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般若波羅蜜】者,即【平等觀、不二觀】也。
如《六祖壇經》說,「度此岸到彼岸之智慧」,即是【般若波羅蜜】。故,【般若波羅蜜】實為過度到彼岸之手段工具、功能作用,而非彼岸。所以說,【般若波羅蜜】從來不是學人所應證悟標的。妄想若滅,智慧亦滅,所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才說【無智亦無得】。《洞山五位頌》才說:「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如《首楞嚴經》所說「無始生死根本」,即眾生妄執二邊實有之此岸;又說「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即超越二邊實有妄想下,所到【平等、不二】之彼岸也。如《六祖壇經》曰:「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而做為學人證悟標的之名相,如:涅槃、中道、真如、一心、法性、空性、佛性、法身、法界、法住、法位、實際、實相、如來藏、第一義空、自性清淨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皆【平等、不二】之所標也。
如《入楞伽經卷三》曰:「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故,所謂【般若波羅蜜】者,即證悟佛教教理核心之【平等觀、不二觀】也。涅槃、中道、真如、一心、法性、空性、佛性、法身、法界、法住、法位、實際、實相、如來藏、第一義空、自性清淨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即表佛教教理核心,而為學人求證標的,【般若波羅蜜】、【平等觀、不二觀】則為證悟上述標的之工具、途徑,所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之思惟模式,今人則謂之邏輯論證方式也。
諸君當知,一切大乘經典皆以【平等、不二】法義貫穿全經,但未必以【般若波羅蜜】立說,此等經典多不勝舉,諸君不妨自行檢索。如《首楞嚴經》即不說【般若波羅蜜】,如《解深密經》亦不說【般若波羅蜜】,而說【平等、不二】,如下。
《解深密經序品第一》【不二現行】趣無相法,住於佛住逮得一切佛平等性到無障處,不可轉法所行無礙,其所成立不可思議,遊於三世【平等法性】,其身流布一切世界,於一切法智無疑滯,於一切行成就大覺,於諸法智無有疑惑,凡所現身不可分別,一切菩薩正所求智,【得佛無二】住勝彼岸不相間雜,如來解脫妙智究竟證無中邊,【佛地平等】極於法界,盡虛空性窮未來際。
《首楞嚴經卷九》阿難!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于妙圓明無作本心,皆如空華,元無所著,但一虛妄,更無根緒。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淫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淫。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淫,云何更隨殺盜淫事?
綜上可知,【般若波羅蜜】從來不是學人所應證悟標的,而係「獨靜禪思、捨離心相」時之思維模式,否則受持大多數不說【般若波羅蜜】的經典,那些學人便應無從見性悟道,但事實顯然並非如此。如《雜阿含經》雖不說【般若波羅蜜】,證聲聞乘阿羅漢、證大乘法身菩薩者,卻大有人在。
又如《六祖壇經》本身,許多受持《法華》、《涅槃》、《楞伽》、《維摩》等經的學人,因為六祖點撥而悟道時,雙方對話之中,壓根不曾觸及【般若波羅蜜】,或是諸《般若經》經文。《六祖壇經》裡,這些登錄在冊的,見性悟道的嗣法弟子當中,甚至無有一人係受持諸《般若經》者。因為這些學人雖不提【般若波羅蜜】名字,但心心念念不離【平等觀、不二觀】。
/周老師
《六祖壇經》文字直白,但是法義甚深難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僧智通,壽州安豐人。初看《楞伽經》。約千餘遍,而不會三身四智。禮師求解其義,師曰:「三身者,清淨法身,汝之性也;圓滿報身,汝之智也;千百億化身,汝之行也。【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聽吾偈曰:
【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
