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6 下午 12:17:17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世尊因長爪梵志索論義,預約曰:「我義若墮,我自斬首。」世尊曰:「汝義以何為宗?」志曰:「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世尊曰:「是見受否?」志拂袖而去。行至中路,乃省。謂弟子曰:「我當回去,斬首以謝世尊。」弟子曰:「人天眾前,幸當得勝,何以斬首?」志曰:「我寧於有智人前斬首,不於無智人前得勝。」乃歎曰:「我義兩處負墮,是見若受,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負門處細。一切人天二乘,皆不知我義墮處,唯有世尊諸大菩薩知我義墮。」回至世尊前曰:「我義兩處負墮,故當斬首以謝。」世尊曰:「我法中無如是事,汝當回心向道。」於是同五百徒眾一時投佛出家,證阿羅漢。』------錄自《五燈會元》禪門公案
「一切不受」者,不執有邊。既然一切不執著,為何又說「以一切不受為宗」呢?以為「宗」者,仍是有所執也。世尊曰:「是見受否?」即反問長爪梵志,「我以一切不受為宗」,此一見地,你受持或不受持呢?
「是見若受」者,若答世尊受持此見,即執有見,則前說「我以一切不受為宗」者,顯然矛盾,即「負門處粗」。「是見不受」者,若答世尊不受此見,而前說「我以一切不受為宗」者,猶執言語,即「負門處細」。 於是,一轉念下,「我以一切不受為宗」之念,亦隨之冰消瓦解。長爪梵志遂得覷破有邊,超出六道輪迴,證阿羅漢果。
依此公案亦可知,世尊住世時,外道前來詰難法義之前,皆已先行彙整自己的想法為一念一句。而後進行論法辨義,一轉念下,即能獲得正面效果。中國古時禪門之中,學僧一聞言下,即得開悟,同樣也是因為論法辨義前,已先整理好自己的想法,成為簡單的一言半句。
這樣與同修討論交流,才有效率,增進彼此,不致流於戲論。反之,自己的思想,尚未理出個頭緒來,就急著與人討論時;這個解決了,那個沒解決,回頭那個又牽動這個,這個又有了新的疑點。豈非沒完沒了,原地踏步?
要將千千萬萬的念頭,變成一念,唯有依靠般若經典的理性訓練。這也就是學佛前期,研經學教,必須學會的以簡馭繁的不二論述。古時禪門學人都了解,此為修學佛法的關鍵。因緣時至,萬念匯成一念,禪師推他一把,便得開悟見性。
吾人應知,有念空念,雖然都是一念,於因地而言,畢竟不同。有念者,念中之物,紛然不一。空念者,念中無物,惟有一空。聲聞緣覺,藉空離有,再則離空,兩階段完成修學,故名二乘。如長爪梵志,已離有邊,而後若能離空,即得見性,超出三界。
若不執空,即不見有,若不執有,則不見空。空有本不二,本無空有,妄執而生空有二相。若不妄執,是空是有?實不可辨,不可識矣!
香嚴智閒禪師悟道偈的第一句是「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第二句是「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兩句之間,間不容髮。前者佛性法身,後者一切萬法,前後不二,佛性法身與一切萬法不二。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淨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恒沙。這「一切善惡都莫思量」,即是歇妄息念的實修功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這「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歇妄息念的實修功夫。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前念不生即心,後念不滅即佛。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本無前後,假說前後,有相不住,心無遮障,空相不住,始得說法。相為心用,心為相體,空有不二,彙相歸心,不生不滅,乃得名佛。
『鄧州香嚴智閑禪師,青州人也。厭俗辭親,觀方慕道。在百丈時性識聰敏,參禪不得。洎丈遷化,遂參溈山。山問:「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師被一問,直得茫然。歸寮將平日看過底文字從頭要尋一句酬對,竟不能得,乃自嘆曰:「畫餅不可充饑。」屢乞溈山說破。山曰:「我若說似汝,汝已後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干汝事。」師遂將平昔所看文字燒却。曰:「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箇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乃泣辭溈山,直過南陽覩忠國師遺跡,遂憩止焉。一日,芟除草木,偶拋瓦礫,擊竹作聲,忽然省悟。遽歸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讚曰:「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乃有頌曰:「一擊亡所知,更不假修持 。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溈山聞得,謂仰山曰:「此子徹也。」』
為何潙山和尚不說破?若說破了,即成死句。若自澈了,則為活句。有生有死,無生無死。自有不有,生即無生。無生之句,是名活句。佛知見者,活知見也。佛法大意明白後,即應放下言語文字,作歇妄息慮的實修功夫。這最後一層隔礙,必須自己捅破,始得活句活用矣。如何是活句活用呢?
