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固有中國道德法統與蘇格拉底西方哲學之比較
二、佛教不二辨證法與西方哲學亞里士多德論證法之比較
三、雞排妹問翁立友:你剛才摸我屁股對不對
四、理性如此重要,儒家思想豈可廢棄不用
四十七、若善惡實有,則六道輪迴實有,眾生畢竟不得解脫
六、二二八又要到了,促轉會開始作文章了
七、228終究是顛覆政府、殘殺外省人的武裝暴動
八、審判60年前的法官,促轉會符合程序正義嗎
九、文史哲三觀彙整:以台灣獨立政治主張為例
十、試論民主政治集體意識病態分工模式:以「獨立台灣」與「納粹德國」為例
十一、紐約時報:日本必須退回1895年以前的地位
十二、二戰日本無條件投降,哪來中日和約之說
十三、自己不能定義自己,數學不能定義數學
十四、西方哲學理性定義錯謬,而為今日世界亂源
十五、黑格爾論證標的錯誤,應論證者:人我不二
十六、血腥的宗教迫害,在哲學上的根本原因為何
十七、香港反送中之亂的省思
十八、許多人說:歐美國家有哲學,而中國沒有
十九、問:國人應團結在什麼之下
二十、千萬別蹈胡適的覆轍
二十一、周公無篡位之心,後人替他生一個
二十二、硏讀歷史者,心態須持平
二十三、中文的靈活性
二十四、毛澤東假抗日、真奪權,有史為證
二十五、「孔子學院」自證「打倒孔家店」之謬
二十六、歷史學家唐德剛口中的四大獨裁者
二十七、國民黨與共產黨,二者一樣嗎
二十八、蔣中正與毛澤東地位之對論
二十九、大陸不丟,共產幻夢何由清醒
三十、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也
三十一、儒佛二教修學次第之對照
三十二、儒家仁義之本質,即道家無可名狀之大道本體,亦即佛家不可思議之涅槃空性
三十三、「五蘊皆空」者,概念中的產物都是假說
三十四、若視身體靈魂為二,即落入自欺欺人之窠臼中
三十五、南傳原教旨主義:大乘非佛說
三十六、五問南傳之「大乘非佛說」
三十七、誰說學佛不用分別
三十八、若不離相,即小乘法,若是離相,即大乘經
三十九、心解脫阿羅漢屬聲聞道,慧解脫阿羅漢屬菩薩道
四十、誰說沒有大小乘
四十一、佛經中的「說僧過」與「不說僧過」
四十二、《金剛、楞嚴》對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四十三、《首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禪觀法要
四十四、《大般若經》曰:「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四十五、蕭平實正覺會以第八阿賴耶識為證悟標的
四十六、明心見性、眼見佛性
四十八、於《金剛經》文中,離二離相,轉識成智
四十九、《金剛經》與《阿含經》對參:順觀十二因緣法
五十、《金剛經》與《阿含經》對參:逆觀十二因緣法
五十一、《首楞嚴經》捨識用根者,捨阿賴耶,用真如心
五十二、無明依何而生
五十三、如何判斷自己所學,究屬世間法或出世間法
五十四、何謂「證解阿賴耶識」
五十五、「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五十六、《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五十七、切勿分割原始佛教與大乘佛教
五十八、「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五十九、蕭平實正覺會正是釋印順所攻訐的如來藏學人代表
六十、蕭平實正覺會的典型詐騙話術文宣
六十一、「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六十二、《大乘起信論》的「真妄和合」說
六十三、佛教一切法門共同的兩階段修學次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六十四、《首楞嚴經》耳根圓通法門,豈非實修捨識
六十五、藏密雙身法,確非佛陀教法
六十六、莫謂大乘顯教即非密
六十七、光說不做
六十八、六塵五蘊皆可入道
六十九、須知佛法中有答不得地
七十、大乘禪宗公案其實源自《雜阿含經》
七十一、「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七十二、「此人雖有五歲猶名邪見,雜外道法順行魔教」
七十三、一切法是空之相,空是一切法之性
七十四、此彼不二義
七十五、一切法以何為自性
七十六、評:「生滅自生滅,何關我之覺」
七十七、南傳所修正念,違反因果法則
七十八、捨識才能出輪迴,出輪迴才是學佛之目的
七十九、二乘聲聞法與大乘菩薩法的區別
八十、禪宗最能掌握《般若》即緣起、離緣起之即離不二義
八十一、大小乘論諍其實並不存在
八十二、修十二緣生法者,謂隨緣起觀以離諸法生滅相
八十三、「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滅世間」
八十四、《諸佛要集經》「十二牽連悉無所生」
八十五、是否佛說經典,須在法義中證
八十六、四念處法、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都是大乘法
八十七、"學唯識,要緣真如而修行",在生活中如何操作
八十八、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
八十九、聖默然
九十、誰說「阿那含因入滅盡定,而證得阿羅漢果」
九十一、【大乘禪法三部曲】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依雜阿含經
九十二、再說疑情
九十三、「必有此處」與「終無此處」之爭
九十四、誹謗大乘非佛所說,因必有果終須自受
九十五、如何如如不動
九十六、無所得的陷阱
九十七、不經【無所得】,豈可【證真如】
九十八、「般若波羅蜜」從來不是學人所應證悟標的
九十九、關於佛法的另一個常見雷區的意見詢問
一零零、未證謂證者的狐狸尾巴
一零一、所謂【般若波羅蜜】即【平等觀、不二觀】
一零二、云何佛說【所得一切智智】,論無所得與有所得
一零三、您以為這些都是學佛人
一零四、呂澂的性覺與性寂,本覺與本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