不離見聞緣, 超然登佛地。
吾今為汝說, 諦信永無迷,
莫學馳求者, 終日說菩提。
通再啟曰:「四智之義,可得聞乎?」師曰:「既會三身,便明四智。何更問耶?若離三身,別談四智,此名有智無身。即此有智,還成無智。」復說偈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用名言無實性】,
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如上轉識為智也。教中云,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雖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轉,但轉其名而不轉其體也)。
通頓悟性智,遂呈偈曰:
三身元我體, 四智本心明,
身智融無礙, 應物任隨形。
起修皆妄動, 守住匪真精,
妙旨因師曉, 【終亡染污名】。
=========================
按:【若離本性,別說三身,即名有身無智;若悟三身無有自性,即明四智菩提】者,學人首須證悟真如自性,始了【三身無有自性】,唯是假名施設。在此前提下,【即明四智菩提】亦屬隨緣應用之【名言】假立,亦【無實性】,不可執有。
所言【但用名言無實性】者,即指【四智菩提】大圓境智等名,緣聚則生,緣散即滅,亦屬生滅法,可用不可執也。【自性具三身, 發明成四智】者,三身尚且無有自性,根據三身而假立之【四智菩提】,當然亦無自性,所以智通悟道偈末乃曰【終亡染污名】。
如是智通所悟,始契《壇經》經初六祖所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如永嘉《證道歌》乃曰:「不見一法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曰:「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知,六祖所說:「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者,凡夫位上的三身、四智、般若、真如等,俱屬妄念,皆不可得!
/周老師
據《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3》,【無所得】是【般若波羅蜜】之本質、【菩薩摩訶薩大乘相】、【十地菩薩從一地趣一地】之方便與心要。
/周老師
【般若波羅蜜】實無本質叫【無所得】。怎說呢?一切法無自性故。
/恆不住
【般若波羅蜜】實無本質叫【無所得】??您這正是斷滅見。
/周老師
那就請問周兄一下,【般若波羅蜜】有自性嗎?
/恆不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五十六
[0303c16] 「世尊,譬如幻士,不作是念:『幻質、幻師、觀眾去我若遠若近。』何以故?所幻之士無分別故。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遠聲聞、獨覺等地,我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分別故。
[0303c22] 「世尊!譬如影像,不作是念:『我去本質及我所依若遠若近。』何以故?所現影像無分別故。諸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不作是念:『我遠聲聞、獨覺等地,我近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於一切😂=法無分別故。
[0303c27] 「世尊!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諸菩薩摩訶薩無愛無憎。何以故?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若愛若憎及境自性不可得故。
====
般若波羅密多有沒有本質,跟有沒有自性,都是同一議題,經文說以無性為自性,本質是空,不是沒有本質,影像與本質都是空,無相,無性,無相不是斷滅相,討論要不離主題,不只是貼經文,是理解力的練習,如果一個主題要討論很久,那絕非法的問題。
/次草
掌聲響起~
/周老師
次兄法安。您說:[影像與般若波羅密多本質都是空,無相,無性]。影像本質是空,可以理解,因為影像沒有本質,是斷滅相。譬如樹影。樹相緣合而有,緣散而滅,樹相幻相,何況樹影緣合而斷滅呢?然[經文說以無性為自性]般若波羅密多是性相圓融,空有不二,怎麼比喻影像都是空呢?
