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解其義」者「廣解其義」者以《雜阿含經》為主,本題試論【大乘禪法三部曲】,一者【受持讀誦】,二者【現法禪思】,三者【捨離心相】。所言【現法禪思】者,即針對所持誦的關鍵經文,實修大乘禪法觀行功夫。【捨離心相】者,即《解深密經》所說的「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一切如來定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稱大空三昧也。大日經一曰:「正覺之等持,三昧證知心,非從異緣得,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故說為大空,圓滿薩婆若。」同疏六曰:「彼如是境界,一切如來定者。如大般若經說:一切有心者悉有佛性,【此佛性即名首楞嚴定,亦名金剛三昧,亦名般若波羅蜜多】。佛佛道同,更無異路。【若行人初發心時,能如是正觀心佛性者,亦即名入如來定】。」
《解深密經 分別瑜伽品第六》
善男子。如我為諸菩薩所說法假安立。所謂契經應誦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論議。菩薩於此善聽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薩能求奢摩他。彼由獲得身心輕安為所依故。【即於如所善思惟法。內三摩地所行影像。觀察勝解捨離心相】。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鉢舍那。如是菩薩能善毘鉢舍那。
《深密解脫經 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佛言。彌勒。如我為諸菩薩所說差別法相。所謂修多羅。祇夜。和伽羅。那伽他。憂陀那。尼陀那。阿婆陀那。伊帝憂多伽。闍多伽。毘佛略。阿浮陀檀摩。憂婆提舍。彌勒。一切菩薩於如是等修多羅中。應善諦聽。口常善誦。心常善知。智常善觀。慧如實覺。彌勒。諸菩薩等於彼修多羅中善思惟已。於空閑處獨坐觀察。觀察彼心內常隨順。如是觀心如是不斷心。彼菩薩得身樂心樂。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奢摩他法。彼菩薩得身心樂已。依身心樂觀所說法。【如向思惟一切諸法。觀察內心三昧境界像。能信諸法離於思惟】。彌勒。諸菩薩等如是觀彼三昧鏡像。可知彼義覺觀思惟。忍悕見意知覺現前。彌勒。是名我說菩薩修行毘婆舍那。彌勒。諸菩薩等應當如是善知毘婆舍那。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雜阿含6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所以者何?比丘!常當修習方便禪思,內寂其心,如實觀察。
【雜阿含254經》
尊者二十億耳【獨靜禪思】,......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
《雜阿含285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
按:如上所錄,即為【大乘禪法】的修行方式,一者【受持讀誦】,二者【現法禪思】,三者【捨離心相】。且與外道法的修習方式、理論基礎等,完全沒有交集。
渠等外道所教所修的,離於現法的,進進出出、虛偽造作的【四禪定、四空定、滅盡定】等,無異於世間生滅法,其與佛教所教修的,出世間的不生不滅法,斷然無關。
對於禪修、禪法、禪觀、禪定有興趣者,請根據如后所錄《雜阿含經》各品經文,逕行發表您的見解,透過【受持讀誦】,【現法禪思】,看看如何證得【捨離心相】、「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之結論。
/周老師
一、《雜阿含254經》
佛告二十億耳:「我今問汝,隨意答我。二十億耳!汝在俗時,善彈琴不?」答言:「如是,世尊!」
復問:「於意云何?汝彈琴時,若急其絃,得作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若緩其絃,寧發微妙和雅音不?」答言:「不也,世尊!」
復問:「云何?善調琴絃,不緩、不急,然後發妙和雅音不?」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二十億耳:「精進太急,增其掉悔;精進太緩,令人懈怠。是故,汝當平等修習攝受,莫著、莫放逸、莫取相。」時,尊者二十億耳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時,尊者二十億耳,常念世尊說彈琴譬,獨靜禪思,如上所說……乃至漏盡,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二、《雜阿含17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有異比丘從坐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學道,為究竟無上梵行,現法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說:『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於略說法中廣解其義,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汝如是說耶?」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應,宜速斷除;受….想….行….識非我所應,宜速斷除,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世尊!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者非汝所應,宜速斷除,如是,受….想….行….識非汝所應,宜速斷除;斷除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住不放逸;精勤修習,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鬚髮,身著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成阿羅漢,心得解脫】。