《大慧宗杲禪師上堂法語》
假使大地草木盡末為塵。一一塵有一口。一一口具無礙廣長舌相。一一舌相出無量差別音聲。一一音聲發無量差別言詞。一一言詞有無量差別妙義。如上塵數衲僧。各各具如是口如是舌如是音聲如是言詞如是妙義。同時致百千問難。問問各別不消。徑山長老咳嗽一聲一時答了。乘時於其中間。作無量無邊廣大佛事。一一佛事周遍法界。所謂一毛現神變。一切佛同說經。於無量劫不得其邊際。便恁麼去。鬧熱門庭即得。若以正眼觀之。正是業識茫茫無本可據。祖師門下一點也用不著。況復鉤章棘句展露言鋒。非唯埋沒從上宗乘。亦乃笑破衲僧鼻孔。所以道。毫釐繫念三塗業因。瞥爾情生萬劫羈鎖。聖名凡號盡是虛聲。殊相劣形皆為幻色。汝欲求之得無累乎。及其厭之又成大患。看他先德恁麼告報。如國家兵器不得已而用之。本分事上亦無這箇消息。山僧今日如斯舉唱。大似無夢說夢。好肉剜瘡。檢點將來。合喫拄杖。只今莫有下得毒手者麼。若有堪報不報之恩。共助無為之化。如無倒行此令去也。驀拈拄杖云。橫按鏌鎁全正令。太平寰宇斬癡頑。卓一下。喝一喝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達摩大師 血脈論》
若不見性 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 魔家眷屬 不是佛家弟子。
《若不見性》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一切菩薩 住九地者 見法有性。以是見故 不見佛性。
上述經文說明
見法有性 不知我法無自性 就不知佛性作用
《欲見性者》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六》
眾生佛性 亦復如是。
假眾緣故 則便可見。
假眾緣故 得成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若待眾緣 然後成者 即是 無性。
以無性故 能得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上述經文說明
藉覺法無性 覺我法無自性 就知佛性作用
《所以見性 務必觀察諸法無性》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
具壽善現 復白佛言:
是菩薩摩訶薩 云何 觀察諸法實相?
佛告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 觀一切法 無不皆空,
是為 觀察諸法實相。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
是菩薩摩訶薩 云何觀察 諸法皆空?
佛告善現:
是菩薩摩訶薩 於一切法 如實觀察 皆自相空,
如是觀察 諸法皆空。
是菩薩摩訶薩 以如是相 毘缽舍那 如實觀見 諸法皆空,
都不見有 諸法自性
可住彼性 證得無上正等菩提。
所以者何?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及一切法,皆以 無性而為自性,
所謂
色 乃至 識 皆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處 乃至 意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處 乃至 法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界 乃至 意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界 乃至 法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識界 乃至 意識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 乃至 意觸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乃至 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地界 乃至 識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因緣 乃至 增上緣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從緣所生諸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無明 乃至 老死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布施波羅蜜多 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內空 乃至 無性自性空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真如 乃至 不思議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苦\集\滅\道聖諦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四念住 乃至 八聖道支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八解脫 乃至 十遍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空、無相、無願解脫門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淨觀地 乃至 如來地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極喜地 乃至 法雲地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五眼、六神通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如來十力 乃至 十八佛不共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無忘失法、恒住捨性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預流果 乃至 獨覺菩提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如是無性 非諸佛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聲聞作,
亦非 住果、行向者 作,
但為有情 於一切法 不知不見 如實皆空故。
諸菩薩摩訶薩眾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 方便善巧,
如自所覺 為諸有情 如實宣說,
令離執著 解脫一切 生老病死,得般涅槃 究竟安樂。
《已見性者》
所以知佛性作用之人
100%知六根無自性 法無自性
所以不會修正斷作 在三十七道品 成菩薩佛上轉
《達摩大師 血脈論》
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 施為運動,皆是自心。
一切時中 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
《六祖壇經 付囑品第十》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 一十八界,皆從 自性起用。
/無心是道
因地發心、見性前的準備好比買一張機票。想去義大利渡假結果買到敘利亞、同樣是一趟旅程果地、目的地差很大。差別在哪、差在發心不同。
有的眾生著重實證功夫、有的著重學問功夫,有的著重嘴上功夫。所以說發心不同差別不同。有的為了自己解脫、有的為了眾生解脫,有的不知為誰解脫。所以說發心不同差別不同。
西瓜種子埋進土裏如何得一個南瓜果、因地發心差別而致果地有所不同。所以說發心不同差別不同。不守五戒不行十善、終日貪嗔痴慢疑的顛倒凡夫、發心為己成仙成佛最後誤把蘋果當菩提果、
欲成佛竟成猴。所以說發心不同差別不同。那見性前的準備到底是什麼。「以不生不滅的真如發心、不以會生滅的妄心意識心發心。」因地發心不同、果地差別不同。最後祝福各位早日究竟圓滿成佛。
/璇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