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首楞嚴義疏注經卷第六
[0903a12]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長水注]梵音阿那婆婁吉底輸。此云觀世音。從能所境智以立名也。值佛觀法皆其所師。師資相承無相違耳。聞思修慧諸行通途。無有一佛不以音聲而化群品。無有一機不從耳根聞教解悟。由是彼佛教從此入。
「從能所境智以立名」
「能所」者,相依對立之二邊名相。「境智」者,意識之分別功能。「立名」者,立觀世音之名。
「由是彼佛教從此入」
觀世音佛教觀世音菩薩,假能所二邊入手,以悟不二,藉意識分別,以捨諸識。
何以故?相依對立之二邊名相,必藉意識分別而成立,所謂二依識立也。
是故,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者,即假二以悟不二,藉虛妄分別之諸識,以悟無分別之真如本心也。
[0903a21]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
[長水注]入流猶返流也。初觀聞性。返照離緣。不隨前塵流轉起滅。故云入流亡所。所緣聲相由不隨故。寂然不起。起即是動。既亡動相靜亦不生。以動靜境是耳家所取。今觀無性本無所有畢竟叵得。故云了然不生。即所取無相也。圓覺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復增觀行。所緣既亡。聞相不起。此能聞相即是聞慧。能所俱寂。故云聞所聞盡。此遣聞慧也。一根既爾。餘根亦然。亦是前文此根初解先得人空也。圓覺云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金剛經》曰「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不入色聲香味觸法」者,不就是除捨諸識嗎?
「動靜不生」者,不是離相捨識嗎?不是動靜不二嗎?
《圓覺經》云「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者,豈非明白敕令學人離二離相離識嗎?
所緣既滅,能緣亦滅,「能所俱寂」,豈不是離二離相離識?
「聞所聞盡。此遣聞慧」,能聞所聞既滅,所「遣聞慧」,不就是捨離諸識?
[0903b04] 盡聞不住。覺所覺空
[長水注]盡聞之處即思慧為體。名之為覺。此之覺慧屬第六識。是則捨聞而觀於義。今亦不住此盡聞處。更進觀行。觀破此覺及所覺聞。二俱不立。故名為空。此遣思慧。即前文云。空性圓明成法解脫。圓覺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0903b10] 空覺極圓。空所空滅
[長水注]覺空之處思慧既盡。唯與修慧相應。觀行增微修慧圓極。故云空覺極圓。此能空修慧與所空覺亦俱不存。故云空所空滅。此遣修慧。即是前文解脫法已俱空不生也。圓覺經云。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能空所空,亦屬二邊,空所空滅,二即不二。這不是離相離識嗎?
[0903b16]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長水注]生滅既滅。即結前三慧三空盡也。既展轉空。俱屬生滅。至此已極。故云既滅。無生真理寂常妙性了然明現。故云寂滅現前。故上文云。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入無生忍。此乃圓觀聞性。無前境界。漸澄麁念。稍除細想。以至無念。如上文云。靜深不動。沙土自沈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此即始從觀行至相似覺。名生滅位。入隨分覺證無生忍。名無生位。然此初證境界不可思議。與佛無殊。故經云。初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入此位後。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婆若海。此之觀門。即是圓修一心三觀。今為從聞思修返照離緣顯自聞性麁念不起細念不生以至寂滅。挾空義說。是則一空一切空也。聞性顯處中道理現。名寂滅現前耳 二具彰果德二。一獲果德。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不生不滅,不二現前。這不是離相離識嗎?
[0903c05] 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長水注]前寂滅現前是斷德。本覺妙心是智德。慈悲二力是恩德。既是圓修。三德圓證。故超世間凡夫出世三乘。此最上乘。唯佛與佛乃能究盡也。十方圓明者。證此境界。見十法界三種世間。無不是如。無不成佛。圓故無德不備。明故無障不盡。無緣慈悲是佛心相。具足眾德是德之首。勝中勝法故云殊勝。本妙覺心即是己心。與諸如來無二圓滿。今日親證。故名為合。合故得樂。故同慈力。一切眾生亦是此心無二無別。故亦彼合。合故見其本成佛道抂自流浪。故可悲仰。自下見應拔苦。皆由此二而流演耳。
世出世間、十方上下、諸佛眾生,以及慈悲,盡歸不二,這不是離相離識嗎?
故知,《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之「聞所聞盡,盡聞不住」,亦即《金剛經》之「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