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2017-10-03 16:22 — 周老師
姓名或匿稱: 周老師
據【維基百科/上座部佛教】所錄:「在釋迦佛入滅後三個月的一個雨安居時,由阿闍世王主持第一次結集,此次結集由阿難尊者誦出經藏及優婆離尊者誦出律藏。在經過印度本土的第二及第三結集後,約佛滅二百年時, 阿育王派其子摩哂陀尊者及僧團帶了三藏入斯里蘭卡。
約西元前一世紀末,因為錫蘭僧團中的長老有鑑於國內曾發生戰亂,擔心早期流傳下來的教典散失,由以坤德帝沙長老為首的大寺派(又稱為摩訶毗訶羅住部)的五百名長老,於斯里蘭卡中部馬特列地區的阿盧迦寺舉行南傳佛教歷史上的第四次結集,會誦集結三藏教典,並以僧伽羅文字將經典寫在貝葉上成書,首次將三藏集結成書面。
在公元五世紀,覺音尊者到錫蘭大寺學習,將僧伽羅語的五部尼柯耶轉譯為巴利語及作注釋。在覺音所作巴利文版本流行之後,【僧伽羅文版本失傳,沒有被保留到今天】。
【巴利文經典最初是口傳的】。上座部佛教流傳國家氣候潮濕,不利於寫本的保存。【巴利文大藏經從15世紀後期才開始全部寫下來,18世紀之前的寫本能保存到現在的很少】[6] 。
附註 [6] Oskar von Hinüber. A Handbook of Pāli Literature. Walter de Gruyter. January 2000: 4–5. ISBN 978-3-11-016738-2.」
按:附註[6]為經由國際學術期刊發表的說法,再依【維基百科/漢傳佛教】所載,「漢傳的《增一阿含經》、《中阿含經》則成譯於4世紀,《雜阿含經》、《長阿含經》則成譯於5世紀,並一直以紙本型態,未曾中斷的流通至今。」
而【公元五世紀】的【僧伽羅文版本失傳,沒有被保留到今天】,從【公元五世紀】一路【口傳至十五世紀】,然後【巴利文大藏經才開始被全部寫下來】,則此長達一千年期間,發生了多大程度的增減偏誤,實在不堪想像。那麼,【巴利文大藏經】的真實性,又豈能與四、五世紀便已成譯並以紙本型態廣為流通的漢傳諸《阿含經》相提並論?
而南傳上座部僧團瑪欣德比庫竟宣稱:「巴利三藏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最接近原始經典的一套三藏」,如下址。https://blog.xuite.net/hsuxu53/blog/322528156
請問,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而謊言者的嘴裏,又豈能說出【諸法實相】?但這樣的謊言,如印順法師等人,卻也相信了。印師並認為,漢譯《阿含經》中的「大乘」一詞,可能是在翻譯時才加入的,單單只因主譯者是一位大乘經師[12]。
附註[12] :印順〈雜阿含經部類之整編〉:「宋譯《雜阿含經》,譯出的時代遲了些,而譯者求那跋陀羅,是一位唯心大乘師,所以譯文中偶有大乘的名義。」
-------------------------
《雜阿含經769經》
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長阿含經 第2經》
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
《增壹阿含經》
序品
【菩薩發意趣大乘】,如來說此種種別。
【人尊說六度無極】,布施持戒忍精進。
彌勒稱善快哉說,【發趣大乘意甚廣】,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
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
【方等大乘義玄邃】,及諸契經為雜藏。
四意斷品
如來有四不可思議事,非【小乘】所能知。
按:漢譯四阿含經中,特別是增一阿含經,即已【大小乘】並舉,【聲聞、緣覺、菩薩】並攝,更直指【如來藏】為修學總綱。
然而,印順法師卻在其所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 第三節 增壹阿含》中說:「2.大眾部末派的誦本,前有『序品』。《分別功德論》卷一說:『薩婆多家無序』。」又云,「在書寫與大乘漸盛的時代,流行於北方的大眾部的學派,成立『序品』,約為西元前後。」
蓋印師主張,增壹阿含「序品」,成立於西元前後,而非佛所說。理由如何呢?《分別功德論》卷一說:「薩婆多家無序」。但是,《分別功德論》的譯者不詳,譯出年代不明,其本身的可信度尚屬未定。僅憑「薩婆多家無序」一句,就能認定增壹阿含序品,乃後人虛偽添加?
