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8 上午 02:29:30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讀經學法,若以明心見性為唯一目標,即應於明心見性之義,清晰了知。天台山雲居智禪師,所述簡要明白,謹節錄如下,以供諸位同修參酌討論。
嘗有華嚴院僧繼宗問:「見性成佛,其義云何?」師曰:「清淨之性,本來湛然,無有動搖,不屬有無淨穢,長短取捨,體自脩然,如是明見,乃名見性。性即佛,佛即性,故曰見性成佛。」曰:「性既清淨,不屬有無,因何有見?」師曰:「見無所見。」曰:「既無所見,何更有見?」師曰:「見處亦無。」曰:「如是見時,是誰之見?」師曰:「無有能見者。」曰:「究竟其理如何?」師曰:「汝知否?妄計為有,即有能所,乃得名迷。隨見生解,便墮生死。明見之人即不然,終日見,未嘗見,求名處體相不可得,能所俱絕,名為見性。」曰:「此性遍一切處否?」師曰:「無處不遍。」曰:「凡夫具否?」師曰:「上言無處不遍,豈凡夫而不具乎?」曰:「因何諸佛菩薩不被生死所拘,而凡夫獨縈此苦,何曾得遍?」師曰:「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曰:「若如是說,即有能了,不了人?」師曰:「了尚不可得,豈有能了人乎?」曰:「至理如何?」師曰:「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性中無有凡聖,亦無了不了人。凡之與聖,二俱是名。若隨名生解,即墮生死。若知假名不實,即無有當名者。」又曰:「此是極究竟處。若云,我能了,彼不能了,即是大病。見有淨穢凡夫,亦是大病。作無凡聖解,又屬撥無因果。見有清淨性可棲止,亦大病。作不棲止解,亦大病。然清淨性無動搖,且不壞方便應用,及興慈運悲。如是興運之處,即全清淨之性,可謂見性成佛矣。」繼宗踴躍,禮謝而退。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您問的問題很好、相信透過討論與分享對現在及後世的人在明心見性的過程中能有些啟發。
一個明心見性的人、自然不會認為自己明心見性。好比虛空不會認為自己是虛空、因為當虛空認為自己是虛空時、它就著了虛空相而不是虛空。然而為了方便說法、讓人容易明心見性回歸自性而說明心見性、以及種種明心見性的方便法。
如何才是明心見性?讓我分享一個網友王路從《阿彌陀經》裏領悟的小心得。「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經典形容西方極樂世界有許多奇特的鳥類、在晝夜六時發出令人悅耳的聲音。
一般人在面對其它人的時候、就好像我們的四週充滿了種類不同的奇珍異鳥。只不過對我們好的就聲音悅耳、干擾我們障礙我們的令人難以忍受。然而一個明心見性的人卻只會聽見「和雅音」。
為什麼明心見性的人聽見的聲音跟我們不一樣、因為無論是來幫我們的善知識還是障惱我們的惡行眾生、好比奇妙雜色之鳥。「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每一個人、都是阿彌陀佛所化現來成就我們的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既然都是佛所化現、包含我們自己也是其中的一部份、自然殊途同歸無二分別。那佛會化現成善知識或是困擾我們的人自然有其密義。當遇見對我好的、則視為佛提醒自己勿因此生貪著相。當遇見障難我的、則視為佛提醒自己勿忘檢視自己是否因此生瞋恨心。如此眾生皆是佛所化現、以此思惟漸漸轉化自己無始劫來的貪瞋痴習氣。提供這個小心得、希望對大家在明心見性的道路上有所助益。
/璇璣子
學般若 法華 知道佛說第一義的法師 沒聽過 誰敢教人 證果成佛的
《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八》
須菩提!我復為汝宣說【微妙離著法門】,汝當善聽 如善作意。須菩提白佛言:善哉世尊!願為宣說。佛告須菩提:若有人於 【如來應供正等正覺 作有得想 而生取著】,此即名為【大貪著法】。何以故?不離諸相故。
《六祖壇經》
殊不知 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況經文 明向汝道: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乃至 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詞,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車是假,為昔時故;一乘是實,為今時故。只教汝【去假歸實】,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百丈懷海禪師』
問: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如何?師云:但息一切有無知見,但息一切貪求,箇箇透過三句外,是名除糞。秖如今【求佛 求菩提,求一切有無等法】 是名運糞入,不名運糞出。秖如今【作佛見,作佛解】但【有所見、所求、所著】,盡名戲論之糞,亦名麤言,亦名死語。如云大海不宿死屍,等閑說話不名戲論,說辨清濁名戲論。教文都總有二十一般空,淘擇眾生塵累,沙門持齋持戒,忍辱柔和,慈悲喜捨,尋常是僧家法則。會與麼?宛然依佛教,秖是不許貪著依執。若希望 【得佛、得菩提 等法者】似手觸火。
/sam
請問諸同修,如何是明心見性?