三、《雜阿含18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偏袒右肩,為佛作禮,卻住一面,而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作如是說:『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時,彼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若非汝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如來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比丘!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精勤修習,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時,【彼比丘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四、《雜阿含19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色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五、《雜阿含20經》
【深經】亦如是說。
深經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通稱【說諸法實相深理之諸大乘經】。維摩經法供養品曰:「諸佛所說深經。」註曰:「什曰:以實相印封此經,則為深經也。生曰:深經者,佛說實相法。」
[佛光大辭典]
為諸【大乘經典】之通稱。此等經典宣說諸法實相深理,故稱深經。與「深藏」一語同義。維摩經法供養品(大一四‧五五六中):「諸佛所說深經。」〔安樂集卷上〕 p4660
六、《雜阿含21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比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若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七、《雜阿含22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比丘名劫波,來詣佛所,頭面禮足,卻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說,比丘心得善解脫,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脫?」
爾時,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問如來心善解脫,善哉!劫波!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劫波!當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色愛除已,心善解脫。如是,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識愛除已,我說心善解脫。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脫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所以者何?愛欲斷故;【愛欲斷者,如來說名心善解脫】。」
時,劫波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爾時,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心善解脫,成阿羅漢】。
八、【大乘禪】之由來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於是經中若諸有情。已種上品善根。已清淨諸障。已成熟相續。已多修勝解。已能積集上品福德智慧資糧。彼若聽聞如是法已。於我甚深密意言說如實解了。於如是法深生信解。於如是義以無倒慧如實通達。依此通達善修習故。速疾能證【最極究竟】。亦於我所深生淨信。知是如來應正等覺。於一切法現正等覺。
按:所言【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者,此即【大乘禪】之由來也。【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者,如來不以明言直說直示也。何以故?一者,令諸學人自性自悟,不由於他。二者,避免學人以如來之決定說而有所執著,反致遮其自性也。故《金剛經》曰:「如來無有定法可說。」
如來所說【最極究竟】之【法要】,即【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註曰:「禪宗之禪,其名雖取思惟靜慮之義,而【其體為涅槃之妙心】,非謂色界所屬之禪。」又,若依《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則「禪」亦可簡單解作「心態」。「愚夫所行禪」等四種禪,即四種「心態」。
又,《佛藏經》但說【有所得者】,名為外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則明言直說,【聲聞緣覺外道所修】,係【愚夫所行禪】。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二》
有四種禪。云何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如禪,如來禪】。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外道】修行者,觀人無我性,自相、共相、骨鎖、無常、苦、不淨相,計著為首。如是相不異觀,前後轉進,相不除滅,【是名愚夫所行禪】。云何觀察義禪?謂人無我自相共相,外道自他俱無性已,觀法無我,彼地相義漸次增進,是名觀察義禪。云何攀緣如禪?謂妄想二無我,妄想如實處不生妄想,是名攀緣如禪。云何如來禪?謂入如來地,得自覺聖智相三種樂住,成辦眾生不思議事,是名如來禪。
九、所謂【大乘禪法三部曲】,其中「受持讀誦,現法禪思」二項,皆為「止觀俱修」、定慧等持。非如四禪八定那樣,唯定無慧,將止觀、定慧打作兩截來修。再者,《雜阿含經》中,所有證阿羅漢者,全都是於現法中證,沒有一位是於四禪八定中證得的。
故,【大乘禪法三部曲】最終的「捨離心相」,也是於現法現觀中證成的。換言之,大乘所證果地正等正覺,亦不如聲聞二乘於四禪八定中所獲得的身心清淨那般,一旦出定便又斷滅喪失。
《雜阿含經》中,說學人應於「現法禪思」的, 共有54品經之多;說「 不放逸」的,則多達105品經。故,於《雜阿含經》,如來雖「以隱密相說諸法要」,卻也處處提示學人留心。如今學人都不讀經、背逆佛語,反倒妄想於四禪八定等外道禪中見法見性,其可也歟?
《雜阿含464經》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
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十、在所謂的【大乘禪法】「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三部曲中,顯然「現法禪思」居於箇中關鍵。
以上開《雜阿含254經》言,其關鍵句即為「不緩、不急」。那麼,依據「不緩、不急」,如何「捨離心相」呢?
