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版上諸友談論到 "無所得" 的義理、運用。那麼,個人藉此機緣,也來詢問一下到底甚麼是 : 無所得 !無所得,又名無所有,梵文:aprāptitva。(定義請自行查閱佛學辭典,此處不贅述)。狀態 : 有一個弟子,他如此在靜坐中禪思 :1. 他認識到、並相信著 : 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生命慾想,都是苦的、無常的、是會滅去、不堅固的。2. 他進一步認識到 : 我,是空的; 我所,也是空的。空,才是這一切法背後的不變本質。3. 他更進一步深入體認 : 自己在一切時空中,並不屬於誰、不屬於任何人、事、地、物;反之,這些人事地物,也並不屬於我。4. 因此,他對上述的一切,有所體認、也不會去執著他,因為他知道 :無常、苦、滅法、空、互不隸屬...等法!
因此,這位弟子,在這種智慧光明的觀照下,他體認了 :一切有情的五蘊、過現未來三世的五蘊,都是一樣,都是如此地無常、如此的苦、如此的不堅固;五蘊,不是我,我也不是五蘊。更進一步,"我、以及我所" 是空的、無我的、無常、苦、不堅固不恆常的。所以,他因此體認五蘊皆空,依此可以超越諸苦。....還沒完,還有幾句....這位弟子,在體認五蘊皆空的事實與道理之後,他在此同際,突破了 "五蘊、空 "二者互為裡表的依存關係,而發出這樣的看法 :色法,其本質為空,色法雖有質礙,但並沒有離開空的本質;反之,空性,也從沒有消失於色法。換個角度看,色法,正是空性的展現;而空性,也由色法之中,體現出來。不單單是色法如此。受、想、行、識四蘊,也是一樣。....(略)...而這些事理,都指出一個驚人的事實 : 這世間一切,終歸...無所得。最後,這位弟子,確認這至高的真理 :無所得 !並依靠這 "無所得"的諦理,以至深的智慧,而心無礙、無恐怖、不顛倒,奔向彼岸 !
問題 : 請問,這位靜坐弟子的體認,是....1. 符合於 佛陀的正法嗎? 2. 還是....走歪了 ?! 3. 道理 (證據) 何在?!
以上問題,有請有經驗的弟子分享心得,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若達無所得,非僅不見有一切世間法,亦不見有一切出世間法,故題主所列舉的五項佛法知見,亦不可得。如《金剛經》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如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便是無所得。
如《金剛經》曰:「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周老師
第一義空:諸法眾緣生,無自性,了不可得。無所得,指的是諸法「自性」空,不是空無所有。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但無自性。認為有自性,就是外道所謂的有神我。這就是顛倒想如空中花,我們要空的是顛倒想。
/二楞子
《首楞嚴經卷三》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另外,諸《阿含經》中,也沒有「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的說法。
/周老師
這論壇関起來好了,99.9999%阿含經都沒有。
/二楞子
阿含經: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事。
《雜阿含265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阿毘陀處恒河側。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諦觀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彼聚沫中無堅實故。
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色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大雨水泡一起一滅。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水泡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受,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受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春末夏初,無雲、無雨、日盛中時,野馬流動。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野馬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想,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想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明目士夫求堅固材,執持利斧入於山林,見大芭蕉樹傭直長大,即伐其根,斬截其峰,葉葉次剝,都無堅實。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芭蕉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彼諸行無堅實故,諸比丘,譬如幻師,若幻師弟子於四衢道頭,幻作象兵、馬兵、車兵、步兵。有智明目士夫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所以者何?以彼幻無堅實故。
如是,比丘,諸所有識,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麤、若細、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比丘,諦觀思惟分別。諦觀思惟分別時:無所有、無牢、無實、無有堅固。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所以者何?以識無堅實故。」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燄,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日種姓尊說;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於此苦陰身,大智分別說;離於三法者,身為成棄物;壽暖及諸識,離此餘身分;永棄丘塚間,如木無識想;此身常如是,幻為誘愚夫;如殺如毒刺,無有堅固者;比丘勤修習,觀察此陰身;晝夜常專精,正智繫念住;有為行長息,永得清涼處。」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寂照世間
討論法義時,依止經典是好習慣,但應附上自己的見解,用以鍛鍊自己的論述能力,否則說法時難免顧此失彼丟三躐四。看看人家犀牛大德,不就是在自我訓練論證能力嗎?趁著年輕頭腦清楚下點功夫,否則讓南傳看大乘學人笑話,論及大乘法義還需犀牛提示,豈不太過難堪?
/周老師
阿含經並沒有這樣說:「討論法義時,依止經典是好習慣,但應附上自己的見解,......論及大乘法義還需犀牛提示,豈不太過難堪?」這不知是誰發明懟人的鬼話??您拿去懟犀牛也很好用。
/二楞子
「阿含經並沒有這樣說」?《中阿含22經》曰:「汝愚癡人,盲無有目!以何等故,論甚深【阿毘曇】?」
【阿毘曇】即為經律論三藏中之論藏,佛在世時,是鼓勵學人論議,所謂討論法義的。經由“莊春江阿含工作站”的檢索查證,經文提及【阿毘曇】的,《雜阿含經》有8品,《中阿含經》有7品,《增壹阿含經》有3品,合計有18品。何來「阿含經並沒有這樣說」,並沒有鼓勵學人論議?
