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29 下午 02:51:20
<前言>
禪門的學習,一定要以「自覺」為根基,不覺就無法行「性妄想自性計著相聲聞」;不行此法,見性、如來藏、無生、不二,都是錯的,根本上就偏離了禪門的基本經教。「自覺」非常的難以說明,但一定要突破這一點,否則你分不清楚自覺與意識心,往往在離意識心的情況下,自覺也被你給丟掉了,丟掉了自覺,等於丟掉了禪們的一切論義。末學找到一個勉強還可以譬喻的案例,分享給大家,雖然還不能說那就是自覺,但很像了,是可以從其中獲得啟發的。
<譬喻>
我們會下棋,電腦也會下棋。你說人比較聰明,人有創造力,電腦沒有;但電腦的隨機程式,一樣可以模擬出創造力;現在世界棋王都打輸電腦了,還有甚麼電腦不能模擬的嗎?(這些都是意識心)但有一點,電腦絕對做不到;你知道你在下棋,電腦卻對自己在下棋無感。(這就是「自覺」)自覺是不需要設定程式去判斷的,故與識見培養也沒有關係,但你就是會知道。(雖然「知道」這兩個字就是意識心,但這是個譬喻,實在無法用恰當的文字來表達)
問:恭請善知識們,說說您對「自覺」的觀點?「自覺」無法用比較的方式學習,但若還不能入,剛開始也可以用一些比較的方法來輔助。問:「自覺」與「感覺」有何不同?答:感覺會留下「相相續」現象,好比高興,會延續一陣子。自覺只有「當下」,如一面鏡子,鏡前物沒了,馬上乾淨。(有法門說到,你在靜坐的時候,聽聞一切聲音都不要去理會;這就是在模擬自覺的情況,你不需要依識見去判斷那是個甚麼東西;判斷了,就不是自覺;故說深入起覺的修行要息見。)問:「自覺」與「見聞覺知」有何不同?答:見聞覺知,是性,可以去追尋攀緣,好比我想要看什、聽什?自覺,不會追尋攀緣,一切自生自滅,與覺無關。問:「自覺」與「自知」有何不同?答:知,是識見的緣起;覺,與識見無關,離一切相。有時你做一件你都不知道的事情(你以前並沒有這樣的識見),但還是會自覺,只是你說不出來。禪門說,不離見聞緣超然登佛地,不是空話,凡夫也可以透過靜下心來的觀察,入自覺的殊勝;因為覺,並不會因為你是菩薩、你是眾生而有差別,有差別就不是覺了。末學以為,學佛要先承認自己的凡愚,不要自己騙自己才容易深入經藏;觀察「自覺」?這「觀察」本身就是一個意識心,這是無庸置疑的,並不是甚麼天眼佛眼,這一定不可以騙自己。
<「自覺」與「自性」並非心相,意識心又如何能觀察?> 好比一個透明人,你完全看不到他,但你在他頭上下雨,你就見到他了。※「般若」就是這透明人頭上的雨水!你必須以大智慧勤精思辯,就會形成法相,法相是一種心相;有了心相,你的意識心就可以觀察到了,一切的觀察,皆離不開如來藏所現心相,只有心相可以被觀察。※法相當然不是實相,但你只能透過觀察法相去了解覺與自性,實相並非是心相,不可觀察。就好比雨水澆在透明人(實相)的身上,你看到的是很有限的(法相),但畢竟你是真實的看到了,他的一舉一動都逃不過你的觀察,你就可以實際的觀察、再與經典去比對,這要比死讀書務實多了。※經典說到甚麼是覺,都對!都有幫助!但你捫心自問,讀了那些經文,你實際觀察到覺與自性的作用嗎?務實一點,用方法的去實踐。感謝朋友們的參與,末學先來去修一陣子起覺,改日再聊。
/舉題者 靜修
《禪門公案:分別亦非意》
『永嘉真覺禪師,諱玄覺,本郡戴氏子。艸歲出家,遍探三藏。精天台止觀圓妙法門,於四威儀中,常冥禪觀。後因左谿朗禪師激勵,與東陽策禪師同詣曹谿。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師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覺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師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師曰:「如是,如是!」玄覺方具威儀禮拜,須臾告辭。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
《維摩詰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非意者,無意,不作意。自性第一義,本具般若分別智,不待起念作觀而更分別也。若更起念作觀,即「頭上安頭」,「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故,題主所謂的自覺,「我在下棋」,實為妄覺,起惑矣。正下棋時,不起念「我在下棋」,始為覺性現前,覺而無覺也。若發現自己起念「我在下棋」,則名覺妄。覺之即無,返歸無覺自性。若未發現自己已經起惑,則如同未學佛時,終日造業,卻不知不覺。覺而無「覺」,此「覺」者,生滅、有無、能所等一切二邊之見。故,覺而無覺,即入「不二」。正下棋時,不起念「我在下棋」,亦不起念「不是我在下棋」,即不二,不妄矣。離妄即真,不可更求真,真不可得也。《首楞嚴經》云:「歇即菩提。」但得歇妄,歇息二邊攀緣妄見,即不離菩提自性。
