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9/9/4 上午 06:54:32
法身偈,亦名緣生偈、緣起偈、法身緣起偈、法身舍利偈等。不同經論所翻文字雖略有差異,但大意相同,如下。
南傳律藏「諸法因緣生,如來說其因,諸法滅亦然,是大沙門說。」《佛本行集經》「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五分律》「法從緣生,亦從緣滅。一切諸法,空無有主。」《初分說經》「若法因緣生,法亦因緣滅,是生滅因緣,佛大沙門說。」《中本起經》「一切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過去現在因果經》「一切諸法本,因緣生無主,若能解此者,則得真實道。」《造塔功德經》「諸法因緣生,我說此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浴佛功德經》「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大智度論》「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言。」
請問,「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
============
comments 回應
阿含經【於所取法 顧念縛心 則愛生】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八三)
若於結所繫法 隨生味著 顧念心縛 則愛生。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八四)
若於所取法 隨生味著.顧念縛心。其心驅馳。追逐名色。名色緣六入處。六入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八五)
如實無間等起 知取法味著.顧念心縛。愛欲增長。彼愛有故取有。愛故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二八六)
於所取法觀察無常.生滅.離欲.滅盡.捨離。心不顧念縛著。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
般若經五大會 由【自心取相分別 有所緣生】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三十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自性皆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 有所緣生,若無所緣 思業不起。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一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自性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 有所緣生,若無所緣 思業不起。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一十六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自性皆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 有所緣生,若無所緣 思業不起。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離自性,而由【自心取相分別】世俗施設 說有所緣。由此所緣 起諸思業,如說【無明為緣生行,行為緣生識】等,皆由【自心取相分別】 說有所緣,非實有性。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三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離自性,而由【自心取相分別】世俗施設 說有所緣 起諸思業,非此所緣 離心別有。
/sam
「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此說固然無謬,但多數學人雖然聽聞此說,卻無法歇息攀緣心,不得不【由自心取相分別】。故開此題之意,在於剖析、突破因緣假相,以便學人歇妄,並證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周老師
法身偈曰「諸法因緣生」,請問,因緣何所生?一切眾生畢竟成佛 故知諸法是如來藏 真妄和合在邏輯上說不通.........(X) 地水火風空 此(五大)同屬色界 離色無空 離空無色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連虛空(時空)都不離行蘊 故知 一切法皆是如來藏
/抹上一些空性的色彩
雜阿含經也說真妄和合,「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名有身滅道跡。是名當說有身、有身集、有身滅、有身滅道跡。」
/抹上一些空性的色彩
《如來藏=心》
●大乘密嚴經卷中
內外境界【心】之所行 皆唯是【識】 惑亂而見。
阿含緣起 另一種說法
●雜阿含經卷第十 (二六二)
如來離於二邊 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集。
《中道=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中道】者 名為佛性。 以是義故 佛性常恒 無有變易。 無明覆故 令諸眾生 不能得見。
《如來藏=佛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我者即是 如來藏義。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
/sam
《佛本行集經》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諸法因生者,彼法隨因滅,【因緣滅即道】,大師說如是。
《南傳經律》【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諸法因緣生,如來說其因,諸法滅亦然,是大沙門說。
