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21 上午 06:28:57
《楞嚴經卷一》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如來知彼婬術所加,齋畢旋歸。王及大臣長者居士,俱來隨佛,願聞法要。
於時世尊頂放百寶無畏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
敕文殊師利將咒往護,惡咒消滅,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
======
周朋友,以及諸友,
如果 佛陀、以及菩薩們,甚麼都不做.....
請問 : 阿難尊者,會與摩登伽女苟且而毀壞清淨具足戒嗎?
答案,只有:會,不會。
諸友,何不仔細思維一下原因?
這是功德一件。
1.【咒術】可能可以困住四雙八輩聖者的自由、或傷害聖者身體,
但是,不能令聖者們在【心智】上有所動搖,不可能用【咒術】來支使聖者們,
去殺生、去不予取、去行不淨行、去講大妄語、以及去使用迷醉物品。
更不可能支使聖者們犯下【波羅夷】罪,而被逐出僧團,否則就不堪稱為【不壞淨】。
星洲目前在經典中,尚未發現這種案例。
最多是天王波旬擾亂一下而已,但從未得逞。
2.真的有三毒,您如何修?
依慈心解脫的起手步驟,就能迅速以無嗔來鎮伏嗔,並同時減弱貪、癡強度。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1.佛法深奧 推論是無法解惑
大乘經文 那麼多三昧 也是遙不可及
所以我不想在這無法體驗的名相有所結論
還是謝謝您提供看法
2.真的有就是實有的意思
三毒實有的話 無人能改變他的
/次草 ·
杭州永明寺道潛禪師河中府人也。姓武氏。初詣臨川謁淨慧禪師。一見異之便容入室。
一日淨慧問曰。子於參請外看什麼經。
師曰。看華嚴經。
淨慧曰。總別同異成壞六相。是何門攝屬。
師對曰。文在十地品中。據理則世出世間一切法皆具六相。
曰空還具六相也無。師懵然無對。
淨慧曰。子却問吾。
師乃問曰。空還具六相也無。
淨慧曰空。師於是開悟踊躍禮謝。
淨慧曰。子作麼生會。
師曰空。淨慧然之。
異日因四眾士女入院。
淨慧問師曰。律中道。隔壁聞釵釧聲即名破戒。見覩金銀合雜朱紫駢闐。是破戒不是破戒。
師曰。好箇入路。
淨慧曰。子向後有五百毳徒。而為王侯所重在。
/次草
既然成就四不壞淨者,還須持戒、守戒;
憑甚麼說,初果須陀洹,決定不犯淫戒?
漏盡阿羅漢,或七地阿惟越致菩薩,才至不退轉位。不是嗎?
/周老師
【佛陀有說,成就四不壞淨者,決定不犯淫戒嗎?】
沒有說的這麼直白,但說的更睿智、更廣泛。
答案就在星洲的舉證中。
朋友沒有去看一眼嗎?
經文字數太多,多有省略,現在,再一次節錄如下:
對僧團具備不壞淨,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依善而行】者,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正直而行】者,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真理而行】者,
世尊的弟子僧團是【如法而行】者,
此弟子僧團即是【四雙之人、八輩之士】。
具備聖者所愛戒: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
自由的、智者所稱讚的、不取著的、導向定的。
【注意】
佛陀的弟子僧團,四雙八輩者,是 :
依善而行、正直而行、依真理而行、如法而行。
這樣的如法的、善、正值、真理、可敬的 四雙八輩 沙門,
會跟俗家婦女苟且不淨嗎? 不會。
同樣的,阿難身為【四雙八輩之入流聖者】,也不會與俗家婦女亂搞。
就算被咒術所困,也不會喪失正知、正見、正念、正定等正道支,而溺於不淨。
因為,入流聖者,是具備八支聖道者。(SN.55.5)
小結 :
【入流聖比丘】者, 會謹守 世尊所頒制的戒,
不會觸犯【四波羅夷罪】而被逐出僧團,
不會勾搭俗家婦女、更不用說行不淨,絕對【梵行不淫】。
也不會殺人、也不會幹下不予取的醜事、更不會犯下上人法戒。
若身為【居士】的入流者,他不會觸犯五戒,只滿足於合法妻子,【不犯邪淫】。
朋友,有任何經證、律證,證明入流聖者比丘、或聖尼,因為行淫而被舉罪的案例嗎?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佛法經文,一切眾生,一體適用,乃名平等法。
再者,佛法離心意識,不應揣摩想像。
亦不可隨人偏好,任意延伸解釋。
/周老師
星洲釐清一次。
入流聖者,若為【居士】 : 是【不邪淫】 ,而非不淫。
入流聖者,若為【沙門】 ,則是【不淫】 。
朋友,請集中精神,不要跳躍閱讀、也不要散開主要議題,
重新再度引證 :
具備【聖者所愛戒】: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
自由的、智者所稱讚的、不取著的、導向定的。
這句經文,還不夠明白嗎?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請問,成就四不壞淨者,還須持戒、守戒嗎?