如今,既然印師相信此論為真,舉此為證,吾人便以此觀點論之。試問,《分別功德論》乃大眾部增壹阿含前四品〈包括序品〉之注釋書,今云「薩婆多家無序」者,何意耶?豈非「薩婆多家」有所闕漏耶?豈可看作《分別功德論》自證大眾部虛偽添加在先,後更為注釋耶?
譬如有人故意持用偽鈔消費,於其支付價金時,會自動告知這是偽鈔嗎?此一見解,既違世俗諦,即悖勝義諦,卻不可思議的出自某些人所尊稱的佛教導師筆下。印師此等作風,除了自證對大乘佛法成見甚深外,更有何義耶?印師企圖以此荒誕不堪的理由,否定佛陀一生所說的,起始就是一乘教法,顯然不能成立。
此外,四《阿含》中,尚有更多的經證,足資證明:此最早經文中,即已【大小乘】並舉,【聲聞、緣覺、菩薩】並攝,更直指【佛性、法性、如來藏】等,為吾人之佛法修學標的。本文之後,某將一一舉來。
又,斯里蘭卡、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南傳教區,當時「氣候潮濕,不利於寫本的保存」,但難道如今當地不仍是「氣候潮濕」嗎?何以如今卻非「不利於寫本的保存呢? 顯然,15世紀以前,這些南傳國家,更有造紙印刷等工業技術缺乏、一般大眾教育水平低落、弘法經費不足等障礙。
在諸緣不具足的情況下,以致於當時的僧團不得不採取「口傳」的原始方式流通經文。特別是一般大眾教育水平低落一項,15世紀以前,不只是這些南傳國家,包括印度在內,全世界都一樣,不識字的文盲佔了大多數。
是則請問,南傳佛教經典,在沒有書面紙本為憑之下,在不識字的文盲「口傳」了一千年之後,還剩下多少是正確的?再者,於「口傳」弘法方式的限制下,【佛性、法性、如來藏】等等難以言喻的專有名詞,即使是今日,只用三言兩語,要解釋清楚其意涵,也十分不容易,何況是距今一千五百年前的公元5世紀?
故,「口傳」弘法,實屬無奈。當時南傳僧侶的苦心,亦不難體會。但在21世紀的今天,大眾的教育水準已經普遍大幅提高,上述【巴利文大藏經】來源的史實考證也已明確下,若仍執意宣稱,18世紀後的巴利三藏為【最早結集】的佛教三藏,更四處誣衊早於4、5世紀成譯的漢傳《阿含》不如實,這就不是可以被諒解的言行了。殊不知,這種狹隘的心態,正是形成【小乘】觀點的背景因素。
============
comments 回應
此如來藏非彼如來藏
漂向南方 (not verified) - 2017-10-06 01:14
周老師指出了增壹阿含提到如來藏與三乘的出處。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無差別】。其有專心持增一,【便為總持如來藏】。
姑且不論此序為原有或是後出,就當是原有好了。我想經文也很明白,此處說明了增壹阿含就包含三乘無差別,只要專心持增壹就是總持如來藏了。如果這個如來藏是後人所談的如來藏,那就真正去看增壹阿含,看看裡面教導的如來藏是什麼。
相信真正有讀過增壹阿含的法友,就會知道和目前所說的如來藏根本是兩回事。光是增壹阿含是六識的教導,就知道和現在的如來藏根本無關。如果願意相信增壹阿含的教導就是如來藏,那也可以,我勸這些法友就放下現有如來藏的教導,好好研讀增壹阿含這個總持如來藏,這才符合經文的教導。
reply
此如來藏非彼如來藏
周老師
此如來藏非彼如來藏?大德豈有二心?再者,南傳自己的五部尼科耶中,共有21經提到第八識「阿賴耶」,您又該如何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