/恆不住
諸法各各有自性,其性亦空,本心亦空,這才是不一不異的法義,異是表相,一是實相,應用在眾生心就是影像,如果影像不空,即煩惱不空,如何解脫,如何說煩惱即菩提,影像怎麽會是斷滅相,斷滅相來自斷滅見,是心所生,說影像是生滅才能通世間眾生心,您生過斷滅見嗎,四空定這條路就是啊,佛陀為何教菩薩習四空定,能學會了又不住心才是智慧顯現,我舉智常公案,若是存無見守空知是指智常,這情況下,智常還會起疑去問六祖嗎,所以,彼師所說猶存見知,諸方見解紛紛,就沒人從我的觀點切入,我講究的是實際心境的對治,不是猜想之路,如果佛法不能直接相應日常生活起心動念,作文作的再好,還是枉然,斷不斷滅要以自心體驗為例,同樣是空性,何以會住於斷滅見,相因見有,離相還要離見,才是真功夫,萬相都不是問題,別把焦點放錯,那就會錯過自心起念的觀照。
/次草
好啦!煩惱影像如果不是斷滅相,請問您如何說斷盡煩惱障呢?心起煩惱,是因煩惱本來就沒有,不是這樣嗎?本來沒有不就是斷滅嗎?心經云: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恆不住
諸求二乘人,目以為無作,這不是生無作見的例子嗎,本來沒有是畢竟空嗎,您要表明清楚,斷滅相由心生,以為沒有才是斷滅相,如果對境不再起煩惱,還是有分層次,菩薩要學一切法,與二乘不同,要度一切眾生,實證實無一切眾生可度,度人即是度己,沒有煩惱障與所知障,這是真空,不是斷滅空,寂滅不是斷滅,阿羅漢能不能證得法空,有說大阿羅漢方可,禪宗傳承也透過阿羅漢,主要是見地,見地具足,凡夫也可傳承,祇貴子眼正,不貴子行履,心清凈,見清凈,討論有所得,無所得,只是練習心清凈的深度,煩惱來臨或修行境界現時,會生什麽心,那才是重點,在欲行禪知見力,火中生蓮終不壞,斷滅,寂滅,都是自心決定,棄有著空病亦然,著空才稱斷滅,寂滅是離有無,所以稱生滅既滅,不著有,不著無,空跟無要善分別其用處,無我,無常,都是空,著無我也是著空,還要了解為何會著無我,說穿了,六十二外道見也要學,要了解外道如何住心,這些跟自心息息相關,了解了就是善分別,既知法性如此,一切唯心造,就不會生四相,落入輪廻。
/次草
妙吉祥、恆不住等人所學的,都是二手佛法,這輩子能否擺脫邪見籠罩,才是他們最優先要面對的問題。
/周老師
好啦,哲學思維說一堆,說斷滅相、說有就是心生著斷滅相?著空?哪不說呢?請問著不著不說呢?討論這些無是處,煩惱影像難道不是本來沒有嗎?說本來沒有是斷滅相,這樣就叫此人著斷滅相?很奇怪?佛說:[無無明亦無明明盡],又經云:[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是在說甚麼呢?我說是:不生不滅無礙生滅,生滅即是不生不滅。不離生滅證不生不滅啦!您呢?
/恆不住
「不生不滅無礙生滅,生滅即是不生不滅。不離生滅證不生不滅啦!」您這是外道的梵我論,也是釋印順攻訐大乘經典的口實。
/周老師
斷盡滅掉煩惱影像,可以嗎?智者能聽弦外之音,若求每一音符相應難啦。您若要教我,就這樣教說:煩惱影像者,心也,因無心不成煩惱,心相豈能說斷滅相呢?是故煩惱即菩提也。
/恆不住
哲學思維?您是吃了犀牛口水長大的嗎?斷滅相要依經而論,您直接舉經說明就好,不要傲慢心復發,前功盡棄,經文怎麽會出現本來沒有是斷滅相的教導,照您說,本來無一物,也是斷滅相啦,您不知斷滅相的用處而亂用,吃飽太閒啦,我問您是不是畢竟空,您不敢答,顯然您不是真的要了解經義,雖然有進步,還是會被我見打敗,若見諸相,即見如來,您的本來沒有是斷滅相能高過諸相非相,佛陀就讓位了,真是吃飽太閒。
/次草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當然諸法是畢竟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既然有處不染塵埃,豈是您要指責的斷滅相呢?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相非彼相也。
/恆不住
蕭平實正覺會眾已經學到壞掉了,若不遠離正覺會,說什麼都沒用的。以前在知識十,講了十幾年,完全沒用。
/周老師
永嘉說,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六祖說,離假即心真,是生了再滅稱為斷,還是對境不染稱為斷,如果是真斷,我就沒意見。
/次草
生本不生,不斷自斷,真斷也。沒聽過?
