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0/3/18 上午 05:45:13
《清淨道論》覺音造 葉均譯
(四界差別的功德)373頁
勤於四界差別的比丘,洞察空性,滅有情想。因他滅了有情之想,不會去分別猛獸、夜叉、羅剎等,克服恐怖,克制不樂與樂,不於善惡取捨,成大慧者,得至究竟不死(的涅槃)或來世而至善趣。有慧的【瑜伽者】,當常修習──這有大威力的四界差別,那也是勝師子的游戲。這是修習四界差別的解釋。
【瑜伽】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瑜伽師地論釋》解釋「瑜伽」之詞義,謂一切乘之境、行、果等諸法,並有方便善巧相應之義,故稱為瑜伽。
【瑜伽】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Yoga,一作瑜誐。男聲呼曰瑜伽,女聲呼曰瑜祇Yogin,與物相應之義。相應有五義:一與境相應,二與行相應,三與理相應,四與果相應,五與機相應。此中顯宗多取理相應之義,瑜伽唯識之瑜伽是也。密教取行相應之義,瑜伽三密之瑜伽是也。唯識述記二本曰:「言瑜伽者,名為相應,此有五義,故不別翻:一與境相應,不違一切法自性故。二與行相應,謂定慧等行相應也。三與理相應,安非安立二諦理也。四與果相應,能得無上菩提果也。五得果既圓,利生救物,赴機應感,藥病相應也。此言瑜伽,法相應稱,取與理相應,多說唯以禪定為相應。」大日經疏二曰:「瑜伽釋為相應,若以女聲呼之則曰瑜祇,所謂相應者即是觀行應理之人也。」即身義曰:「瑜伽者翻云相應,相應涉入,即是即義。」
按:《清淨道論》之中,處處宣稱,學此論者,名瑜伽者。而瑜伽相應之義,本就通於三乘、一切乘。是則,覺音造此論時,豈有自外於大乘,或謂大乘非佛說之意?又,覺音若無此意,則南傳上座部道場憑甚麼自稱原始佛教,以詆毀大乘教法、暗喻大乘非佛說?
/周老師
近代謗法 說大乘非佛說
按照【四大教法】依佛說【方等經】經律驗證
就知道是 現代佛學偽造論述 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一)《佛教經文 說方等經》
《阿含部》
● 増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一)
云何比丘知法 ?
於是比丘知法。
所謂 契經・祇夜・偈・因縁・譬喩・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
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
● 中阿含經卷第一(一)
若有比丘 不知法者。
謂不知 正經.歌詠.記説.偈咃.因縁.撰録.本起.此説.生處.【廣解】.未曾有法 及説義。
如是比丘 爲【不知法】。
● 雜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佛告二比丘。
汝等持我所說 修多羅.祇夜.受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
伊帝目多伽.闍多伽.【毘富羅】.阿浮多達摩.優波提舍 等法。
而共諍論各言。汝來試共論議。誰多誰勝耶。
● 長阿含經卷第十二
於十二部經 自身作證 當廣流布。
一曰貫經。二曰祇夜經。三曰受記經。四曰偈經。
五曰法句經。六曰相應經。七曰本緣經。八曰天本經。
九曰【廣經】。十曰未曾有經。十一曰譬喻經。十二曰大教經。
當善受持 稱量觀察 廣演分布。
《華嚴部》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一 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
修多羅 祇夜 授記 伽他 尼陀那 優陀那 本事 本生【方廣】未曾有 譬諭 論議
《大集部》
●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六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契經 音合偈經 受記經 偈經 結可經 因緣經 雙句經 本生經 勝處經【方等經】未曾有經 大教勅法
《寶積部》
● 大寶積經卷第七十七 後秦三藏鳩摩羅什譯
脩多羅 祇夜 受記經 伽陀 憂陀那 尼陀那 如是諸經 本生經【方廣經】未曾有經 阿波陀那 論議經
《般若部》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契經 應頌 記別 諷頌 自說 因緣 本事 本生【方廣】希法 譬喻 論議
《法華部》
● 佛藏經卷下 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修妬路 岐夜 授記經 伽陀 憂陀那 尼陀那 如是諸經 本生經【方廣經】未曾有經 阿波陀那 論議經
《涅槃部》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修多羅 祇夜 授記 伽陀 優陀那 尼陀那 阿波陀那 伊帝目多伽 闍陀伽【毘佛略】阿浮陀達摩 優波提舍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北涼天竺三藏曇無讖譯
何等名為 【毘佛略經】。
所謂【大乘方等經典】。其義廣大 猶如虛空。是名毘佛略。
(二)《佛教戒律 說方等經》
● 四分律卷第一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契經 祇夜經 授記經 偈經 句經 因緣經 本生經 善道經 【方等經】 未曾有經 譬喻經 優波提舍經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修多羅 祇夜 受記 伽陀 憂陀那 尼陀那 育多伽婆 本生 【毘富羅】 未曾有 阿婆陀那 憂波提舍
