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須釐清滅盡定如何起修,是否佛教正修行路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我依相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我依法無我性所顯勝義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涅槃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Nirvā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暱縛喃Parinirvāṇa。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
一切如來定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稱大空三昧也。大日經一曰:「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異緣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故說為大空,圓滿薩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者。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多。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來定。」
《中阿含2經》
復次,【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禪成就遊,.......復次,聖弟子覺觀已息,內靜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得第二禪成就遊,.......復次,聖弟子離於喜欲,捨無求遊,正念正智,而身覺樂,謂聖所說,聖所捨念,樂住空,得第三禪成就遊,.......復次,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捨念清淨】,得第四禪成就遊,.......復次,聖弟子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增壹阿含39品2經》
若【賢聖弟子】無貪欲想,除不善法,念持歡喜,遊志一禪,.......復次,賢聖弟子有覺有觀息,內有歡喜,專其一心,無覺無觀,遊心二禪,.......復次,賢聖弟子念而有護,自覺身有樂,諸賢聖所救,護念具足,遊在三禪,.......復次,賢聖弟子苦樂已盡,先無愁憂,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志四禪,.......復次,賢聖弟子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現法中】而自娛樂: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
《雜阿含361經》
若【有思量,有妄想,則有使,攀緣識住】;有攀緣識住故,入於名色;入名色故,則有往來;有往來故,【則有生死】;有生死故,則有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無攀緣識住故,不入名色;不入名色故,則無往來;無往來故,【則無生死】;無生死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純大苦聚滅。
《首楞嚴經卷四》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雜阿含46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憍賞彌國瞿師羅園。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漸第八》
志誠曰:「戒定慧只合一種,如何更別?」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按:與《雜阿含361經》一樣,《雜阿含474經》於色界四禪定、無色界四空定、滅盡定說:「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滅盡定、想受滅定、想受滅等至〉時,想受【寂滅】」,所表明的,同樣都是【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的唯【寂滅】爾,同樣都是敕令學人,包含【滅盡定】在內,修習四禪八定、八解脫時,勿作「有可入之處想」。
上開漢譯《中阿含2經》、《增壹阿含39品2經》,且更強調:諸漏已盡,心解脫、慧解脫的聲聞極果阿羅漢,乃是【於現法中】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者,【於現法中】而自娛樂者。故知,此二經中的初、二、三禪,也都是不離【現法、現觀、現識】的,都是以【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則無生死】為初衷的。
所以者何?如《雜阿含464經》曰:【修止成觀,修觀成止,止觀俱修】者。謂止中有觀,觀中有止,【止觀不二】;謂事中有理,理中有事,【理事不二】,猶【般若波羅蜜與首楞嚴大定一如】也。不成其事,其理不正,不明其理,其事必邪也。
如今但問,所謂的滅盡定,是一切如來定嗎?是首楞嚴大定嗎?是般若波羅蜜多嗎?如若都不是,【滅盡定】怎能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說的【究竟涅槃】?
又,理事一如、止觀不二者,據《六祖壇經》則曰:【定慧等持】。又,【戒定慧】三學,即【體相用】三大、【佛法僧】三寶、【法報化】三身,如《解深密經》則曰,【唯識三自性】。爲了其義,假說為三,實為不可分割之一合相也。
如是不離【現法、現觀、現識】,因地眾生直接面對並檢視自己現有妄識妄想,以便【離欲、離惡不善之法】,避免貪嗔痴等身語意十惡行繼續發生,即所謂【離生】,名入初禪。這整個過程,就是在【自知、自覺、自作證】之下,所完成的。否則,貪嗔痴等十惡業不斷,學人豈得入於【諸禪聖境】?豈堪名為【賢聖弟子】?