/恆不住
明明是無一物,您還要解成有處惹塵埃,此相非彼相,那就是私人所用相,無相了還賦與它斷滅相,我說您吃飽太閒,不舉經論。
/次草
「不離一切法顯真常性」??
蕭平實正覺會眾又在散佈邪說惡見了!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於法實無所得。
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
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
實無有法名為菩薩。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周老師
《楞伽經》所說【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等,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說【無所得、不可得】義。既然此義「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吾人學佛豈能不入觀行,不了【空、無生、無二】義?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1》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普入諸佛一切修多羅。凡所有經,悉說此義。」
《入楞伽經卷3》爾時佛告聖者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
《大乘入楞伽經卷2》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
==========
那麼,如何是【無所得、不可得】、【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呢?請詳《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大般涅槃經》二則經文,如下。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99》
爾時,佛告諸天仙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雖無色等諸法可得,而有施設三乘之教】。若有菩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能如說行不遠離者,汝天仙等於彼菩薩應當敬事猶如如來。」
《大般涅槃經卷17》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槃亦爾。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
如迦葉說,必然要經不二觀行,離於色非色、有無等二邊,了悟一切二邊不可得,始證【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之【般若不二理體】。如佛所說,如是離於二邊,悟入不二,證得【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已,仍以不二為用也。
那麼,如何是以不二為用呢?隨順世人所執,仍舉有無等二邊爲他說法,令入不二觀行,了證【第一義諦】。《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乃曰:「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又如佛說,若無【一切煩惱】,即有【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色等諸法】之無,即【三乘之教】之有;反之,若有【一切煩惱】,即無【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若有【色等諸法】,即無【三乘之教】;如是將有作無用,將無作有用,所謂假藉有無二邊,以彰有無不二也。
諸《阿含經》遍說十二緣生法,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如是環環相扣,便有十二緣生法。又,十二緣生法,即一切諸法,十二緣生法由相依對立之二法組成,當知一切世間岀世間法亦然。反之,若了《首楞嚴經卷5》所說:「中間無實性,是故若交蘆」,諸《阿含經》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而離於二邊時,豈不是一切諸法蕩然無存,而【第一義諦、道、菩提、涅槃】之【般若不二理體】現前耶?
如大乘說,所謂不二者,非有非無,非常非無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二即是【空、無生、無相】,即是【無所得、不可得】義也。迦葉證體,如來明用,體用亦無二,亦不可得也。
/周老師
從真如空性言,一切法本空故,不可得,無所得。但從真空妙有言,諸法實相法爾如是,不可得而得,無所得而得。這才是體相用一如,不二法,不可得得。
/恆不住
蕭平實正覺會眾又在散佈邪說惡見了!
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T0220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06】 共 52 筆
時,世尊告諸天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天子當知!【一切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所謂變礙是色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領納是受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取像是想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造作是行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了別是識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苦惱聚是蘊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生長門是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多毒害是界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和合起是緣起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惠捨是布施波羅蜜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熱惱是淨戒波羅蜜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忿恚是安忍波羅蜜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可伏是精進波羅蜜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攝持心是靜慮波羅蜜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罣礙是般若波羅蜜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所有是內空等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顛倒是真如等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虛妄是四聖諦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擾惱是四靜慮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限礙是四無量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諠雜是四無色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繫縛是八解脫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制伏是八勝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散亂是九次第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邊際是十遍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出離是三十七菩提分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極遠離是空解脫門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最寂靜是無相解脫門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厭眾苦是無願解脫門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趣大覺是菩薩十地