以如上《雜阿含17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為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非汝所應之法,宜速斷除;斷彼法者,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廣解其義」者,即「色非我所應,宜速斷除;受……想……行……識非我所應,宜速斷除,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故,「現法禪思」之關鍵句,便是「略說法要、廣解其義」。若了此意,便得「捨離心相」也。
又以《雜阿含18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為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若非汝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廣解其義」者,即「色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非我,非我所應,亦非餘人所應,是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現法禪思」之關鍵句,則為「略說法要、廣解其義」。若了此意,便為「捨離心相」也。
/周老師
【聲聞緣覺外道】所修,係【愚夫所行禪】。如果這句經文,是成立、且為事實。那麼....1.阿羅漢、辟支佛,祂們還算是聖者嗎?如果是聖者,為什麼漏盡聖者的禪,是愚夫所行 ? 三毒未盡的人,能超越愚夫所行禪嗎?!如果不是聖者,這不是跟佛陀的教導唱反調 ?!2. 漏盡者的九次第定,也算是愚夫所行禪嗎?!3. 佛陀親授聲聞弟子的三三昧,也歸於愚夫所行禪嗎?個人認為以上的問題,是現實生活中許多佛弟子,常常不自覺誤蹈的誤區。尤其是自詡大乘弟子,更需多加注意為宜。平安圓滿
/漫步的犀牛
宣稱大乘經典、大乘法義中【有誤區】,等同【誹謗大乘】。反過來說,宣稱大乘經典、大乘法義中【有誤區】者,正是渠等自己對於佛陀教法的認知【有誤區】,缺乏系統性的了解所致,所謂【見樹不見林】也。坦白說,今日猶以外道心態學佛的大乘人,也絕非少數。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所說,【聲聞緣覺外道所修,係愚夫所行禪】,係針對聲聞種性者的概略性說法。阿羅漢概分為九種,包含無漏與有漏者。無漏、漏盡阿羅漢,即大乘法身菩薩,此等阿羅漢已轉菩薩種性,在《雜阿含經》中,這樣的情形比比皆是。
《解深密經無自性相品第五》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由彼最初為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為聲聞種性。
阿羅漢 [佛光大辭典]
據成唯識論卷三載,【阿羅漢通攝三乘之無學果位】,故為佛之異名,亦即如來十號之一。
另就阿羅漢之種類而論,聲聞四果中之阿羅漢,依其根性利鈍之差別,可分為六種。據雜阿毘曇心論卷五、俱舍論卷二十五等所舉,即:(一)退法阿羅漢,又作退相阿羅漢,指遭遇小惡緣即容易退失所得之果位者。(二)思法阿羅漢,又作死相阿羅漢,指由於憂懼退失果位而思自害者。(三)護法阿羅漢,又作守相阿羅漢,指能守護而不致退失果位者。(四)安住法阿羅漢,又作住相阿羅漢,指不退亦不進,而安住於果位者。(五)堪達法阿羅漢,又作可進相阿羅漢,指能迅速精進,而達於不動法者。(六)不動法阿羅漢,又作不壞相阿羅漢,指永不退失所得之法者。
上述六種阿羅漢中,前五種為鈍根者,故得時解脫或時愛心解脫,而後者係屬利根者,故得不時解脫或不動心解脫。詳言之,倘若能遇善因緣而得入定之解脫,稱為時解脫;隨時可入定,而無須等待某種特定因緣之解脫,稱為不時解脫。又善護自己所得之阿羅漢果,並解脫煩惱者,稱為時愛心解脫;不再由於煩惱而退失果位之解脫者,稱為不動心解脫。此外,不動法阿羅漢以其利根之形成,又分為兩種,即:(一)本來生就不動種性者,稱為不退法阿羅漢、不退相阿羅漢。(二)由精進修行而達不動法者,稱為不動法阿羅漢。此二者合上述之五者共為七種阿羅漢。若再加緣覺、佛,則【總稱九種阿羅漢】,又稱為九無學。
/周老師
十一、在所謂的【大乘禪法】「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三部曲中,「現法禪思」居於箇中關鍵。
以如前所舉《雜阿含19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為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廣解其義」者,即「色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如是,受……想……行……識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現法禪思」之關鍵句,則為「略說法要、廣解其義」。若了此意,便得「捨離心相」,了悟「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十二、在所謂的【大乘禪法】「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三部曲中,「現法禪思」居於箇中關鍵。
以如前所舉《雜阿含20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諸阿含經」。「廣解其義」者,即「諸大乘經」也。