佛陀有說,成就四不壞信、四證淨者,決定不犯淫戒嗎?
佛經經文,若有此說,請您舉出,以昭公信。
這就如同佛經經文明講滅盡定,南傳教系卻硬是將它看成四禪八定一樣。
世尊當年不也曾經走上歧路後再回頭嗎?
犯錯改過就好,並不丟臉,沒有人不犯錯的。
不犯錯的人,只會人云亦云,永遠不了甚麼才是對的。
/周老師
哇,周朋友,只是一席研討,
朋友卻變成 ...認為初果聖比丘、聖比丘尼,會行男女不淨?
星洲很抱歉,沒有想到嚴謹地引述經證,
卻造成朋友走向極端的偏見。
解說就到此,告一段落。
最後,星洲依然堅持 :
已證初果的聖比丘 (聖比丘尼),
是絕對不會觸犯男女行淫的波羅夷重罪。
因此,星洲不會對這個見解,感到疑惑、
也不會因此而感到抱歉。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既然承認小乘四果具備【聖者所愛戒】,
就不應說,初果須陀洹,決定不犯淫戒。
何況更據此邪見,污衊《大佛頂首楞嚴經》,非佛所說。
/周老師
《佛說摩鄧女經》
母語阿難。我女欲為卿作妻。
阿難言。我持戒不畜妻。
復言。我女不得卿為夫者便自殺。
阿難言。我師佛。不得與女人共交通。
母入語女。阿難不肯為汝作夫。言其有經道者不得畜婦。
女對母啼言。母道所在。
母言。天下道無有能過佛道及阿羅漢道。
【母閉門以蠱道縛阿難】。
至晡時。母為女布席臥處。女大喜自莊飾。
阿難不肯前就臥處。母令中庭地出火。
前牽阿難衣語阿難言。汝不為我女作夫。我擲汝火中。
阿難自鄙為佛作沙門。今日反在是中不能得出。
佛即持神心知阿難。阿難還至佛所。
佛說摩鄧女經的內容很樸實,
卻被外道異學拿去加油添醋,
變成摩登伽女以咒術迷姦阿難,
而佛陀與文殊菩薩聯手用咒語救出阿難的鬧劇。
/橙 (南傳學人代表)
佛說摩鄧女經的內容很樸實,卻被外道異學拿去加油添醋,
變成摩登伽女以咒術迷姦阿難,而佛陀與文殊菩薩聯手用咒語
救出阿難的鬧劇。
======
重要的是外道異學您知多少,
或是不想去了解他們。
但都是心,如果不能遍知外道異學,
其實都代表,對自己也無法了解。
奇怪的是禪宗祖師沒人出來糾正外道異學,
很可能禪宗本身就集體被催眠,
我也正在研究有什麼咒能使這麼多人迷上悟道的遊戲,
但願有人能出世解惑,以快人心。
/次草
昨日已按維基百科所錄,舉出下列二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佛說摩鄧女經》,
三國吳天竺竺律炎共支謙譯《摩登伽經》。
而摩鄧女略誘阿難者,確有其事。
這也就證實了《楞嚴經》所述,有憑有據。
現前「橙」來聲援「最好吃」,同樣也引述《佛說摩鄧女經》,
揆諸【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及【母閉門以蠱道縛阿難,母為女布席臥處】,二句譯文,事理並不相悖。
更請別忘了!這兩部都是佛經,不是八卦雜誌。
在阿難遭難的細節上琢磨,還算是個修行人嗎?
要聲援「最好吃」者,請代答,
初果須陀洹,既須持戒、守戒,
憑甚麼說,初果須陀洹,決定不犯淫戒?
漏盡阿羅漢,或七地無生忍,才至不退轉位,不是嗎?