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能觀照是五眼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壅滯是六神通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決定是佛十力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安立是四無所畏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斷絕是四無礙解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與利樂是大慈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拔衰苦是大悲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慶善事是大喜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棄諠雜是大捨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不可奪是十八佛不共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憶念是無忘失法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取著是恒住捨性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現等覺是一切智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通達是道相智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現別覺是一切相智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遍攝持是一切陀羅尼門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遍攝受是一切三摩地門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善受教是聲聞果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自開悟是獨覺菩提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趣大果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無與等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如來如實覺為無相。
天子當知!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於如是等一切法相,
皆能如實覺覺為無相,由是因緣,我說諸佛得無礙智無與等者。」
/周老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觀諸法自相皆空故學。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於色不起作諸行若有若無故學,應於受、想、行、識亦不起作諸行若有若無故學。〈中略〉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應於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起作諸行若有若無故學。」
〈按:所謂行者,謂以意行總領一切身語意行。諸法自相皆空者,謂一切法無自性。空者,謂無自性,非有非無,離二邊也。行般若波羅蜜多者,謂心意識離有無等一切二邊,行於平等不二觀也。〉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色色相空,受、想、行、識受、想、行、識相空,云何菩薩摩訶薩當行般若波羅蜜多?〈中略〉世尊!若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諸佛無上正等菩提相空,云何菩薩摩訶薩當行般若波羅蜜多?」
佛言:「善現!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何緣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
〈按: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者,謂地上菩薩不行於非處,即行於是處也,不住三界六道,即住一真法界也。〉
佛言:「善現!由此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菩薩摩訶薩亦不可得,行亦不可得,若能行者,若由此行,若所行處,皆不可得。是故,善現!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以於其中一切戲論不可得故。」
〈按:一切戲論不可得者,即《首楞嚴經》所謂「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也。〉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都無所行是行般若波羅蜜多,初修業菩薩摩訶薩云何當行般若波羅蜜多?」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應於一切法常學無所得。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布施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布施;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淨戒乃至般若。〈中略〉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修一切智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一切智;修道相智、一切相智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修道相智、一切相智。」
〈按:從初發心凡夫位修學六度,乃至諸地菩薩位修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等,皆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者,即《首楞嚴經》所言「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也。〉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齊何名有所得?齊何名無所得?」
佛言:「善現!諸有二者名有所得,諸無二者名無所得。」
「世尊!齊何名有二?齊何名無二?」
「善現!諸眼諸色為二,諸耳諸聲為二,〈中略〉菩薩摩訶薩行菩薩摩訶薩為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諸佛為二,如是一切有戲論者皆名有二。善現!非眼非色為無二,非耳非聲為無二,〈中略〉非菩薩摩訶薩行非菩薩摩訶薩為無二,非諸佛無上正等菩提非諸佛為無二,如是一切離戲論者皆名無二。」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為由有所得故無所得?為由無所得故無所得?」
佛言:「善現!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於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中應勤修學。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名學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義,離諸過失。」
