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09/10/13 上午 07:58:48
此地有名『觀嚴』者,儼然是釋印順一脈的代言人。然而每當論及關鍵處,他卻總是鄙夷的丟下一句【假必依實】,除此便無下文。似乎在他們的圈子中,【假必依實】是一張標籤,用以標示敵我,或者邪正。周某不揣淺陋,即今一探其堂奧,並請諸方指正。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空之探究』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0/yinshun30-13.html
第四章 龍樹/中道緣起與假名空性之統一
六、空性/無自性空
緣起,是佛教界所公認的。但一般以為:一一法是實有自性的,有自性法從因緣和合而生起。依龍樹學來說,這是自相矛盾的。有自性(自有),那就不用從因緣生了。(中略)
不待他、不變異的自性,是根源於與生俱來的無明。呈現於心識中的一切,直覺得確實如此─實在感,從來與我們的認識不分的。就是發覺到從因緣生,不實、變異等,也由於與生俱來的無知,總是推論為:內在的,微細的,是自性有,達到【假必依實】的結論。
依『中論』說:龍樹徹底否定了自性有,成為無自性的,緣起即空的法門。因為一切無自性,所以一切法空,依無自性而契入空性。空性即涅槃、寂靜等異名。空,不是沒有。舉譬喻說,如虛空那樣的無礙,空是不礙有的。由於空無自性,所以依緣起而一切世出世法都能成立。反之,如一切不空,是自性有,那就不待因緣,一切法都不能成立了。
龍樹明確的宣說: 1.「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2.「若人信於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這是依空以成立一切的。空無自性,所以依緣而起一切。因無自性空,所以即緣起而寂滅。緣起即空,所以緣起所生即涅槃。(中略)
空,龍樹以無自性來解明,固然是繼承「中本般若」以來,漸著重傾向於虛妄無實的空義,也有針對當時部派佛教的「對治」意義。初期的『阿含經』,有prakr!ti本性(也有譯為自性的),而沒有svabha^va自性一詞,自性是部派佛教所有的術語。
佛說的一切法:色、心、心所等,佛弟子研求一一名詞的特相/自相,又從相而論究一一法的實質,就稱為「自性」。這對於經說的解說,明確而不致誤解,是有必要的。但探求實體,終於達到【假必依實】的結論。
論到一一法的因果、生滅,關涉到未來現在過去時,引出「法性恒住」的思想。這是一大系,除說一切有部外,犢子部及其分出的(四)部派,都是主張一切有自性的。
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中觀今論』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01/yinshun01-07.html
第五章 中觀之根本論題
第二節 自性
要明瞭「自性」一語的意義,請聽薩婆多部所說。如『大毘婆沙論』卷七十八說:「如說【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應知亦爾」。(中略) 薩婆多部以為一切法不外兩種:一、假有,二、實有。(中略) 假有法即不能追求其自性的。
依他們說:【假有的必依於真實的】。【依於實有,構成前後的相續相,同時的和合相】。此和合及相續,即假有的,可以說沒有自性。而在相續與和合的現象中,分析到內在不可再分析的點,即是自性實有的。(中略)
他們從「析假見實」的方法,分析到不可再分析的質素─心、物、非心非物,即是事物的實體,也即是所謂自性,自性即萬有的本元。如『順正理論』卷十三說:「未知何法為假所依?非離假依可有假法」。【假必依實】─自性有,是最根本的見解。(中略)
這點,唯識學者說得明白,名為「自性緣起」,即色生色,眼生眼,貪生貪,有漏生有漏,無漏生無漏。這樣的因緣論,即是從一切有部析假見實得來的自性有,不過從三世常如而使之現在化而已。(中略)
經部與瑜伽論者,稟承那【假必依實】的天經地義,所以不能說一切無自性空,而必須說「自性有」的。假有的可空,而自性有的不可空。『解深密經』也這樣說:「云何諸法遍計所執相?謂一切名假安立(假名),自性差別乃至隨起言說。云何諸法依他起性?謂一切法緣生自性」。(中略)
【追求事物中的根元,看作實在的,依此而成立世出世一切,都是自性論者】。又如『楞嚴經』說:「若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咸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一切心而無自體?」這是自性論者的另一面目。【在萬化中,終必有一個真實自性而不是假的,這即是「自性」的意義】。【一般的宗教與哲學,無不從此自性的老路而來】!
