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3 上午 02:14:15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位同修指正。
多年來,佛門諸長老耆宿說法,常以不分別為主旨。一般學佛者,也多以不分別為修行心要。然意識分別之用,乃佛與眾生本具之如來智慧,豈能隨人取捨之?此分別性,若能捨棄,則不知飢寒,不知溫飽。此分別性,若能取著,則既知溫飽,便不能更知飢寒。是故,人人本具的分別性,不屬取捨,非有非無。
若明此理,則意識分別,即轉為智慧覺照,此謂之轉識成智。所謂修行,即是捨執,所謂捨執,即是息念,所謂息念,即是離識,所謂離識,實為轉智。故,一般所謂不分別者,應為不隨識妄執,不起心動念之意。否則,一句不分別,學佛之事,竟成囫圇吞棗矣。
公案:一宿覺
永嘉玄覺禪師無師自通,遂參謁六祖惠能,以求證明其心與佛不二。『初到振錫,繞祖三匝,卓然而立。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師曰:「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師曰:「體即無生,了本無速。」祖曰:「如是,如是!」于時大眾無不愕然。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祖曰:「返太速乎!」師曰:「本自非動,豈有速邪?」祖曰:「誰知非動?」師曰:「仁者自生分別。」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師曰:「無生豈有意邪?」祖曰:「無意誰當分別?」師曰:「分別亦非意。」祖歎曰:「善哉!善哉!少留一宿。」時謂一宿覺矣。』
本則公案中,顯而易見的,六祖與永嘉玄覺禪師皆承認,分別性為明心見性之所依。捨分別性,即無從悟道見性。前面亦曾引楞嚴經云;「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故知,此分別性不執著前塵境相,不落二邊時,即是如來真心。不分別者,蓋謂不住於分別,而非住於不分別。
華嚴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顯然,這其中也並不包括分別性。永嘉云:「分別亦非意」者,般若智慧分別之用,即第一義,不涉意識二邊,如有意無意。日前,周某曾就一項數學概念,請教於某位同修,對話如下。
甲:請問數學運算的基礎為何?譬如有一個數列:1-2-3-4-......-無限大,為何它的公約數唯有1一個?
乙:1最單純,卻也是無限可能。
甲:推演至無限大的基礎,來自於1。你同意嗎?
乙:是的!沒有這推演的基礎,就推演不到無限大。1+1+1+1+....至無限大,無限大是無理數,實際上仍是1。
甲:但是1並無定義,只有權宜性的,假設性的定義。譬如:一個人,一碗飯,一座山等等。那麼,如果你將一天當中所有念頭代入此一無限大數列時,就說明了包括第一個念頭在內,全都是假立的知見,而不可執為實有,對吧?甚至如你所說,無限大是無理數,其實都只是一的變相而已。
乙:所以不用找1的定義,找了便是2。
甲:那麼,再將十二因緣法依序代入,你會得到甚麼?
乙:將1轉依12因緣,只是權宜。見到滅諦,就該歸1。苦寂滅道的集,包括法集,後學認為,法執違背四聖諦。
甲:太妙了!這是行家講的內行話。對佛法有所認知,就是一個大笑話。佛知見者,活知見也。根本不可把捉,動念即乖。
透過上述數學概念可知,體用、取捨、生死、有無、動靜等,一切二元假立,一切知見非實,一切言語文字無別。一切即一,一亦不可得。
以返歸不二自性故,即轉意識作用,為般若智慧。本無生死,非因有所執取而免於生死,恰恰是因念念執取,而落入生死河中。於此,若老老實實的,將歇妄息念功夫作足,即轉妄心為真心,謂之初明真心本性。故,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到了這裡,便是六祖初悟本心體性之「本來無一物」,知見蕩盡,亦謂之「官不容針」。然此時本心性體初明,猶未及用,自利而不能利他。以體用不二故,尚須倒駕慈航,轉因緣所生法,為自性所生法。故,五祖法忍云:『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於是,『惠能破柴踏碓,經八月餘。』
