去惡向善的修持道路!! 方便教導引入門.....最後總需導入[無我]的正法中.. 否則...容易因為一開始的[[抓取]]....修行久了,而離[無我]愈來愈遠!!」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佛告尼健子:「我之所說,色者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即是無我,無我者即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痛、想、行、識及五盛陰皆悉無常,無常即是苦,苦者無我,無我者是空,空者彼非我有,我非彼有。我之教誡其義如是。」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轉輪聖王欲使老、病、死不至,可得爾乎?彼聖大王果此願耶?」尼健子報曰:「不果此願也。」「欲使有此色,欲使無此色,可果乎?」尼健子報曰:「不果也。瞿曇!」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色者是常?為是無常?」尼健子報曰:「色者無常。」「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復見此是我,許我是彼有乎?」對曰:「不也。瞿曇!」「痛、想、行、識為是常?為是非常?」對曰:「無常。」世尊告曰:「設復無常,為變易之法,汝頗見有乎?」對曰:「無也。」世尊告曰:「此五盛陰是常、無常也?」尼健子報曰:「無常也。」佛言:「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頗見有乎?」對曰:「無也。」
按:如上經文第二段云,「欲使【有】此色,欲使【無】此色,可果乎?」尼健子報曰:「不果也。瞿曇!」如上經文第三段云,世尊告曰:「云何,尼健子!色者是常?為是無常?」尼健子報曰:「色者無常。」「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復見此是我,許我是彼有乎?」對曰:「不也。瞿曇!」如上經文第四段云,世尊告曰:「此五盛陰是常、無常也?」尼健子報曰:「無常也。」佛言:「設復無常為變易法,汝頗見【有】乎?」對曰:「無也。」
『五盛陰無常』,猶是名色,見此『五盛陰無常』為【有】者,仍執色為常,如前云尼健子之過。同理,『色者無常』句,亦是名色,見此『色者無常』,執為【有】者,即『汝復見此是我』,仍悖於無我。進一步地,若不執名色為有,則【有、無】二色俱不可得,而離於二邊矣。
顯然,始自阿含諸經,乃至一切大乘經典,無不宣說,如是離於「有無、是非」二邊,入於中道實相之法要。則如前南傳學人所謂『自性;佛性;空性..等等名相....,都是後期佛教依於釋迦佛教導[無我]所延伸出來的方便解說......』云云,便是自義不正,卻欲正人,自義不正,更來誤人之說。如是先破阿含,又謗大乘者,正是「見聞轉誦是小乘」之典型寫照。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佛說法 從阿含到涅槃 目標完全一致
《阿含經 無常.苦.非我.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一 (三二)
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自得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 (三三)
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二 (三四)
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三 (七六)
知色受想行識.無我者則無常.無常者則是苦.無所著者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三 (八四)
知色受想行識是無常.無常則苦.苦則非我.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三 (八五)
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五 (一○四)
於此五受陰.觀察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不著故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六 (一二○)
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六 (一二一)
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九 (二四八)
知眼耳鼻舌身意識.無常無我.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十 (二六九)
知色受想行識.無常苦非我.無所取著者 自得涅槃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二七四)
知眼耳鼻舌身意.無常苦非我.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
《涅槃=第一義=佛性=如來藏=藏識=法身=眞如》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為道 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
●大法鼓經卷下
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無量相好 莊嚴照明。 以彼性故 一切衆生 得般涅槃。