「現法禪思」之關鍵句,便為「阿含諸經、大乘諸經」。若了此意,便得「捨離心相」,了悟「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十三、在所謂的【大乘禪法】「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三部曲中,「現法禪思」居於箇中關鍵。
以如前所舉《雜阿含21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廣解其義」者,即「色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如是,受……想……行……識動搖時,則為魔所縛;若不動者,則解脫波旬」。
「現法禪思」之關鍵句,便為「略說法要、廣解其義」。若了此意,便得「捨離心相」,了悟「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十四、在所謂的【大乘禪法】「受持讀誦,現法禪思,捨離心相」三部曲中,「現法禪思」居於箇中關鍵。
以如前所舉《雜阿含22經》而言,「略說法要」者,即世尊所提供學人之參禪心要,所謂「觀知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色愛即除」。「廣解其義」者,即「觀受……想……行……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悉皆無常;正觀無常已,識愛即除」。
「現法禪思」之關鍵句,便為「色愛、識愛」。若了此意,便得「捨離心相」,了悟「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十五、如本題之初所舉,《解深密經》曰:「如來但依如是三種無自性性由深密意,於所宣說不了義經,以隱密相說諸法要,謂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即大乘禪法之由來。而此「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亦即【大乘禪法三部曲】的最終目標【捨離心相】。
則於如上《雜阿含17、18、19、21、22、254經》中所歸納出的【現法禪思】標的:「不緩、不急」,「略說法要、廣解其義」,「阿含諸經、大乘諸經」,「色愛、識愛」等,實修實踐大乘禪法觀行者,便應證成【捨離心相】、「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禪修目的。
此時,吾人可以輕易發現,這些【現法禪思】標的,畢竟都是以相對【二邊二法】的型態呈現。
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於『行由品第一』云:「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又於『付囑品第十』曰:「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志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想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五對也。法相語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有色與無色對,有相與無相對,有漏與無漏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清與濁對,凡與聖對,僧與俗對,老與少對,大與小對;此是十二對也。自性起用十九對:長與短對,邪與正對,癡與慧對,愚與智對,亂與定對,慈與毒對,戒與非對,直與曲對,實與虛對,險與平對,煩惱與菩提對,常與無常對,悲與害對,喜與瞋對,捨與慳對,進與退對,生與滅對,法身與色身對,化身與報身對;此是十九對也。』
師言:『此三十六對法,若解用即道,貫一切經法,出入即離兩邊。自性動用,共人言語,外於相離相,內於空離空。若全著相,即長邪見;若全執空,即長無明。』」
換言之,佛與祖師古德說法,皆以二邊二法為用者,欲令學人【捨離心相】,悟入不二理地,了證「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也。
十六、《雜阿含經》中的不二教說,如《雜阿含199經》、《雜阿含213經》、《雜阿含464經》、《雜阿含964經》、《雜阿含987經》等,凡諸實修觀行並得證果之經,皆係闡述不二教說者。
若悟不二,則【越於二,離諸相,寂滅,解脫,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雜阿含199經》
佛告羅睺羅:「善哉!諦聽!當為汝說。諸所有眼,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麁、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彼一切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如實正觀。羅睺羅!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羅睺羅!如是知、如是見,我此識身及外一切相,我、我所、我慢使繫著不生。羅睺羅!如是比丘【越於二,離諸相,寂滅、解脫】。羅睺羅!如是比丘【斷諸愛欲,轉去諸結,究竟苦邊】。」
