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 佛陀曾經告訴比丘們,比丘聚會時,應該做的事有2種 : 1.有益的法談;2.聖默然。(節錄於:長阿含1經、中阿含72經...等經)現在想與眾學友談論的主題,就是 : 聖默然。
說明 : 經典上的聖默然,按照經文描述,都指向二禪成就。(參考經文: 雜阿含501經 AN:21.1) 那麼,我們一般凡夫學子又如何效法先賢,成就聖默然呢 ?
/漫步的犀牛
《解深密經》
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 拈華品第二》
爾時娑婆世界主大梵王。名曰方廣。以三千大千世界成就之根。妙法蓮金光明大婆羅華。捧之上佛。退以作禮。而白佛言。世尊今佛。已成正覺五十年來種種說法。種種教示。化度一切機類眾生。若有未說最上大法。為我及末世行菩薩人。欲行佛道凡夫眾生。布演宣說。作是言已。捨身成座。莊嚴天衣。令坐如來。爾時如來。坐此寶座。受此蓮華。無說無言。但拈蓮華。入大會中。八萬四千人天時大眾。皆止【默然】。於時長老摩訶迦葉。見佛拈華示眾佛事。即今廓然。破顏微笑。
《五燈會元卷第一 釋迦牟尼佛章》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曰。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
世尊一日陞座。【默然】而坐。阿難白椎曰。請世尊說法。世尊云。會中有二比丘犯律行。我故不說法。阿難以他心通觀是比丘。遂乃遣出。世尊還復【默然】。阿難又白。適來為二比丘犯律。是二比丘已遣出。世尊何不說法。世尊曰。吾誓不為二乘聲聞人說法。便下座。
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迦葉白椎曰。世尊說法竟。世尊便下座。
世尊臨入涅槃。文殊大士請佛再轉法輪。世尊咄曰。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說一字。汝請吾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邪。
《五燈會元卷第三 澧州藥山惟儼禪師章》
師久不陞堂。院主白曰。大眾久思和尚示誨。師曰。打鐘著。眾纔集。師便下座。歸方丈。院主隨後問曰。和尚既許為大眾說話。為甚麼一言不措。師曰。經有經師。論有論師。爭怪得老僧。
《五燈會元卷第四 揚州光孝院慧覺禪師章》
法眼問。近離甚處。師曰。趙州。眼曰。承聞趙州有庭前栢樹子話是否。師曰。無。眼曰。往來皆謂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州曰庭前栢樹子。上座何得言無。師曰。先師實無此語。和尚莫謗先師好。
《雜阿含501經》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我於此耆闍崛山中住。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為聖默然】?』復作是念:『【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復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
爾時,世尊知我心念,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聖默然,莫生放逸】!』我聞世尊說已,即復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我即復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
【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也】,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長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
《雜阿含502經》
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
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
《雜阿含503經》
時,尊者舍利弗於後夜時告尊者目揵連:「奇哉!尊者目揵連!汝於今夜住寂滅正受,我都不聞汝喘息之聲。」尊者目揵連言:「【此非寂滅正受,麁正受住耳】,尊者舍利弗!我於今夜與世尊共語。」尊者舍利弗言:「目揵連!世尊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去此極遠,云何共語?汝今在竹園,云何共語?汝以神通力至世尊所?為是世尊神通力來至汝所?」
尊者目揵連語尊者舍利弗:「我不以神通力詣世尊所,世尊不以神通力來至我所,然我於舍衛國王舍城中聞,世尊及我俱得天眼、天耳故,我能問世尊:『【所謂慇懃精進】,云何名為慇懃精進?』世尊答我言:『目揵連!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於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係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於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慇懃精進。』」
聖住 [法相辭典(朱芾煌)]
瑜伽三十四卷二十五頁云: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
按:如《雜阿含501經》所說者,【默住】之與【放逸】,二者相對而立。尊者大目揵連先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便「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及至【如是再三,佛亦再三教我:汝當聖默然,莫放逸】,尊者大目揵連始覺己過。
原來,聽聞佛說【若有比丘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第二禪具足住,是名聖默然】,便【作是念:我今亦當聖默然,息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三昧生喜樂,具足住、多住】,而入【第二禪具足住】者,正是逐識【放逸】,執言背義者也。
