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16 下午 02:47:16
周老師恭閱過四十華嚴嗎?
與八十,六十有哪些不同?
如charlie大德說:看一看裡面有多少【中國特有的文化】...
/觀嚴 (印順門人代表)
你現在是指控四十、六十、八十華嚴,是偽經嗎?
有句俚語說的好,甘願娶婊作妻,不可娶妻作婊。
這是學佛行者,所須具備的,最起碼的胸襟信念。
1,唐代佛典之翻譯最盛,偽經之流布亦最盛,《仁王》偽也,
《梵網》偽也,《起信》偽也,《圓覺》偽也,《占察》偽也。
實叉重翻《起信》,不空再譯《仁王》,又偽中之偽也。
而皆盛行於唐。至於《楞嚴》一經,集偽說之大成。
2,現代知名學者呂澂作〈楞嚴百偽〉
3,仁者!你相信嗎?
/觀嚴 (印順門人代表)
古時外道,論法辯義失敗,皆自斬首以謝過。
何以故?看重自己的信念,等同自己的生命。
近代呂澂者流,卻理虧義墮一百次也無所謂。
何以故?譁眾取寵目的已達,本無信念可論。
此輩並非學佛者,甚至糟蹋了世間學者之名!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洞山良價禪師,「師問僧:『世間何物最苦?』
僧云:『地獄最苦。』
師曰:『不然!』
云:『師意如何?』
師曰:『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
諸佛世尊說法,唯依如來不二自性而說。
吾人學佛,又豈能不依不二自性而學之?
閱讀古人今人著作,必須能夠分辨,所述是否為「離體說法」。
若無此能力,自然無從分辨邪正,無從判斷其是否附佛外道。
同理,真經或偽經,亦唯有以菩提自性之不二特徵來檢驗之。
這個最基本的法理,尚且搞不清楚,卻敢於四處發表見地?
如此學法,學成世間文字著相學,又是透過誰的著作學的?
/周老師
發表見地是個人自由,法義見解不同,可以討論。
我學佛,是透過世間文字,善知識而學的,如印順法師等。
/觀嚴 (印順門人代表)
周某剛剛讀了一段釋印順所著「妙雲集下編之十一『佛法是救世之光』」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論述。(p.189~p.207)
http://www.mahabodhi.org/files/yinshun/24/yinshun24-19.html
發現釋印順著作中所犯的錯誤,原因有三。
一者,久不開悟。
二者,急於立下言教。
三者,缺乏體證下,堆砌文字,強作解人。
就跟同修們在此版面交流的現況類似。
他一直繞圈圈,自己缺乏體證之處,
就引用測度古德論述,再依古德言說,
繼續推論測度,繼續繞圈圈,
最後繞到沒路之處,大概就是它啦。
釋印順在上文中先這麼說: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賞識他的圓融,卻不大注意佛經的完整意義。
忽略了這是闡明「五蘊皆空」,而歸宗於「諸法空相」及「空中無色」的 。
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修證問題。如專在即色即空的理論上兜圈子,就會不自覺的橫跨了一步。』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法的修證問題。
「空」所代表的,是甚深的體驗內容,這不是文字語言的理論領域!
佛法有什麼可說呢!然而,佛有善巧方便,就眾生現實身心,開示誘導,
使人類揭開現實的誑假相─「色」(代表現實身心),而直入於自證的境地─「空」。
在這方法論的立場上,「色」為什麼是虛妄,是假相,是空?
為什麼這樣的觀照,能趣向契入「真如」、「空相」,就都是可以論說的了。
這譬如「陽明山」自身,本無所謂東西南北,而從 我們自己的立場來看,
通過世俗共認的名相假立,就有東西南北可說。
而且(雖然是假立的)可憑此東西南北的方向,前進而到達目的。
修證的方法問題,成為理論問題。
解與行相應,從可說可分別,而能導向離言無分別,
是佛法的大方便,這不是侈談不立文字者所知的。』
顯然,他這是首先標榜此文所述,乃是根據自己在修證上的實際體悟,
而非於『理論上兜圈子』。換言之,他這是婉轉表明自己已然見性了。
但因『自證的境地─「空」,不是文字語言的理論領域』,
故他以如『佛所有的善巧方便,就眾生現實身心,開示誘導』,
俾使『解與行相應,從可說可分別,而能導向離言無分別』。
換言之,釋印順認為,閱聽者仍須在『理論上兜圈子』,
始能契入『離言無分別、自證的境地─「空」』。
『這不是侈談不立文字者所知的』,
這是在說不立文字的禪宗,尚不如他了。
殊不知,這正是釋印順自己『離體說法』之明證。
他將方法(事、相)與目的(理、性)看作兩箇,則性相互斥,理事非一。
若如此者,云何藉事以悟理,離相以會性?而達於性相如如,理事不二之究竟?
接著,釋印順更詳述之:
『二宗的論諍焦點,還在依他起性──因緣生法 的可空不可空。
中觀者以為:因緣生法是有的,但這是如幻如化的有,是有錯亂性的,是似有而現為「實有」的。
舉例(「以易解空喻難解空」)說:如「陽燄」的遠望如水,並非妄執。
而是在因緣關係中,確有水相顯現的;這水相,不能說不是空的。
一切因緣生法,如色等五蘊,現為實有「自性相」,並非妄執,而是引起妄執的,所以稱為「虛誑」。
這樣的有,不能說不是空的。但說空,並非說什麼都沒有,而只是沒有「自性」,是不礙有相顯現的。
這樣,就成立了「即有即空」的理論(為中國玄學化的佛教所應用)。』
此段文中,釋印順認為,『「陽燄」之相,遠望如水,並非妄執。
若了此相雖有,但無「自性」,即不引起妄執。這就是中觀「即有即空」的理論。』
如其所說,這樣就是『修證上的實際體悟』?就是自證『真如』?