/周老師
周朋友堅信 "證初果的聖比丘",也會行淫。
星洲尊重朋友的信念。
相信大家也會尊重朋友的堅持,
朋友大可放下對他人的追問。
因為,持續的追問,在現階段,並不會帶來甚麼利益。
有問題,可以直接追問星洲,無須牽扯他人。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依照論義的規矩,南傳學人「最好吃」早已失格。現在竟又誣指:
【周朋友堅信 "證初果的聖比丘也會行淫”。星洲尊重朋友的信念】云云。
眾目睽睽之下,「最好吃」一再如此偷鷄摸狗。
請問,南傳一向都是這樣論義的嗎?
/周老師
周朋友現在是認為 “已證初果的聖比丘是決不會行淫”囉?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漏盡阿羅漢,或七地無生忍,才至不退轉位。不是嗎?是的!
/Tsung
本人認為,不必然會,也不必然不會。所以,初果須陀洹仍應持戒!
不但須陀洹應持戒,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皆應持戒!
直到漏盡阿羅漢、超出三界生死,始無戒可持,無戒可犯。
請問「最好吃」,您知道如何持戒嗎?您自己持過戒嗎?
/周老師
這個問題,先釐清為宜 :
請問周朋友,現在是認為
"已證初果的聖比丘" 是決不會破波羅夷,而行淫的囉?
釐清上述疑問題之後,
朋友若要談持戒,
星洲也願意與朋友研習戒法。
從五戒、八戒、九戒、乃至十戒,皆可。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初果須陀洹,不必然會破戒,也不必然不會破戒,所以仍應持戒。
提醒您,四禪八定,都不是持戒喔!
/周老師
問題 : 請問周朋友,現在是認為 :
“已證初果的聖比丘是決不會行淫”的囉?
還是....朋友已經對此問題失去興趣? 而想改議戒律問題 ?
若是如此,也可以。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初果須陀洹,不必然會破戒,也不必然不會破戒,所以仍應持戒。
這是本人第3次答覆,看清楚了沒?
/周老師
周朋友, 很清楚。
但是,這個問題,朋友尚未釐清,
"已證初果的聖比丘" 是決不會破波羅夷,而行淫的囉?
當朋友釐清之後,
自己就會慢慢認識初果聖者的特質,答案慢慢會浮現。
先給答案之後,才有討論的利益。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您真的是頭腦不清楚,請自行釐清您我二人問答的起訖吧。
真的弄不清,再來問我。
/周老師
周朋友願不願意回答這個問題,
決定權在於你,星洲並不會勉強朋友。
問題 : "已證初果的聖比丘" 是決不會破波羅夷,而行淫的囉?
這個問題,並沒有脫離你我之間的討論範圍,
這也是朋友一直糾結之處,不是嗎?
若有心釐清,就從....誠懇地、肯定地,先回覆這個問題吧。
答案若是YES。討論就容易得多。
答案若是NO。那麼,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就仍然又回到入流者的定義,再論戒法。
能理解嗎?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初果須陀洹,不必然會破戒,也不必然不會破戒,所以仍應持戒。
當然包括淫戒,看清楚了沒?這是第4次答覆。
/周老師
周朋友,星洲已經問了4次了,
朋友是在閃避星洲的問題嗎 ?
星洲已經同意,當朋友給了肯定的答案之後,
星洲會予以討論。
朋友是不願意給出答案嗎?
另外,若真要論戒法,
朋友是否具備了戒的基本認知了呢?
比如 : 戒的相、味、現狀、近因,這類的基礎。
居士五戒、八戒、九戒、乃至十戒。
以及,對於沙門諸戒,波羅夷、僧殘、舍墮、
波逸提、提舍尼、眾學法、滅諍等法的基本認識。
建議朋友不妨先認識這些戒的性質、語意等,
要討論的話,才會輕鬆方便。
否則,朋友會很辛苦、也很危險。
因為 : 這些是聖戒。
不是朋友碰過的領域。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覆「最好吃」
兩天前,您就是這樣問:
「【如果】 佛陀、以及菩薩們,甚麼都不做..... ,
阿難尊者會與摩登伽女苟且而毀壞清淨具足戒嗎? 」
當時,本人是這樣回答:
『說會,說不會,二者皆不能稱為答案。
因為前提是假設性的【如果】,並非事實。
換言之,說會,說不會,二者皆與事實無涉。
既然無關事實,您為何要問,會或不會呢?