『中論』「觀有無品」說:「眾緣中有法,是事則不然,性從眾緣出,即名為作法。性若是作者,云何有此義?性名為無作,不待異法成。」這是『中觀論』對於「自性」的具體說明。(中略)
若依中觀的看法,自性與緣起,是不容並存的。有自性即不是緣起的,緣起的就不能說是自性有的。(中略) 緣起是所作的,待它的;自性是非作的,不待它的。二者是徹底相反的,說自性有而又說緣起,可說根本不通。
佛說無常,即顯示緣起是作法,否定了自性的非作性。凡是緣起即是和合的,如補特伽羅是依待五蘊等而假立的。所以佛說諸法無我,即否定了自性的不待它性。無常無我的緣起論,即說明了諸法的無自性。
按:一路看下來,顯然在中道實相、第一義空的佛法大根大本上,釋印順是獨尊龍樹祖師的。釋印順認為,【假必依實】初初是說一切有部、犢子部等部派佛法的一貫主張,是悖離了第一義空的。
爲了突顯他自己來自於龍樹中觀的正法傳承,釋印順甚至對於大乘重要的指標性經典,如『楞嚴經』與『解深密經』等,加以詆毀誹謗。而此文一經發表,以其輩分,勢必對於後輩學人的認知,產生鉅大影響,如下。
一者,大乘『解深密經』與『楞嚴經』,違反 佛陀教旨。二者,『解深密經』、『楞嚴經』,與同屬大乘的『般若經』相悖。三者,龍樹祖師是反對『楞嚴經』與『解深密經』的。四者,釋印順繼承了龍樹祖師中道觀的正法眼藏,替世人揀別了佛法正義。
例如阿含學者莊春江居士,即彙整了釋印順的主張說:『初期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明顯地向假有、無實的坦途邁進。到了龍樹菩薩作《中論》,闡揚一一法皆無自性故空的思想,重新回歸佛法的基礎理論。【然而往後大乘佛教的「唯識」與「如來藏」思想,又重返假必依實的立場】,重新適應不習慣無我說的學佛者。』
但是,釋印順果然繼承了中道實相的正法眼藏,替世人揀別出了佛法正義嗎?於此,吾人要問:一、在【自性、自體、本性】等根本見解上,大乘何曾與部派一致?二、大乘教法又何曾贊同所謂部派佛教時期的【假必依實】說?三、若如印順所說,大乘、部派是一致的,則何來大乘、部派之分?四、又則,印順一生著作的根本論據『佛法爲因應時代而流變』,豈非海市蜃樓?五、若非依於佛陀自性所見,『一切法無自性、一切法空』之說,憑何成立?六、此說若依佛性所見,則佛陀不也就是印順所唾棄的【假必依實】【自性論者】?
吾人更不妨從頭反思,學佛最初的動機,難道不是因為久溺輪迴迷惑之苦?難道不是如《楞嚴經》上,阿難所說『我軰飄零,積刼孤露』,亟欲有朝一日,明心見性,返源達本,而得以『預佛天倫,如失乳兒,忽遇慈母』?對於世人來說,這是具有無上正面意義的。
然依釋印順所見,『一切法空』而已,則脫離久溺輪迴迷惑之苦,有何意義?佛陀不應因此受到世人尊崇?佛法亦不值得世人皈依之?而包括釋印順自己,出家之行,又寧非滑稽可笑之舉?吾人應知,迷之與悟、眾生與佛,二種自性,一妄一真。前者是因眾生妄執而有,後者則是妄執未生以前本有。故禪宗祖師總是說:『唯須息妄,更莫求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行由第一》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祖知悟本性,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三更受法,人盡不知,便傳頓教及衣鉢,云:『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聽吾偈曰:『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按:【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是明心見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五祖付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者,不著有性,即捨情見,謂之無情;不以情見,則阿賴耶識中,諸種子不起現行,便不造因,謂之無種;妄識既息,無性亦無,空亦不著,便證無生法忍、真如自性。
釋印順『空之探究』云:「依『中論』說:龍樹徹底否定了自性有,成為無自性的,緣起即空的法門。因為一切無自性,所以一切法空,【依無自性】而契入空性。」
殊不知,【依無自性】者,即墮在斷滅空中。但有所依,是不能契入空性、真如自性的。他自己也覺得不對勁,便隨即補充說,「空,不是沒有。舉譬喻說,如虛空那樣的無礙,空是不礙有的。由於空無自性,所以依緣起而一切世出世法都能成立。」
這不就是出爾反爾嗎?一切法又有自性,一切法又不空了?一張嘴巴,忽焉說有,忽焉說空,典型的妄執名相者。不知當於起心動念時,返觀自照,典型的不知真修實證下手處的門外漢。此輩中人,又何嘗體悟棄毀阿賴耶之唯識真義呢?