隨緣應用,利益眾生,謂之透用澈體。及至事事無礙,理體始澈,此則法身成就,超出三界。到了這裡,纔是六祖大澈大悟之「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相對於「官不容針」,此則謂之「私通車馬」,大開方便以度眾也。
上述數學概念所敘明者,二即不二,泯相入性。而下一則數理概念所闡明者,不二即二,體用如如。
任何一種具量的長度,比如1公尺吧!這1公尺上,必然有個1/2的點(位置),同時也佔據某個長度。那麼,在這個點的長度上,必然還可找到一個1/2的點,如此繼續一個又一個的1/2找下去,能夠找到這個最終的1/2處嗎?當然不能。
故知,二依一有,中道假立,一不可得,二亦假立。這1公尺的兩端,就是一切二元,如人我、因緣、生滅等。一切二元知見,即是一切萬法。心法相依對立,中道實相菩提真心既不可得,一切二元無非假立。
有既非有,生即無生,無生則無滅,無滅則非空。如是,中道實相為體,一切二邊為用,體既不生不滅,用亦不住生滅。如是,隨所應緣,語默動靜,無不是般若智慧中,一一流出之不生不滅佛法矣。
以二即不二,藉用悟體,不二即二,從體出用故,乃謂之體用如如。故,金剛經云:「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法法不二,觸目皆如。故,金剛經云:「如來者,諸法如義。」
般若智慧,本心本具,故曰無生。此分別性,寂而常照,不待作意,故曰「分別亦非意。」換言之,般若智慧,第一義中,體用如如。若更作意,即墮生滅。
世尊一代時教,唯以禪宗明心見性、橫出三界為旨趣。故,禪宗行證,即是佛法核心。而禪宗的修學方式,早先隋唐時名為觀心,宋以後則為參公案、參話頭。雖然最終目的都是明心見性,但周某以為,這種修學方式的改變,即是禪宗傳承中斷的主因,蓋因明清以後的學人對於經文的理解愈益不足。
加之西風東漸,歐美諸國的物質文明,挾船堅砲利之便,大舉入侵中國。佛教法師們,於是一窩蜂的宣揚淨土法門,大力鼓舞信眾求生極樂世界。然長期以來,念佛求生極樂得佛接引者,萬人之中,往往只有二、三人。何以故?豈非仍是因為對於佛經義理深解不足,以致於不能生出深信耶?
反之,若得出生深信真信,豈云不得明心見性、直入禪門、頓出三界耶?何況佛佛道同,生到西方極樂,阿彌陀佛所說之法,又豈異於釋迦世尊?即今不願不樂深入佛經義理者,雖終日口唸彌陀,仍只是心口不一者也。
這一個多月以來,周某所提出的一連串問題,就是爲了探討隋唐學人如何貫穿經文信解與觀心行證,融會信解行證四門。而所歸納出,當時的禪門心要,不出不二兩字。時時處處,不二為念,非有見、非無見,非知、非不知,無是、無不是,即是捨執,即是轉識成智。
六祖惠能即心即佛偈云:「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淨。悟此法門,由汝習性。用本無生,雙修是正。」定者,不住不著。慧者,不起妄想。藉修慧以得定,不妄即不住。藉修定以得慧,不住即不妄。雙修等持者,定慧不二。是故,佛法亦名不二法,一大藏教,盡歸不二兩字。
同時,在這一個多月當中,周某發現,具有相當經文教理基礎的同修們,也可分為兩類。一類就是能夠自行觀心者,另一類則否。後者寄心於法,不能離開經文偈頌。口中喃喃唸著:「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實在是將佛法當作世法,緊緊執持。是故,南泉和尚云:「道個如如,早是變了也。」他們可能就是一句「不分別」下的受害者吧。
南嶽懷讓禪師在六祖會下,一日忽明本心自性,而云:「不修證,不污染,說似一物即不中」,六祖當即認可。盤山寶積禪師,某日於路上看見出殯行列,隊伍中有人唱道:「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委魂靈往那方?」寶積一聽,當下澈悟。長慶慧稜禪師,常常靜坐,歇妄息念,一天突然澈悟,站起來說:「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來見天下。有人問我解何宗?拈起拂子劈口打!」從此獨步一方。潙山和尚一日在法堂坐,突然火頭擲却火抄拊掌大笑曰:「某甲不喫粥肚饑,所以歡喜。」潙山便點頭。
晚唐以前,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佛法教理大意明白後,這樣的禪宗公案讀來,實無異於大白話,又有甚麼玄妙處呢?以不二兩字為心要,時時提撕,則時時不離第一義。待至妄念不起,自然融入佛性。捨此至巧至妙之捷徑,寧更有他途焉?
