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無篡位之心,
後人替他生一個,
夫子無攀權媚上之心,
後人也替他生一個來,
.......
儒學遂成了統治工具。
//Kima Gueh
家淺說 (15) 齊魯之間
-周公之一 :魯叔殺兄奪權 自封為周公
行文至此,我們暫離姜太公,換談周公了。課本灌輸我們:“武王早逝後因為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管叔等不服而叛變,被周公鎮壓”。這敘述是極其誤導的:周公管叔的並提,讓人誤以為管叔是弟弟。其實管叔是相對武王而稱為叔,他是周公的哥哥,是被周公(原稱魯叔) 殺害而篡位的受害者。成王敗寇的“春秋筆法” 顛倒了是非真相。如下:
成王年少即位,由叔叔來攝政是必要必然的。周武王是老二,依王室倫理或宗法,攝政權落在三哥管叔 (姬鮮) 而不在四哥魯叔 (姬旦/周公),其理甚明。管叔對此本來信心滿滿,預備承接大位,沒想到弟弟姬旦搶先將成王“霸佔”,獨攬攝政大權。宮廷的權力繼承,如果有人不想按照兄弟次第,必然爆發血腥內鬥。
於是姬家兄弟們選邊站,展開三哥派與四哥派的內戰:以三哥姬鮮為首的一派有蔡叔霍叔等,以四哥姬旦為首的有康叔召叔等。看起來兩派勢均力敵,其實這場內戰是不對稱的。因為四哥姬旦派已就近先“脅持”了幼主成王,可以號令王畿的中央軍精銳。三哥姬鮮派因為負有先王派任的監管殷遺民的政治任務而遠離了周都,只有諸侯個人的部隊可以動用。
內戰很快就勝負分曉:姬旦把哥哥姬鮮殺掉,流放了三哥派的敵對兄弟,四哥派奪權成功。戰勝的姬旦派兄弟,個個升為公字輩,如康公召公等。姬旦還不以封地只稱作魯公,更以國號稱作周公,讓自己的地位在諸公之上。名義上諸公由成王賜爵,其實還是姬旦一派的兄弟們自封的。而戰敗的姬鮮派兄弟們,史書續稱他們為管叔蔡叔等。
建國初始,姬旦就僭越兄長 意圖奪取攝政權當然爆發內戰,禍首在魯叔(周公) 不在哥哥管叔。而戰後功名的分別,與西周史官的刻意掩飾:即西周史官以管蔡叛變(三監之亂)來定調這場攝政權內戰 (個人認為有失史官職守),後代許多人因此還以為管叔是弟弟,逆倫造反。
註:圖一是漢代磚畫的周公攝政圖
//宋泰官
好奇想知道: 孔子對周公的推崇,該如何解讀?
//Kima Gueh
宋泰官 後續會再說明
//蕭杯杯
頗有竹書紀年的即視感,符合人性的推敲,多來點。
//Kiki Lin
其實成王即位並不年幼
//周善為
《維基百科/周成王》
周成王(約前1056年-前1025年),姬姓,名誦,西周第二代天子,周武王之子。按照陳久金研究員 [1]及新出土覐公簋銘文 [2],成王在位18年。20歲之前的七個年頭由叔父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和蔡叔不滿,聯合武庚發動叛亂,周公旦出兵平定三監之亂。成王親政後(20歲),營造新都雒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西周王朝的統治。成王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
成王親政
周公旦攝政七年後(亦有看法認為周公實際上在這段期間是踐位稱王),還政於成王,自己作為大臣繼續輔佐成王。[9]
周成王年幼時生病,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河中,向神祈禱說:「王年幼沒有主張,冒犯神靈的是我自己。」隨後將祝告冊文藏於秘府,周成王果然痊癒。周成王親政後,有人在背後說周公旦的壞話,導致周公旦逃亡到楚國。成王打開秘府,發現周公旦當年的祈禱冊文,感動得淚流滿面,於是迎回周公旦。周公旦回國後,害怕周成王驕奢淫逸,便寫了《無逸》勸諫成王。[10]
=====
周公若有篡位僭越之心,何以七年後還政於成王?
//Kima Gueh
周善為 請看本文 篡的是哥哥的攝政權
//周善為
Kima Gueh 道理一樣。重點在有無篡位之心,不在於篡誰的位。若無篡位成王之心,即無篡其兄攝政權之心。若有篡奪攝政權之意,即無還政成王之理。
//Kima Gueh
周善為 殺兄是大罪
//周善為
Kima Gueh 弒兄奪權是後人所疑而非定論,然周公輔佐成王有大功則無疑義。
《尚書大傳》「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行書,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
排除其他因素下,硏讀歷史與持平的硏讀心態相較,後者更為重要。若忽略了這個,則我們所看見的,很有可能是自己的偏見。
//Kima Gueh
周公殺兄 與 攝政成績,是不相干的兩回事,老把不相干的混為一談,會牽扯沒完沒了,恕不再與您回應了。
//周善為
Kima Gueh 從篡位奪權,轉至弒兄的,是您,不是我。以客隨主便故,您舉大罪,我只得舉大功相應。
//Kima Gueh
唉 您有細看我的本文嗎?弒兄+篡位奪權,在本文都有提到了。屬同一事件,哪有轉呢?
//周善為
Kima Gueh 若無篡位之心,即非弒兄,而是不得已的平亂之舉。回應之前,已拜讀全文。
//Kima Gueh
不知所云
//王群
周善為 嚴重同意,若有篡位之心,後來又何必歸政於成王?標新立異,嘩眾取寵,博人眼球而已
//周善為
王群 所以孔子這麼推崇周公,好人難做啊。
//王群
周善為 夫子距周公時代不遠,掌握當時的資料和證據一定不少,如果周公真的如樓主說的那麼不堪,以夫子的性格當是嫉惡如仇,而不該推崇有加。
//周善為
王群 這我固然完全同意,可嘆的是,這樣一來,孔夫子也要跟著遭殃。周公無篡位之心,後人替他生一個,夫子無攀權媚上之心,後人也替他生一個來,儒學遂成了統治工具。
//王群
周善為 哈哈,正所謂「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周善為
王群昨天好像看見一則您:「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如何解釋之問,是嗎?
//王群
周善為 那篇文章在我社團里,請移步 墨爾本啓蒙讀書會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380843363178278/permalink/417012326228048/
//周善為
王群 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有子說:「一個人誠信符合道義,那麼他的話是可以相信並踐行的;一個人的恭敬是符合禮法的,那麼他就不會遭受恥辱;一個人好古學古,如果不排斥創新,這種古文化就可以繼承。」
=====
您以上的看法,我同意。
//陳奇峰
王群 几百年还算不远吗?
//王群
陳奇峰 畢竟比我們現在近,孔子當時的資料一定比我們現今更多更充分,所以孔子的評價很值得參考
//張信
周善為 《維基百科》任何人都可參與編輯改寫,引用當小心謹慎!
//周善為
張信 您說的沒錯,但也是同樣的原因,使維基百科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