因為會或不會,與阿難無關,卻與您的妄想有關。 』
您的妄想,無非就是【四禪八定】、【止行者之路】、【證阿羅漢果】。
您卻不知,【四禪八定】是婆羅門外道老路,所證的是【有漏阿羅漢】。
大迦葉、阿那律等人所證的,則是【漏盡阿羅漢】,等同大乘法身大士。
有漏阿羅漢,就是《楞嚴經》上講的: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
【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弄不好,就成了【外道】, 甚至【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即使證成【聲聞緣覺】,仍然【猶如煮沙,欲成嘉饌】,
縱經塵劫,終不能成無上菩提。
換言之,這是條死胡同,出不了輪迴的。
時不時的,您還高調暢談【四禪八定】、【止行者之路】等。
末了更指稱這是【佛法】,則您就成了謗佛破法人,其後果就不只是輪迴了。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爾時阿難,因乞食次,經歷婬室,遭大幻術。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入婬席。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
如上經文明說【將毀戒體】,《楞嚴經》顯然並未指稱阿難破戒。
那麼,這3天來,「最好吃」所不斷執拗的,
無非是南傳一貫對《楞嚴經》的惡劣情緒罷了。
3天前,我問您「最好吃」:
「楞嚴說法,條理嚴謹,入理精闢,敘事廣袤。即使在諸經之中,也堪稱佼佼者。
有此說理能力的人,大可具名出輯,此等精義,足登論藏,又何須假冒佛經之名?
有此說法能力的人,必然也是大善知識,足堪古今之榜樣,又豈能行此齷齪之事?」
現在,您可以答覆了嗎?
/周老師
周朋友,星洲的看法很直接 : 【婬躬撫摩、將毀戒體】。
在這情境當下,阿難尊者尚未犯戒。
但,若非文殊即時提咒往救,阿難尊者 "就會" 破波羅夷戒,
阿難尊者,將可能會在羯磨之後,被驅逐出僧團。
而星洲認為,對一位已證入流的聖比丘而言,
有沒有文殊救助,都不會有 "將毀戒體" 的危機。
那是不可能的事。這個立場,至今不曾改變。
周朋友,這樣的說明,清晰嗎?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請問「最好吃」,您知道甚麼是破戒、持戒嗎?
《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善知識,
外道、魔王、妓女、屠夫等等都有。您知道嗎?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佛言:善哉阿難。
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
【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汝今欲研無上菩提真發明性,應當直心詶我所問。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終始地位,中間永無諸委曲相。
======
唯一真戒,就是離諸妄想。
您「最好吃」,果然不知。
學戒,您學的是著相戒。
說定,您學的是外道定。
戒、定既無,更不談慧。
您還在此地終日誇誇其談,談個甚麼?
還妄想詆毀《大佛頂首楞嚴經》?您是跳火坑,自斷活路。
/周老師
星朋友
可以説明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與四果關係嗎?
/次草
次朋友,簡單來說 : 前三聖道斷欲界煩惱,第四聖道永斷貪嗔癡。
先陳列十結 :
五下分結 : 身見、戒禁取、疑惑、欲貪、瞋恚,這是欲界範圍。
五上分結: 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慢、掉舉、無明。
入流聖道,只斷除五下分結的身見、戒禁取和疑惑。
一來,第二聖道,
除斷除上面三種煩惱之外,再加上能薄弱貪、瞋、癡。
不來,第三聖道,則能斷除五上分結剩下的欲貪和瞋恚;
所以,入流聖道~ 不來聖道,所斷的,都是五下分結。
最後,一直要到漏盡阿羅漢,第四聖道,
才能完全斷除五上分結,色界的貪、無色界的貪、掉舉、慢和無明 (痴)。
這是四聖道,與斷除十結的關係。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謝謝回答
請問從您的回答能看的出來
初果已斷淫欲了嗎?
/次草
次朋友,看不出來。
而且初果者,也尚未斷除淫欲。
若身為居士,斷除的是邪淫。
若身為沙門,則為梵行不淫。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南泉普願禪師》
上堂:「然燈佛道了也。若心相所思,出生諸法,虛假不實。何以故?