若悟不二,則【不種貪欲身觸,不種瞋恚身觸,不種戒取身觸,不種我見身觸,不種諸惡不善法,如是諸惡不善法滅,純大苦聚滅】。
《雜阿含213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為汝等演說二法,諦聽!善思!何等為二?【眼色為二】,【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是名二法。
若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說:『是非二者,沙門瞿曇所說二法,此非為二。』【彼自以意說二法者,但有言說,{聞}[問]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
緣眼色,眼識生,三事和合緣觸,觸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若於此受集、受滅、受味、受患、受離不如實知者,種貪欲身觸,種瞋恚身觸,種戒取身觸,種我見身觸,亦種殖增長諸惡不善法,如是純大苦集,皆從集生,如是,耳…鼻…舌…身…意法緣,生意識,三事和合觸,廣說如上。
復次,眼緣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觸緣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於此諸受集、滅、味、患、離,如是知。如是知已,不種貪欲身觸,不種瞋恚身觸,不種戒取身觸,不種我見身觸,不種諸惡不善法,如是諸惡不善法滅,純大苦聚滅】。耳…鼻…舌…身…意法亦復如是。」
十七、若學人不悟不二,即不得轉有漏成無漏、轉有為成無為,則不論所學係二乘聲聞法,或大乘菩薩法,皆屬心外求佛、心行理外之外道法,而不與【大師及諸弟子同法、同句、同義、同味】。
《雜阿含464經》
爾時,尊者阿難往詣上座上座名者所,詣已,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問上座上座名者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者,【當以二法專精思惟,所謂止觀】。」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修習於止,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修習於觀,多修習已,當何所成?」上座答言:「尊者阿難!【修習於止,終成於觀】;【修習觀已,亦成於止】,謂聖弟子【止觀俱修,得諸解脫界】。」
尊者阿難復問上座:「云何斷界……乃至滅界?」上座答言:「尊者阿難!斷一切行,是名斷界;斷除愛欲,是無欲界;一切行滅,是名滅界。」
時,尊者阿難聞上座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五百比丘所,恭敬問訊,退坐一面,白五百比丘言:「若比丘於空處、樹下、閑房思惟時,當以何法專精思惟?」時,五百比丘答:「尊者阿難!【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上座所說。
時,尊者阿難聞五百比丘所說,歡喜、隨喜,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何法專精思惟?」
佛告阿難:「若比丘空處、樹下、閑房思惟,【當以二法專精思惟】……乃至滅界。」如五百比丘所說。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奇哉世尊!【大師及諸弟子皆悉同法、同句、同義、同味】。我今詣上座名上座者,問如此義,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我,如今世尊所說;我復詣五百比丘所,亦以此義、此句、此味而問,彼五百比丘亦以此義、此句、此味答,如今世尊所說。是故,當知師及弟子,一切同法、同義、同句、同味。」
佛告阿難:「汝知彼上座為何如比丘?」阿難白佛:「不知,世尊!」佛告阿難:「上座者,【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已捨重擔,正智心善解脫,彼五百比丘亦皆如是。」
斷界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十三卷十二頁云:如是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已;於諸界中而得解脫。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
二解 瑜伽八十五卷十頁云:謂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
三解 顯揚三卷十九頁云:斷界者:謂斷見道所斷諸行。
四解 發智論一卷十九頁云:云何斷界?答:除愛結,餘結斷;名斷界。
三種斷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斷法不再起之三種也:一、自性斷。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斷,故名自性斷。二、不生斷。得法空時,使三塗惡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斷。三、緣縛斷。但斷心中之惑,則於外塵之境不起貪瞋,於境雖緣,而不生染著,故名緣縛斷。出宗鏡錄七十六。