《雜阿含298經》【云何緣起法法說?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純大苦聚集,是名緣起法法說。《雜阿含854經》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彼如來自知成等正覺,顯現、演說、分別、開示;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乃至緣生有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苦陰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生滅則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苦陰滅。今當為汝說法鏡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何等為法鏡經?謂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於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維摩詰所說經 入不二法門品第九》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雜阿含293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世尊告異比丘:我已度疑,離於猶豫,拔邪見刺,不復退轉,心無所著故,何處有我?為彼比丘說法,為彼比丘說賢聖出世、空相應、緣起隨順法;所謂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純大苦聚滅。
【如是說法,而彼比丘猶有疑惑猶豫】,先不得得想、不獲獲想、不證證想,今聞法已,心生憂苦悔恨、矇沒障礙。所以者何?【此甚深處,所謂緣起,倍復甚深難見】;【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如此二法,謂有為無為。有為者,若生若住若異若滅。無為者,不生不住不異不滅,是名比丘諸行苦寂滅涅槃。【因集故苦集,因滅故苦滅,斷諸逕路,滅於相續,相續滅滅,是名苦邊】。比丘!【彼何所滅?謂有餘苦】。【彼若滅止、清涼息沒;所謂一切取滅、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 目以為無作,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惟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外現眾色象, 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 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吾今彊言說,令汝捨邪見,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一十六》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自性皆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 有所緣生,【若無所緣 思業不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五十》
雖諸思業 及所緣事 皆離自性,而由自心取相分別【世俗施設 說有所緣】,由此所緣 起諸思業。如說【無明為緣生行,行為緣生識】等,皆由【自心取相分別 說有所緣,非實有性】。
法眼淨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分明見真諦謂之法眼淨。通於大小乘言之。小乘為於初果見四真諦之理,大乘為於初地得無生法忍。增一阿含經一曰:「三萬天人得法眼淨。」無量壽經下曰:「得清淨法眼。」維摩經佛國品曰:「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大經慧遠疏曰:「見四真諦,名淨法眼。」註維摩經一:「肇曰法眼道,須陀洹道也。始見道迹,故得法眼名。」同嘉祥疏曰:「云法眼淨者,小乘亦法眼,大乘亦法眼。小乘法眼即初果見四諦法名法眼,大乘法眼初地得真無生法故云法眼。」
法眼淨 [莊春江阿含辭典]
清淨的法眼(具正法的觀察力與視野),指證得初果的人,南傳作「遠塵離垢之法眼」(virajaṃ vītamalaṃ dhammacakkhuṃ)。漢譯「法眼淨」的「淨」,是「遠塵離垢」的同義詞,其具體內容,依南傳經文則是:【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
二無常 [佛光大辭典]
即念念無常與相續無常。無常者,變化不止之意。(一) 一切有為之法,剎那生滅而不停住,稱為念念無常,又作剎那無常。(二) 若干期限中,相續之法終必壞滅,如人命之終、燈火之滅,稱為【相續無常】,又作一期無常。〔大智度論卷四十三〕
相續相 [佛光大辭典]
即大乘起信論所說六種粗相之第二。謂依於智相之慧,對境界之差異起違順分別之心,而【生苦樂之念,其念相續不絕,稱相續相】。如於愛境起樂覺,於不愛之境起苦覺,所起種種之心念相應不斷,此係智相之相續。(參閱「三細六粗」617)
相續相 [朱芾煌法相辭典]
雜集論六卷四頁云:【相續相者,謂無始時來諸行生滅相續不斷】。由無始生死,展轉相乘,輪迴不絕故。
按:綜上可知,佛說緣起,要旨在於假藉此彼、有無、生滅二邊對立之說,以顯不二。
如《雜阿含293經》曰:【所謂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者,若愛欲未盡即有所取,有所取即執緣起二邊實有,遂有純大苦聚集,若愛盡無欲則無所取,無所取則寂滅涅槃現前。如《雜阿含854經》曰:【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者,若有愛欲未盡便有純大苦聚集,若有愛盡無欲便有寂滅涅槃也。故知,「諸法因緣生」,因緣欲愛生,此名我執也。
又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一十六》曰:「雖諸思業及所緣事,自性皆空,而由【自心取相分別】,故說思業有所緣生,若無所緣思業不起」者,「諸法因緣生」,因緣妄想生,此名法執也。阿含說「我、我所」者,即我、法二執。
從對治法執、破所知障的重點來說,《佛本行集經》曰:「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從因生者,執二為實,苦陰即生。從因滅者,了二無實,苦陰即滅。《佛本行集經》曰:「如是滅與生」、「因緣滅即道」,《南傳經律》曰:「凡任何集法,都是滅法」,謂因緣、生滅不二。故,《維摩詰經》曰:「法本不生,今則無滅,是為入不二法門。」
習緣起法者眾,悟緣起法者寡。何以故? 於「緣起性空」句下,只歇得當下一念,未得止息一切念。何以故?如《金剛經》云,不了過、現、未三心不可得故;如《六祖壇經》涅槃偈云,不達二邊三際斷故;如《雜阿含293經》云,猶未「斷諸逕路,滅於相續」故。
以相續未滅故,猶「有餘苦」,「猶有疑惑猶豫」, 不能得見「倍復甚深難見」之緣起。若見緣起「倍復甚深難見」者,便證「一切取離、愛盡無欲、寂滅涅槃」。
然,相續相如何得滅?如「有生故有老死憂悲惱苦」者,謂以「生」為因緣,則「老死憂悲惱苦」為因緣所生法;如「有取故有生」者,謂以「取」為緣,則「生」為因緣所生法;乃至如「有無明故有行」者,謂以「無明」為緣,則「行」為緣生法。
