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6 上午 01:20:15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邇來多有同修討論修行體悟時,逕以果地如來口吻說話。若是做為自己的修行標的,做為自我鼓勵之語,固然未嘗不可。但周某認為,應就關鍵重點,點到為止。不可高談闊論,以未悟之凡夫妄心,揣摩果地如來境界,甚至據此虛偽心得,與人爭執不休,造大妄語惡業。
故今再以世尊所說一乘了義之大佛頂首楞嚴經文為憑,闡明超出三界的一切法身大士,所同證之真心若何,二六時中念念若何。除此真心靈明一念,以外一切文字言語譬喻,皆是一時方便之假立名言,佛亦非有也。
楞嚴真心
楞嚴經初,世尊詰問阿難真心所在。阿難七處徵心,皆被世尊駁回。於是,世尊指出真心所在云:「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
「例汝今日」,指以當機者阿難與吾人現前之同分妄見為例。「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者,諸色相不自稱名曰山河國土及諸眾生,見諸色,念諸名,實為不知起自何處的知見妄病所致。
「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者,眼見色時,第七識妄動執取第八阿賴耶識種子(既有知見),即成此妄見。眚,喻既有知見,即法執。眾生本具的如來能見能知之性(分別性),本來清淨,祇因妄取妄識而被蒙蔽。
是故,但有所見、有所知,皆是法執,皆是遮障。今所謂還原本心者,即不取妄識妄相,則如來能見能知之本性自然現前。譬如舉手以遮日,手去則日現。
「本覺明心,覺緣非眚,覺所覺眚,覺非眚中,此實見見。云何復名覺聞知見?」者,一切法因緣所生,緣聚則有,緣散即空。如今既了空有、生滅同時,而不執取有無等二邊之見,即非目翳之人。
何以故?所覺之因緣聚散生滅,能覺之本覺明心並不隨所覺聚散生滅。如是,能覺能見之般若分別性,已離所覺所見之妄相。如是,妄心妄見中之真心真見,乃如如現身。故曰:「覺非眚中,此實見見。」
緊接著,世尊一句「云何復名覺聞知見?」正是盡掃陰霾,直示真心。何以故?妄識既離,則一切言語文字名相,了不可得。此即頓入不二之際,金麟透網之機,何須更待假立名言以說之?
能見能知者,即本心本有之分別性,所見所知者,即一切萬法。依所立能,依能立所,假立能所,以除妄相,並明本心,而心法、能所本來不二。今既不執,所見之相即無,則能見之性亦不立,而入於不二矣。
妄去真亦無,迷去悟不立,無法亦無心,無佛無眾生。此非「靈光獨耀」麼?此非「全現法王身」麼?「是故汝今見我及汝,并諸世間十類眾生,皆即見眚。非見眚者,彼見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見」者,因此,你阿難現前起念所見,你我及世間諸類眾生,這一切都是妄見。無此妄見者,即是見到了菩提不二真如自性。
自性無定相定貌,「故不名見」者,不可以名相見之也。謂之如來自性本覺真心,斯亦假說。金剛經則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如前芥子藏須彌公案所述,真心之中,知見不是有,否則所讀萬卷書藏於何處?知見不是無,否則如何讀書?如何變通為用?非有非空,即為中道實相第一義。
萬事萬物本無定相定義,如何不如何,畢竟說不上。這畢竟說不上,不可思議者,即是實相第一義,即是如來真心。正因它本無定相定義,纔能隨緣顯現一切法,觸目皆如。是故,或者金榜高中,或者名落孫山,但莫執著,則法法平等,法法皆真。
一經執持,即成妄見,處處執持,即成見病。如同眼中有翳之人,舉目隨見空花亂墜。既已成病,非一時可癒,乃有觀心修行,歇妄息慮之必要也。
『時有僧問(趙州從諗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曰和尚莫將境示人。師曰,我不將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庭前柏樹子。
後法眼問光孝覺曰,近離甚處?曰趙州。眼曰,承聞趙州有柏樹子話,是否?曰無。眼曰,往來皆謂趙州有此語,上座何得道無?曰先師實無此語,和尚莫謗先師好。』
趙州是趙州,何更問趙州?趙州非趙州,此則真趙州。光孝慧覺禪師為趙州法嗣,後因此則公案遂有「覺鐵嘴」之稱號。
『鎮州臨濟義玄禪師,曹州南華邢氏子。幼負出塵之志,及落髮進具,便慕禪宗。初在黃檗會中,行業純一。時睦州為第一座,乃問:「上座在此多少時?」師曰:「三年。」州曰:「曾參問否?」師曰:「不曾參問,不知問箇甚麼?」州曰:「何不問堂頭和尚,如何是佛法的的大意?」師便去。問聲未絕,檗便打。師下來,州曰:「問話作麼生?」師曰:「某甲問聲未絕,和尚便打,某甲不會。」州曰:「但更去問。」師又問,檗又打。如是三度發問,三度被打。師白州曰:「早承激勸問法,累蒙和尚賜棒,自恨障緣,不領深旨。今且辭去。」州曰:「汝若去,須辭和尚了去。」師禮拜退。州先到黃檗處曰:「問話上座,雖是後生,却甚奇特。若來辭,方便接伊。已後為一株大樹,覆蔭天下人去在。」師來日辭黃檗,檗曰:「不須他去,祇往高安灘頭參大愚,必為汝說。」師到大愚,愚曰:「甚處來?」師曰:「黃檗來。」愚曰:「黃檗有何言句?」師曰:「某甲三度問佛法的的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過無過?」愚曰:「黃檗與麼老婆心切,為汝得徹困,更來這裡問有過無過?」師於言下大悟。乃曰:「元來黃檗佛法無多子。」』汝若不問,處處皆是,汝若來問,處處不是。
『南陽慧忠國師與紫璘供奉論議。師陞座,奉曰:「請師立義,某甲破。」師曰:「立義竟。」奉曰:「是甚麼義?」師曰:「果然不見,非公境界。」便下座。』
慧可參達磨祖師,『可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
『六祖惠能語志誠禪師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涅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涅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