〈按: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者,謂若了知,一切諸法皆從緣生,皆依他起,例如有無,依有說無,依無說有,一切相依對立二法,俱無自性,如是離於二邊,非有非無,便離一切諸法,而無所得也。〉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著有所得,不著無所得,是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云何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若無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云何當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按: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者,如人拾級而上,今若不有,云何增上?〉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非住有所得中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亦非住無所得中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能從一地至一地漸次圓滿,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善現!般若波羅蜜多無所得故,無上正等菩提無所得故,能行般若波羅蜜多者行處行時無所得故,此無所得法亦無所得故。善現!菩薩摩訶薩應當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按:如人拾級而上,捨一取一,取一捨一,一無一有,一有一無,生滅滅生,交替更迭,雖有言說,皆無實義。於此了然,離於二邊,非有非無,一無所得,是名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般若波羅蜜多不可得,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能行般若波羅蜜多者、行處、行時亦不可得,云何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常樂決擇?謂此是色,此是受、想、行、識;〈中略〉此是一切智,此是道相智、一切相智;此是預流果,此是一來、不還、阿羅漢果;此是獨覺菩提;此是一切菩薩摩訶薩行;此是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雖於諸法常樂決擇,而不得色,亦不得受、想、行、識;〈中略〉不得一切智,亦不得道相智、一切相智;不得預流果,亦不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不得獨覺菩提;不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不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不得色,亦不得受、想、行、識;〈中略〉若不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若不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云何能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不能圓滿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云何能入菩薩摩訶薩正性離生位?若不能入菩薩摩訶薩正性離生位,云何能嚴淨佛土?若不能嚴淨佛土,云何能成熟有情?若不能成熟有情,云何能得一切智智?若不能得一切智智,云何能轉正法輪作諸佛事?若不能轉正法輪作諸佛事,云何能解脫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諸有情類生死眾苦,及令證得常樂涅槃?」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不為色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亦不為受、想、行、識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中略〉善現!菩薩摩訶薩不為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為何事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佛言:「善現!菩薩摩訶薩無所為故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所以者何?善現!一切法無所為、無所作,般若波羅蜜多亦無所為、無所作,無上正等菩提亦無所為、無所作,菩薩摩訶薩亦無所為、無所作。如是,善現!菩薩摩訶薩應以無所為、無所作而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
〈按:以無所為、無所作而為方便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者,不待起心動念,便證不二菩提也。〉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皆無所為、無所作,不應安立三乘差別,謂聲聞乘、若獨覺乘、若無上乘。」
佛言:「善現!非無所為、無所作法安立可得,要有所為、有所作法安立可得。所以者何?善現!有諸愚夫無聞異生,執著色,亦執著受、想、行、識;〈中略〉執著一切智,亦執著道相智、一切相智;執著預流果,亦執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執著獨覺菩提;執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執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按:有諸愚夫無聞異生,執著色,乃至執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者,欲、色、無色界,三有眾生無始無明習氣使然也。〉
「善現!是諸愚夫無聞異生,由執著故,念色得色,念受、想、行、識得受、想、行、識;〈中略〉念一切智得一切智,念道相智、一切相智得道相智、一切相智;念預流果得預流果,念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念獨覺菩提得獨覺菩提;念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得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念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得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按:是諸愚夫無聞異生,以念中物為可得也。〉
「善現!是諸愚夫無聞異生作如是念:『色實可得,受、想、行、識亦實可得,我當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中略〉一切智實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亦實可得,我當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預流果實可得,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亦實可得,我當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獨覺菩提實可得,我當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實可得,我當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實可得,我當決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脫諸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
「善現!是諸愚夫無聞異生,顛倒因緣作如是念則為謗佛。何以故?善現!佛以五眼求色尚不可得,求受、想、行、識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無有是處。〈中略〉善現!佛以五眼求一切菩薩摩訶薩行尚不可得,若有決定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無有是處。善現!佛以五眼求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尚不可得,若有決定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按:如佛所說,念中之物不可得也。〉
具壽善現白佛言:「世尊!若諸如來、應、正等覺皆以五眼求色不可得,求受、想、行、識亦不可得;〈中略〉求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亦不可得;求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不可得故,諸有情類亦不可得,則定無有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生死眾苦,令獲究竟常樂涅槃,云何世尊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安立有情三聚差別,謂正性定聚、邪性定聚及不定聚?」
〈按:善現所說,仿諸有情,才剛離有,便又執無,才出水坑,便又投火,所謂茫然趣兩頭也。〉
佛言:「善現!我以五眼如實觀察,決定無我能證無上正等菩提,安立有情三聚差別,謂正性定聚、邪性定聚及不定聚,然諸有情愚癡顛倒,於非實法起實法想,於非實有情起實有情想,我為遣除彼虛妄執,依世俗說不依勝義。」
〈按:我為遣除彼虛妄執,依世俗說不依勝義者,雖然明示正義,無奈眾生冥頑,譬如漁夫作釣,必假鉤餌,直須取捨情盡,始知回頭。決定無我能證無上正等菩提者,如本經卷395說,「諸佛無上正等菩提及一切法,皆以無性而為自性」。安立有情三聚差別者,謂修學人種性差別、利鈍分殊,亦隨世俗說也。〉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