=======================
我不知道!
/抹上一些空性的色彩
用話語來形容"明心見性"的狀態: '能夠時時"覺",不被任何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的狀態' 所以,任何人都可自己檢驗,是否在看題主的題目及內容敘述時,都是在"覺",沒被牽著走,任何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亦同? 以另一個角度來形容:"用而不執" 使用我們的身心,用而不執,無我執。使用我們學習過的世法佛法,用而不執,無法執。我們常說的,行住坐臥語默動靜,若都如如不動,沒被牽著走,有兩種情況: 1. 修行修到時時保持禪境,因為念住所緣,所以不為所動。2. 修行修到時時直覺反應(思維模式徹底改變),完全沒有執著,所以真正的保持在正定的生活(真成就的人)。第一種是表象上的如如不動,第二種是真實的如如不動,所以第二種才是無為,第一種是還在趣向無為的有為。所以,由真了解,到開始實修,到完全做得到,是不同的。討論的再多,不如自己見緣起,見緣起是最單純的,因為就只是體驗體會出修行的方法,真能體驗體會出滅苦之道,就會在當自己能覺觀到自己被因緣、境界或自己的五蘊牽著走時,自然的漸中性(覺觀的熟練及能親身體驗體會滅苦之道的【中性能力後續會越來越強】),而自己能在當下親身體驗體會苦的輾轉及銷融過程,自知自證,【回頭看雜阿含經,自己的體會就跟經典上說的一樣】。
/Jiunying(南傳學人代表)
《雜阿含經》上所說的修學體會,您可以舉一段嗎?
/周老師
“雜阿含285及286經,世尊以油燈及柴火為例,教導我們不加油添醋的如實修行,火就自然熄滅的真理。” 就是自己能體驗體會世尊所說的: “諸比丘!於意云何?譬如:油、炷然燈,若不增油、治炷,非彼燈明,未來不生、盡、磨滅耶?”
/Jiunying (南傳學人代表)
火既滅已,云何「中性能力後續會越來越強」?既然「中性能力後續會越來越強」,則火尚未滅。練習覺觀是不是五蘊活動?覺觀到【一個不被五蘊牽著鼻子走的自己】等等,不仍是被自己的五蘊牽著鼻子走嗎?不練習覺觀四念住、四聖諦等法時,難道就不是在覺觀嗎?