乃至【多住已,復有覺、有觀心起】,如是進進出出,三度入定出定,恰與佛說【默然而住】,背道而馳。一念及此,入佛知見,所謂【若正說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者,則我身是】,【以大人處所建立於我】者,始悟佛性,初證法身也。佛教學人,但應【以少方便】,不應以【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否則【默住】不成,反成【放逸】。
次觀《雜阿含502經》,所言亦不外乎此義,只是情節更加驚悚。【無相心正受】者,又名【滅受想定、滅盡定】,於外道而言,即名【無想定】也!【聖住】之與【放逸】,二者相對而立。尊者大目揵連先謂【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便即「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尊者大目揵連始明己過。誰能預知,本謂學佛,終成外道!餘如《雜阿含501經》所說。
怠至《雜阿含503經》,尊者大目揵連曰【此非寂滅正受,麁正受住耳】,始得【默然聖住】。【所謂慇懃精進】者,正是【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不以外道禪定諸法自污其心,所謂不待起心動念,已證不二真理,一切身口意行,不離無上菩提。《解深密經》乃曰:「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雜阿含503經》三說【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者,亦即《雜阿含501經、502經》所說【如是至三,世尊三來教我】也。【世尊及我俱得天眼天耳故,我能問世尊......世尊答我言......】者,謂尊者大目揵連之前已於《雜阿含501經、502經》自覺聖智、自證法身,故今於《雜阿含503經》遂不以聲聞,不以色見世尊教敕,但於真實心中,自問自知也。
又,《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
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
/周老師
周法友,不可這麽恣稱此諸聖道為「外道法」。浧槃經上云::「下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聲聞道。中智觀者不見佛性,以不見故得緣覺道。上智觀者見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觀者見了了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
況且,〈瑜伽師地論〉中所述,乃菩薩及聲聞所(((共學)))。亦稱之「如來禪」。且是未來佛彌勒菩薩所再弘。那更不是外道襌,小心不要毁謗了。佛法,世尊都已為我們後世學子全部講完了,只在於我們能否善加運用。况且佛陀講了這麽多的法,為何不就僅解說「見性法門」即可了事 ? 還饒舌地說了那麽多的法門作甚呢 ?〈萬法歸一〉您說是嗎 ?法門無好壞,根性有遲疾........
/勿忘初心
滅盡定是無漏,極似涅槃法。阿那含,阿羅漢,或初地菩薩能證,沒聽過外道證滅盡定,佛陀以前沒滅盡定,欲界天,色,無色都是離欲成就,所以佛陀教菩薩學善法,四禪八定,滅盡定,內容就是三十七道品。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 。
/次草
次草兄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亦有自性。然而,《解深密經》卻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不僅所謂的「遍計所執相、依他起相」無自性,即使是「圓成實相」、「真如」亦無自性。故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
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正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九次第定」中,最高階者,即「滅盡定」。能否證成阿羅漢,關鍵不在「九次第定」、「滅盡定」,而在於是否「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理應早已度盡,《首楞嚴經》亦不應作如上之說。
是故,《首楞嚴義疏注經》釋曰:「此乃通指【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耳。凡夫修禪,多生味著,隨禪感果,不出三界,故非無漏」。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名有漏,名【外道法】。
又,【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經文曰:「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以【世間有漏心修欲界未至及四禪四空定】故,以【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故,《佛藏經》乃呵之曰:「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依據如上經文,前面周某文曰:「《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所說:『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意謂若欲善加分別外道與佛教二者『滅盡定』之差異,應知佛教的『滅盡定』法義,同於『空無相無願』三三昧、聖法印者。換言之,學人若於『空無相無願』所標『空性、第一義空』未了,尚未明心見性時,則其所修『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必屬基於無明妄識之【外道法】。所以未見性者,切莫涉及『滅盡定、四禪定、四空定』等,以免自誤」,何處不當?
