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7/16 上午 10:21:51
《維摩詰所說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揆諸以往,本人所曾閱讀之一切大小乘經典,無不同宣此義。
故,一切佛法的修學通則皆為: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而自古以來,一切祖師大德們,亦無不恪遵此一修行心要也!
/周老師
吾人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時,則是心如木石,沒有任何六塵境界在覺知心中現起,就如睡熟無夢一般,已無見聞覺知的狀況。
這時,已對外境離見聞覺知,不知不覺,怎麼還能有所謂修學熏習的功用呢?
其實佛已開示:「根塵觸三,為緣識生。」可見覺知心的識陰六識生起時,必然離不開六塵境界,必定會對六塵境有所覺知、了別;故吾人只要是在清醒位狀態,就不可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的。
佛法的根本基礎知見,關於五陰、十八界的六根六塵六識,都需要能加以熏習觀察,才能談得上探究、悟證那個五陰十八界背後的實相法──真心本性自性心。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卷第三》
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
--------------
佛經之中,這不僅是最大的矛盾之說,也是實修實證的關口。
這一關卡不破,對於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修學通則,當然起惑。
這一關卡不破,卻不反求諸己,如汝蕭平實等,便又不免誹謗祖師古德。
/周老師
楞伽經中佛云:我某夜成道,至某夜涅槃,於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
-----------
«金剛經 »亦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心經 »則云:「無色、無受想行識、無色聲香……、無智亦無得。」
若未悟證第八識如來藏真心者,必然難免對上開說法大起疑惑,乃至認為佛經所說有矛盾衝突。
可嘆的是,如今還有極大部分的學佛人,還不能明瞭這種道理。還誤以為讀讀經典,看看經典在說什麼?那就會佛法啦!
他沒有看到、理解到禪宗的開悟證真就是世尊的「教外別傳」,不知道未悟得教外別傳所直示的如來藏真心時,就無法懂得佛所揭示的、以第八識真如心為根本的三乘菩提法義;於是,自已依文解義的結果,就要招致三世佛怨了。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若悟本心如來藏,豈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離見聞覺知者為『不知不覺』?
以『不知不覺』,即是見聞覺知,猶滯見聞覺知故,蕭平實等反對大乘離見聞覺知,
反對大乘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修學總綱,即證明渠等所悟並非本心如來藏。
/周老師
是誰?又是算不算學佛人?要看他面對佛法義理的身口意行如何?
「周老」對自己所說:「大乘佛教之修學總綱,
即在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被人舉示佛法正理予以辨正、說明,以致起瞋恚心大煩惱而對他人身加以質疑、貶批,
這才是應被質疑「還算是學佛人麼?」者也
請「周老」針對人家所回應的辨正內容,將其不如實、不如理處一一舉示聖教道理加以辯駁,
好令學佛人大開眼界;同時也顯示、證明自身修行之高
如是行,方堪稱學佛人正道正行。請即補充這段說明資料,
證明所說所為貶批他人的言行,確屬有理、有據、有根如何?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若悟本心如來藏,豈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離見聞覺知者為『不知不覺』?
以『不知不覺』,即是見聞覺知,猶滯見聞覺知故,蕭平實等反對大乘離見聞覺知,
反對大乘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修學總綱,即證明渠等所悟並非本心如來藏。
本人對蕭平實的質疑、評斷如上,請就此答辯。
/周老師
「周老」謂: 一、若悟本心如來藏,豈云: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之離見聞覺知者為『不知不覺』?
======
佛教係八識正法、正論
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者,為第六識意識心
離見聞覺知而對六塵不知不覺者,乃第八識本心如來藏
第六識永遠為第六識,第八識永遠是第八識。古來錯悟者,多將第六識修成不動念、不分別狀,而謂證得無分別的真如心第八識;如今還多此類愚人
第八識係本有的、不生不滅的真實常住心,第六識卻是第八識藉意根、
法塵等助緣而生的、日日生滅的妄心;錯悟者缺乏
五陰、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等佛法根本基礎知見,
就落入六識與八識不分中,混為一氣,法身慧命永遠不可能生起
「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者,乃指第六識意識心對現前六塵境界,
經作意棄捨而似無分別的狀態,非真無分別(否則不撞人、不撞車、不撞樹才怪);
而離見聞覺知者,係本來就對六塵『不知不覺』的本心如來藏 。不依真善知識修學般若,
怎可 能懂得這些?還自以為是,才更悲哀!
