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澂(歐陽漸)一派「強唯識」(立正智為本)主張法相(本寂)析義入微的厘然不可混亂之精神:
1.真如與正智非一……反對:一念相應一念佛(起信論)
2.真如無為不受薰……反對:不思議薰&不思議變(楞伽經)
3.無明有體非是明無……反對:無明(法性)無始無終
4.緣起通有漏無漏
5.如來無執而現其妄
諸義
/探長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二種如如
指如如智、如如境。據佛性論卷二載:
(一)【如如智】,指真如妙智,本來清淨,既不為無明所覆,亦不為煩惱所染,照了諸法,平等不二,以其智如如境,故稱如如智。
(二)【如如境】,指真如妙境,常住一相,量等虛空,不遷不變,無滅無生,以其境如如智,故稱如如境。 p224
===============================
按:【如如智】即是性覺,【如如境】即是性寂,以真如境智不二故,性寂性覺亦不二。覺者,慧用覺照。寂者,體性空寂。大乘說,寂而常照,照而常寂,體用、寂覺不二也。
如《首楞言義疏注經卷二》於經文「[0858b24]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淨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逈無所有」的註解亦曰:「喻真性本空也。目喻智。空喻理。以果海無別色聲。唯如如理及如如智獨存。」
按:所言「理」者,理體、體性也。所言「智」者,般若、慧用也。故,所言「如如理及如如智獨存」者,亦即真如智境、體用不二也。
/周老師
正智與真如(心)非異,性覺(本覺)也!兩大特色:
1.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心是佛)
2.一念相應一念佛(是心作佛)
禪淨密(漢傳&藏傳)大概都走這個路子,早期(印度)大乘菩薩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佛後一個小劫都還沒結束,也難怪犀牛無法接受漢藏遍地是佛。
性寂(本寂),菩薩乘
性覺(本覺),一佛乘
本覺,禪定解脫種性境界一概不論,本來是佛(星雲大師如是說:你是佛),沒有未證言證的問題,不同意的話,那就合掌令歡喜吧!
本寂,菩薩修道三學六度,由戒入定、由定生慧,止觀雙運定所攝,不修或盲修瞎練怎能成就正智(佛知見)?!
例如瑜伽講記這裡提到:viewtopic.php?p=49107#p49107在《菩提道次第廣論》裏面,宗喀巴大師尤其呵斥一種毗鉢舍那,是不作意的毗鉢舍那,不作意的修行。
〈瑜伽師地論解題〉
--- 原版:歐陽竟無 編《瑜伽師地論敘》1917,南京︰金陵刻經處出版。現收錄於《瑜伽師地論 第O冊》
6 用義(節錄)
無功用行但是無執非無相見。猿猱知佛心佛體眾生意。十力如來但是無執非無徧計。是故執為眾生。執破為佛。破執為法。執之異名為我。破之異名曰用。了是以為用用乃無過。如是說破執義是用義。幻師通衢。變現象馬。有象馬相無象馬體。是之為幻。有即說有。緣生有境故。如幻有相。是為依他如幻。無即說無。緣生無自性故。如幻無體。是為徧計如幻。幻相之有非真實有幻體之無為畢竟無。是為如幻三昧。(如來無執而現其妄)
問:呂徵為何反對性覺(P1)
印順法師著作曾提到「心性本淨」的由來,是關於禪定,禪定可以讓我們得到四種功德。而呂澂等人主張「性覺」乃「返本(還源)」的錯誤思想,混合能所,不辨轉依,致使佛教趣「淨」或「寂」(本寂,本有今無)之途徑,為之晦塞。(這裡是個思辨題?!)
三 修定的四種功德
「心性本淨」,是從修定──修心的譬喻來的。在佛法開展中,雖已轉而為義理的重要論題,但與定samādhi,與修行──瑜伽者yogaka,始終是有深切關係的,所以要略說修定。為什麼要修定,修定有什麼功德?經論中說:有「四修定」:一、為了「現法樂」(住);二、為了「勝知見」;三、為了「分別慧」;四、為了「漏永盡」。為了得到這四種功德,所以行者要修禪定。...