問題的焦點,就在這裡。透過不斷的、有為的練習覺觀,而達"行於中道"的無為,是絕無可能的。如同看食譜學作菜,始終不放下食譜,則永遠只在途中,不能出師。口袋裡的五毛錢,不會因為探索它10次,就變成5塊錢。
/周老師
持「六識論」的法師、學人,大多也知道要悟證本心、真心、真如等 心,可是由於欠缺第八識的正知見,他就很容易落在第六識意識心的變相境界裡,將意識心離開語文而靈明覺了的現象,誤認為本心;因為經論中揭示的「心」──【第八識真實心──所謂「無分別心、清淨心、真如心】。」用意識心的離念靈知來套用,乍看有些相似;可是實際上兩者還有其他更多的差別,而且對六塵如如不動的清淨心、無分別心,是本來就法爾如是,不是將意識心修行得來的;還有另個致命關鍵點,那就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明的「靈明覺了」,就是對六塵已經分別完成,已經不是「無分別」,不是「清淨心」了。
/LYC3318 (蕭平實正覺會代表)
請問,「悟明第八識真實心」與否,如何判別?
/周老師
所悟第八識真實心無二,悟者一說所悟內容,便可由先悟者識知印可;但這事要由法主來審定執行印證。如果沒有證悟的法主來印證,首先可將禪門公案自我檢驗,若能將多則公案裡所示的真心、本心領會出來,便可確定幾分;再讀«心經»、«金剛經»、«維摩詰經»也能大致理解時,就可自知無誤了。
/LYC3318 (蕭平實正覺會代表)
所悟第八識真實心無二,悟者一說所悟內容,便可由先悟者識知印可;但這事要由法主來審定執行印證
======
佛門之中,無不可告人之事。師徒印心的對話內容,若不公開,豈非淪於私相授受?若是任憑「法主」說了算,學人的法身慧命如何保障?「第八識真實心」如何,尚說不清楚,又要如何修學體悟呢?
/周老師
「周老」:「師徒印心的對話內容,若不公開,豈非淪於私相授受? 」
======
禪宗初祖「迦葉」頭陀,在法會上見 世尊示現的「拈花微笑」有所相應領會,於是破顏微笑,世尊便將開示說有正法眼藏付囑傳授於他。要請問:佛與「迦葉」祖師,有啥師徒印心的對話內容?而卻將正法眼藏付託於他?
/LYC3318 (蕭平實正覺會代表)
世尊拈花在手,迦葉微微一笑,這就是師徒印心的對話內容。這個不明白,乃至於一切禪宗師徒的印心公案,當然也不會。汝師自己尚且未悟,憑甚麼印證學人?一盲引眾盲,相偕入火坑。豈非障礙學人法身慧命?再問您一次:師徒印心的對話內容,若不公開,豈非淪於私相授受?若是任憑「法主」說了算,學人的法身慧命如何保障?
/周老師
連佛說都不信 誤導眾生 還說什麼善知識??????
《解深密經卷第一》
我已顯示 於一切蘊中 清淨所緣 是【勝義諦】。我已顯示 於一切處 緣起 食諦界 念住 正斷 神足 根力 覺支 道支中 清淨所緣是【勝義諦】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
受覺想行 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復有 善不善業 熏習為種 作用顯【識】。
/sam
在傳統的宗門、教下之中,有關明心見性的說法,有很多,標準不一,成就殊異。但是,個人卻認為,真正的【明心見性】,祂的標準,應該比照【入流】。甚麼標準呢 ? 1.位不退。證悟之後,絕不會退回凡夫,也免除投生於惡道;而且,解脫可被預期。2. 三結已盡。身見、戒禁取、疑結,這三種煩惱,永熄不起。3. 四法成就。對於 佛陀證淨不疑、對於 佛陀的正法證淨不疑、對於 佛陀之聖聲聞,亦證淨不疑。最後,則是自己成就【能發三昧】之戒成就。4.四種素質成就。就是常說的 : 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以上,就是個人認為【明心見性】的實際標準。