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平實正覺會的涅槃觀,指的是色身死亡之後,不生不滅的狀態。但僅僅色身死亡之見,就已是佛陀所破斥的斷滅邪見〈六十二見之一〉,且不論色身死亡之後如何若何。
他們宣稱:「一般所說,佛教解脫涅槃,就是阿羅漢滅除五蘊、不受後有時,餘第八識如來藏獨存的不生不滅狀態;是依如來藏獨住而無一法存在來說的。此時,當然就是世尊所開示的清涼、寂靜、常住、真實。而既然涅槃是依第八識如來藏來施設,那麼涅槃就是第八識如來藏;這就很容易明白所謂涅槃了。 」
如上蕭平實正覺會的典型文宣,即混合凡夫位上的無明八識、遭受煩惱纏縛的如來藏,以及諸佛位上的真如心,成為一套組合式的修學宗旨,簡稱「真妄和合」。
殊不知,所謂「真妄和合」者,係指凡夫輪迴心,係《大乘起信論》對於凡夫外道雜染心境之寫實,而非對於諸佛如來清淨體用之描述。《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這與「真如在纏,名如來藏」,是一個意思。
難道不須捨離妄想、放下執著,便可現證如來智慧德相?難道不須捨棄執著生滅實有的阿賴耶妄識,便可現證不生不滅的真如本心?佛在經上所指學人修行標的,豈謂學人不須經過老實修行的過程,便可證成?
生滅不斷與不生不滅,是為兩種互相矛盾、不能並存的心理狀態。蕭平實正覺會卻主張這兩種心態是可以並存的,稱之為「真妄和合」。殊不知,《大乘起信論》所說「真妄和合」者,是令學人即妄見真,即於現前生滅等二邊妄相,現觀現見不生不滅之不二真相。
換言之,蕭平實正覺會真妄心態可以並存的主張,豈不就是公然違背包括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在內的,《首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共通的最終修證目標「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的具體證據嗎?
《雜阿含262經》曰:「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者,謂以出世間實相無相不二中道為體,以隨順世人妄想、假說世間一切二邊言說名相為用,俾便引導三界六道所有眾生,離諸二邊實有妄想,盡皆悟入不可思議一真法界,所謂會用歸體也。
如《首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曰:「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如是名為世出世間不二、有為無為不二,抑或名為真假不二。然此假名假號,於未離相離識的眾生位上,卻是妄非假,於諸佛果地體用上,則是假非妄。學人應知,此義迴然不同蕭平實正覺會徒有口號,實則二邊妄想俱在,妄識分毫未除之「真妄和合」也。
《雜阿含53經》
佛告婆羅門:「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白佛言:「世尊!云何為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佛告婆羅門:「愚癡無聞凡夫,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愛樂於色,讚歎於色,染著心住;彼於色愛樂故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惱、苦,是則大苦聚集;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
婆羅門白佛言:「云何為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佛告婆羅門:「多聞聖弟子於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如實知已,於彼色不愛樂,不讚歎,不染著,不留住;不愛樂、不留住故,色愛則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婆羅門!是名有因有緣滅世間,{是名}有因有緣世間滅。
婆羅門!是名論因,是名說因。」
婆羅門白佛言:「瞿曇!如是論因,如是說因,世間多事,今請辭還。」
佛告婆羅門:「宜知是時。」
佛說此經已,諸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足而去。
========
如上《雜阿含53經》所說「集」者,即二邊積集之意。謂世間眾生以能染愛樂之心,並所染愛樂之法,以是為因為緣,而有世間,反之即無。以是義故,乃曰:「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何況《中阿含201經》佛已明示:「識因緣故起,識有緣則生,,無緣則滅」,則第八阿賴耶識屬生滅法甚明矣!云何猶謂「不生不滅的常住法第八識」?
故知,蕭平實正覺會眾,說到哪裡,錯到哪裡,盡屬謗佛破法之邪思惡見。將第八阿賴耶識當作真如本心,則五毒凡夫與佛無異,還需要學佛修行,親證什麼呢?故知,執此惡見者,是從根本上破壞了佛陀一切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