/探長
一、《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般若波羅蜜】乃至【一切有為、無為法,皆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此中無法可顯可示,由無有法可顯示故,實信受者亦不可得】。這不是呂澂等人說的【本寂】是甚麼?【大乘背離本寂】之說,又豈能成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83》
[0458a12] 「天子當知!布施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布施波羅蜜多等自性空故。
........〈中略〉
[0458c12] 「天子當知!有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有為界等自性空故。
[0458c14] 「天子當知!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如幻有情為如幻者說如幻法,如化有情為如化者說如化法,如夢有情為如夢者說如夢法】。」
[0458c18] 時,諸天子問善現言:「今尊者為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為亦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見耶?」
[0458c21] 善現言:「諸天子!我不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亦復宣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天子當知!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所以者何?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
[0458c29] 爾時,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連、具壽執大藏、具壽滿慈子、具壽大迦多衍那、具壽大迦葉波等諸大聲聞,及無量百千菩薩摩訶薩,同時舉聲問善現曰:「【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於如是法誰能信受】?」
[0459a06] 善現答言:「有【菩薩摩訶薩住不退轉地】,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能深信受。復有【已見聖諦及漏盡阿羅漢】,為滿所願,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於過去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親近供養發弘誓願,殖眾善本利根聰慧,諸善知識所攝受者】,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
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又說【其中實無能信受者,由無有法可顯示故,實信受者亦不可得】,又說【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若真如、法界、法性等,皆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這不是呂澂等人說的【本寂】是甚麼?【大乘背離本寂】之說,又豈能成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84》
[0469b10] 時,具壽善現告諸天子言:「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其中實無能信受者。所以者何?此中無法可顯可示,由無有法可顯示故,實信受者亦不可得】。」
[0469b16]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豈不【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所謂聲聞、獨覺、無上乘法?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道,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功德勝事】,所謂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勤修行故,........由此為緣得無礙辯、無斷盡辯、無踈謬辯、迅辯、應辯、凡所演說豐義味辯、【一切世間最妙勝辯】?」
[0469c13]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所謂聲聞、獨覺、無上乘法;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道,所謂布施波羅蜜多乃至一切三摩地門;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功德勝事,所謂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勤修行故,隨所生處常受化生,乃至得一切世間最妙勝辯,【如是深教諸有所說,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說,【遠離三心,謂誰迴向?用何迴向?迴向何處?如是三心皆永不起】。這不是呂澂等人說的【本寂】是甚麼?【大乘背離本寂】之說,又豈能成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50》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是迴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誰迴向?用何迴向?迴向何處?如是三心皆永不起。
四、《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與《雜阿含經》一樣,說【住無所得】。呂澂等人說【大乘背離本寂】,豈能成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4》
當於一切有情起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心,亦以此心應與其語;當於一切有情起空、無相、無願心,亦以此心應與其語。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當於此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5》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如是住】。
《雜阿含104經》
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
五、呂澂等人口中的原始佛教─《雜阿含經》不說【本覺】嗎?《雜阿含經》中,共有14品經文提及的【佛十號: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當中【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四項,指的不是【隨本寂而來的本覺】嗎?不是【隨定而來的慧】嗎?不是【隨止而來的觀】嗎?所謂【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止觀可以拆成兩箇】嗎?
《雜阿含53經》
彼沙門瞿曇如是色貌、名稱、真實功德,天、人讚歎,聞于八方,為【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中大智能自證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為世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演說妙法。
《雜阿含46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憍賞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六、呂澂等人口中的原始佛教─《雜阿含經》不說【本覺】嗎?「四聖諦」為《雜阿含379轉法輪經》的理論,《雜阿含379轉法輪經》係「四聖諦」之實證。如《雜阿含379轉法輪經》曰: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這【智、明、覺】不是【本覺】是甚麼?
《雜阿含379經》
此苦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此苦集、此苦滅、此苦滅道跡聖諦本所未曾聞法,當正思惟時,生眼、智、明、覺。
七、依『大藏經』檢索,說【無所得】的大乘諸經次數,計有:
般若部類 (6352)
新編部類 (1032)
經集部類 (811)
密教部類 (556)
禪宗部類 (498)
華嚴部類 (391)
法華部類 (357)
中觀部類 (357)
史傳部類 (337)
瑜伽部類 (311)
事彙部類 (265)
寶積部類 (259)
涅槃部類 (244)
依『大藏經』檢索,說【不可得】的大乘諸經次數,計有:
般若部類 (21769)
禪宗部類 (3618)
新編部類 (3559)
經集部類 (2950)
密教部類 (1855)
法華部類 (1679)
華嚴部類 (1481)
瑜伽部類 (1159)
史傳部類 (1051)
淨土宗部類 (835)
事彙部類 (817)
中觀部類 (706)
寶積部類 (696)
『般若經』相當於大乘的神經中樞,單單『般若經』說【不可得】、【不可得】的次數,已達兩萬八千筆,怎能說【大乘背離本寂】呢?
八、《楞伽經》所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無所得、不可得】之【本寂】義。既然此義「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怎能說【大乘背離本寂】呢?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
《入楞伽經卷3》爾時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
《大乘入楞伽經卷2》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
==========
那麼,如何是【本寂】、【無所得、不可得】、【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呢?請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涅槃經》二則經文,如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99》
爾時,佛告諸天仙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雖無色等諸法可得,而有施設三乘之教】。若有菩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能如說行不遠離者,汝天仙等於彼菩薩應當敬事猶如如來。」
《大般涅槃經卷17》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槃亦爾。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
如迦葉說,必然要經不二觀行,離於色非色、有無等二邊,了悟一切二邊不可得,始證【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如佛所說,如是離於二邊,悟入般若不二理體,證得【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已,仍以不二為用也。
那麼,如何是以不二為用呢?隨順世人所執,仍舉有無等二邊爲他說法,令入不二觀行,了證【第一義諦】。《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乃曰:「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又如佛說,若無【一切煩惱】,即有【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色等諸法】之無,即【三乘之教】之有;反之,若有【一切煩惱】,即無【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若有【色等諸法】,即無【三乘之教】;如是將有作無用,將無作有用,所謂假藉有無二邊,以彰有無不二也。
諸《阿含經》遍說十二緣生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是環環相扣,便有十二緣生法。十二緣生法,即一切諸法,十二緣生法由相依對立之二法組成,當知一切世間岀世間法亦然。反之,若了《首楞嚴經卷5》所說:「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諸《阿含經》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離於二邊時,豈不是一切諸法蕩然無存,而【本寂】之般若理體現前耶?
如大乘說,所謂不二者,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二即是【空、無生、無相】,即是【無所得、不可得】,即是般若理體之【本寂】義也。迦葉證體,如來明用,體用亦無二,亦不可得也。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