二、『不知不覺』,即是見聞覺知,猶滯見聞覺知故。
======
即是見聞覺知,而又「不知不覺」,就是第六識意識心強裝來的;所以,才會說「猶滯見聞覺知故」
事實上,不可能真的「不知不覺」,也不是本來就「不知不覺」,當然不是本心如來藏
第八識才是不必修行、本來就是對六塵「離見聞覺知」、「不知不覺」者。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會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者,為第六識意識心
離見聞覺知而對六塵不知不覺者,乃第八識本心如來藏
第六識永遠為第六識,第八識永遠是第八識。
======
這就是將第六與第八識,打成兩截之說。
將動不動、分別不分別,打成兩截之觀。
所謂動中有不動、生滅中有不生滅、即分別而離分別。
所謂即離不二,生死涅槃不二,這才是大乘所修觀行。
汝等將『離見聞覺知』者,錯認為『不知不覺』者。
而不了,『不知不覺』,仍是見聞覺知,猶滯見聞覺知。
汝等所應觀修者,見聞覺知,非見聞覺知,不二也!
了此不二,是謂『離見聞覺知』。
汝等自己錯悟不打緊,不要妄論祖師就罷。
汝等不但自己錯悟,更來妄評、誹謗祖師,
其間必又不免錯解佛經,破壞正法,障礙他人。
這時,已對外境離見聞覺知,【不知不覺】,怎麼還能有所謂修學熏習的功用呢?
======
【不知不覺】,是你 lyc 所說的。
蕭平實等,將『離見聞覺知』,解作【不知不覺】,
並因此反對大乘以『離見聞覺知』做為修學總綱,
反對大乘以『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做為修學總綱,
此即證明,蕭平實等,所悟如來藏,並非大乘本心如來藏。
這是本人的論證,不同意處,請理事具足的,加以反駁。
/周老師
『離見聞覺知』在識陰六識或意識心來說,就是此心本來對六塵具有「見聞覺知」性的;
所以會離開見聞覺知的唯一緣由,就是識陰六識或意識心滅失中斷了,
像在熟睡了一樣,當然對六塵境不知不覺了。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日正當空,是見聞覺知。雲來遮日,仍是見聞覺知。
你說『像熟睡了一樣,當然對六塵境不知不覺了』,
了知自己『熟睡』,仍是見聞覺知,只是所知不同。
故,不知不覺,仍是見聞覺知,非『離見聞覺知』。
/周老師
一、日正當空,是見聞覺知。雲來遮日,仍是見聞覺知。
===
日正當空與雲來遮日,都是能「見聞覺知」的「見聞覺知心」所見
這才是正確講法。
二、了知自己『熟睡』,仍是見聞覺知,只是所知不同。
===
所謂睡覺就是識陰六識中斷而對外境不知不覺的現象
而「了知自己『熟睡』」係睡醒後才發覺的事相
沒有人在熟睡時,還能了知自己在「熟睡」,因為六識覺知心中斷了,沒有能了知六塵的心了
請問:有人在熟睡時,還能了知自己在「熟睡」嗎?那他「見聞覺知」到什麼了?不能只說「所知不同」
莫對自身基本生命現象的觀察都糊裡糊塗才好吧!或者說對佛法基本知識的五陰十八界法迷迷糊糊。
三、不知不覺,是否『離見聞覺知』?
