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7 下午 02:43:16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雜阿含37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波羅奈鹿野苑中仙人住處。
(初轉法輪)
爾時,世尊告五比丘:「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再轉法輪)
復次,苦聖諦智(知)當復知,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苦集聖諦已知當斷,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集滅,此苦滅聖諦已知當知作證,本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以此苦滅道跡聖諦已知當修,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三轉法輪)
復次,比丘!此苦聖諦已知知已,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此苦集聖諦已知已斷,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聖諦已知已作證,出所未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復次,苦滅道跡聖諦已知已修,出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諸比丘!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
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
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
故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
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遠塵離垢,得法眼淨。
爾時,世尊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憍陳如白佛:「已知。世尊!」
復告尊者憍陳如:「知法未?」
拘隣白佛:「已知。善逝!」
尊者拘隣已知法故,是故名阿若拘隣。
尊者阿若拘隣知法已,地神舉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所未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
哀愍世間,以義饒益,利安天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地神唱已,聞虛空神天、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炎魔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展轉傳唱,
須臾之間,聞于梵天身。梵天乘聲唱言:「諸仁者!世尊於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
三轉十二行法輪,諸沙門、婆羅門、諸天、魔、梵,及世間聞法未所曾轉,多所饒益,多所安樂,
以義饒益諸天世人,增益諸天眾,減損阿修羅眾。」
世尊於波羅[木*奈]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轉法輪,是故此經名轉法輪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此意云何?世尊為何說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之轉法輪經?
聞此經已,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得法眼淨,遠塵離垢。
那麼,世人所見塵垢諸相,豈為實有?塵垢喻有,離有謂淨。
設若諸法諸相實有,豈能遠離?
若非實有,故得遠離,則不僅世法非有,佛法亦非有。
若謂佛法實有,佛法亦成塵垢。
學人不明此理,精進學佛,實則更造惑業,便不可免。
吾人學佛,無非假藉佛法以離世法之執,世法、佛法本不二。
於世法中執著者,於佛法中必亦執著。於佛法中不執,於世法中必亦不執。
尊者憍陳如及八萬諸天,聽聞佛法,而遠塵離垢。
正當吾人讀誦經文時,亦應遠塵離垢,捨諸妄有。
何以致之?世尊為憍陳如等說四聖諦法, 三轉法輪,如下。
初轉法輪時,聞法大眾,思惟心生,則諸法生。
初轉法輪已,聞法大眾,思惟心滅,則諸法滅。
本所未曾聞法,此法聞所未聞,於今無中生有。
若得不落有無二邊,謂之正思惟,生眼智明覺。
二轉法輪時,知當復知者,滅而又生,去而又來,輪迴也!
本所未聞法,有即是無,苦聖諦非苦聖諦,苦滅聖諦非苦滅聖諦。
本所未曾聞法,此有未曾有,苦集聖諦非苦集聖諦,苦滅道跡聖諦非苦滅道跡聖諦。
聞法大眾,已知當斷、已知當知作證、已知當修者,此意如何?
以知當復知,滅而又生,去而又來故,已知已生者,不能更知更生。
若曰更生,即頭上安頭。若曰不生,則生即無生,有即非有也。
譬如口袋中裝著五毛錢,掏出第二次時,不能說『又有』了五毛錢,而成為一塊錢。
此一口袋,即是第八阿賴耶識,此識中含藏累生累劫以來的一切知見種子。
而第七末那識,即為累生累劫以來持續妄取阿賴耶種子以不斷強化我執的習氣者。
如今末那我識不再妄取阿賴耶種子,故名斷;斷則因緣不集,不集則苦滅,一切法不生。
依據妄想滅斷的透澈程度,乃有四十一個法身菩薩階位之別,故名證;勤修增上,故名修。
修者,一以歇妄息慮不著有,盡除攀緣惡習,一以爲人演說不二要義不墮空,謂之續佛慧命。
從不集證苦滅聖諦開始,即是大、小(二)乘分道揚鑣處。
大乘修行法,起手即不二,但以因地凡夫初發菩提心,直契果地如來無上等正覺。
如本經末,世尊更自作證云:「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
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乘則不然,始則住空離有證須陀洹,再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證阿羅漢,末了卻往往脫空不得。
不脫空,則不得出三界,不入法身菩薩位,便只成個自了漢罷了。
爲簡別於二乘法,大乘法不說滅斷妄想,而說妄想不生,謂之無生法忍。
綜上可知,世尊初、二轉法輪所示,蓋指過去及現在二世,第三轉法輪所示,則指未來世而言。
故,此處四行斷句應為「出所未聞法」,即於未聞此法之世人前,演說出示此一不二根本大法。
如是,「已知已知」、「已知已斷」、「已知已作證」、「已知已修」四句中,
前者已知,指過去世,後接已知、已斷、已作證、已修, 指現在世,「出所未聞法」,即指未來世。
換言之,初轉知法解義,依法修行,再轉明心見性,自證自度,三轉從體出用,說法利他。
總說四聖諦三轉十二行所示者,有無、生滅、過去現在、現在未來等,一切二元,盡皆假立。
一切名相皆依二元而立,二元假立,則一切名相盡皆假立,實未曾有一法生,未曾有一法滅。
世尊初二轉法輪所示,即此無念本心、菩提自性。讀經時,當下不悟,更待何時?