心尚無有,云何出生諸法?猶如形影,分別虛空。
如人取聲,安置篋中。亦如吹網,欲令氣滿。
故老宿云: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且教你兄弟行履。
據說【十地菩薩住首楞嚴三昧】,得諸佛秘密法藏,
自然得一切禪定解脫神通妙用。
至一切世界,普現色身,或示現成等正覺,轉大法輪,
入涅槃,使無量入毛孔。
演一句經無量劫,其義不盡,教化無量億千眾生得無生法忍。
【尚喚作所知愚,極微細所知愚,與道全乖】。大難,大難!珍重!」
【十地菩薩】,【尚喚作所知愚】,爲甚麼?仍會起心動念故。
雖然起心動念,人家畢竟是十地等覺菩薩,而咱們是凡夫。
所以,周某前面說,「唯一真戒,就是離諸妄想」者,
起心動念,就是犯戒,不論有無口說身行。
所以,初果須陀洹,守的是意戒。若論身戒,就太小看須陀洹了。
同理,須陀洹犯戒與否,自己心知肚明,何勞旁人多言?
咱們還是關心自己的好。
【十地等覺菩薩,尚喚作所知愚】,
咱們修行路上,還能存【有所得】心嗎?
那不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如此而已嗎?
/周老師
不知假說 還有 '有無之想'
其實都在佛門外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五》
愚夫異生 愚癡顛倒 於無相法 虛妄分別 起有法想
/無心是道
奉勸諸位同修,從根本修,老實讀經,戒定慧三,一次俱足。
三年五載,堅持下去,戒定慧三,忽然一念俱足,便已到家。
眼睜睜地,看著生死妄想在自己面前滅去,那才叫做大自在。
《首山省念禪師》
汝州首山省念禪師,【常密誦法華經】,眾目為念法華也。
晚於風穴會中充知客,一日侍立次。
穴乃垂涕告之曰:「不幸臨濟之道,至吾將墜于地矣。」
師曰:「觀此一眾,豈無人邪?」
穴曰:「聰敏者多,見性者少。」
師曰:「如某者如何?」
穴曰:「吾雖望子之久,猶恐耽著此經,不能放下。」
師曰:「此亦可事,願聞其要。」
穴遂上堂,舉世尊以青蓮目顧視大眾,乃曰:「正當恁麼時,
且道說箇甚麼?若道不說而說,又是埋沒先聖。且道說箇甚麼?」
師乃拂袖下去。穴擲下拄杖,歸方丈。
侍者隨後請益,曰:「念法華因甚不祇對和尚?」
穴曰:「念法華會也。」
===
讀經既久,跨越禪宗門檻,也只易如反掌。
/周老師
華嚴經 對某些人 似乎也是假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 (80華嚴) 》
法界中。
無有法 名 向聲聞乘、向獨覺乘。
無有法 名 向菩薩乘、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有法 名 向凡夫界。
無有法 名 向染、向淨 向生死、向涅槃。
何以故。
諸法 無二、無不二故。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六 (40華嚴) 》
善男子。
一切凡愚 迷佛方便 【執有三乘】
不了三界 【由心所起】
不知三世 一切佛法 自心現量。
見外五塵 執為實有。
猶如牛羊 不能覺知。
生死輪中 無由出離。
《妙法蓮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
若 比丘 比丘尼 優婆塞 優婆夷。
求 聲聞者。
求 辟支佛者。
求 菩薩道者。
無得惱之 令其疑悔。
語其人言:
汝等 去道甚遠。終不能得 一切種智。
所以者何。
汝是 放逸之人 於道懈怠故。
又亦不應 戲論諸法 有所諍競。
/sam
佛法修學已,回頭看世間,不見有一法,再回看佛法,亦不見一法。
二邊盡去,始得安居。這是佛法正修行路,唯一所見。
爲人說法,也只說此一見地,更無其他。
============
《大隨法真禪師》
益州大隨法真禪師,初見藥山、道吾、雲巖、洞山、次至嶺外大溈會下,
數載食不至充,臥不求暖,清苦鍊行,操履不群,溈深器之。
一日問曰:「闍黎在老僧此間,不曾問一轉話?」
師曰:「教某甲向甚麼處下口?」
溈曰:「何不道如何是佛?」師便作手勢掩溈口。
溈歎曰:「子真得其髓。」從此名傳四海。
《大隨法真禪師》
上堂:「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染淨二緣,而有差別。
故諸聖悟之,一向淨用,而成覺道。凡夫迷之,一向染用,沒溺輪回。
其體不二,故般若云: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
僧問:「劫火洞然,大千俱壞,未審這箇壞不壞?」
師曰:「壞。」
曰:「恁麼則隨他去也?」
師曰:「隨他去。」僧不肯。後到投子,舉前話。
子遂裝香遙禮曰:「西川古佛出世。」
謂其僧曰:「汝速回去懺悔。」
僧回,大隨師已歿。僧再至投子,子亦遷化。
覆「最好吃」
您的困擾屬性,是外道的。請仔細思量下列問題。
一個初初接觸佛法者,看見佛經中有種種神通敘述,
於是質問您親身驗證過否?若否,您為何信受佛法?
