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善惡實有,則三善三惡六道輪迴便為實有,而眾生畢竟不得解脫,不得了見佛性也。
《六祖壇經》說:「佛法是不二法。」若教小孩學佛,即應從佛教的善惡觀教起,這是不二法的初階。雖是初階,一生管用。六祖大師得衣缽後,最先度化惠明,當時用的即是善惡不二法。
貪為佛教十惡業之首,有能貪心與所貪法,有二始有貪。不貪為佛教十善業之首,無能貪心與所貪法,無二即無貪。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也。
何以故?不行十惡,即行十善;非善即惡,非惡即善;善惡一體兩面,離惡者,善亦不可得也。是故,行十善者,無所行;無所行者,不起二想。無二者,無人我、無愛憎、無善惡、無生死。有二者,有生死、有善惡六道輪迴,而不得出也。
如《雜阿含經》處處宣說:「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緣無明有行,緣行有識,......緣生有老病死憂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生滅則老病死憂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所言「此彼」者,即二也。此即因,彼即果;有因即有果,無因即無果;有彼此即有世間因果,無彼此即無世間因果;有二即有善惡六道生死輪迴因果,無二即無善惡六道生死輪迴因果;有世間生死輪迴因果,即無出世間了生脫死因果;無世間生死輪迴因果,即有出世間了生脫死因果也。
綜上可知,佛說十惡十善,是令學人離於二邊,以便脫離六道輪迴;佛說斷惡修善,是令學人藉善離惡,學人既離惡已,不可住於善想,執謂善法實有。何以故?若有善法,即有惡法,依舊未離二邊也。故,《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曰:「所言善法者,即非善法,是名善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又,離於二邊,亦即離識。因為二依識立,識念活動必定假藉二邊對立的名相,才能運作。於諸佛邊,識為心之用,心為識之體,體用本如如。於眾生邊,卻因誤認阿賴耶識為真如本心,妄執二邊名相實有自性,因名相而妄起煩惱迷惑,以至於自造六道輪迴其中,雖苦惱不堪卻求出不得。
如今深明不二,不再隨識起妄,便了阿賴耶識所藏諸種子中,生與不生,滅與不滅,真如本心與阿賴耶識,一切此等二邊名相,俱不可得,皆非實有,如此便是轉識成智,轉阿賴耶識為真如本心,而成就出世間因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