若是,有人說....菩薩道的行者呢? 標準也一樣嗎? 應該是不一樣的。個人認為,標準更高、更難,因為,標準可能.......等同於 被 佛陀授記的授記標準。用傳統的說法,就是【無生法忍】等八種條件。這八項條件,出自於小部、佛種性經、燃燈品、第59誦。哪八項條件 : 1. 是人。 (其他有情都不行)2. 必須是男人。(女性不行、不男不女/黃門、亦男亦女/二根....都不行) 3. 已具備在當生證悟漏盡阿羅漢的智能 4. 遇到一位真實的、活著的佛陀 5. 身為 佛陀正法出家的比丘、或身為相信業果法則的外教修士 6. 已具備四禪、八定,五神通。7. 具備不惜犧牲生命來修學波羅密的超凡精進力。8. 具備強大的善法欲,足至令其發願成就為 佛陀。朋友可以比對參考。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南傳學人代表)
《南傳小部、佛種性經、燃燈品、第59誦》生為人,得為〔男〕性,有因緣見佛奉侍,出家,具德,奉仕與願心,結合此八種之法〔完成作佛之決心〕。南傳硬要將這樣的條件稱為【無生法忍】,當然也就迥別於大乘【無生法忍】的定義。
/周老師
《大寶積經卷102~105 破菩薩相品第六》
爾時 文殊師利 復白佛言。世尊。所言 無生忍者。云何名為 無生忍也。世尊。復以何義。而更名為 法無生忍。菩薩 云何得斯忍法。佛告文殊師利言。實無有人 於生法中 得無生忍。所言得者。但有 語言名字。何以故。以無生法 不可得故 離攀緣故 不得法忍 得無所得 無得無失。是故言得無生法忍。
/無心是道
《金剛三昧經》
爾時 佛告心王菩薩言。善男子。無生法忍【法本無生 諸行無生】 非無生行【得無生忍 即為虛妄】。心王菩薩言。尊者。【得無生忍】即為【虛妄】【無得無忍】應【非虛妄】佛言。不也。何以故。【無得無忍】是則【有得】【有得有忍】是則【有生】【有生於得 有所得法】併為【虛妄】
不學法 自創教法 能稱法師 ?? 去北韓造神 還有點希望 在台灣造神 保證給人笑死
/sam
在佛教中吹牛 總有一天會被掀開 還是老實點 把經文學完 以免跟著 偷雞不成 蝕把米 成了歷史笑柄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五》
佛言善現!無性 及 道,是一切法 皆 非相應 \ 非不相應,無色、無見、無對、一相,所謂無相。愚夫異生 愚癡顛倒 於無相法 虛妄分別 起有法想 執著五蘊,於無常中 起於常想,於諸苦中 起於樂想,於無我中 起於我想,於不淨中 起於淨想,於無性中 執著有性。
/無心是道
一切法無相...空空空... 就只有指責他人..愚夫異生時...不空! 就只有攻擊他人吹牛時....不空.! 也只有自以為已經[明心見性]的人....說話火氣大,我慢重...此時最明心見性! 論法中 不談法只貼經文自己解釋....或以[人]為目標而酸溜溜的言詞相對.. 都是在此園地...只能稱讚恭敬的,有修有證的高人....好高的人物!!
/charlie(南傳學人代表)
不以佛所教而說 就算再會掰 多聽多學 毫無利益
《四分律卷第五十七》
何等【非法語眾】眾中 不用法毘尼。不以佛所教而說。應教不教而住。應滅不滅而住。是為【非法語眾】。
《大寶積經卷第三十二》
雖爲毒蛇 之所螫害 終不令人 墮於惡趣 愚者説法 壞人善根 令無量衆 墮於地獄
《佛藏經 念佛品第二》
舍利弗,若有人受如是教已,聞空無所得法 即時驚畏,是人可愍,無有救者 無有依者 直趣地獄。何以故?舍利弗,於佛教中 驚疑畏者,是人則為 具足惡道。所以者何?我常自說,有所得者 是惡道分。
貼出經文名稱
應該自己去看經文 看佛怎麼說 你以為經文是我可以寫的 ??