如sam兄所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文云:「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故知,如來果地境界,即是無相亦無之「無相」,即是六祖所說的「不立」義。也就是日前「如何破言語文字魔障」篇中所舉,靈山會上五百比丘自悟本心等諸公案。
一切法,哪個是佛法?哪個不是佛法?一切眾生,哪個是佛?哪個不是佛?若離此佛,更無別佛。若離此法,更無別法。這箇人人本具,更須求覓麼?所以,執與不執亦不二,自性無自性亦不二,一切名相不二,一切法不二。
六祖所說,立亦得,不立亦得者,立與不立,亦不二也。立者,以一切萬法為用。不立者,以不二自性為體。立不立非二者,一切法不二。一切法不二者,體用如如。
是故,我等凡夫,若能於二六時中,念念警覺,念念不著心法、能所等一切二邊之見,即是依佛教化,如理如實,於凡夫因地,發菩提心竟。
而此凡夫因地心,與sam兄所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云:「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之如來果地覺,本亦不二。但且心無旁騖,一向專志,時至明見本心佛性,必可待也。
一切現象都是合理的
禪宗觀心修行無非如此。當知世間萬象不出於有是因,有是緣,則有是果。因是前因,無從改變。緣是隨機遇緣,無從掌握。果是現前一境,已成事實,且為前塵影事。
既如此,世間哪一個現象不合理呢?吾等憑何更起心動念呢?難怪六祖惠能有云:「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雲門文偃禪師則云:「山河大地,無絲毫過患。」
一切現象都是其來有自,都是因緣具足而現,都是合理的。萬象之於真心,如滴水融於大海,全無消息。若全盤接受,不喜不憂,即無異於見性矣。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一切法不二,則一毛之端,與十方國土,何異何別? 此即轉物為己,泯相入性,事事無礙,體用如如也。
昔時,五祖寺法演禪師問道於浮山法遠和尚。『遠云:「我有箇譬喻,說似你。你一似箇三家村裡賣柴漢子,把箇匾擔向十字街頭,立地問人,中書堂今日商量甚麼事?」師默計云:「若如此,大故未在。」』當時,法演若明白,中書堂與三家村不二,則大事已畢。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佛是這麼說 與佛不同 就要小心了
【一切法相 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四十三
諸天當知!一切法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謂變礙 是色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領納 是受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取像 是想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造作 是行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了別 是識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苦惱聚 是蘊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生長門 是處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多毒害 是界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惠捨 是布施波羅蜜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熱惱 是淨戒波羅蜜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不忿恚 是安忍波羅蜜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不可屈 是精進波羅蜜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散亂 是靜慮波羅蜜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執著 是般若波羅蜜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所有 是內空等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不顛倒 是真如等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不虛妄 是四聖諦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擾惱 是四靜慮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限礙 是四無量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諠雜 是四無色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繫縛 是八解脫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制伏 是八勝處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寂靜 是九次第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邊際 是十遍處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出離 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遠離 