金剛經云:『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又云:『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爲了甚麼同樣是『實無有法』,一得阿羅漢果,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因為於『實無有法』中,阿羅漢見『無有法』,佛則見『實』。 若見『真的』一切法空,『確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真的』無自性,一切法『確實』無自性,即見真如自性、即見中道、實相、第一義空。
再返觀釋印順『空之探究』中所舉,龍樹祖師所宣二偈云: 1.「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 2.「若人信於空,彼人信一切;若人不信空,彼不信一切」。空義,即空性、法性、真如自性。「以『有』空義故」者,真如自性實有也,非空也。
然,真如自性雖有,畢竟不可得。雖不可得,但能絕諸思議、離諸妄想,亦不失矣。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五百二十六》曰:「然無所得法能得無所得。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智智俱不可得故,無得而得乃名真得。」
『一切法得成』者,以見如來自性,入一真法界故,即如《金剛經》云:『一切法皆是佛法』,而世間法、出世間法不二。如是觀之,第二偈意,與第一偈,如出一轍。釋印順既然錯解了龍樹祖師的中道觀在先,則『大乘首楞嚴經與解深密經,違反佛陀教旨;首楞嚴經與解深密經,違背般若經要義;龍樹祖師反對首楞嚴經與解深密經』之說,都不成立。
釋印順自己,既然未證第一義真空,未見如來菩提自性,則說他『繼承了佛法的正法眼藏,替世人揀別了佛法正義』,也不成立。他一輩子在中觀、唯識、如來藏學派、部派佛教的門戶之見中,搬弄是非。雖然批駁了部派佛教『假必依實』之謬,卻也因此誣謗了大乘佛法,造地獄業。釋印順身為佛教法師,未替眾人指出正修行路,卻又耽誤了自己的修行道業。凡此種種,皆屬劣智下愚之行;一切學佛人,能不因此警惕,引以為戒嗎?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學佛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 與經律相應就聽 不與經律相應當需捨棄
●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七
爾時世尊告阿難陀曰: 如是應知,教有真偽,始從今日【當依經教 不依於人】。【云何依教 不依於人】? 若苾芻來 作如是語:『具壽!我從如來 親聞是語,聞已憶持 說斯經典 說此律教,真是佛語。』此苾芻 聞彼說時,不應勸讚 亦勿毀訾,『應聽其語 善持文句,當歸住處 檢閱經文 及以律教。』若彼所說 與經律相違者,應告彼言:『具壽!汝所說者 非是佛語,是汝惡取 不依經律 當須捨棄。』
(一)阿含十二因緣法 若於所取法 隨生味著 【顧念縛心】 純大苦聚集
●【雜阿含經12】若於結所繫法 隨生味著【顧念心縛 則愛生】如是如是 純大苦聚集。
●【雜阿含經12】若於所取法 隨生味著 【顧念縛心】 如是如是 純大苦聚集。
(二)華嚴十二因緣法 如來於此 分別演說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如是而立
●【60華嚴】三界虛妄 但是心作。十二緣分 是皆依心
●【80華嚴】三界所有 唯是一心。 如來於此 分別演說 十二有支。皆依一心 如是而立
(三)般若十二因緣法 緣起是假說 性相皆空 皆由【自心取相分別】 說有所緣, 非實有性
●【般若經 4】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但有名
●【般若經 13】應如實覺 名假施設 法假施設 不著 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 十二因緣
●【般若經 41】不了 十二因緣法 無所有 無性自性空 說名無明
●【般若經 43】十二因緣法即是空,空即是十二因緣法
●【般若經 49】十二因緣法 但有假名施設言說 不可得故
●【般若經 65】十二因緣法 性空故 十二因緣法 無所有不可得
●【般若經313】勿於十二因緣法 而生貪愛 以一切法 自性空故
●【般若經361】應於十二因緣法 不起作諸行 若有若無故學 應觀諸法自相皆空故學
●【般若經362】佛以五眼 求十二因緣法 不可得
●【般若經367】觀十二因緣 常無常 樂苦 我無我 淨不淨 寂靜不寂靜 是為戲論
●【般若經384】如實知 十二因緣法 無生無滅 無染無淨,自性本空 遠離二法;
●【般若經387】本性空中 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不可得
●【般若經387】亦令解脫 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想
●【般若經391】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不可取
●【般若經391】執實有因緣 等無間緣 所緣緣 增上緣 從緣所生法 十二因緣法 是愚夫異生
●【般若經550】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離自性, 【而由自心 取相分別】 世俗施設 說有所緣
●【般若經550】如說無明為緣生行 行為緣生識等, 皆由【自心取相分別】 說有所緣, 非實有性。
(四)涅槃十二因緣法 見十二緣者 即是佛性
●【涅槃經27】見十二緣者即是見法 見法者即是見佛 佛者即是佛性
●【涅槃經27】無常無斷 即是觀照十二因緣智 如是觀智是名佛性
●【涅槃經27】如是中道 能破生死 故名為中。以是義故 中道之法 名為佛性。
阿含 華嚴 般若 涅槃 所說都是 由自心佛性 說有所緣 所以邪解 執取因緣法 都是說不通的
/無心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