既然佛陀鼓勵學人論議,“寂照世間”大德貼出《雜阿含265 經》,周某鼓勵他表達自己的看法,鍛鍊自己的論述能力,又有哪裡不對?而“犀牛”大德這陣子常常自行開題,自我訓練論證能力,這難道不是事實?哪天“犀牛”大德靈光一現,突然開竅也未可知。
至於周某所說:「趁著年輕頭腦清楚下點功夫,否則讓南傳看大乘學人笑話,論及大乘法義還需犀牛提示,豈不太過難堪?」姑且不論將來如何,眼前不就已見一二?
/周老師
這不是您說的鬼話哦?我用你問別人的方法問你,您居然又瞎掰ㄧ堆鬼話出來作啥?犀牛跟別人論一堆大乘。然後根本沒在聽別人說,仍舊寫ㄧ堆濫鬼話出來,到現在還可以問這樣的問題?您還這麼推崇他,他連雜阿含說念佛可以涅槃都不知,以前還來大搞淨土宗,他就是個以後萬劫不復的人,空性是沒有嗎?您還眼他討論半天?真是鬼打架。
/ 二楞子
二楞子大德,經過一夜沉澱,為了利益大眾及周某人,您的上文要不要補充修改一下?
/周老師
您改完了便無事了。
/ 二楞子
二楞子大德,本人說:「諸《阿含經》中,也沒有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的說法。」您回應說:「這不是您說的【鬼話】哦?我用你問別人的方法問你,您居然又瞎掰一堆【鬼話】出來作啥?」
是否鬼話,應以經為準,違背佛經者,就是鬼話。您說【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顯然您認為【幻有】仍係【有】,而非【沒有】。
但據《首楞嚴經》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顯然【幻有】係【無明妄動、取著妄識之後的凡夫認知】;若不妄取,則幻法、非幻法皆不生、皆不成立。所以您所主張的【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實為違背佛經的【鬼話】。
再看看“寂照世間”所貼出的《雜阿含265 經》文曰:「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恒河大水暴起,隨流聚沫。明目士夫諦觀分別,......如是【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苦、空、非我。」
是則,佛陀說【諸所有色,如病、如癰、如刺、如殺】,固然是反對學人取著緣生法、執持緣生法為【有】或【幻有】!佛陀說【諸所有色,無常、苦、空、非我】,仍然是反對學人取著緣生法、執持緣生法為【有】或【幻有】,而與《首楞嚴經》完全一致。
是故,依據《雜阿含265 經》,本人所說:「諸《阿含經》中,也沒有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的說法」,不悖佛說。而二楞子大德所主張的【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確屬違背佛經的【鬼話】無誤。
/周老師
幻有,您說他有,落入常,說他沒有,落入斷,所以叫幻有。楞伽經說性非性,就是有無,所以說離性非性。因為有生,才有住異滅,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預防比治療還重要。有指三界,無指出世間,還不到出世間的地步,能作的就是了解三界一切法。菩薩證空性後,還是要了解三世一切法。如果因性學的越深,來世能學的就越多,不是在這些名相討論而已。會不會替自己定主題,這是關鍵的一著,可以一日當一世用,反之會一世當一日用,相去甚遠。
/次草
分別善惡報應經卷1》佛愍彼王令觀罪性,【從緣幻有了不可得】。
眾許摩訶帝經卷5》【緣生幻有,生死輪迴,若不息心,無有窮盡】。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81》云何?彼女於子生時有喜、死有憂耶?滿慈子言:彼女及子【俱是幻有,實無死生】,誰復於誰可生憂喜?佛言:如是!如汝所說。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按:【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此係有為法、有所得之世俗生滅見,之後仍然是要捨離的,否則不會導出,佛令學人【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之結論。
/周老師
《首楞嚴經卷二》佛曰:「我說【世間諸因緣相,非第一義】。」
按:諸《阿含經》中,【十二緣生法】,以無明為首。所謂離緣生法,實為離無明。若離無明,即超越生死輪迴之世間因果,而成就了生脫死之出世間因果。若不離緣生法,執緣生法為有,即繼續耽溺生死,不得超越六道輪迴。
龍樹祖師《中論》說:「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永嘉大師《證道歌》曰:「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按:若不學禪宗,即不入觀行,若不修觀行者,則不見【第一義】。【第一義】者,性相皆空,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曰:「勝義諦理諸法性相不可分別,無說無示 」,《解深密經》謂之【大乘總空性相】。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71卷》佛告善現:【我依世俗,施設如是因果差別,不依勝義】,以勝義中不可說有因果差別。所以者何?【勝義諦理諸法性相不可分別,無說無示】,如何當有因果差別?
《【第一義空經】、雜阿含335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
【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由是可知,【十二緣生法】,即為【俗數法】,又名【假號法】,而非【第一義】。依上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471卷》經文可知,所謂的【十二緣生法】、【俗數法】、【假號法】,其實係佛隨順世俗生滅妄見假名施設而有,故曰【我依世俗,施設如是因果差別,不依勝義】。
是故,若不捨離【十二緣生法】,不證【第一義】,繼續耽溺生死,不得超越輪迴。如龍樹《中論》說:「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至於本人一開始引證《首楞嚴經卷三》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後,為何又說:「另外,諸《阿含經》中,也沒有「緣起是幻有,不是沒有」的說法」,原因很單純。有些人只學大乘,對阿含較陌生,有些人只學阿含,對大乘較排斥。故,除了《首楞嚴經》,隨後本人又舉《雜阿含265 經》為證。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