因地眾生之所以昧於實際,不知不覺自己現前是佛,正因逐識攀緣,身語意等妄行不斷,於是自生障礙,自困輪迴。若不隨識取相,諸妄不生,則諸苦滅,本無所有,便是【自知法住,自覺涅槃】,自證現前即佛也。
如《雜阿含215經》亦曰:【世尊說現法、說滅熾然、說不待時、說正向、說即此見、說緣自覺】。以上這些都是再明白不過的經證,不是任何佛教學人可以拒不接受的。
綜上可知,《解深密經》所說的【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雜阿含361經》所說的【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則無生死】,就是【涅槃本義】。其他任何對於「涅槃」的附加含意,皆不應違背【涅槃本義】。
若妙大徳所說的【滅盡定】,是【起念作意,離於現法,別作止觀,有入有出】的,則其所說【滅盡定】即為妄識妄想中之虛偽修行。此等進進出出、虛偽造作的四禪定、四空定、【滅盡定】修習方法,便無異於世俗的生滅法,而與佛教的【自性涅槃、究竟涅槃】斷然無關。
若妙大徳所說的【滅盡定】,非【起念作意,離於現法,別作止觀,有入有出】者,則其人便有義務進一步說明,渠所宣稱與涅槃同義的滅盡定,應如何起修,始能符合【現法、現觀、現識】,【不思量,無妄想,無使,無攀緣識住,.....則無生死】之初衷,而不違反【涅槃不生、無為、不造作之本義】。
如若無法說明,顯然妙大徳不了箇中理事、定慧、止觀緣由。無觀之止非止,無慧之定非定,無理之事非事,而【滅盡定即為究竟涅槃】之說,顯係非法說法,斷然不能成立。
二、不共外道的【不二觀行】,即為佛教正修行路
《中阿含97經》
復次,阿難!有八解脫,云何為八?色觀色,是謂第一解脫。復次,內無色想外觀色,是謂第二解脫。復次,淨解脫身作證成就遊,是謂第三解脫。復次,度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念若干想,無量空處,是無量空處成就遊,是謂第四解脫。復次,度一切無量空處,無量識處,是無量識處成就遊,是謂第五解脫。復次,度一切無量識處,無所有處,是無所有處成就遊,是謂第六解脫。復次,度一切無所有處,非有想非無想處,是非有想非無想處成就遊,是謂第七解脫。復次,【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阿難!若有比丘彼七識住及二處知如真,心不染著,得解脫,及此八解脫,順逆身作證成就遊,亦慧觀諸漏盡者,是謂比丘阿羅訶名俱解脫。
《雜阿含335經》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第一義空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對於小乘之涅槃而云【大乘至極之涅槃為第一義空】。小乘之涅槃者偏真但空也,大乘之涅槃者空亦空,為中道實相之空,故名第一義。三藏法數四十六曰:「諸法中最第一法名為涅槃,涅槃之法空無有相,是為第一義空。」涅槃經二十七曰:「佛性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所言空者不見空與不空。」智度論三十一曰:「涅槃中亦無涅槃相,涅槃空是第一義空。(中略)能使諸法實相空,名為第一義空。」觀佛三昧經曰:「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
《雜阿含474經》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想受滅正受〈滅盡定〉時,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
按:佛出世說法前,婆羅門等外道已在教修【四禪八定】。佛出世說法後,爲接引世間教修四禪八定者超越三界故,仍使用初禪、二禪、......非有想非無想處定等名,然增滅盡定〈想受滅定〉,並將【四禪八定】之名,更改為【八解脫、八背捨、九次第定】等名,且與外道法【四禪八定】的修習方法、理論基礎等,完全沒有交集。
如上所舉《中阿含97經》曰:「色觀色」,「內無色想外觀色」,「淨解脫」,「滅有對想」等,即標誌著佛教不共外道的【不二法】特徵。於「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觀行要領下,學人終將悟達《雜阿含335經》所說的【第一義空】,也就是【究竟涅槃】。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
以上所述,概為【滅盡定與究竟涅槃】之間的關聯性。六祖大師說:「佛法是不二法。」以一切相對二法其實不二故,乃曰:「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然【滅盡定與究竟涅槃】,並非相對二法,故【滅盡定即為究竟涅槃】之說,不應道理。然而,若是依於不二觀行,修習含攝【滅盡定】在內的【八解脫、九次第定】時,卻是可以證悟【究竟涅槃】的。
是故,周某之前屢屢追問妙大徳,「他所說的,等同【究竟涅槃】的【滅盡定】,如何起修?」如《首楞嚴經卷一》曰:「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三、【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外道法中有【無想定】,佛教中有【滅盡定】;外道法中有四禪八定,佛教中也有四禪八定〈攝於八解脫、九次第定中〉,但雙方修法毫無交集。若不知【佛教滅盡定如何起修】,即不知【佛教滅盡定與外道無想定之修法差異】。既如此,憑甚麼主張【滅盡定即為究竟涅槃】?