「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若了【無始生死根本】,不將【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則所修「滅盡定住」,即是「空住、無願住、無相住」,即是「聖住」。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至於次草兄所說:「滅盡定為何能超越非想非非想處,這個才是重點」,周某於「滅盡定與究竟涅槃如何區別」一題中,相關敘述如下。
於達至【究竟涅槃】、【第一義空】的過程中,學人無明妄識心行,由繁化簡,逐一滅去,即如《雜阿含474經》曰:「言語寂滅、覺觀寂滅、喜心寂滅、......想受寂滅,是名漸次諸行寂滅」。以上每一階段的體會,即是不同程度的【空】,而不是各種形式的【有】。
「初禪正受時,言語寂滅」者,即言語離言語,即離不二,外道不了,出欲界,入色界,住言語滅想。
「第二禪正受時,覺觀寂滅」者,言語既滅,能觀所觀,能覺所覺,二邊俱滅,外道不了,住覺觀滅想。
「第三禪正受時,喜心寂滅」者,覺觀既滅,苦樂不生,妄覺本無,喜心亦滅,外道不了,住喜心滅想。
「第四禪正受時,出入息寂滅」者,喜心既滅,身見即破,無我無人,不出不入,外道不了,住出入息滅想。
「空入處正受時,色想寂滅」者,出入既滅,無內無外,根塵俱銷,外道不了,入無色界,住色滅想。
「識入處正受時,空入處想寂滅」者, 有依無立,色因空生,色想既滅,空想不生,外道不了,住空滅想。
「無所有入處正受時,識入處想寂滅」者,識緣名色,色空既滅,識亦不存,外道不了,住識滅想。
「非想非非想入處正受時,無所有入處想寂滅」者,識既不生,滅亦不存,外道不了,住無所有滅想。
【想受滅正受〈滅盡定〉時,想受寂滅】者,【識非識無二,想非想無二,便入不思議界】,外道不了,住想受滅想。
如是八解脫、九次第定,「是名漸次諸行寂滅,是名漸次諸行止息」,世尊「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外道因受立名,緣名生受,錯謂因緣實有,自困四禪八定】。渠等不了,識唯可轉,而不可滅,若能即識離識,便得轉識成智。
如《大乘入楞伽經卷二》曰:「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若了名相是假,空性為實,非一非異,即一即異,應知八解脫、九次第定所修,唯一妄想寂滅爾,如是起手便可直入諸佛如來三摩地。如《金剛經》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所以學佛關鍵在於,應如布袋和尚早早備好一口空布袋。
/周老師
滅盡定無漏,當然是自性空,無一法不空,外道無滅盡定,您從那裏看道外道修滅盡定,我是沒看過。滅盡定也稱無心三昧,無想定與滅盡定同稱無心定,這個要先釐清,才能討論。
/次草
前面次草兄說的沒錯,佛陀出世說法之前,外道並沒有【滅盡定】。不過,佛陀出世說法後,佛弟子中,便不免混雜外道。於是,外道便有【滅盡定】可修也,特別是眼前的末法時期。
/周老師
不是想修就能修,論典所說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證,限定的很清楚,如果是自稱,連佛都有自稱,別說滅盡定而已。
/次草
周學友,個人對學友的答案,沒有評論。個人再重述一次問題 ~ 問題 : 請學過聖默然的大乘學友,簡述一下操作聖默然的步驟。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如《首楞嚴經卷一》所說,若是【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則豈止是所學的【聖默然、滅盡定、九次第定】係屬【外道法】,但凡所學【一切佛法】亦無不是【外道法】,這就是大乘觀點。
若說【聖默然】限定於唯二禪成就者可修可證,【滅盡定】限定於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修能證,難道還能限定哪個人能學佛,哪個人不能學佛嗎?所謂的阿那含、阿羅漢、菩薩等名,有自性嗎?
至於實修、實際操作,所謂離於生死、生滅二邊妄想之不二觀,則大乘、阿含一切經典無不宣說此義。如《入楞伽經卷第三》曰:「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如《雜阿含972經》曰:「 所有集法,皆是滅法。」
/周老師
限定是能力問題,一個人能學到什麽地步,都是心態問題,簡單說是自己限制自己。阿那含,阿羅漢,菩薩在離欲的情況下,才能無所牽掛入滅盡定,這是很公平的事。
如果有任何人能離欲如三者,他也不再稱為眾生而已,就像初地有初地的資格,等覺有等覺的資格。限定是明確表示能成就,沒付出努力,哪有天生的清凈眾生能一下學會九次第定。如果輕鬆的看待,何嘗不是真如覺與無明不覺的遊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能如實離欲才能真無為。
/次草
離欲只破我執,法執猶在,次草兄依舊還在保護知見。他能行,我不能行,則實有能力問題。準此而言,有人有我,次草兄我執猶存。
/周老師
周學友,個人實在不太理解學友想要分享甚麼?請容犀牛再重述一次問題。問題:請學過聖默然的大乘學友,簡述一下操作聖默然的步驟。希望有學習經驗的大乘弟子,能不吝分享。意思就是:如果,學友們已然學習過聖默然,那麼就請簡單說一下操作步驟,簡述即可。犀牛有一些疑問,想要與有經驗的學友們一起檢視、研究。相信許多大乘學友對這至種基本功,應該不陌生才是。平安如意
/漫步的犀牛
犀牛大徳不必介意,各盡本分、各抒己懷而已。
/周老師
周兄是不認同實證嗎?為何經文常說下中上根?
/次草
《解深密經》所說,【一切諸法皆無自性】,就是實證所得之結論。
/周老師
當然是啊,沒經過實證怎麽作結論,就像現在我們都不是佛,所以要學一切法,如果只有結論而不學一切法,可行嗎?所以討論滅盡定與究竟涅槃是往它的方向走,走到了才是結論。
/次草
次草兄,為了避免迷失討論焦點,造成混淆,咱們先釐清一下吧。前面您說,滅盡定「不是想修就能修,論典所說,唯阿那含,阿羅漢,菩薩能證,限定的很清楚,如果是自稱,連佛都有自稱,別說滅盡定而已。」
請問,您這一段話的意思是:「因為修習滅盡定者的身分規定得很清楚,所以,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您是這個意思嗎?