您又將如何勸服這名教外人士信受帶有神通的佛法?
/周老師
周朋友,
1. 星洲在教法上的困擾,朋友並不知情,請勿隨意斷定。
2. 星洲根本沒有甚麼能力、也沒有甚麼意願,去教導他人相信佛法。
就像周朋友,星洲也不會想要教導朋友相信佛法、或學習佛法。
寫了一堆又一堆,只是提供朋友們省察的資料、因緣。
以及,提供一些避險之道。
信與不信,學與不學,避與不避險;
那都是個人的業果因緣,與選擇。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對於教外人士的著相質疑,
若無法提出一種完整的離相說法,
則吾人自己其實也並未真的信受佛法。
這就是所謂的外道,但其並不自知是心外求法的外道。
同時,這也就是佛法的核心義理,無可反對,請慎思之。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佛告阿難,汝我同氣,情均天倫。
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
阿難白佛,我見如來三十二相,勝妙殊絕,形體映徹猶如琉璃。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愛所生。何以故?
欲氣麤濁,腥臊交遘,膿血雜亂,不能發生勝淨妙明紫金光聚。
是以渴仰,從佛剃落。
================
阿難因地發心學佛,就是著相求菩提。
故,他也是心外求佛的外道。
任何「教法上的困擾」,或任何世法的困擾,
無不是因著相而有。不是嗎?
/周老師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三 聖行品之下》
「善男子!我觀諸行悉皆無常。云何知耶?以因緣故。
若有諸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
善男子!佛性無生、無滅,無去、無來,非過去、非未來、非現在,
非因所作、非無因作,非作、非作者,非相、非無相,非有名、非無名,
非名、非色,非長、非短,非陰界入之所攝持,是故名常。
善男子!佛性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法,法即是常。
善男子!常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僧,僧即是常。
以是義故,從因生法不名為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因生。
善男子!是諸外道不見佛性、如來及法,是故外道所可言說悉是妄語,無有真諦。
諸凡夫人先見瓶、衣、車乘、舍宅、城郭、河水、山林、
男、女、象、馬、牛、羊,後見相似便言是常。當知其實非是常也。
======
論佛法要知道自己的立足點,起心動念就是外道。
外道不是一種標籤,而是心的狀態。
有人我相即是外道,多説無益。
/次草
佛說法,用的是活語,不是死語。
因為心性不是物,無有相貌,更無定相定貌。
所以,後來結集時,乃至譯經時,也都必須保持這【活性】。
所以,後人讀經學法時,誤解必不可免,疑謗之說常有。
《金剛經》的文字淺白,理卻甚深,甚至不亞於《楞嚴經》。
是故,讀《金剛經》者眾,悟《金剛經》者寡。
《楞嚴經》的結構巨大,懂它幾句,更不敢說,就懂了《首楞嚴》。
故,咱們要避免犯下疑謗之禍,應先從經文短小者,考驗自己。
譬如先從《雜阿含經》中,篇幅極短,結構極簡者入手。
所謂一經通,一切經通。一經不通,一切經不通。禪宗公案亦然。
修學之路,首應責己。而不應遽爾斷言,經文有誤。庶幾免禍矣。
/周老師
《聖嚴法師》
見惑,是指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五種,即五利使。
思惑,就是貪、瞋、癡、慢、疑五種,即五鈍使。
凡是與煩惱心相應的情緒、執著、衝動或掙扎,都稱為思惑。
相信大家都有一種經驗,明明知道那是不對的,是無常、無我的,
但是就沒有辦法不貪、不恨、不討厭、不懷疑,也不能不嫉妒。
【思惑必須要經過修行才能漸漸淡薄,首先要從持戒、修定開始】,
否則不容易斷。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ext/10-11/154.php
======
覆「最好吃」
所以說,初果須陀洹之淫戒,意戒破,身戒不破。
所以說,您根本未曾持戒、修定,只是一昧的在名相中打滾。
您又問,下面列舉227條戒,其中,有哪一條是沒有【戒相】 的?