又,一、見所斷。聲聞初果之人名斷惑見理為見道。因斷三界八十八使之見惑而謂之見所斷。二、修行斷。聲聞之第二果第三果修真斷惑,名為修道。因斷三界十隨眠之惑而名為修所斷。三、非所斷。聲聞第四果,三界之煩惱皆已斷竟,得無漏果,更無可斷之惑,故云非所斷。出阿毘達磨品類足論三。
十八、善不善〈惡〉法,實為不二。此即《解深密經》所言「於諸惡法能不造作,於諸善法能勤修習」,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所以者何?此與解脫何關?與見性何關?佛陀何以教令大眾斷惡修善?因為若是善惡實有,則三善三惡六道輪迴便為實有,而眾生畢竟不得解脫,不得了見佛性也。若教小孩學佛,即應從佛教的善惡觀教起,這是不二法的初階。雖是初階,一生管用。六祖大師得衣缽後,最先度化惠明,當時用的即是善惡不二法。
貪為佛教十惡業之首,有能貪心與所貪法,有二始有貪。不貪為佛教十善業之首,無能貪心與所貪法,無二即無貪。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也。何以故?不行十惡,即行十善;非善即惡,非惡即善;善惡一體兩面,離惡者,善亦不可得也。是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無二者,無人我、無愛憎、無善惡、無生死。有二者,有生死、有善惡六道輪迴,而不得出也,此即實修實踐大乘禪法觀行功夫也。
《雜阿含964經》
婆蹉白佛:「當為我說【善不善法,令我得解】。」
佛告婆蹉:「我今當為汝略說善不善法,諦聽!善思!婆蹉!貪欲者是不善法,調伏貪欲是則善法;瞋恚愚癡是不善法,調伏恚癡是則善法;殺生者是不善法,離殺生者是則善法;偷盜、邪婬、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恚、邪見是不善法,不盜……乃至正見是則善法,是為,婆蹉!我今已說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
如是,聖弟子於三種善法、三種不善法如實知,十種不善法、十種善法如實知者,則於貪欲無餘滅盡;瞋恚愚癡無餘滅盡者,則於一切【有漏滅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雜阿含987經》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於諸善法未曾知足,於斷未曾遠離】。於善法不知足故,於諸斷法未曾遠離故,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終不捨離精勤方便,不捨善法,不得未得終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歡喜,常樂增進,昇上上道。【如是精進住故,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比丘!【當於二法依止多住】:於諸善法不生足想;依於諸斷未曾捨離,乃至肌消肉盡,筋連骨立,精勤方便堪能,修習善法不息。是故,比丘!於諸下劣[勿]生歡喜想,當修上上昇進,多住如是修習,不久當得速盡諸漏,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雜阿含103經》
時,諸上座遙見差摩比丘扶杖而來,自為敷座,安停腳机,自往迎接,為持衣鉢,命令就座,共相慰勞。慰勞已,語差摩比丘言:「汝言我慢,何所見我?色是我耶?我異色耶?受……想……行……識是我耶?我異識耶?」
差摩比丘白言:「非色是我,非我異色;非受……想……行……識是我,非我異識,{能}[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譬如: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華香,為即根香耶?為香異根耶?為莖、葉、鬚、精麁香耶?為香異精麁耶?為等說不?」
諸上座答言:「不也,差摩比丘!非優鉢羅、鉢曇摩、拘牟頭、分陀利根即是香,非香異根,亦非莖、葉、鬚、精麁是香,亦非香異精麁也。」
差摩比丘復問:「彼何等香?」
上座答言:「是華香。」
差摩比丘復言:「我亦如是:非色即我,我不離色;非受…...想…...行…...識即我,我不離識,然,我於五受陰見非我、非我所,而於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諸上座!聽我說譬,凡智者因譬類得解。譬如:乳母衣付浣衣者,以種種灰湯浣濯塵垢,猶有餘氣,要以種種雜香薰令消滅。如是,多聞聖弟子{離}[雖]於五受陰,正觀非我、非我所,{能}[然]於五受陰我慢、我欲、我使,未斷、未知、未離、未吐,然後於五受陰增進思惟,觀察生滅:此色,此色集,此色滅;此受……想……行……識,此識集,此識滅,於五受陰如是觀生滅已,我慢、我欲、我使一切悉除,是名真實正觀。」
差摩比丘說此法時,彼諸上座遠塵、離垢得法眼淨,差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法喜利故,身病悉除。時,諸上座比丘語差摩比丘言:「我聞仁者初所說,已解、已樂,況復重聞!所以問者,欲發仁者微妙辯才,非為嬈亂,汝便堪能廣說如來、應、等正覺法。」
時,諸上座聞差摩比丘所說,歡喜奉行。
/周老師
十九、修十二緣生法者,謂隨緣起觀以離諸法生滅相
《雜阿含296經》就是佛在四《阿含》中多次宣說「即緣生而離緣生」要義之總結,也就是佛陀主張「即緣生而離緣生」最明確的經證。「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這說的就是大乘般若,空有不二,法法不二。
