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296經》就是佛在四《阿含》中多次宣說「即緣生而離緣生」要義之總結,也就是佛陀主張「即緣生而離緣生」最明確的經證。「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這說的就是大乘般若,空有不二,法法不二。
《雜阿含29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識……。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略釋如下:
一〉「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所謂十二因緣法,即闡釋眾生識中妄執因緣諸法實有,以致十二因緣相續不斷,遂成六道輪迴生死苦海,而眾生自困其中無從岀離的義理與事相也。
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此即大乘涅槃、真如等之般若不二觀也。「此法常住」者,即性相常住、性相不二,謂諸法性相不可得也。「法住」、「法界」者,即法性、空性、真如、實相、涅槃、法本等。「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者,以法性本空故,一切法如如,一切法不二,故名真如。「審諦真實不顛倒」,不可迷真住妄,謬執實有二法,滋生二見也。
三〉「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此係大乘禪宗不二觀行也。「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者,即老老實實地,於無明凡夫位上,隨緣起觀諸法生滅也。蓋謂從生至死,從早到晚,行住坐臥,一切事用,恰如「無明、行、識......」等,一一名相,流注不斷,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假名緣生法,而實無有生也。所以《首楞嚴經》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馬祖道一大師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四〉「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不求後際,......內不猶豫,.....於此沒當何之?」
此處續作觀行,謂若返照,應知諸法生滅,無非識隨緣變,過去來今,俱無實事也。「不求前際,不求後際,內不猶豫」,亦即《金剛經》所說:「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五〉「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
謂隨識妄見諸因緣法、緣生法實有的當下,即便繫縛於煩惱妄想中也。此地四種凡俗見,即《金剛經》所說:「我、人、眾生、壽者見。」
六〉「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如今即識而離識,即緣生而離緣生,便是善入大乘地上菩薩無生法忍義也。所以者何?於前面〈三〉「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句中,若不起妄,〈如次草兄說,不搞連連看〉,不緣於此,即不生彼,如是十二緣生法,尚無有一法可得,況乎十二耶?如是名為「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也。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