世尊三轉法輪所示,即此無念本心本具之般若智用。如何用?假二以說不二之法。
世尊未嘗說一法,世尊未嘗不說法。六祖大師悟道偈乃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世尊慈悲,唯恐吾人錯解,於三轉法輪後,更曰:
「我於此四聖諦,三轉十二行,不生眼智明覺者,
我終不得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
為解脫,為出為離,亦不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已於四聖諦,三轉十二行,生眼智明覺故,
於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聞法眾中,
得出得脫,自證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中兩段文字,前者稱不證不得不生,後者則稱證稱得稱生,此意如何?
華嚴經云:『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以妄想執著本無故,生即不生,得無可得,證無所證,總無非再闡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之要旨矣。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四聖諦法,是否為不二法?
=========================
入楞伽經卷第三
一切法空 不生無體 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
凡諸法門 皆說此義
佛說法空不二相 入於一切經文 一切法門都這麼說
四聖諦 當然是不二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四
善現!
云何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苦聖諦?
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實知【苦 是逼迫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
苦即真如 真如即苦 無二無別,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
是名 如實知 苦聖諦。
善現!
云何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集聖諦?
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實知【集 是生起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
集即真如 真如即集 無二無別,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
是名 如實知 集聖諦。
善現!
云何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滅聖諦?
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實知【滅 是寂靜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
滅即真如 真如即滅 無二無別,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
是名 如實知 滅聖諦。
善現!
云何 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如實知 道聖諦?
善現!
若菩薩摩訶薩 修行 般若波羅蜜多時,
如實知【道 是出離相,自性本空,遠離二法】
是聖者諦,
道即真如 真如即道 無二無別,唯真聖者 能如實知。
善現!
是名 如實知 道聖諦。
/sam
三時說法 本無差異
是眾生自己搞錯 才會修成有
《無量義經》
善男子。
我起樹王 詣波羅奈鹿野園中。為阿若拘鄰等五人 轉四諦法輪時。
亦說諸法 本來空寂 代謝不住 念念生滅。
中間於此及以處處 為諸比丘 并眾菩薩。辯演宣說 十二因緣 六波羅蜜。
亦說諸法 本來空寂 代謝不住 念念生滅。
今復於此 演說大乘無量義經。
亦說諸法 本來空寂 代謝不住 念念生滅。
善男子。
是故 初說 中說 今說。文辭是一 而義差異。
義異故。眾生解異。
解異故。得法 得果 得道 亦異。
善男子。
初說四諦。為求聲聞人。
而八億諸天 來下聽法。發菩提心。
中於處處 演說甚深 十二因緣。為求辟支佛人。
而無量眾生 發菩提心。或住聲聞。
次說 方等十二部經 摩訶般若 華嚴海雲。演說 菩薩歷劫修行。
而百千比丘 萬億人天 無量 得須陀洹 得斯陀含 得阿那含 得阿羅漢。住辟支佛因緣法中。
善男子。
以是義故。
故知 說同 而 義別異。
義異故。眾生解異。
解異故。得法 得果 得道 亦異。
是故善男子。
自我得道 初起說法 至于今日 演說 大乘無量義經。
未曾不說 苦空無常無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
本來不然、今亦不滅 一切無相 法相法性 不來不去。
而眾生 四相所遷。
法無性相 本無一法可得
眾生卻有證有悟 錯修成"四相" ..我.人.眾生.壽者...
給您參考...........