《大方廣三戒經卷上》
復次迦葉。當于爾時。是諸人等 自唱是言 我行菩薩道 生於狂逸。以狂逸故。自稱 我是大阿羅漢 我是緣覺。彼不可治 不可復住 向於惡趣。
/sam
學佛 不肯正視經文 不說法空 都是 心理有鬼的問題 跟國文能力 一點關係也沒有 讓舍利弗 告訴你 別學人 妄語證三十七道品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於是文殊師利 知諸比丘及以眾會 咸皆有疑。即語尊者舍利弗言 大德。汝於今者 最可證信 世尊記汝 智慧第一。大德。汝於何時 證離欲法。旦當證法時 豈不見四諦耶。舍利弗言。不也。大德。豈不修 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曰。不也。大德。豈不入 三解脫門 耶。曰。不也 大士。我於爾時 乃至 無有一法 可見可除 可修可證 可選擇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為 無生 無言 是空。若是空者 有何可證?
/無心是道
《佛藏經》
舍利弗。若有過去諸佛。說一切法 皆畢竟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命者。舍利弗。未來諸佛 說一切法 亦畢竟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命者。舍利弗。今現在 十方恒河沙世界諸佛。說一切法 亦畢竟空。無我 無人 無眾生 無壽者 無命者。舍利弗。是名 諸佛無上之法。謂一切法 無有體性 無所得空。本性寂滅 無生無滅。無有性相 自相皆空。
/kisc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九》
時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等名為 諸佛正法?是菩薩摩訶薩 云何護持 不惜身命?佛告善現:一切如來 應 正等覺 所覺所說 一切法空,如是名為 諸佛正法。
/sam
星洲就依照學院派的解釋,來定義【學習】: 學: 是依靠自己研讀、效法、模仿或依靠外人教導而成就。習: 是反覆鍛鍊知識、技能的行為、或慣性。因此,學,就是知識經驗的累積 習,就是知識經驗的實行學,就是知;習,就是行;學習,就是 【知行合一】。但是,這有幫助嗎? 其實,很有限。因為,佛陀的聖教法,若只是這樣,......王陽明,不也就可以無師自通地解脫了嗎?! 至於在 佛陀教法中的【學習】定義,很簡單,總歸就是 : 正確地了解四聖諦 (學),並且正確地去實踐祂 (習)。這,就是 佛法的【學習】。如意
/炒米最好嗤 (南傳學人代表)
唉.......法華經 佛在警告的事 原來是如此
《妙法蓮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1 不親近 求聲聞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亦不問訊。若於房中 若經行處 若在講堂中。不共住止。2 亦不親近增上慢人 貪著小乘三藏學者
《佛藏經 囑累品第十》
所有過去佛 亦說自相空 未來世諸佛 亦說自相空 我今出於世 亦說一切法 自性自相空 三世無有異 當來人不知 佛所說實義 貪著我眾生 常墮於惡道 當來世如是 大惡甚可畏 汝等勤精進 莫見是惡世
/sam
四聖諦法不可得,云何「正確地了解四聖諦,並且正確地去實踐祂」?四聖諦法若可得,則妄想執著俱在,演若達多狂性未歇,云何知法?五鈍使、五利使,皆非實有,覓煩惱不可得,現前此刻,當於何處斷之?
南傳學人起步就錯了。遷延至今,竟不自覺,亦不修正。吾人讀經學法,唯求改觀轉念,只爲應念清淨。如上文中,天台山雲居智禪師云:「我以要言之,汝即應念清淨。」世尊說法時,「汝即應念清淨」,是一樣的意思,一樣的道理。
不明此理者,學習佛法,仍是起惑造業。以錯解佛意故,爲人說法者,必定謗佛破法。如《雜阿含474經》所云,正讀經時,即須應念「想受寂滅, 想受止息」,這樣才是【學習】佛法。阿含諸經中,常有比丘一聞言下,得法眼淨,得聖慧眼,乃至獲世尊受記,證阿羅漢等,皆是此理。
大佛頂首楞嚴經云:「歇即菩提。」歇者,妄想止息,妄想寂滅也。故知,大小乘諸經旨趣,實無二致。不於讀經之時,應念清淨,悟入佛知見、佛境界,卻丟下佛經,抱著論書,入論師知見、論師境界?