公案:風動幡動
壇經記載,六祖惠能得法後,避難於獵人隊中,經十五載。六祖『一日思惟:「時當弘法,不可終避。」遂出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因二僧論風幡義,一曰風動,一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現前即已具足一切價值意義
許多人也都有一種共同經驗,當我們回想昨日之前的生活內容,並將之紀錄下來時,通常只剩上班上學,吃飯睡覺等的例行事項可寫。至於上班時作了什麼?上課時學了什麼?一天當中,想了什麼?感受如何?多數都已記不得。何以如此?因為那些內容並不重要,除非你自己刻意的憶想執持不放。
那麼,重要有價值的是什麼呢?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妄想,一問就失去了本來具足的價值意義。應如「一宿覺公案」所說的,隨緣而作,用不離體,寂而常照,不待作意。且不論所作的是什麼,法法不二。
該上學就上學,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讀書學的就是權宜變通,生活與工作,即是權變的實務應用。或者活動,或者休息,也無非權變。而一切權宜變通之用,皆應依止於般若智慧。
公案:一切現成
法眼文益禪師初參羅漢桂琛和尚,『近一月餘,日呈見解,說道理。藏語之曰:「佛法不恁麼。」師曰:「某甲詞窮理絕也。」藏曰:「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師於言下大悟。』
無生亦無死
若以生死而論,此身未生時,所有的價值意義就已全部獲得。此身死後,也不會失去,實則並無生死。何以故?「我死了」,此一事實必須經由我來察覺。若不經由我來覺知,則與我無干,只是世人的誵訛之說。若必由我察覺,則我既已死,我又怎能察覺「我死了」?
至於「我生了」,此一事實也必須由我來判定。若不由我來判定,即與我無干,亦只是世人的誵訛之說。若必由我判定,我未生時,必先已有我,之後我才能察覺「我生了」。但既然本已有我,之後又怎能說「我生了」呢?
金剛經云:「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所謂定法,即坐實了知見,死咬著如何不如何的二邊妄想。無有定法,則我執法執不起作用。既捨我法二執,不隨識流轉之自性,大公無私之本心,自然現前。不作意,不思量,就是般若觀照,我執法執不起作用。一想,就成了定法,就是妄想,就是死亡僵化的知見。
公案:非思量
『藥山惟儼禪師坐次。僧問:「兀兀地思量甚麼?」師曰:「思量個不思量底。」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師曰:「非思量。」』
公案:喪我兒孫
百丈懐海禪師住大雄山傳法後,『未期月,參玄之賓,四方麇至,溈山黃檗當其首。一日,師謂眾曰:「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馬大師一喝,直得三日耳聾。」黃檗聞舉,不覺吐舌。師曰:「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檗曰:「不然。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師曰:「如是如是!見與師齊,減師半德。見過於師,方堪傳授。子甚有超師之見。」檗便禮拜。』
百丈問:「子已後莫承嗣馬祖去麼?」乃是以馬祖所傳之法,考驗黃檗,聞與不聞,二邊之意。「不然」者,馬祖之法,非聞非不聞,不可形之以詞,訴之以識。隨後則是詳細說明。「今日因和尚舉,得見馬祖大機之用」者,此法因緣所生,生即無生,有即不有。「然且不識馬祖,若嗣馬祖,已後喪我兒孫」者,此法不落意識,若有所嗣,此法即非佛法。所嗣非法,不能續佛慧命,以致喪我兒孫。
「過去、現在、未來」,並非實有
當我們認真的回想過往種種,如何若何,未來又將如何若何。其實是在利用妄想,將過去、現在、未來,串聯起來,好強化妄我意識的真實感。若認為過去、現在、未來,真的存在,即落在輪迴中。就像我們的人生,自己經歷過什麼,祇有自己在意。有的栩栩如生,多數都已忘掉,最怕狗咬主人,硬是沒完沒了。
得即不得,不得即得
金剛經云:「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非心者,非真心,假名也。空間現象無可知,時間印象亦非實,過去、現在、未來,皆是假立。了知大道者,無知無不知。如來自性者,不可思量。名之為真心者,亦是假立,得即不得,不得即得。
公案:本來身
『僧問長慶大安禪師云:「一切施為是法身用,如何是法身?」師曰:「一切施為是法身用。」曰:「離却五蘊,如何是本來身?」師曰:「地水火風,受想行識。」曰:「這箇是五蘊。」師曰:「這箇異五蘊。」』
以體用如如故,開口說句「一切施為是法身用」,正是如來法身全體之用。卻又問「如何是法身」者,乃將體用看作二法,故而迷惑。法身本體,一體無形,觸緣成用。舉手投足,不離法身,又為何尋覓法身呢?