/無心是道
古人說:「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直到今日,仍是錯解者眾,正解者寡。
以至於,學二手、三手佛法,
取法乎中,僅得乎下,也就不奇怪了。
/周老師
四阿含說【修一切法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中文字義【遠離 無欲.滅.捨】
是【空義 歸於無所有】
般若經也說 【修一切法 空 無自性 自性空 自相空】
中文字義【空 無自性 自性空 自相空】
也是【空義 歸於無所有】
所以五大律「過人法」「上人法」按照經文所述
自稱得 【靜慮 解脫 等持 入定 見道 修道 證果 斷煩惱 心解脫 樂淨處】
制為【犯大妄語 波羅夷 永不成比丘】
所以經律說法 有一致性
照經律學的人 應該沒什麼異議
至於後世怎麼生出【成菩薩佛 有修有證 得法得果 】
這只有去問 【寫出有修有證 想得法得果之人】
《自言我得我證 當知則是増上慢人》
《文殊師利所説不思議佛境界經》
爾時長老須菩提語諸比丘言。
汝何所得 以何爲證。
諸比丘言。
大徳。
無得 無證 是沙門法。
所以者何。
若有所得 心則動亂。若有所證 則自矜負。
動亂矜負 墮於魔業。
若有自言 我得我證。當知則是 増上慢人。
《有證有悟 名成就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末世眾生 不了四相,
雖經多劫 勤苦修道 但名有為,終不能成 一切聖果
是故名為 正法末世
何以故
認一切我 為涅槃故
有證有悟 名成就故
/無心是道
天鵝傳給白鵝 白鵝傳給黑鵝 黑鵝傳給肉鵝
這以鵝傳鵝 傳到最後 成餐廳上的鵝
這就是末法的由來啦...............
/sam
二個月前,周某初來此地,貼出第一篇文字,便有人回應曰:
「在四聖諦中,看不出有任何 "不二" 的教句、
也找不到有任何關於 "不二" 的隱喻。
不二,或許在哲學上,企圖尋求一種統一、圓融的最終境界。
但是,在解脫道上, 不二,真的能套用於戒定慧三學之上嗎 ?
心智稍為敏銳者,立馬瞧出其中的矛盾。 」
不論此人居心如何,道理必須講清楚,不能誤導他人。
/周老師
《自言得證 苦集滅道 不與經相應》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
若有人言
【我能知苦】。
是不知苦相 而言我知。
【我能斷集 證滅 修道】。
是不知 集滅道相 乃至而言 我能修道
應知此是【增上慢人】。
所以者何。
苦相者 即 無生相。
集滅道相。即 無生相。
無生相者 即是 非相。
平等相 是諸聖人 於一切法 得解脫相。
是中 【無有 知苦 斷集 證滅 修道 如是等相】而可得者。
若有眾生 得聞如是 一切諸法 平等之義 而生驚怖。
應知是為【增上慢者】
《自言得證 苦集滅道 不與律相應》
《四分律卷第二》
上人法者
諸法能出要成就
自言 念在身
自言 正憶念
自言 持戒
自言 有欲
自言 不放逸
自言 精進
自言 得定
自言 得正受
自言 有道
自言 修習
自言 有慧
自言 見
自言 得
自言 果
【自言見者】
見苦 見集 見盡 見道。
如是 虛而不實 不知不見 向人說言 我得上人法
口自向人說 前人知者 -- 波羅夷。
所以依經律
什麼假聖人 假菩薩 誰說鬼話 很容易拆穿啦
/sam
佛開示「依義不依語」,可見對經文不宜「依文解義」
否則不免生起錯會誤解佛經論意旨問題
諸佛菩薩及聖祖,都以實相法為主要的開示教化內涵
所以,祂們開講的法語,經常是以實相般若的立場來說的
若未實證般若,就不能真實予以理解
就以為 佛菩薩說的「無佛、無法、無僧、無人。」是事相真
實相。當看見有人說有佛法、有證道、成阿羅漢等,就貼經文
予以批貶
這是無知、不如理的行為而不自知
因為實相心沒有一切境界相可言,並不表示事上現實也如是
否則如何解釋現實世界的現象呢?
/LYC3318
「依文解義」說有苦集滅道可得 是謗佛
這錯解佛經 還謗佛 真是混帳加三級
《說苦集滅道 實可得 是謗佛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善現!
是諸愚夫無聞異生 作如是念:
苦聖諦 實可得,
集、滅、道聖諦 亦實可得,
我當決定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
善現!
是諸愚夫無聞異生 顛倒因緣 作如是念 則為謗佛。
《佛以五眼 求苦集滅道 不可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善現!
佛以五眼
求苦聖諦 尚不可得,
求集、滅、道聖諦 亦尚不可得,
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詐欺罪 人間都容不下
更何況 學佛人犯這種詐欺罪
/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