/周老師
沒錯。滅盡定滅一切心想,不同外道無想定,只是誰能規定身分,我是說心態。什麽心態能成就滅盡定?關於這點,我會多看有關滅盡定的性質狀態,需要完成那些加行,為何菩薩滅盡定非二乘能及,心的理解就是各人資糧,菩薩與二乘滅盡定不同體驗,這也只能修證後才知吧。
/次草
次草兄,「因為修習滅盡定者的身分規定得很清楚,所以,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您這項見解,不僅直接違背《首楞嚴經》經文,而且等同憑恃論書,對抗經典!請詳讀如下經文。
《首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如上經文所說,顯然【現前雖然證成九次第定、含滅盡定在內】者,不僅未必證得無漏,且其未能證得無漏的原因,【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之外道見。
所以,如上《首楞嚴經卷一》經文,顯然直接推翻了次草兄「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之見解。
/周老師
您要將阿拿含看成外道,我不反對,那是您的自由。就您所知,有誰修成滅盡定是外道法?難不成有退轉阿拿含,一直無法證阿羅漢的?佛陀為何找個外道見阿難當侍者,阿羅漢以下都是外道見嗎?
/次草
次草大徳,如上《首楞嚴經卷一》經文,已經直接推翻了您「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之見解,這才是咱們討論的焦點。
您自己理虧義墮不知反省,憑恃論書,對抗經典,也不致歉,反倒先來污衊人,難道這就是您次草大徳的家風?您的直心去哪了?
《首楞嚴經》只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周某也未提及「阿那含」,您又何以對周某說出「您要將阿拿含看成外道,我不反對,那是您的自由」之語?
/周老師
我請您舉證誰證成滅盡定是外道法,找不到,那來滅盡定是外道見?外道見是您自己加的。這不就指責阿那含是外道見嗎?不然您追著我問的目的是什麽?您看您自己寫的內容。
所以,如上《首楞嚴經卷一》經文,顯然直接推翻了次草兄「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之見解。
您要舉證有人修成滅盡定還是外道法,如此我及論都錯了,再跟您道歉不遲。您要先證明別人錯了,才能要求別人道歉。
/次草
「外道見是您自己加的」??【外道】是《首楞嚴經》說的!而且其中的來龍去脈,之前周某早已交代清楚。
上面經文【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即指《首楞嚴經卷一》更前面的經文所說的【無始生死根本】,如下。
《首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周老師
別成聲聞緣覺,您就特別在意外道。
/次草
次草大徳,這就是您的直心!上午才說不應該納入「阿那含」,中午就說應該涵蓋「聲聞緣覺」!顯然您壓根不是護持聲聞,您所護持的,始終只是次草大徳您自己。甚麼「聲聞緣覺」,都只是陪襯罷了!
/周老師
周兄您看看自己的表達,明明將經文省略別成聲聞緣覺,用來否定我及論說。現在您的主題到底是什麽?您的立論無法成立啊。
周兄,不存在將佛教的滅盡定,錯修成外道法的問題。我堅持這個主題,有意見儘管討論,時空我不限制,我肯定沒有證成滅盡定的行者是外道的可能。
/次草
【二乘心行理外亦同邪見。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是故,聲聞緣覺,亦名外道。
首楞嚴義疏注經 第1卷
[0837b14]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 凡夫外道常等四倒。聲聞緣覺無常等四。故云種種。無始無明熏習成種。種必有果。子子相生。熏習不斷。如線貫珠次第相連。名惡叉聚。惡叉梵語。此云線貫珠。經云。諸法於識藏。藏於法亦然。更互為果性。亦常為因性。應法師云。惡叉樹名。其子形如沒食子。彼國多聚以賣之。如此間杏仁。故以為喻。喻惑業苦也。
[0837b23]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 失正墮邪也。不敘五道。故云乃至。【二乘心行理外亦同邪見。不入正理名外。但修邪因名道】。梵云魔羅。此云殺者。
[0837b28] 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明失所以也。【迷真習妄。種苦求甘。沙飯異因。寧論劫數。心期正覺。果入迷倫。自謂真修。焉知妄習。不循至教。但縱臆談。一失通途。莫返幽徑】。悲夫 二別示二源二。一示妄源。