心為識之主體,識為心之役用,心識本不二。今既不逐識妄起取捨,則一切五蘊識用,無不是自性法身主體。若欲「離却五蘊」,別覓「本來身」,即是斬頭求活矣。迷時為五蘊,悟即本來身。乃曰:「這箇異五蘊。」
教育建構妄見,如同散播疫病
現代家庭教育及學校教育的功能,幾乎就是努力建構「同分妄見」,用以形成妄想共識。過程中,父母和教師們,將自己的知識見地傳授給子女和學生,卻沒讓他們同時了解,一切知識的根源都是無。無中生有,這是極其關鍵的認知。
不明瞭這個,知見就變成邪見,意識活動就是妄想。就像進入猛獸巢穴,卻沒有防護措施。跳入深水,卻不會游泳,後果不堪想像。更像接觸致病微生物,但眾人都沒有抵抗力,傳染病很快的就在群體當中蔓延開來。邪見妄想就這樣無遠弗屆的,日以繼夜的,幾乎無一倖免的,禁錮著所有世人。
人世間一切問題,全都來自妄想
終於,眾人開始瞭解其中的弊病,各級學校也開始敦促學生能有足夠的創意,以突破目前的框架和困境。創意本身,就含有否定、轉化、超越既有知見的意涵。
如果不清楚知見的本質,要超越和轉化它,是十分困難的。好不容易解決了一個困境,立即又冒出一個新的困境來。卻不知,困境全是自己想出來的。就是因為忽略了形成知見的來龍去脈,也就不能正確的解決問題。這種情形明顯展現於公眾事務上,也同時表現於個人生活中。
譬如都市人口密度高,交通擁擠不便。於是大興土木,建設地下運輸系統。一旦完工後,卻吸引更多的外來人口聚居。或者地上交通依然擁擠,或者工作機會相對更少,以致失業率、犯罪率持續上升等等。種種困擾,連鎖反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於個人而言,還沒有配偶的單身者,希望找到合適對象,早日成家。已經成家者,卻覺得每天面對同一張面孔,幾乎透不過氣來。反之,如果透澈明暸知見本質,不起妄想,則問題從不曾有,又何須解決呢?