故知,一切法皆因緣所生,一切因緣亦皆是因緣所生法。如雞生蛋、蛋生雞。若因緣所生法空時,則因緣亦空。如「老死憂悲惱苦」空時,則「生」亦空;「生」空,則「取」空;乃至「行」空,則「無明」亦空。是故,若問「諸法因緣生,因緣何所生?」應知因緣因緣生,或曰因緣妄想生。以一空一切空故,便得止息一切念,得證無生法忍。
《誌公和尚十四科頌》菩提煩惱不二
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寂,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尋討?大道曉在目前,迷倒愚人不了。佛性天真自然,亦無因緣修造。不識三毒虛假,妄執浮沈生老,昔時迷日未晚,今日始覺非早。
《景德傳燈錄卷十四》
藥山惟儼禪師章乃曰:師一夜登山經行,忽雲開見月大笑一聲,應澧陽東九十許里。居民盡謂東家,明晨迭相推問直至藥山。徒眾云,昨夜和尚山頂大笑。
/周老師
「因緣因緣生,一空一切空。」這是斷滅空,佛不說斷滅空。佛有說斷、有說滅、有說空,「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世間滅而已,因與緣還在,諸法才會再生。無始劫來,生生滅滅,沒有斷滅歸空。未來仍有無量劫,你也一樣輪回無盡,是什麼因?是何等緣?沒一空一切空。
/Rc
二邊三際斷,不是斷滅空。
/周老師
近代不說佛性真如緣起 也不說緣起法假 學這種論要很小心
《說縁生法 法不離如 法不異如》
●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 (二九六)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云何縁生法。謂無明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説。開示顯發。謂縁無明有行。乃至縁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爲人演説。開示顯發。謂縁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 法空 法如 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眞實不顛倒。如是隨順縁起。是名縁生法。
《緣起 虛妄不實 自性本性 皆悉空寂》
● 大寶積經卷第四
一切諸法 如來悉知 以緣起門 開示宣說。如是【緣起 虛妄不實 自性本性 皆悉空寂】。是緣起性 亦非真實 能令眾生 雜染清淨 於十方求 皆不可得 無所得故 無有攝受 無攝受故 於我所說 尚應捨離 何況非法。
大乘法 這些名相是相通的 一乘 佛性 如來藏 第一義 勝義諦 法身 菩提 涅槃 中道 如來性 心 真我 道 法性 真如 一些佛學論述 胡亂毀謗 未來100年 將會被打成外道 所以建議是 有照抄這些論 趕緊刪除 以免受害
/無心是道
人的普便毛病就是想當然爾的相信自己,所以一旦走錯路,要調整、要回頭都難。
/周老師
《大智度論 卷三十一》
[0286b25] 行者心意轉異,知身為不淨相,知受為苦相,知心不住為無常相;結使未斷故,或生吾我。如是思惟:「若心無常,誰知是心?心為屬誰?誰為心主而受苦樂?一切諸物,誰之所有?」即分別知無有別主,但於五眾取相故,計有人相而生我心,以我心故生我所。我所心生故,有利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從狂惑生故,是名為癡——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亦由吾我故,作福德,為我後當得;亦修助道法,我當得解脫。
[0286c06] 初取相故名為想眾;因吾我起結使及諸善行,是名行眾。是二眾則是法念處。
=========
不知取的因緣 當然會往我心我所而行 有不可無善知識教導相 自心依賴屬痴 堅持無需善知識教導 亦屬痴 愚人自說愚 是則為智人 愚人自說智 實是大痴人 這個很好用 一語道盡學佛心態
/次草
另類的解讀:回答您:因緣何所生:用比較白話的說:所有的因、緣、法都是因道而生,而因有過去道、現在道、未來道,於是有,過去因、現在因、未來因,過去緣、現在緣、未來緣,過去法、現在法、未來法,如此都有交互影響,想要弄懂談何容易,把握住當下的道即是所有因、緣、法所生。
天下沒有人能把因、緣、法講的清清楚楚。因為道是活的,隨著環境、時間、地點、人為心在變,而道是微妙圓通,學習思考邏輯、觸類旁通,當下即是因、緣、法俱足才會聚合,佛講三世因、緣、法,您可瞭解您的前世、今生、來世如何,不把握住當下的因、緣、法、道,您當如何面對自己的因、緣、法、道。
/羅元竹
不弄清楚「因緣法」,怎能「把握住當下的道」?
/周老師
「諸法因緣生」者,即真實緣起法--諸法由某一根本因藉有關種種助緣而生,亦即 佛世尊開示:「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如是「因」與「緣」分別揭示,可見因與緣必定體性不同,不宜因、緣不分才是。
此「因」就是諸法之身「法身」第八識如來藏,又有真心、本心、真如、自性,阿賴耶識等等異名。此心即«心經 »所講的心,既然祂「不生不滅」,就表示從來沒出生,也永不滅失,那就是本來就存在的法,自己本來就在,不由其他因緣來出生。
經云:「一切眾生阿賴耶識,本來而有,圓滿清淨出過於世,同於涅槃。」此一切法的根本因真實法第八識如來藏,係法爾如是本有、自在,非因緣生;又有偈云「有佛無佛,法性常住。」亦同顯此正義。
/lyc
「因緣」之「因」,就是「法身」第八識如來藏,此心即«心經 »的「心」;祂如經云:「不生不滅」就表示從來沒出生,也永不滅失,那是本來就存在的、自己本來就在,不藉他因緣而有。
=============
但是你認識他嗎 何時認識的
/次草
此「因」就是諸法之身「法身」第八識如來藏,又有真心、本心、真如、自性,阿賴耶識等等異名。
=======
因緣生滅,則法身、如來藏亦生滅?
/周老師
周師兄 所謂 入不二法門 …經文如下 如是諸菩薩各各說已。…1 問文殊師利:「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2 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3 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4 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5 文殊師利歎曰:「善哉!善哉!…6 乃至無…7 有文字語言,…8 是真入不二法門。」…9 …… 最後文殊菩薩示有而無 維摩居士示無而有 倆倆含攝不為“對相” 是“入”不二法門,“入”之正義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三心、時相等 含攝一切有無 有中能見無 無中而生有 是無生法忍 入於不二門
/東正旅行 啟明星下的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