外道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術語)於佛教外立道者。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資持記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天台淨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圓覺經集註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
《首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不得漏盡成阿羅漢】,非無漏者,即有漏也。心外求法,故而有漏,名【外道法】。
有漏法
[獅子吼站阿含經簡註]
由煩惱而生,或生煩惱的事物。參見《雜阿含經》卷二第56經:「若色有漏、是取,彼色能生愛、恚;如是受、想、行、識,有漏、是取,彼識能生愛、恚,是名有漏法。」
[佛光大辭典]
為「無漏法」之對稱。指諸漏(煩惱)互相隨增(隨順增長)之法。亦即指四諦中苦、集二諦之法。漏,為漏泄之義,即指諸煩惱;此諸煩惱於苦、集二諦之相應法及其所緣之境中,互相隨順,互相增長,故稱苦、集二諦之法為有漏。至於緣滅、道二諦所生之諸漏,因其互不隨增,故滅、道二諦之法,非有漏法。
/周老師
我也知您終將二乘歸外道,我們的主題是滅盡定。
《大智度論》卷64:「是人離一切世間法,故無有憂愁苦惱;得世間事不以為喜,失世間事不以為憂,所謂常不離如所說般若波羅蜜行。若人少時應行,後還失者,宜須守護;若常不離如所說般若波羅蜜,則不須守護。如伽羅夜叉,以拳打舍利弗頭,舍利弗時入滅盡定,不覺打痛。般若波羅蜜氣分,即是滅盡定,是故若人若非人,不能得便。略說二種因緣,不須守護,若人若非人不得便:一者、從身乃至一切諸法,皆厭離,無我,無我所故,皆無所著,如斬草木,不生憂愁;二者、得上妙法故,為十方諸佛菩薩諸天守護。 」
般若波羅蜜氣分,即是滅盡定,證滅盡定不離般若波羅蜜,所以打死我都不會認為,般若波羅蜜會被外道抄襲,您要認為可以是您的自由,畢竟我們都未證滅盡定,沒什麽好爭的,您從以前就特別在乎外道,外道又是佛種,取不得,捨不得,手心手背都是肉,只有心生起時是誰被困住的問題。
/次草
您又企圖拿論書來對抗經典。《首楞嚴經卷一》「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世間一切諸修學人,不得漏盡】者,不出三界;不出三界者,皆名外道。外道所修一切佛法,皆名外道法。又豈止是【滅盡定】一法而已?!
是故,《金剛經》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若人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解深密經》曰:「一切諸法皆無自性」,「一切諸法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
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等,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世間一切諸修學人】早已證「成阿羅漢」。
又,「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豈謂【外道法】有自性?若了【無始生死根本】,不將【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則所修「滅盡定住」,即是「空住、無願住、無相住」,即是「聖住」。
由是可知,周某恰恰是不願佛陀正法淪為【外道法】,而非誹謗佛法為【外道法】。不明就裡者,則恰恰相反,錯將【外道法】當作佛法,終日謗佛破法,而無自覺。
如上《大智度論》說「若人少時應行,後還失者,宜須守護;若常不離如所說般若波羅蜜,則不須守護」,前者「宜須守護」,後者「不須守護」,顯然與《首楞嚴經》一致。何以故?
若了【無始生死根本】,不將【生死妄想,誤為真實】,即了【般若生死、生滅不二觀】,亦即「 常不離如所說般若波羅蜜,則不須守護」,而其所修「滅盡定住」,即是「空住、無願住、無相住」,即是「聖住」。
次草大徳從來不在【般若不二觀】上好好用功,則您自己正是【不了無始生死根本】,【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者,而您次草大徳所修一切佛法,皆名外道法。
有漏法,就是有為法,就是外道法。原來次草大德連這個基本認知都無。要避免錯修外道法,唯有修學般若不二觀。偏偏次草大德從來不願好好學習般若,則您在此與人論義,又豈能宏揚佛陀正法?