是空解脫門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取著 是無相解脫門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所求 是無願解脫門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攝淨位 是三乘十地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趣大覺 是菩薩十地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觀照 是五眼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滯礙 是六神通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難屈伏 是如來十力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怯懼 是四無所畏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斷絕 是四無礙解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與利樂 是大慈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拔衰苦 是大悲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慶善事 是大喜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棄雜穢 是大捨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餘絕分 是十八佛不共法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嚴飾 是相好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憶念 是無忘失法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無所執 是恒住捨性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遍攝持 是一切陀羅尼門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遍攝受 是一切三摩地門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善受教 是四沙門果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自開悟 是獨覺菩提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能辦大事 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具大作用 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現正等覺 是一切智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極善通達 是道相智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現等別覺 是一切相智相,如來 如實覺為 無相;
諸天當知!一切如來 應 正等覺於如是等 一切法相,皆能 如實覺為 無相,是故我說 一切如來 應 正等覺,智見無礙,無與等者。
/sam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呵呵呵~~~~ 喔~~~原來如此 呵呵呵~~~~~ 呵呵呵呵呵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個笑臉送給你了
/這個名子還真長
我也很想「了知」果地如來境界、可惜的是只有如來本身才能「完全了知」果地如來境界。初地菩薩尚無法了知二地事理、我們這些凡夫實在難以妄心去了知果地如來境界。
知道、明瞭、完全了知的差距、好比知道廚師是煮菜的人、進廚房看他做菜、自己成為廚師的差別。我們在電視上看廚師煮菜、學著煮也無法完全了知廚師。兒子看作家老爸十幾年寫作、也無法完全了知作家的酸甜苦辣。
所以想知道如來境界是什麼、即使從經典裏理解了什麼是如來、如何證成如來。也唯有自己修證成就如來、才有辦法完全了知如來。新的一年、最後祝各位先進大德早日證回本自具足如來德相。
/璇璣子
請問諸同修:因地凡夫妄心,可以了知果地如來境界麼?
========================================
因地不真 果遭紆曲
/抹上一些空性的色彩
走跳江湖兄 這句楞嚴經的章句 「因地不真,果遭紆曲。」說明的很好...................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六》
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 為栴檀形 欲求香氣 無有是處。我教比丘 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 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 妄號帝王 自取誅滅。況復法王 如何妄竊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臍人 欲誰成就 ?
"因地不真".... 學佛人 不知如來說法空 一相無相 直指心性 搞出一堆法相 自稱境界 自稱得法 自稱證果 就是"因地不真 果遭紆曲".... 這類虛僞不實 自稱得上人法之人 最後下場就是 往六道下層走
「得上人法」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六》