《雜阿含296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說因緣法及緣生法。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云何緣生法?謂無明、行、識……。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
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
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言:『我過去世若有若無?我過去世何等類?我過去世何如?』不求後際:『我於當來世為有為無?云何類?何如?』內不猶豫:『此是何等?云何有?此為前誰?終當云何之?此眾生從何來?於此沒當何之?』
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略釋如下:
一〉「云何為因緣法?謂此有故彼有;謂緣無明行;緣行識;……乃至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所謂十二因緣法,即闡釋眾生識中妄執因緣諸法實有,以致十二因緣相續不斷,遂成六道輪迴生死苦海,而眾生自困其中無從岀離的義理與事相也。
二〉「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謂緣生故有老病死憂悲惱苦。此等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
此即大乘涅槃、真如等之般若不二觀也。「此法常住」者,即性相常住、性相不二,謂諸法性相不可得也。「法住」、「法界」者,即法性、空性、真如、實相、涅槃、法本等。「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者,以法性本空故,一切法如如,一切法不二,故名真如。「審諦真實不顛倒」,不可迷真住妄,謬執實有二法,滋生二見也。
三〉「如是,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謂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是名緣生法。」
此係大乘禪宗不二觀行也。「隨順緣起是名緣生法」者,即老老實實地,於無明凡夫位上,隨緣起觀諸法生滅也。蓋謂從生至死,從早到晚,行住坐臥,一切事用,恰如「無明、行、識......」等,一一名相,流注不斷,來無來處,去無去處,假名緣生法,而實無有生也。所以《首楞嚴經》曰:「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馬祖道一大師曰:「心地隨時說,菩提亦只寧,事理俱無礙,當生即不生。
四〉「多聞聖弟子於此因緣法、緣生法,正知善見,不求前際,......不求後際,......內不猶豫,.....於此沒當何之?」
此處續作觀行,謂若返照,應知諸法生滅,無非識隨緣變,過去來今,俱無實事也。「不求前際,不求後際,內不猶豫」,亦即《金剛經》所說:「過去、現在、未來三心不可得。」
五〉「若沙門、婆羅門起凡俗見所繫,謂說我見所繫、說眾生見所繫、說壽命見所繫、忌諱吉慶見所繫。」
謂隨識妄見諸因緣法、緣生法實有的當下,即便繫縛於煩惱妄想中也。此地四種凡俗見,即《金剛經》所說:「我、人、眾生、壽者見。」
六〉「爾時,悉斷悉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是名多聞聖弟子於因緣法、緣生法,如實正知,善見善覺,善修善入。」
如今即識而離識,即緣生而離緣生,便是善入大乘地上菩薩無生法忍義也。所以者何?於前面「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處、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一句中,【不取不著】,不緣於此,即不生彼,如是十二緣生法,尚無有一法可得,況乎十二耶?如是名為「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於未來世成不生法」也。〈如次草兄說,不搞連連看〉
/周老師
二十、依因緣法,轉識成智:大乘不二觀行實例
依靠識的認知作用,所建立的此彼二元關係,就是佛教所說的因緣觀、因果觀,這其中又隱含著更深一層的、轉識成智的不二觀。佛說十二因緣法,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此中,「無明、行、識、名色」即法我執、所知障之心行剖析,「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即人我執、煩惱障之心行分解。
吾人應知,凡夫謬以夾雜貪嗔痴等無明煩惱的個人世界實有觀為因,隨機隨識假藉攀附一切現象為緣,以至於妄生種種感受〈煩惱障〉認知〈所知障〉之果,這樣的因緣觀、因果觀,從此便永遠禁錮著吾人自己。在這因→緣→果的世間虛妄意識活動中,吾人迷失了自己的真如自性、真實的主體性。
而所謂的緣,就是因果之間的無形理路、連結因果二端的無相軌則。例如無明緣行、行緣識,金榜題名緣名落孫山、富甲一方緣家徒四壁等,連結這些相依對立二元名相的理路軌則,即心識活動所仰賴的無形無相之緣,用以產生此彼二法。即今若了緣本無相,迥非實有,便知此彼二法同樣了不可得,庶幾免於逐識妄執,清淨自性平白生惱。
如《雜阿含287經》云:「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