/周老師
二乘精進沒道心,外道聰明無智慧,原來永嘉大師也分不清出外道與二乘,明明都是外道,這要怪六祖也分不清,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這要請周大聖人作一首證道歌,如果他慈悲,早將永嘉六祖幹掉,也不會讓次草誤讀一生,這是誰的過,當然是周大聖人不夠慈悲,喜歡看人出糗而已。
/次草
《佛藏經卷下》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淨見品第八
[0798c09] 「舍利弗!我今明了告汝,【有所得者無有涅槃】。有所得者若有涅槃,是則諸佛不出於世,一切凡夫皆入涅槃。何以故?一切凡夫皆有我見、人見,皆有所得,皆是邪見。
[0798c12] 「舍利弗!汝且觀我,幾時成就有所得見非賢聖行,諸佛不與我授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舍利弗!【我如是行,猶不得記】;【況是癡人但以持戒、多聞、禪定】等,【生我見、人見、眾生見】?舍利弗!我說此人不名行者、不名得者。何以故?舍利弗!【長夜貪著如是邪見,不得滅度】故。
【如是癡人不作是念:『我等何不試行修習無我、人法?我等或得斷眾苦聚】。』舍利弗!【譬如從生盲人,走避惡狗墮深火坑】。舍利弗!【我謂癡人如是修習我見、人見、有所得見】,以是諸見欲望清淨,是人隨所貪著,即以是事欲得涅槃;【我說是人當墮惡道】。
0799a20] 「舍利弗!何等是可試者?謂【外道人及樂外道法者】。舍利弗!何等是樂外道法?所謂【有所得者、我見者、人見者、眾生見者】、貪者、邪者、【於自相空法心生疑者】,【受行種種邪虛妄法】,【不能入於第一義空】,【行諸邪道,是人名為樂外道法】。
[0799a26] 「舍利弗!不可試以種種色衣。【若白衣人若著袈裟,有如是不善有所得見,皆名外道】。於我法中出家受戒,是人應試。何以故?【有所得者,於我法中即是邪見】,【是名大賊。一切世間天人中賊】,是名【一切世間怨家、諸佛大賊】。舍利弗!【是邪見人,我則不聽出家受戒】。
[0799b02] 「舍利弗!一切法無我,若人於中不能生忍,【一切法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不能信解】,於我法中所受供養,名為不淨。【是人則是不供養佛、不供養法、不供養僧】。強入我法,【形是沙門,心是外道】,為盜法人。
[0799b07] 「舍利弗!於未來世當有比丘,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是人輕笑如來所說如來所行,如來常於第一義空,恭敬供養常樂是行】。【是諸比丘輕笑如來所行真際畢竟空法】。
/周老師
四果的定義為何?沙門全是四果嗎?、外道與佛法差別,外道不能正斷煩惱,四無色定期滿還會轉生三惡道,四果必定證阿羅漢,從須陀桓就不再轉生惡道,佛法基本常識要弄懂,才不會將二乘看成外道,滅盡定從善法得,有滅盡煩惱為阿羅漢,有不滅盡煩惱只滅心心數法,煩惱未盡者在次第中,就是經文說的別成二乘,二乘以外只能學到非想處定,這是基本常識,歡迎推翻。
/次草
這段《佛藏經》重點在於:【有所得者,無有涅槃】,【有所得者,名為樂外道法】,【有所得見,皆名外道】,【有所得者,即是邪見】,【一切法無我,若人於中不能生忍】者,【一切法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不能信解】者,【即是邪見】、【皆名外道】,即是【有所得者】。
如何是【有所得者】、【有所得見】?如次草大德說:「滅盡定是無漏」,意謂:「滅盡定」法有自性,「無漏」法有自性。這就是【有所得見】,次草大德就是【有所得者】。何以故?
若「滅盡定」法、「無漏」法,皆有自性,「滅盡定」決定是「無漏」法,修「無漏」法決定「成阿羅漢」,則【世間一切諸修學人】早已證「成阿羅漢」。
故知,「滅盡定是無漏」,即是【有所得見】,次草大德的心態,即是【有所得者】。次草大德就是【於一切法無我,不能生忍】者,於【一切法空、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命不能信解】者,次草大德雖然不是【沙門】形象,但【心是外道】!!
以上《佛藏經》文壓根並未提及聲聞四果!次草大德請勿將聲聞四果當作幌子,混淆視聽!您這是邪曲心,不是直心!