禪宗在中國曾滿足最多人們的心靈渴望
對於中國人來說,直到禪宗出現,才具體務實而非僅在理論上的解決了亙古存在的心靈困擾。而中國禪宗修行活動有系統有組織的推展,則是人類歷來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思想顛覆行動,並滿足了最多人們的心靈渴望。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是此一行動的開創及領導者。
保唐無住禪師息妄之心要
師曰:「初心學人,還令息念。澄停識浪,水清影現。悟無念體,寂滅現前,無念亦不立也。」師曰:「一切學道人,隨念流浪,蓋為不識真心。真心者,念生亦不順生,念滅亦不依寂。不來不去,不定不亂,不取不捨,不沈不浮。無為無相活鱍鱍,平常自在。此心體畢竟不可得,無可知覺。觸目皆如,無非見性也。」
楞嚴經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般若偈云:「般若無知,無事不知。般若無見,無事不見。」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乃頌曰:譬如夫妻,二人同心。生得一子,但名孩子。事不獲已,後又得子。權宜取名,甲乙丙丁。名雖各異,無非孩子。子子孫孫,綿延無際。權宜智用,萬有得名。有情無情,盈滿天地。名雖萬種,本不相異。朝思暮想,不離於一。一且假立,心智何形?無名無形,寧可思議?生滅去來,全體大用。用時圓明,誰是自己?佛不說法,不度眾生。千經萬論,了無蹤跡。
汝是慧超
『廬山歸宗策真法施禪師,曹州魏氏子也。初名慧超,謁法眼。問曰:「慧超諮和尚,如何是佛?」眼曰:「汝是慧超。」師從此悟入。』
所以者何?「汝是慧超」一句,體相用具足,非佛而誰耶?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不分別是「善分別」。如版主所說,不是第六意識不作用、而是不起分別對立,以智慧觀照。以一個實修的例子來說。剛開始聽聲音,會辨別這是車聲、講話聲和狗叫聲。後來會變成,你知道這些聲音是什麼、但聲音彼此在意識裏沒有分別。「只是當下意識現量無分別」。
這樣修有什麼好處?一段時間後,你的般若無分別智會現前。沒有對立自然不生貪嗔。不會因為喜歡這首歌而感到喜悅耽著、不因為厭惡這首歌而起嗔心。沒有貪嗔,自然沒有相關的煩惱,也就不造業。沒有業力就沒有業報、沒有業報也就沒有來去的問題。
不過,知道不代表做得到、一時善分別,到念念善分別,還是有一段距離。其中包含你無始劫以來的習氣要去轉化、不然想善分別的時候,「貪嗔痴慢疑」這五蓋隨時會現前。各宗派有很多法門都可以證「善分別」、祝福大家早日成就佛道。
/璇璣子
《何謂不分別》?
暸法從自性起 自性暸法空 不起作意 即是無分別 所以學不分別 要先暸知 1.《暸法從自性 起分別相》2.《暸法空 不作意離相 》3.《不暸法空 作意離相 不能入無分別界 》
1.《暸知 法從自性 起分別相》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此言【無分別者】。應先了知 【從初自性 有分別相】。【分別相者】 謂 取 \ 捨 二法。即此取捨 是【自性分別相】。由此即起 有漏事相。以有漏相故 即有五取蘊。五取蘊者 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
2.《暸法空 不作意離相 》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善男子。云何【得離自性分別相】。謂【不現前 別異作意】。如是【即離 自性分別相】。若【異自性取相】是有所行。此【不能得 無礙相應】。 是故應知【布施】 無色 無分別相。【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智慧】 無色 無分別相。
何以故。謂【自性無色 功用無色 真實無色】。【若起別異作意 欲離分別相者】。即後【有無色 無分別相 可離】。如是【即有所行 而不能得 無礙相應】。
是故應知【空】 無色 無分別相。【真如 實際 勝義諦 法界】 無色 無分別相。何以故。謂 【自性無色 功用無色 真實無色】。 是故應於 【無色 無分別相 不異性觀 不作意離】。若 【別異作意離者】。即於 【無色 無分別相 後有所得】。如是乃為【有所行 即不能得 現前無礙相應】。
何以故。謂 【初地 所得法】。無色 無分別相。乃至【十地所得法】。亦無色 無分別相。得【無生法忍】。亦 無色 無分別相。得【授記別】。亦 無色 無分別相。得【嚴淨佛土 成熟有情】。亦無色 無分別相。乃至得【一切相智】。亦 無色 無分別相。如是所說。謂【以自性無色 功用無色 真實無色】。
3.《不暸法空 作意離相 不能入無分別界 》
佛說入無分別法門經
若菩薩於是諸所得法。起【異所得分別相 別異作意者】。即於一切 無分別相。【悉起 別異作意】。如是即與 【無分別理 而不相應】。彼【不能入無分別界】。
/無心是道
如是我知:
1.若知「分別」義,便知「不分別」。
2.分別是生滅心,是有為法而非無為。
3.能知、所知是名二法,歸元即不二。
4.善惡是兩邊,其性是一,故名不二。
5.知「苦」者心淨,知「幻」者心息。
6.心息則不分別,心影若滅真心現前。
7.能所俱「滅」,名「破塵沙無明」。
8.了別萬象森然羅列,其體是一非二。
9.滅能所之想而了別萬法,是不分別!