說『了知此相雖有,但無「自性」,即不引起妄執』,此說『非於理論上兜圈子』?
殊不知,見有相,即起執。見有『陽燄』,雖知非水,已執『陽燄』。
了於『陽燄無自性』者,不應『見有陽燄之相』,始名『不起妄執』。
不見有一法,始名照見「五蘊皆空」、見「諸法空相」,始名明心見性,自證「真如」。
據此以觀,釋印順既未見性,兼又錯解『中觀「即有即空」的理論』,
則其後對唯識「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觀點的評論,以及最後比較兩家的結語云:
『唯識者對於性相,空有(如色與空),長處在分別精嚴;
而空有無礙的正觀,不能不讓中觀者一著』,已屬無稽,不值一論。
一位著作等身的佛門長老,之所以未能見性,除了忙於著述,耽擱了實修功夫以外,還能有其他理由嗎?
/周老師
請你正確的解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看看!
/觀嚴 (印順門人代表)
楞嚴經云:『性中相知,用中相背。』
您不妨閉目回想,適來一句生、一句滅的文字,此刻何在?
/周老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七》
眼處 本性空,
耳鼻舌身意處 本性空;
《入楞伽經卷第七》
餘七識者 心意意識等 念念不住 是生滅法。
七識 由彼虛妄因生 不能如實分別諸法。
八識論師【六識分別】【七識執著】已成佛門笑話
你還是信八識論師 認為【六識能起分別】?
/sam
sam同修的意思是,
《大般若經》、《入楞伽經》已載明,在學人錯誤的修行觀下,
六根色身,及第六意識、七識、八識等,才被誤以為是實有的。
一旦以為識是實有的,就不可能擺脫妄想妄相。
因為識念心,乃是妄心,所見唯有妄相而已。
這個道理,等同學十二因緣法時,若見有因有緣,即掉入六道輪迴中。
周某認為,歷來的論師們,即使出發點非惡,但若自己尚未見性,
不免在他個人長篇累牘的著作中,論述失焦,忘失上述佛法主旨。
故,論師著述,越短越好,行文時,要處處依止法身實相,
且必定要以一相而無相的法身實相,作為最終結論。
期使讀者保持一念清淨,不存妄想。
這樣,初學佛者,才不致因閱讀各種論書,而誤入歧途。
/周老師
印順導師,恪盡比丘研究經典的義務,能親力閱藏、釐清各部教典、論典,並加以整理闡述。
這份貢獻,在近代漢傳教界,足堪表率。 或許可以不認同印順導師的觀點,
也可以據理提出對該觀點的批判,甚至可以提升至止觀來加以印證。
但是,在沒有堅實的律法基礎之前,妄自批判印順導師、又舉不出明確的教證。
這樣指責印順導師,是不負責任的態度,也非智者讚許之道。
無理的批判者,應自知進退,才是身為弟子之道。
炒米最好嗤 (南傳學人代表)
是嗎?是你選擇不去看那些批判「印順人間佛教」的論述,
還是沒有「明確的教證」?你錯解佛經在先,誹謗大乘在後,
現在又「不負責任的」聲援印順,難道是「智者讚許之道」?
你自己正是那「無理的批判者,應自知進退」。
在你留下那許許多多的妄談邪說之後,你及你所代表的僧團,
該如何免於業報災難,才是你該關心的吧?!
印順未見性,其著作內容,無不是「離體說法」,無不是著相而說。
入佛門,不以見性為首要目標,卻去搞著作等身,豈不是附佛外道?
/周老師
周 朋友,星洲對於恪盡義務的比丘,秉持最高的敬意。
不因該比丘的論述是否能滿足每個人。
星洲大約看過一般批判印順導師的言論,
有些不盡客觀、有些則應擱置、有些則可摒棄不理。
周朋友,能否能舉出那一段文字的批判,是言之成理的呢?
星洲想聽聽是哪些論述,讓朋友能批判一位比丘?
星洲認為,維護比丘的名譽,是佛教弟子的應盡之道。
道聽塗說而攀比批鬥,才是應該自我檢討。
周朋友,難道忘了當時皈依僧時的虔敬之心?
為何今日,不曾掌握導師的思路理念,
僅憑一些網路文章就驟下斷言 印順導師為附佛外道 ?
星洲維護印順導師聲譽,自是智者所稱許。
炒米最好嗤 (南傳學人代表)
如你者流,佛說四聖諦,你猶錯解之,佛說四念處,你亦錯解之,
佛說自證聖智,你仍錯解之,佛法於你而言,已不啻一鍋糊塗粥。
如你者流,妄自以佛法正統自居,卻錯解小乘經典,上人法戒在先,
任意詆毀楞嚴,般若,楞伽,維摩詰等大乘經典在後,興之所至,
竟又與人論及參禪之道,殊不知,大乘乃禪門根基也。
如你者流,贊同釋印順觀點,又有何奇怪之處?
《大乘入楞伽經卷第三》
『復次,大慧。有二種自性相,何者為二?
謂執著言說自性相,執著諸法自性相。
執著言說自性相者,以無始戲論執著言說習氣故起。
執著諸法自性相著,以不覺自心所現故起。』
釋印順之流,即屬於前者,炒米最好嗤之流,則屬於後者。
即使未見性,也不搞著作等身,何以故?避免所作疑誤他人。
學佛者,若是閱讀釋印順之著述,如同進入迷宮,有害無益。
未見性者說法,緊隨經文,亦步亦趨,即非「離體說法」,如淨空法師、圓瑛法師等。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