/周老師
那您的主題變了嗎?滅盡定非外道能修,您不認同就算了,那是理解力,沒實證只空談,隨個人興趣與滅盡定無漏何關,以後別讓我看到您說無漏字眼,我也不提,提的人就是有所得,連佛陀都是。
/次草
次草大德,「般若」是佛教的心臟,您的「般若」完全不及格。豈止「無漏」無自性,「真如、勝義」亦無自性。
《解深密經 一切法相品第四》謂諸法相略有三種。何等為三?一者遍計所執相,二者依他起相,三者圓成實相。........云何諸法【圓成實相】?謂一切法平等【真如】。於此真如,諸菩薩眾勇猛精進為因緣故,如理作意無倒思惟為因緣故乃能通達,於此通達漸漸修集,乃至無上正等菩提方證圓滿。
《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我依三種無自性性密意,說言【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所謂相無自性性,生無自性性,【勝義無自性性】。
/周老師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五》
又契經說。無想(定)滅(盡)定(二種不同假使第七)染意若無。彼(二種定便)應無別。謂彼二定。俱滅六識及彼(相應)心所。體數無異。若無(第七)染意於(此)二定(之)中。一(無想定是)有。一(滅盡定是)無(則)。彼二(定)何別。若謂加行界地(所)依等有差別者。理亦不然。彼差別(之)因(正)。由此(第七識而)有故。此(第七識)若無者。彼(差別)因亦無。是故定應別有此意。
[0360c13] 體。謂心王。數。謂心所。言此二定之中。所滅心王。同是六識。所滅心所。同五十一。設非有染無染二意差別。則二定更無異矣。加行。謂作意。所依。謂教法。等者。等取自體假立也。集論明此二定有五門差別。一所依。二自體。三假立。四作意。五界地。一所依別者。無想定。乃外道弟子。依外道所說邪教而修。滅盡定。乃世尊弟子。依世尊所說正教而修。二自體者。無想定。體是有漏。滅盡定。體是無漏。三假立者。無想定。依有覆意所緣阿賴耶假立。滅盡定。依無覆意所緣異熟識假立。四作意者。無想定。由永出離作意以為加行。滅盡定。由暫止息作意以為加行。五界地者。無想定。是色界捨念清淨地所繫。滅盡定。依無色界非非想地而入。仍非所繫。
我是何等人物能知滅盡定是無漏,還不是要靠前人介紹,您周大德早就不甩論了,我懷疑您根本不信佛教,大凡不甩論的人,是沒資格跟人論佛法的,百分百是傲慢無知人,品格更不可能修養好,黏著佛法只是想沾光,滅盡定內容不重要了,我見被否定才是大事,閃過主題攻擊別人,這哪是學佛?
「般若」是佛教的心臟,您的「般若」完全不及格。豈止「無漏」無自性,「真如、勝義」亦無自性。這個幼稚園問題是您解套工具嗎?不論法指向俗仔。我們的主題是什麼?滅盡定非外道能學,就是因為無漏外道才不來。您對佛法的無知不要怪到別人頭上,您可以自己開題,看看外道能不能學到滅盡定,您真的無聊至極。
/次草
次草大德,日前周某不是才引用了首楞嚴義疏注經?奉勸您,般若未通之前,別再舉大智度論。論典是讀經時的參考,不是經典的替代品。讀經能力一直沒進步,就該放下論書了。再告訴您一句,讀經能開悟,讀論則否。
《中論》:「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周老師
般若經您自認看的比我熟,您的用功程度,別人看不出嗎?自己舉經來打臉我說不對,您對滅盡定又懂多少?您不是真想學佛,我說的是事實,看一個人主動性就知。
/次草
次草大德,您查了那麼久的論書,周某反過來問一句,根據論書對滅盡定的解釋,如何依滅盡定證無漏智?
/周老師
半個小時過去了,根據論書對滅盡定的解釋,如何依滅盡定證無漏智,您還是答不出來。那麼,您前面說的算什麼?
/周老師
這不能改變您對滅盡定的無知,我也沒義務去解答您,您的主題是外道能學滅盡定,別忘了,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
/次草
補充說明:除了上述《首楞嚴經》經證外,《雜阿含502經》更是《解深密經》所謂【頓悟真如、勝義、自性涅槃的實修經證】,如下。
《雜阿含502經》爾時,尊者大目揵連告諸比丘:「一時,世尊住王舍城,我住耆闍崛山中。我獨一靜處,作如是念:『云何名為聖住】?』復作是念:『若有比丘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是名【聖住】。』我作是念:『我當於此聖住不念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多住。』【多住已,取相心生】。
按:《瑜伽師地論三十四卷》云:言【聖住】者,謂空住、無願住、無相住、【滅盡定住】。尊者大目揵連【多住已,取相心生】,便證明了,即使能夠入【聖住】、入【滅盡定住】,只是暫時性的,仍有出定之時。如《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五》亦曰:「滅盡定。由暫止息作意以為加行」。於是,世尊三度來至尊者大目揵連面前,出言警示,令知過謬,如下。
《雜阿含502經》爾時,世尊知我心念,如力士屈申臂頃,以神通力於竹園精舍沒,於耆闍崛山中現於我前,語我言:『目揵連!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世尊教已,即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如是至三,世尊亦三來教我:『汝當住於聖住,莫生放逸】!』我聞教已,離一切相,無相心正受身作證具足住。
按:而後,尊者大目揵連始知己過,【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不勤方便】者,如大乘禪宗公案曰:「如世良馬,見鞭影而行」,遂由此「明心見性、入佛知見」,所謂「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如下。
《雜阿含502經》諸大德!【若正說佛子者,則我身是,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所以者何?我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以少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譬如:轉輪聖王太子雖未灌頂,已得王法,【不勤方便】,能得五欲功德,我亦如是,為佛之子,不勤方便,得禪、解脫、三昧、正受,於一日中,世尊以神通力三至我所,三教授我,以大人處建立於我。」
/周老師
您要證明外道也能修、能證滅盡定。
/次草
又如《首楞嚴經卷一》說:「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
按:【世間一切諸修學人】者,當然包括教內、教外一切學人。當尊者大目揵連三入三出滅盡定,猶未如《法華經》云「入佛知見」的當下,尊者大目揵連就是「有所得者」的外道心態。而當他一念返照,「明心見性、入佛知見」時,始【得漏盡成阿羅漢】。換言之,能證、能入滅盡定沒用,能轉有漏識為無漏智才行。
/周老師
所以我說佛陀弟子中外道蠻多的,您知道當時尊者大目揵連是何果位嗎?