● 根本説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卷第三十八 三藏法師義淨奉制譯
契經 應頌 記別 諷頌 自說 因緣 本事 本生 【方廣】 希有 譬喻 論議。
●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修多羅 祇夜 授記 伽陀 憂陀那 如是語 本生 【方廣】 未曾有經。
● 十誦律卷第二十四 後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羅譯
如優婆夷為是多識多知。諸大經有
波羅紗提伽 (晉言清淨經)
波羅紗大尼 (晉言一淨經)
般闍提利劍 (晉言三昧經)
摩那闍藍 (晉言化經)
波羅小闍藍 (晉言梵經)
阿吒那劍 (晉言鬼神成經)
摩訶紗摩耆劍 (晉言大會經)
阿羅伽度波摩 (晉言蛇譬經)
室唳咆那都叉耶時月提 (晉言索滅解脫經)
釋伽羅波羅念奈 (晉言釋問經也)
摩呵尼陀那波梨耶夜 (晉言大因緣經)
頻波紗羅波羅時伽摩南 (晉言洴沙迎經)
般闍優波陀那肝提伽 (晉言五受陰却經)
沙陀耶多尼 (晉言六情部經)
尼陀那散猶乞多 (晉言同界部經)
波羅延 (晉言過道經)
阿陀波耆耶修妒路 (晉言眾德經)
薩耆陀舍修妒路 (晉言諦見經也)
若未學欲學。若先學忘欲誦。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二十六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方廣】云何。
謂諸經中 廣說種種 甚深法義。如五三經 梵網 幻網 五蘊 六處 大因緣等。
脅尊者言。此中【般若 說名 方廣】。事用大故
● 大智度論卷第三十三 聖者龍樹造 後秦龜茲國三藏鳩摩羅什譯
【廣經者】名摩訶衍。
所謂 般若波羅蜜經 六波羅蜜經 華首經 法華經 佛本起因縁經 雲經 法雲經 大雲經。
如是等無量阿僧祇諸經。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説【毘佛略】。
● 律藏•經分別•巴拉基咖
契經 祇夜經 授記經 偈經 自說經 因緣經 本生經 未曾有經 【方等經】
(三)若有不受 方等經者 當知是人 非我弟子
● 大般涅槃經卷第七
若有說言 如來為欲 度眾生故 說方等經。
當知是人 真我弟子。
若有不受 方等經者
【當知是人 非我弟子。不為佛法 而出家也。即是邪見 外道弟子】
(四)若有謗正法者 不應共住 若就聽法 常趣阿鼻地獄
●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五
欲得遠離 一切苦者。
應信 如來所説 聲聞 辟支佛乘 悉應依止 摩訶衍。
所説諸法 不應誹謗 隱蔽覆藏 乃至一句一偈
應當諦聽 發正誓願
【若有謗正法者 不應共住】。
【亦不應 於是人所 諮受聽法】。
若就聽法 以是因縁 常趣阿鼻地獄 受大苦惱。
摩訶衍=大乘
/無心是道
諸友,
瑜伽者,是指修習止觀的禪修者。
就只是如此而已。
這與乘別、宗派之分,毫無干係。
何況,瑜伽一詞,是當時印度通用名詞;
不僅佛教使用,婆羅門也使用,(婆羅門還有非常著名的 "瑜伽經" )
若按照題主朋友的邏輯,
難道,瑜伽師地論也通外道? 外道也通解脫道?
當然不是!
因此,這一題,很淺白地說 :
瑜伽者,就只是指~修行止觀者、或是禪師。
不當的文字推演,只是自尋煩惱而已,對於解脫毫無幫助。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瑜伽一詞,屬大乘術語,阿含諸經皆無。
清淨道論用此詞彙,不能排除自認大乘。
/周老師
周朋友,
已經說過很多次了~
不要用現代中文字義,去隨意推比漢譯。
否則容易失真 !
像現在,周朋友說 : 瑜伽一詞,屬大乘術語,阿含諸經皆無。
這就是用現代中文字義,隨便亂比。
例子太多,隨舉一例 :
雜阿含552經,
相應部、蘊篇、蘊相應、那拘羅父品、訶梨二經 (SN 22.4)
離軛安穩,(yogakkhemaṃ),
也譯為: 軛安穩、瑜珈安穩、安穩。
======
這是瑜伽(YOGA) 的複合字。
雖然,漢譯版本沒有翻成瑜伽一詞,而翻譯為軛,
但也足以表示 : 遠在 佛陀時代,瑜伽一詞,是存在的。
理解了嗎 ? 周朋友 !
朋友應謹慎。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yogakkhemaṃ,畢竟不是Yoga
/周老師
周朋友,
每一種語言的詞性、使用方式,都不一樣。
就像英文,有些字根、字首會單獨存在,
有些則是以複合字來呈現。
印度古語的使用方式,也是一樣。
難道一定要如朋友所說一般,
朋友才認定 "瑜伽 yoga",是出現在阿含部經典嗎?!
難道...阿含部經典,把YOGA一詞翻譯成 "軛" 來解說,也不行?
YOGA跟其他的詞,合成複合字,也不行?!
YOGA,一定要翻成 "瑜伽",而且還要單獨使用,朋友才認帳 ?!
周朋友,朋友應該敞開心胸,多方查證、研讀。
不要在茫然無知之時,就隨便下定論。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或是古時翻經的大德,或是覺音,難道不懂你所說的?
經文中的 Yoga 瑜伽一詞,又豈是你所說的 yogakkhemaṃ 軛之意?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卷八》
瑜伽行者觀月輪已,應觀三種大祕密法。
《法集要頌經 卷一》
若修瑜伽行,魔王不能伺。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一百二十七》
於四供養其心輕微,如瑜伽師入勝妙定。
一樣一樣來,先排除覺音有自稱原始佛教,及誹謗大乘之意。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