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按:本經正是《深密解脫經》中所稱,佛陀「以隱密相說諸法要」的時期所說。有人因此便錯謂諸《阿含經》為不了義經,實則了義與否,是就學人根性利鈍而言。若是鈍根者,即不了義經,若是利根人,則為了義經。【齊識而還,不能過彼】,係粗說於理,猶屬知解。【即正思惟,如實無間】,乃細說於事,已入觀行。
於教理上說,名依識有,識依名立,識名二邊,相依對立。《長阿含13經、中阿含97經》乃曰:「名色緣識,識緣名色。」《中阿含201經》乃曰:「猶若如火,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木生火,說木火也;緣草糞聚火,說草糞聚火。如是,識隨所緣生,即彼緣,說緣眼色生識,生識已說眼識。如是,耳……鼻……舌……身,{緣}意法生識,生識已說意識。」或名木火,或名草糞聚火,皆依識而立也。大乘諸經則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
若吾人謬執外境諸法實有,隨識攀緣,妄生種種感受認知,即自造因果桎梏,自困三界六道。反之,若吾人實修觀行,返妄歸真,於是不緣妄識、不執二元實有,即不遭妄想禁錮、不悖諸佛真智、不離不二真諦、不失真如自性。故,【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者,即謂「老死、生、有、........無明」等十二因緣諸名,皆依識而有。
吾人若是執識為實,則便實有「無明、行、........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純大苦聚集」,不能超越生死輪迴。反之,若了一切名相無非識念依緣變異,「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此既不有,彼亦不生,則如是「無明、行、........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純大苦聚集」,剎那便滅矣。
然後,一句【即正思惟,如實無間】,連說三次,即一再的提醒吾等,當即返觀不二,覺緣無相,轉識成智也。例如「無明緣行」,剎那變異,「無明」與「行」之間,窮其理路軌則,實不可得,故知「無明、行」其實不二。不二者,緣所銜接的二端二法,俱非有也。乃曰:「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如是便了,十二因緣了不可得,三界六道生死輪迴,俱非實有。緣生法之本質,等而無間,故名【等無間緣】,大乘或稱【不隔】。如是轉念即達,學佛又有何難?
《雜阿含287經》又曰:「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此【王】即心王、菩提涅槃、真如自性也。『我今當往白王令知』者,棄捨無明妄識,改以真如為自性也,所謂「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者,即苦集滅道四聖諦。往昔諸佛如來皆依此道自利利他,乃名【故道,故城邑,故王宮殿】。文中偌多的重複字句,即藉由吾人的識念活動,再三囑咐吾等,即識離識、即相離相,並重複的【開示顯發】,清淨本然的不二大道。
/周老師
二十一、淨空法師:等無間緣,淨念相繼
「等無間緣」,這個「等」字要簡單的說一說。等是平等,譬如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前一念是阿彌陀佛,後一念也是阿彌陀佛,但是有的時候斷了、忘掉了,忘了幾個鐘點,想起來又是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是阿彌陀佛,這個叫等。但是不一定是它有間隔,有間隔的時候它還是一樁事情,這叫平等的。我們念阿彌陀佛,當中又想別的事情,這個就斷掉,這不是無間。
所以我們凡夫念頭非常復雜,修什麼法門都不容易成就。不容易成就真正的原因在哪裡?就是等無間緣出了問題,我們講雜念太多、妄想太多,這個就是等無間緣這個緣沒有了,雖有所緣緣,還是不能成就。
像我們念佛,為什麼學了這麼多年,念佛三昧沒有得到,還不就是妄想雜念太多嗎?念佛當中夾雜著妄想,那個等就沒有了,無間雖然有,沒有等,你前念跟後念不是一個念頭,你當中有雜念。所以這個字是個關鍵的字眼。念念都是阿彌陀佛,沒有雜念在其中,這叫等無間緣。
印光大師教我們三個清楚,這是希望我們真正能夠念念都有等無間緣,用意在此地。佛號從心裡生出來,從口裡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進去,也聽得清清楚楚;這句佛號是第幾聲,記得清清楚楚。他記數只是記一到十,一到十、一到十就這樣記法,不要記數字,也不要用念珠,用念珠分心,說得都很有道理。他老人家一生就用這個功夫,用得很得力,教別人,別人學他這個方法功夫也能得力。
/周老師
二十二、依上述《雜阿含287經》、《雜阿含296經》二經觀行方式,回顧《雜阿含17、18、19、21、22、254經》中所歸納出的【現法禪思】標的。
若依上述《雜阿含287經》、《雜阿含296經》二經觀行方式:【如實無間】、【不取不著】,回顧前面《雜阿含17、18、19、21、22、254經》中所歸納出的現法禪思標的:「不緩、不急」,「略說法要、廣解其義」,「阿含諸經、大乘諸經」,「色愛、識愛」等,實修實踐大乘禪法觀行者,應即證成捨離心相、「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之禪修目的。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