前面次草兄說的沒錯,佛陀出世說法之前,外道並沒有【滅盡定】。不過,佛陀出世說法後,佛弟子中,便不免混雜外道。於是,外道便有【滅盡定】可修也,特別是眼前的末法時期。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者,據《首楞嚴義疏注經》釋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抂入諸趣。」
以不知【佛教滅盡定與外道無想定修法差異】故,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佛藏經卷下 淨見品第八》
舍利弗!何等是可試者?謂外道人及樂外道法者。舍利弗!何等是樂外道法?所謂有所得者、我見者、人見者、眾生見者、貪者、邪者、於自相空法心生疑者,受行種種邪虛妄法,不能入於第一義空,行諸邪道,是人名為樂外道法。
舍利弗!不可試以種種色衣。若白衣人若著袈裟,有如是不善有所得見,皆名外道。於我法中出家受戒,是人應試。何以故?有所得者,於我法中即是邪見,是名大賊。一切世間天人中賊,是名一切世間怨家、諸佛大賊。
舍利弗!是邪見人,我則不聽出家受戒。舍利弗!一切法無我,若人於中不能生忍,一切法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不能信解,於我法中所受供養,名為不淨。是人則是不供養佛、不供養法、不供養僧。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按:因為這個緣故,問題的關鍵便須回到【滅盡定】的修習方式上來。經查閱相關經證,周某以為,【滅盡定】的修習方式,應回歸如前所舉,定義明確的《中阿含97經》經文,所謂的【度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及慧觀諸漏盡知,是謂第八解脫】。而這一小段經文的焦點,即在於【慧觀諸漏盡知】所指向的,與【大乘法身菩薩】相同的,【阿含慧解脫阿羅漢】的修學方式。所言【想知滅解脫身作證成就遊】者,即【想知滅定】、【滅盡定】、【滅等至】、【滅受想定】等。
又,如次草兄所說【無相三昧中,色等諸相滅故名「無相」;以「無相」故,不應生心、心數法;此亦非無想定、滅盡定】者,則不妨根據日前妙大徳所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481》經文,以便直接切入問題核心,了達佛教般若不二要義。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81卷》曰:「復次,舍利子!有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得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能於其中自在遊戲,謂先入初靜慮,從初靜慮起入滅等至,從滅等至起入第二靜慮,從第二靜慮起入滅等至,從滅等至起入第三靜慮,從第三靜慮起入滅等至,從滅等至起入第四靜慮,從第四靜慮起入滅等至,從滅等至起入空無邊處,從空無邊處起入滅等至,從滅等至起入識無邊處,從識無邊處起入滅等至,從滅等至起入無所有處,從無所有處起入滅等至,從滅等至起入非想非非想處,從非想非非想處起入滅等至。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方便善巧,於諸等至次第超越順逆往還遊戲自在。」
按:這一段經文,看來錯綜複雜,漫無頭緒,令人難以捉摸,實則只是顯示《大般若經》中,多處宣說的「一切法如來如實覺為無相」,「一切法但有名」而已。整合這兩句話,便是【大乘法身菩薩】、【阿含慧解脫阿羅漢】如實如法修習【般若波羅蜜多】,乃至包含【滅等至、滅盡定】在內的,【九次第定】的修習方式,所謂【初禪、第二禪、第三禪、第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等,盡與【滅等至、滅盡定】不二也。
如《景德傳燈錄 卷六》「撫州石鞏慧藏禪師。本以弋獵為務。惡見沙門。因逐群鹿從馬祖庵前過。祖乃逆之。藏問。和尚見鹿過否。祖曰。汝是何人。曰獵者。祖曰。汝解射否。曰射射。祖曰。汝一箭射幾箇。曰一箭射一箇。祖曰。汝不解射。曰和尚解射否。祖曰。解射。曰和尚一箭射幾箇。祖曰。一箭射一群。」或曰:【一念穿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