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 無自性相品第五》
復次勝義生!諸聲聞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證得無上安隱涅槃。諸獨覺乘種性有情,諸如來乘種性有情,亦由此道此行迹故,說得無上安隱涅槃。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
善男子!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由彼一向慈悲薄弱,是故一向棄背利益諸眾生事。由彼一向怖畏眾苦,是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
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何以故?彼既解脫煩惱障已,若蒙諸佛等覺悟時,於所知障其心亦可當得解脫。由彼最初為自利益,修行加行脫煩惱障,是故如來施設彼為聲聞種性。
按:所言「一切聲聞獨覺菩薩,皆共此一妙清淨道,皆同此一究竟清淨,更無第二。我依此故,密意說言唯有一乘,非於一切有情界中,無有種種有情種性,或鈍根性或中根性,或利根性有情差別」者,除了轉小向大的意義之外,所謂的阿羅漢道,實為聲聞乘與菩薩乘二者間之過渡,阿含與大乘法義之連結。
如《雜阿含710經》曰:「淨信者謂心解脫,智者謂慧解脫;離貪欲者心解脫,離無明者慧解脫。」心解脫阿羅漢屬聲聞道,慧解脫阿羅漢屬菩薩道。何以故?心解脫阿羅漢僅破我執,法執猶在,屬聲聞道。慧解脫阿羅漢則我法二執俱破,屬菩薩道。所以者何?
如《雜阿含75經》曰:「有五受陰,何等為五?謂:色受陰,比丘!於色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不起、解脫,是名如來、應、等正覺。比丘亦於色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如是,受、想、行、識厭,離欲,滅,名阿羅漢慧解脫。」
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故知,同樣照破五蘊的慧解脫阿羅漢,亦即大乘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的觀自在菩薩,且與「如來、應、等正覺」在般若理體、空性上的證量相同。只是猶未及於般若慧用,尚須努力修學般若波羅蜜多,於《大般若經》中,名為菩薩摩訶薩。
又如《金剛經》上,須菩提先為「離欲阿羅漢」、心解脫阿羅漢,後曰:「希有!世尊!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於是離一切相,乃見實相,破一品根本無明,證大乘法身菩薩。
「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者,亦顯示其與「如來、應、等正覺」在空性上的證量相同。故知,心解脫阿羅漢僅破我執,法執猶在,屬聲聞道;慧解脫阿羅漢則我法二執俱破,屬菩薩道,而阿羅漢道實為聲聞乘與菩薩乘二者間之過渡,且為阿含與大乘法義之連結。
由是以觀,所謂的「大乘非佛說」,實在不應道理,不可理喻。其中緣由,本經則提供了最切合實際的解答。如上經文曰:「若一向趣寂聲聞種性補特伽羅,雖蒙諸佛施設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由彼本來唯有下劣種性故,一向慈悲薄弱故,一向怖畏眾苦故」。所言「種種勇猛加行方便化導」者,即上文所說,佛陀敕令學人捨惡從善、體悟不二之教示也。
「終不能令當坐道場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終不能令渠等「唯有下劣種性,一向慈悲薄弱,一向怖畏眾苦」之學佛人改變種性、轉惡向善也。以始終不能改變種性、轉惡向善故,以惡心作祟,排斥異己故,渠等學人乃至誹謗大乘「非佛所說」。
又,以四《阿含經》法義歸根結柢於與「如來、應、等正覺」、大乘觀自在法身菩薩空性證量相同之慧解脫阿羅漢故,渠等誹謗「大乘非佛說」,等同誹謗「阿羅漢道」,誹謗「諸阿含經非佛所說」,等同渠等自行宣告自外於佛教而立場盡失。此等學人,此等言行,實在不應道理,不可理喻。而「大乘非佛說」之箇中緣由,《解深密經》實在提供了最切合實際的解答。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