南陽慧忠國師座下,『魚軍容問,師住白崖山,十二時中如何修道?師喚童子來。摩頂曰,惺惺直然惺惺,歷歷直然歷歷,已後莫受人謾。師與紫璘供奉論義。既陞坐,供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供奉曰,是什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座。一日師問紫璘供奉,佛是什麼義?曰,是覺義。師曰,佛曾迷否?曰,不曾迷。師曰,用覺作麼?無對。又問,如何是實相?師曰,把將虛底來。曰,虛底不可得。師曰,虛底尚不可得,問實相作麼?』
這裡一併回答題主靜修日前所問,菩薩乘為何會有「唯須息見」的論說?六祖澈悟時,對菩提自性的描述是,清淨、具足、不生滅、不動搖,且能生萬法。百丈和尚則有上堂法語云:「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者,以息二邊妄見,遮障盡去故,本具之般若智光獨照。以般若智光現前故,清淨而無染污,具足而無缺損,了脫生死煩惱,盡離變異迷惑, 隨緣應用,則能生萬法,濟物利生。
《金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綜上所述,自覺者,自性無覺,可作正反二解。正解者,無覺即覺。無覺者,無妄見,非妄即真。反解者,自覺起妄。故覺之即無,返歸無覺自性。第一義,亦名如來藏,亦名法身。以其非有,故不可見。以其非空,故不離用。雖須臾不離日用常行,但無絲毫可見可觀察之相。若執絲毫有相,即造作六道輪迴業因。若著斷滅空相,即造作聲聞四聖滯空業因。
黃龍慧南禪師參石霜慈明和尚,『明問:「趙州道,臺山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且那裡是他勘破婆子處?」師汗下不能加答。次日又詣,明詬罵不已。師曰:「罵豈慈悲法施邪?」明曰:「你作罵會哪?」師於言下大悟。』如上公案所述,若非自覺起妄,覺之即無,而返歸無覺自性,慧南豈得大悟?《楞嚴經》云:「識陰若盡,則汝現前諸根互用,從互用中,能入菩薩金剛乾慧。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瑠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薩所行金剛十地,等覺圓明,入於如來妙莊嚴海,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周老師
禪宗 除了達摩 慧能 說法跟佛一致 其餘 " 以為學佛 是修成呆子" 這種千萬不要學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九》
由【識】持身 身知苦樂 光色充盛 行來進止。言笑歡憂 事業照著。當知有【識】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
有所覺知 念及聲香味觸等界。斯皆為【識】。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
身之 諸大 諸入 諸陰。彼皆是【識】。諸有色體 眼耳鼻舌 及身色聲香味觸等。并無色體 受苦樂心皆亦是【識】。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
受覺想行 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復有 善不善業 熏習為種 作用顯【識】。百物不思 念盡除卻 是為大錯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善知識!於諸境上 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 常離諸境 不於境上生心。若只 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學道者思之,若不識法意,自錯猶可,更勸他人,自迷不見,又謗佛經。所以立 無念為宗。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善知識!莫聞 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般若品第二》