/僑東
在佛法中,分別與不分別,簡單的來說,有漸次上的形成 。在法華經中所言的三轉法輪對於苦諦的敘述,可以看得出一個倪端。初轉時,指示苦,是逼迫之苦。勸轉時,說苦諦,勸勉應知。證轉時,說苦諦,已當知不苦。
在未修行前,人的分別心在於滿足自已的貪、瞋、痴之欲,這種分別是執妄為實,以苦為樂。在開始修行時,慢慢透視了世間的內涵,才了解了眾生的苦來自那裹,要怎麼修,如何分別世間的善、惡,邪見與正知見,那麼,這種分別心是使我們趣向解脫的正道。
當我們體證了佛陀的教法,摧伏了人生的煩惱,證入了阿耨菩提的勝義諦,我們才明瞭人生的煩惱,都是來自於妄想、分別、執著。人間的善、惡,只安於人類生活、文明變化型態的一種改變,並不是究竟,只是從現實中取得的一種圓滿,所以最終我們也不能執著在這種分別之中,不分別,才能了解事理最終的實相。所以,只是談分不分別,沒有層次之分,可能只會令人看得迷糊~~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無分別是在說--- 境相現前時只是單純的直觀提取,其它沒有, 不置入個人的價值觀,不批評、不比較、不議論、不建議。
/柳一刀
朋友注意於 "不分別",這確實是禪宗宗法的一個關鍵處、轉折處。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因為,若沒有深入了解的話,只按照字面意義理解者,常會有意想不到的傷害。先說傷害,一般對於 "不分別" ,有一種誤解 ~ 認為對於善、對於惡,都不沾惹、不執著、無所謂於善惡的分際...等等。
其實,這不是不分別,而是痴根心的表現。秉持這樣的無所謂的見解者,對於惡,他不會厭離於惡;對惡不能生起厭離,叫做無慚。對於惡,也不會升起怖畏,對惡無法生怖畏者,稱為無愧。
佛陀曾這樣表示 : 隨生無慚無愧者,則隨生八邪道。(見於相應部、大篇、道相應、 無明品、無明 (SN 45.1)) 另外,對於善這一邊,因為誤解了不分別,他可能對於善法,也不努力,善法欲因此無法升起。
善法欲無法升起的傷害更大。基本上,根本無法步入修行;非但止觀無望,四神足、四正勤等諸道支皆無法觸及。如此這般,對於惡,無慚無愧,對於善,無法成就,這.....還是佛法嗎? 相信沒有人會認為。
那麼,甚麼才是 "不分別" 的道理呢 ? 怎麼學習呢 ? 其實,不分別,是一種智,是一種凡夫可以練習的智。這種智,是捨離歡喜、捨離怖畏二邊,這,不是不二;而是透過充分掌握名色,而依無常、苦、無我三門的深入,而住於舍。
這種舍的心,是中立的,對於惡,能清楚辨別其味、相、現起、足處而離惡怖畏卻不起排斥。對於善,也能知道他的味、相、現起、足處而行善卻不會黏著歡喜。排斥,是嗔;不排斥則是無嗔;歡喜,是貪;不黏著則是無貪;能生起這樣的真實智見,則是無痴。
"不分別",就是具備這樣無貪、無嗔、無痴的觀行之舍。因此,這種非常高階的觀行之舍,就是不分別的同義異名。這種高階的舍,是依觀行、觀照之力而升起,但卻無法依靠閱讀、想像、推理等等而成就。
重要的是,怎麼修學呢? 依八支聖道而通達正定,體驗四禪之舍念清淨的舍,或依慈悲喜捨而達於舍,體驗無貪嗔於善惡行的舍,再搭以掌握名色、生、滅、壞滅、厭、患、離、離欲等觀行而掌握這種不分別的舍。相信許多學友早已看出,這正是,經典常見的定型句......集、滅、味、患、離 的展開解說。
小結
依靠閱讀、推理、想像、錯誤修習的不分別,不但無法成就善法,更容易導致無慚、無愧而惑亂世間、導致惡趣。輕者,誤解不分別而成麻木不仁;重者,淪墮於邪見而永蔽於無明。學友不得不察。而真正的不分別,也就是舍,是需要深入戒、定、慧三學的;是需要透過止、觀的練習,而次第集滅味患離而成就。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