===
所謂「不知不覺」或「離見聞覺知」都是指某心存在著、而對現前境界沒有覺知
1.就第六識意識心而言,此心生起時,必定「有知有覺」,不可能『離見聞覺知』
因 佛說:「根、塵、觸三為緣,識生。」意識心離了六塵就無法出生、存在了。
2.若此心為第八識如來藏真心,則祂從來的本有體性,就是對六塵境「離見聞覺知」而「不知不覺」
這是法界法爾如是的實相,也是開悟者能現行觀察的現象,一般人當然不知此事實;但學佛人從«心經»所云:
「無受想行識、無色聲……、無智無得」揭示,加上善知識開示釋示,就應能信奉不疑。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你說,『所謂睡覺就是識陰六識中斷而對外境不知不覺的現象。』
又說,『了知自己熟睡,係睡醒後才發覺的事相。』
所以,如上你所敘述的,都是清醒時所見,而非熟睡時所見。
那麼,你又怎麼知道,熟睡中所見,如你上述清醒時所說的不知不覺?
你所說的不知不覺,是對熟睡中的描述?
還是指對於熟睡中的覺知,你不知不覺?
/周老師
熟睡中、且也無夢時,則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已中斷,必無所見所知
故無所謂「熟睡中所見」問題
當然熟睡中眼耳等六識雖中斷,還有第七、八識存在,非斷滅,否則就永遠無法醒過來了
其中也牽涉到第七識意根的作用問題,暫時不談。
一般人所知的「不知不覺」就是在熟睡、悶絕中;
佛法上則還有無想定、滅盡定、及正死位三者
熟睡中當然是處於不知不覺中; 這是一般人都能觀察、檢驗的現象
lyc · 8 小時前
寤時,清醒、六塵境如日正當空,此有知有覺,即是對日而言。
寐時,熟睡、六塵境如日被雲遮,此不知不覺,仍是對日而言。
或寤,或寐,皆是心意識所緣。
心意識緣寤(日)時,即不緣寐(雲)。
心意識緣寐(雲)時,即不緣寤(日)。
不論緣寤,或是緣寐,心意識皆不曾中斷。
蕭平實『熟睡中,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已中斷』之說,並無佛經為證。
蕭平實『熟睡中,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已中斷』之說,已然謗經破法。
現代醫學早已證明,睡眠中,潛意識活動頻繁,以形成長期記憶迴路。
人類知識發展的學習過程,正是有賴於此。豈云『睡眠中意識中斷』?
《楞嚴經》
汝試於途,詢問盲人,汝何所見?
彼諸盲人,必來答汝:
我今眼前,唯見黑暗,更無他矚。
以是義觀,前塵自暗,見何虧損?
《趙州從諗禪師》
他日問泉曰:「如何是道?」
泉曰:「平常心是道。」
師曰:「還可趣向也無?」
泉曰:「擬向即乖。」
師曰:「不擬爭知是道?」
泉曰:「【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
若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邪?」
師於言下悟理。
======
寤寐對立,如同是非,俱無自性。
哪個是寤?哪個是寐?並無定名。
如何是知?如何不知?豈有定說?
《楞嚴經》
阿難。聲銷無響,汝說無聞。
若實無聞,聞性已滅,同於枯木,鐘聲更擊,汝云何知?
知有知無,自是聲塵或無或有。豈彼聞性為汝有無?聞實云無,誰知無者?
是故阿難。聲於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
今汝聞性為有為無,汝尚顛倒,惑聲為聞。
何怪昏迷以常為斷?終不應言。
離諸動靜閉塞開通,說聞無性?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時,擣練舂米。
其人夢中聞舂擣聲,別作他物,或為擊鼓,或為撞鐘,即於夢時自怪其鐘為木石響。
於時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夢時,惑此舂音將為鼓響。
阿難。是人夢中,豈憶靜搖開閉通塞?其形雖寐,聞性不昏。
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云何為汝銷滅?
【其形雖寐,聞性不昏】,眠中不知不覺,仍是見聞覺知,非『離見聞覺知』。
窹寐不二,大乘所修觀行。了見聞覺知非見聞覺知不二,始謂『離見聞覺知』。
蕭平實等,誹謗禪宗祖師猶嫌不足,還要一併詆毀《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嗎?
/周老師
還要自以為是,還是要將自以為是的邪見來謗真善知識,就儘管繼續作去他人無奈汝何啦!
至於『熟睡中,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已中斷。』問題,不信善知識的唯識種智開示,不妨請教醫師去
而所謂「睡眠中,潛意識活動頻繁。」就是指第七識意根的活動從來沒中斷,
但第七識不是前六識,此識僅對法塵的重大變化
略有了別,別將六識、七識混淆不清吧!