如天台雲居智禪師所說:「凡夫於清淨性中,計有能所,即墮生死。諸佛大士善知清淨性中,不屬有無,即能所不立。」此一不屬有無、能所不立的清淨本性,正在妄想止息寂滅之處。絕大多數的佛經,讀誦的效果都一樣,都是妄想止息、妄想寂滅。少數如法華、華嚴等經所講,則是行於清淨性、第一義中的體用如如。正用之時,亦不生妄想。而經與經,可以互為參照。
三祖僧璨大師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四祖道信大師曾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六祖惠能大師則說:「悟此法門,由汝習性。」故知,執著切割後的二元對立觀為實,就是畫地自限,自困牢獄。而後,再談佛法的修學,全是行不通的死胡同,因為起步就錯了。
《增壹阿含122持戒者經》
諸比丘問曰:阿那含比丘當思惟何等法?舍利弗報言:阿那含比丘亦當思惟,此五盛陰,為苦為惱,為多痛畏,亦當思惟此五盛陰,【苦空、無我】。爾時,便成阿羅漢。
經文明明指說,以五蘊無我、五蘊無自性故,此苦本空。所謂無我、無自性者,無真實性,不執非有,執之即有。有能執之我,有所執之法,便是起惑造業,此身滅後,再入輪迴。永嘉證道歌云:「了即業障本來空,未了應須還宿債。」到時候,還不是一樣的老把戲、老路子,重複再走一次?
/周老師
看論不好,看經才好,而公案應該排在論後面,請問您怎麼一直拿出來用呢?您不但一直拿公案出來,現在連「歌」都拿出來了。怎麼會說的跟做的都接不上呢?所以,您知道您這種論調詆毁了多少事嗎?最後,連解釋經文的權利都沒有了 為什麼?您連論都不接受⋯⋯那麼誰又要聽您的呢?祖師爺的解釋都否定,然後聽您的⋯⋯這像話嗎?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禪門公案的位階,排在論書後面?這種看法,是從論書學來的吧?佛法修學次第『信解行證』四門中,論書屬意識知解之意門,禪宗祖師語錄公案屬證門,其位階遠高於論書。
《雜阿含 四念處543經》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
【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就是禪門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諸佛一真法界。禪門祖師語錄,及禪宗公案中的祖師法語,其位階等同佛說真言,一如四念住經中的【尊者阿那律語】。
『雜阿含 535~545四念處經》,這11品經中,世尊都未曾親身示現說法。故知,《四念處經》中【尊者阿那律語】,其位階等同佛說真言,應無疑義。
尊者阿那律學習四念住,成漏盡阿羅漢。咱們也學習四念住,仍是凡夫一個。顯然,一樣是四念住法,一樣是四聖諦法,修習方式不同,結果天壤之別。
【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這四句就是禪門修學綱領口訣,契入方式就是返照不二。據此以觀,雖然法門無量,證悟時的契入方式,無不是禪宗之應念清淨。
佛法教理,懂的人多,契入者少。意識知解曰懂。懂了,又離心意識曰契。懂的人,未離生滅,猶滯輪迴。契入者,明心見性,應念清淨。佛說諸經,一如樂曲。論師註解,已非樂曲。故讀經可以應念清淨,契入佛性,讀論則否。
佛說的每一經、每一法,包括阿含諸經在內,都是妄想止息法、寂滅法, 也都是禪宗頓悟法。禪宗所務,惟在行證,自利利他,殊途同歸。利用各種因緣方便,透過返照不二的固定模式,幫助修學各種不同法門的學人,改觀轉念,契入佛性理體。此即所謂明心見性,亦即天台雲居智禪師所說的應念清淨。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