/次草
《雜阿含502經》中並未說明,尊者大目揵連當時是甚麼果位,但應非阿羅漢。何以故?諸阿含經中,未見有既證阿羅漢卻仍遭佛呵責者。
/周老師
起碼是阿那含,如果您堅持阿拿含是外道,這種議題並不需要討論,沒益處。如果您以這點斷定別人不懂您貼的經文,我也不跟您爭,各自好修吧。
/次草
依經論法,自然無諍。就是不依經典,才有爭論。明擺著的經文不接受,還企圖拿論書來對抗經典,這不是與周某人諍論,而是【與佛共諍】,如下所錄。
《佛藏經卷上》姚秦龜茲三藏鳩摩羅什譯 諸法實相品第一
舍利弗!乃至【於法少許得者,皆與佛諍】;【與佛諍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若非我弟子,即與涅槃共諍、與佛共諍、與法共諍、與僧共諍。
/周老師
此處再強調一次,能證、能入滅盡定沒用,能轉有漏識為無漏智,始得出離三界。既出三界,名阿羅漢,未出三界,即阿那含,這與《雜阿含502經》中的尊者大目揵連的情況一樣。
《首楞嚴經卷九》說:【若于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者,顯係證悟般若【便出塵界】,並非證入滅盡定【便出塵界】。所以,《首楞嚴經卷一》說:「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此二說法,一在卷一,一在卷九,首尾呼應,理甚明矣,何故起疑?
《首楞嚴經卷九》阿難!此不還天,彼諸四禪四位天王,獨有欽聞,不能知見。如今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粗人,所不能見。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復次阿難!從是有頂色邊際中,其間復有【二種歧路】。【若于捨心發明智慧,慧光圓通,便出塵界,成阿羅漢,入菩薩乘】。如是一類,名為【回心大阿羅漢】。
若在捨心,捨厭成就,覺身為礙,銷礙入空。如是一類,名為空處。諸礙既銷,無礙無滅,其中唯留阿賴耶識,全於末那半分微細。如是一類,名為識處。空色既亡,識心都滅,十方寂然,回無攸往。如是一類,名無所有處。識性不動,以滅窮研,於無盡中發宣盡性,如存不存,若盡非盡。如是一類,名為非想非非想處。此等窮空,不盡空理。從不還天聖道窮者,如是一類,名【不回心鈍阿羅漢】。若從無想諸外道天,窮空不歸,迷漏無聞,便入輪轉。
/周老師
四果一定證阿羅漢,是誰在跟佛爭?一定要拿阿拿含來開刀,為何不問不是外道見的自己何時證滅盡定?證了還能突破未解脫之煩惱,您就是得了少許知見,卻與佛經相違,自投羅網要證阿那含是外道見。佛經都沒在看,阿那含名為不還,現在還在欲界輪迴的您,卻斗膽證阿那含是外道見,真是無聊透頂。自己說的外道竟然指向三果阿那含,我相信您找不到佛經說三果證滅盡定還是外道,就在這個迴路轉不出來。金剛經說無我人眾生壽者相,您要真無執著,趕快給個答案,何時證滅盡定。
/次草
1.『四果一定證阿羅漢』
初二三果最終證阿羅漢,是有前提、有條件的,是不確定的。
2.『為何不問不是外道見的自己何時證滅盡定』
前面《雜阿含502經》已經闡明,後面《首楞嚴經卷九》再度明示,能證、能入滅盡定沒用,能轉有漏識為無漏智,始得出離三界。
3.『自投羅網要證阿那含是外道見』
若阿那含不是外道見,何以必須回心轉意,始得出離塵界,而名【回心大阿羅漢】?這就是聲聞初二三果最終證阿羅漢的條件。不回心鈍根阿那含住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不回心就出不了此處,故不存在「初二三果一定證阿羅漢」之說。大乘凡夫可依不二觀行直接悟入諸佛如來自性三摩地,不須在五不還天長劫虛耗,就證明了聲聞緣覺實係修行歧路。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