再者,所舉經文等,不是未開眼的法師學人所能真實理解啦!
否則佛就不必揭示四依、四不依法了;祖師也不會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啦!
將真實法義講出來,只會說越多就害汝謗法、謗善知識越多;
從此就永打住,免得善心出發反變成害人的惡緣。懺悔!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蕭平實『熟睡中,能見聞覺知的六識已中斷』之說,請舉出佛經為證來!
哪個是開眼、哪個是未開眼的法師學人,不是蕭平實等一廂情願說了算!
大乘『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就是『離見聞覺知』、離心意識的『不思議』。
而如上你對於第八識不知不覺的所有描述,皆屬心意識的思慮研議、揣摩想像等活動。
既然蕭平實誤認不知不覺為如來藏體性,未『離見聞覺知』,當然所悟非大乘如來藏。
/周老師
«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
「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何來「大乘本心如來藏」說???
/lyc (蕭平實正覺同修會學人代表)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云:『五祖知六祖悟本性,謂六祖曰: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
大乘法中,本心即如來藏,如來藏即本心。
汝 lyc 此問,正顯蕭平實等,一向狹隘,不能融會貫通,於法不得自在。
此一現象,正是尚未明心見性者之特徵,而未見性者說法,更必定謗法。
/周老師
捨離彼一切 則是無所有 。
======
謹將善知識對此段經文的闡釋開示轉錄如下:
【 菩薩所證般若實相第一義心,離七轉識--不以見聞覺知心為真,
不以定中覺知心為真,不以滅盡定中之意根末那為真,
離一切法,以無所住、無所知、無所依、無所觀之涅槃實際自心無所有境界為實相,
是無所有境界--無有三界一切法。 】
可知此「捨離彼一切 則是無所有 」者,係菩薩所證般若實相第一義心的實相境界;
不是一般學人所能、所要成就的境界。
【如是證已,無妨保留有所住、有所依、有所知、有所觀的覺知心與作主心,
令不滅失,依於無所有、無境界之自心藏識(第八識如來藏)而修學佛菩提,
漸次清淨七識自心而淨化藏識所藏煩惱障種及所知障隨眠,次第進修而入十地,
十方諸佛一時摩頂加持而入等覺位,是名隨順入如之相。】
這才是悟後起修的長劫佛菩提道修行法要,學人不必多有自意想像、惴測,
或者依文解義,執言取義,否則要不墮入錯會與誤解經文意旨,幾乎是不可能的啦!
如果真有心於佛道,還是首先要虛心尋求真善知識為依止,來修學、追求宗門的開悟見道;
否則,永遠沒有打破無始無明殼的機緣,如何有能力契入佛法實相境界?
經藏文字的實義內涵又如何能了知?
/lyc (蕭平實正覺會代表)
『如是證已,無妨保留有所住、有所依、有所知、有所觀的覺知心與作主心,
令不滅失,依於無所有、無境界之自心藏識(第八識如來藏)而修學佛菩提,
漸次清淨七識自心而淨化藏識所藏煩惱障種及所知障隨眠,次第進修而入十地。』
======
請問:如上之說,經證何在?
/周老師
由阿賴耶識心體恆顯真如法性,而含藏著七識心相應之種種不淨法種及無明、煩惱種子,故名阿賴耶識為不淨眾生之法身;由阿賴耶識心體淨除所含藏之七識相應之煩惱障不淨習氣法種及無明隨眠以後,改名無垢識而顯示佛地之究竟清淨境界時,即名清淨法界,由是故說阿賴耶識改名為無垢識時即是諸佛之純淨法身,其實仍是因地阿賴耶識心體,並無二心,唯是種子等改變後而改名爾。
........正覺電子報第23期 識蘊真義(連載十四)平實居士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5001/5001-23-R.htm
蕭平實還不錯,勇於發表自己所見,不至於遮遮掩掩,可惜這只是大邪見罷了。
奇怪的是,這種邪見也有人學?我不相信,正派道場都不吭聲。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