●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來 以如來眼。 見一切有情 欲瞋癡貪 無明煩惱 乃至皮膚邊際。彼欲瞋癡 無明煩惱藏中 有如來藏性 以此名爲有性。若能止息 名爲清涼 則名涅槃。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二
諸聲聞 畏生死妄想苦 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 差別之相 。一切皆是 妄分別有 無所有故。妄計未來 諸根境滅 以為涅槃。
不知證自智境界 轉所依藏識 為大涅槃。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 即是涅槃。言涅槃者 即是如來清淨法身。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眞如是實 餘皆虚妄。實性體者 即是眞如。眞如性者 即是如來 名爲涅槃。
從阿含經【無常苦非我.無所著故 自覺涅槃】到大乘經【涅槃=第一義=佛性=如來藏=藏識=法身=眞如】應該可看出 目標完全一致 近代 【批判佛教 竄改佛教教義是無我 如來藏是梵我】基本上是【毀謗十二部經 毀謗大乘法 與佛教毫無半點關係】
《大乘 即是 佛性 如來藏》
● 說妙法決定業障經
十三者菩薩奉持 是名大乘。十四者成就【佛性】是名大乘。十五者賢聖歸依 是名大乘。
● 合部金光明經卷第一
是身因縁 境界處所 果依於本 難思量故。若了義説 是身即是大乘。是如來性。是【如來藏】。
如果【不說無我是假名說】 竄改成【無我是了義】這滔天巨禍 不管是哪宗哪派法師 誰都扛不起
《十二部經 無我假名說》
《阿含部》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八一)
已離於我慢 無復我慢心 超越我我所 我說為漏盡 於彼我我所 心已永不著 善解世名字 平等假名說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二(五八二)
若羅漢比丘 自所作已作 一切諸漏盡 唯持最後身 說我漏已盡 亦不著我所 善解世名字 平等假名說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九(一六六)
比丘得羅漢 盡諸有漏法 如斯滅結者 住於最後身 內心終不著 我及以非我
●央掘魔羅經卷第二
久習無我 隱覆之教。如彼凡愚 染諸邪說。去來現在 不解密教。聞如來藏 不生信樂
《華嚴部》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五
了達一切法 皆悉如虛空 非我非無我 等覺一切法
《本縁部》
●百喩經卷第四 (九四)摩尼水竇喩
凡夫之人 亦復如是。有人語言 生死之中 無常苦空無我 離斷常二邊 處於中道。於此中過 可得解脱。凡夫錯解 便求世界 有邊無邊 及以衆生 有我無我。【竟不能觀中道之理】。忽然命終 爲於無常 之所殺害 墮三惡道。如彼愚人 推求摩尼 爲他所害。
《大集部》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二
於我無我二俱離 顯說般若到真源
《寶積部》
●大寶積經卷第十三
於我不我 無是二相 是非我義
《般若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二十九
是菩薩摩訶薩 於諸法中 終不取著 若常若無常 若樂若苦 若我若無我 若淨若不淨
《法華部》
●大法鼓經卷下
彼當來世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有我無我聲。畏有我聲 入於大空斷見 修習無我。於如是如來藏 諸佛常住 甚深經典 不生信樂。
《涅盤部》
●大般泥洹經卷第五
我為眾生說 一切法無我 凡愚不能知 謂佛說無我。慧者了自性 我非我無二。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如經中說 一切燒燃 一切無常 一切皆苦 一切皆空 一切無我。是名不了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八
智者應當分別 無我假名不實。如是知已 不應生疑。
《經集部》
●維摩詰所說經
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
●佛說無上依經
觀色等法 是無常苦無我不淨 不名顛倒 是不顛倒。若觀如來妙德法身 即成顛倒。
《謗法說無我》
●大乘密嚴經卷上
愚翳無智者 惡覺惑所縛 著於有無論 見我及非我 或言壞一切 或言於少分 如是諸人等 常自害其身
●入楞伽經卷第六
迷於我無我 但著於音聲 彼墮於二邊 妄説壞世間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五
不了我無我 但著於語言 彼溺於二邊 自壞壞世間
《說無真我 應羯磨擯棄》
●入楞伽經卷第十
說無真如我 惟是虛妄說 作比丘業者 不應共和合 是人立有無 墮於二朋黨 破壞諸佛法 彼不住我法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七
說無眞我者 謗法著有無 比丘應羯磨 擯棄不共語
《修習如來密藏 無我空寂 於無量世 在生死中 流轉受苦》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若有修習 如來密藏 無我空寂。如是之人 於無量世 在生死中 流轉受苦。
所以千萬別學這類 以免謗如來
《非法言法 法言非法 謗如來》
●四分律卷第五十七
復有二種謗如來。一非法言法。 二法言非法。
/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