又有迷人 空心靜坐 百無所思 自稱為大;此一輩人 不可與語 為邪見故。
如來 中陰經 還在說法 要人學成呆子 實在不像話
《中陰經卷上》
爾時世尊 向舍利 而說頌曰 於無數劫中 養汝地種界 吾今離汝去 如蛇脫皮樂 五道生死中 無處不有汝 權時得相離 寂滅無所著 威神接地種 非汝不得度
/sam
笨也可以學佛 請不要歧視高優越 古德甚至說: 學佛要以最笨的方式學佛
/走跳江湖
我以最笨的方式 按照十二部經律學了十年 打死我也不敢說 成菩薩佛 無佛性 修斷滅 引導眾生往斷頭路走 所以學佛 只有學與不學的問題 根本不是笨或聰明的問題 信不信由你
/sam
自覺就已很難,千萬別談禪宗。
/次草
禪門是不論義的,思慮知解,辨法論義,是入禪門前的準備。不可以刻意入禪,也不可以刻意不入禪。佛法大義明了,自然見性入禪。
/周老師
不管你想甚麼,走的時候都會一併帶走,還好記憶並不重,不至於太累.
/次草
佛說禪定 是覺自性起禪 不是行二法 大樹靜坐 搞錯了就很麻煩
●金剛三眛經
心王菩薩言。禪能攝動 定諸幻亂。【云何不禪】 ? 佛言菩薩 禪即是動。【不動不禪 是無生禪】。禪性無生 離生禪相。禪性無住 離住禪動。若知禪性 無有動靜 即得無生。無生般若 亦不依住 心亦不動。以是智故 故得 【無生般若波羅蜜】。
●大寶積經卷102~105
時彼善住意天子 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所言 禪行比丘。何等名為 禪行比丘耶。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彼比丘。於一切法 但取一行 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 禪行。又復無有少法可取。是為 禪行。又不取何法。所謂 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 不取一切諸法。如是平等 是為禪行。天子。如禪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無合無散。是為 禪行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愚夫所行禪 觀察義相禪 攀緣真如禪 如來清淨禪 修行者在定 觀見日月形 波頭摩深險 虛空火及畫 如是種種相 墮於外道法 亦墮於聲聞 辟支佛境界 捨離此一切 住於無所緣 是則能隨入 如如真實相 十方諸國土 所有無量佛 悉引光明手 而摩是人頂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禪者禪所緣 斷惑見真諦 此皆是妄想 了知即解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
秀一日命門人志誠到曹溪聽法。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淨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淨,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元是臭骨頭,何為立功過。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護法品第九
薛簡曰:京城禪德皆云:欲得會道必須坐禪習定;若不因禪定而得解脫者未之有也。未審師所說法如何?師曰:道由心悟,豈在坐也?經云:若言如來若坐若臥,是行邪道。何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是如來清淨禪;諸法空寂,是如來清淨坐。究竟無證,豈況坐耶?
/kisc
佛經文 該說的都說了 可惜遇上 魔入佛門 該說的不說 不該說的顛倒說
意從心起 參考經文
● 修行道地經
【意從心起】 意意相續 本從對生 其意法者 當自觀心
● 大乘密嚴經
如來微妙之藏 如金在礦 【意從心生】 餘六亦然
● 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
眼耳鼻舌身 及與語意業【皆悉從心起】依止於心王 眼等分別生 及色等境界
●達摩大師 血脈論
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付囑品第十
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無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