波羅夷4條、僧殘13條、不定2條、舍心墮30條、波逸提92條、
提尼舍4條、眾學75條、再加上滅諍7法,總計227條。
周某反問,著相持戒,執於有無二邊,豈不違犯【根本戒】?
《雜阿含 262 闡陀經》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
再說,上述227條戒,豈非出自佛陀一心?
如今,《首楞嚴一乘了義大經》,又豈非要我等體悟佛陀本心?
而您卻執吝諸相,糾纏不清,不肯罷休。
於鹿野苑,佛說四聖諦,阿若憍陳如等五比丘,於一聞言下,證漏盡阿羅漢。
請問,佛陀尚且未曾說諸戒行,今憍陳如等,憑何悟道?
難不成,您還要誹謗《轉法輪經》?詆毀《四聖諦法》?
殊不知,乃有以小乘心,修大乘法者,亦有以大乘心,學小乘法者。
諸法出自佛陀一心,本無大小之分,只因學人心量而有大小之說也。
227條戒之於學佛人,相當於六法全書之於正常人。
法條、戒律的根基是甚麼?是理性、理智,是禮教的基本涵養。
世間法中,一個理智的人,即使不看六法全書,也可以一生不觸犯法律。
佛法東傳,在古中國遍地開花結果,就是這個原因。
每一部佛經,皆以善男子善女人為當機者,也是這個原因。
般若,就是理性,就是智慧。般若,就是佛性。
所以說,全理即心,全心即理。學佛人,應當首先悟明本心、真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一》
佛言;善哉阿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
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十》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
乘悟併銷者,但了本心,則諸妄想自去。如慧日一出,自然冰消。
若要明本心,則如前說,不攀外緣,離諸二想,實無一法者即是。
此之謂根本修也。
譬如不見人我,是非從何起?不見男女,淫意、淫欲從何生?
意淫尚不生,身淫從何起?故知,但明本心,雖不持淫戒,而淫戒不破。
故知,若明根本修,即得根本戒。戒定慧三,一念具足。
六祖大師乃云:
「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
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
故知,《大佛頂首楞嚴經》,就是我等凡夫唯一正修行路。
兩相比較之下,即可明白。南傳教區,或古印度本地,
因其傳統文化中,禮教涵養的缺乏,初期學佛時,其實主要是學禮教。
等到善根、福德具備了,學佛的中後期,即須迴小向大,此理甚明矣。
/周老師
與其說 迴小向大
不如說 不知法無性相 不知佛說第一義 根本沒學完.............
不知勝義 不知無生無死
臨終迷迷糊糊 如何度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究竟苦邊?????
《雜阿含經卷第十(二七二)》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出家之人 卑下活命。剃髮持鉢 家家乞食 如被噤呪。
所以然者。
為求【勝義】故。
為度【生老病死 憂悲惱苦 究竟苦邊】故。
/sam
真相大白。
/周老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六十九》
如是「法性」 無量無邊 為諸煩惱 之所隱覆,隨生死流 沈沒六趣 長夜輪轉
隨有情故 名「有情性」。
《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來 以如來眼。見一切有情 欲瞋癡貪 無明煩惱 乃至 皮膚邊際。
彼欲瞋癡 無明煩惱藏中 有「如來藏性」。以此名為「有性」。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二》
我常說言。
色心諸緣 及心所使
諸所緣法 唯心所現。
汝身 汝心 皆是 妙明真精妙心中 所現物。
云何汝等遺失 本妙圓妙明心寶明妙性。
/sam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
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清淨性中,著一念許,便即退墮。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四》
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
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
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大佛頂首楞嚴經 卷七》
妙性圓明,離諸名相。
================
從根本修,禪宗謂之一超直入。
一念清淨,自然具足河沙功德。
萬緣不攀,離諸名相,妄想不生。
老實讀經,戒定慧三,一念俱足。
過程中,見惑、思惑、塵沙惑、無明惑,自然滅除。
過程中,自然歷經須陀洹等,乃至菩薩十地等次第。
明心見性,禪門謂之本分事。
故知,佛說果位名相,只是權宜虛設。
猶如黃葉,爲止小兒啼罷了。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