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試解如下公案:「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本心〉壞不壞?師曰壞。曰恁麼則隨他去也?師曰隨他去。僧不肯,後到投子,舉前話,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謂其僧曰汝速回去懺悔。僧回,大隨師已歿,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
佛說種種法門,皆屬假說,亦皆導歸真如自性,學人聞法,自性自度,這才是佛之本懷。妄語「佛陀一生說法最終是勸大家往生彌陀淨土」,必然導致不同法門之間的論諍。
禪宗說,「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為何不立文字?大乘須離識,文字相取得甚方便,故眼識亦難捨,聲塵則隨生隨滅,滅後無蹤,難以把捉,故耳識易捨,易於了證空性。
「趙州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竪起拳頭,師曰水淺不是泊船處,便行。又到一庵主處,問有麼有麼?主亦竪起拳頭,師曰能縱能奪,能殺能活。」同樣豎起拳頭,為何趙州褒貶不一?
前述二則公案,各以「僧回,大隨師已歿」與「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水淺不是泊船處」與「能縱能奪,能殺能活」,成為倆倆相依對立的彼此二法。
若不以文字色相視之,而轉以來無來處、去無去處的聲相聞之,當上述彼此二法交替轉換時,應見二法如幻,俱不可得,此即空性。
同理,若以來無來處、去無去處的聲相聞之,則當《金剛經》說「不應住色聲香味觸法生心」,應見「色聲、聲香、香味、味觸、觸法」,如斯彼此二法交替轉換時,二俱如幻,了不可得,此即空性。
故知,六祖是於「色、聲、香、味、觸、法」一句中,起不二觀行,猶如於十二緣生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句中,起不二觀行,了證「應無所住,而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