我滅度後 末法之中 多此妖邪 熾盛世間。潛匿姦欺 稱善知識 各自謂已「得上人法」 。眩惑無識 恐令失心 所過之處 其家耗散。我教比丘 循方乞食 令其捨貪 成菩薩道。諸比丘等 不自熟食 寄於殘生 旅泊三界。示一往還 去已無返。云何賊人 假我衣服。辟販如來 造種種業 皆言佛法 却非出家 具戒比丘 為小乘道。由是疑誤 無量眾生 墮無間獄。
「上人法定義」
四分律卷第二
上人法者 諸法能出要成就 自言念在身 自言正憶念 自言持戒 自言有欲 自言不放逸 自言精進 自言得定 自言得正受 自言有道 自言修習 自言有慧 自言見 自言得 自言果 如是 虛而不實 不知不見 向人說言 我得上人法 口自向人說 前人知者 -- 波羅夷。
波羅夷 = 逐出佛門 永不成比丘
/無心是道
末法這些人 最怕 楞嚴 般若 四分律 所以一直遮 一直遮 不敢讓人學 原因無他 楞嚴 般若 把亂搞的 瞎扯蛋的 通通掀了......... 釋中典會魔:多聞不覺佛性 佛門外道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三世諸佛 一切菩薩 無有一佛 亦一菩薩 唯解文字 唯持多聞 不覺心性 不修覺道 已成佛道 當成佛道 如是愚人 非我弟子 是為魔徒。
釋中典會魔:不知法無性 著法佛門外道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三世諸佛 一切菩薩 無有一切 亦一菩薩 以一句義 不通眾理 持一要文 不明性道 捨智成愚 一向無機 已成佛道 當成佛道 如是愚人 非我弟子 即是魔徒。
釋中典會魔:唯念佛菩薩
三世諸佛 一切菩薩 無有一佛 亦一菩薩 不依此經 佛知見道 念一如來 念一經句 念一菩薩 唯是一行 已成佛道 當成佛道 如是愚人 非我弟子 即是魔徒。
釋中典會魔:不覺自性 只持咒術
三世諸佛 一切菩薩 無有一佛 亦一菩薩 不依知見 成佛正道 修無益驗。已成佛道 當成佛道 如是愚人 非我弟子 即是魔徒。
/sam
古德云:「人能弘法,非法弘人。」正法要靠人宣講演譯,但被高舉的,必是佛法,決不可以是弘法者自己。
/周老師
舉凡說法 參雜自己的意見 與如來相左者 應用【四大教法】驗證 與經律法戒相應就聽 不與經律法戒相應 不應隨便聽信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若有比丘說 我誦經持法 奉行禁戒 博學多聞。 正使有所說者 【不應承受 不足篤信】應用 【契經】【律】【阿毘曇】【戒】 四法驗證【與經 律 法相應者】 便受持【不與經 律 法 相應者】 應問戒行【不與戒行 相應者】 當發遣使去
所以胡亂說經 顛倒要人 修無佛性 修成佛 修緣起 這類就請他回去 不用多說【說無佛性 犯波羅夷 永不成比丘】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若有說言 佛説中道【一切衆生 悉有佛性】煩惱覆故 不知不見。是故應當 勤修方便 斷壞煩惱。若有能作 如是說者 當知是人 不犯四重。若不能作 如是說者 是則名爲【犯波羅夷】。
【說無佛性 修成一闡提】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善男子。 若【一闡提】信有佛性。當知是人 不至三惡。是亦不名【一闡提】也。以不自信 有佛性故 即墮三惡。墮三惡故 名【一闡提】
ps:【一闡提】 =沒有救
【欲成菩薩佛 修成愚夫無聞異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
舍利子! 為實有 異生,實有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如來應正等覺,如【諸愚夫異生】執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但由 【顛倒愚夫異生】有如是執。【執緣起 修成愚夫無聞異生】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
舍利子!為實有 因緣,實有 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諸 愚夫異生 執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但由 顛倒愚夫異生 有如是執。舍利子!為實有 從緣所生諸法,如諸 愚夫異生 執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但由顛倒 愚夫異生 有如是執。舍利子!為實有 無明,實有 行 識 名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老死愁歎苦憂惱,如諸 愚夫異生 執不?舍利子言:不也!世尊!不也!善逝! 但由顛倒 愚夫異生 有如是執。
【謗無十二部經 大乘法非佛說 】
《増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云何比丘知法 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縁・譬喩・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
《佛般泥洹經卷下 》
其有比丘【疑言是 非真佛經】。不樂經者【諸比丘 當逐出之】。天下禾中生草。草敗禾實。人當誅 拔草去之。禾乃成好實。比丘惡者 不樂經 不持戒。壞敗善比丘。諸比丘 【當共逐出】。
/無心是道
如此不才借祖師一句話…將心來,與汝安 祖師要將心?豈不欲得?如此是否如師兄所言?祖師亦是…動念即差,擬向即乖 若慧可祖師,能取心則成有心,不能取則無心… 正是…攀著這句「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即印可而言…安心,竟!師兄需瞭達,竟…之實義…
/原本如此..真如之道
慧可安心公案中,慧可已離所見所知之法,未離能見能知之心,故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達磨祖師便曰:「將心來,與汝安。」慧可發現所知之法既去,能知之心亦不立,無心可將來,乃曰:「覓心了不可得。」能所雙泯,不二自性現前,達磨祖師乃曰:「我與汝安心竟。」這個過程,就是歇妄息念的實修過程,不經歇妄息念,必定錯會誤解。乃又依自己的意識妄心揣測,牛頭馬嘴,過失難免。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