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若汝執吝,分別覺觀,所了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
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別影事。
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二』
若以分別我說法音,為汝心者,此心自應離分別音有分別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暫止便去,終不常住。而掌亭人,都無所去,名為亭主。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則無所去。云何離聲,無分別性。
--------------------------------
禪宗般若不二觀行,如下。
譬如吾人開車時,為了隨時掌握一切路況動態,即不可將耳目感官停滯於一景一物。現前之景,謂之塵境,一一逝去,謂之前塵。此時,一境現前而不增,一境逝去而不減,不增不減者,即真心之全性現前。
於所見一切景象,不起愛憎、取捨、有無二想,名一切即一;一境不異於一切境,名一即一切,此即真心之平等性現前。一景逝去,一景現前,有無相續不斷,真心非有非無,乃能含容有無,此即真心之空性現前。
而空性、全性、平等性,正恁麼說時,即是真心之分別性現前。真心靈明覺知,即此分別性,亦名道德理性、般若智慧。心無停滯,則路上景象一一逝去時,分別性不失。
如是,百工百業全心全意的專注於各自的日用常行,如同駕駛行進中的車輛一般,不起愛憎、取捨、有無二想者,即是禪宗般若不二觀行,即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正開車時,稍稍停滯於某些資訊,就會錯漏了當下的資訊,就可能立刻發生錯謬和危險。此靈明一念,即是如來真心本性。而理性、智慧、分別性的作用,就是時時保持此心靈明觀照不染著。此一念心,畢竟不能說它是甚麼,也不能說它不是甚麼,如是離於二邊,便是行於中道。
這樣,一方面不與現實脫節,即不落空;一方面不迷惑於現實,即不落有。故,佛教不二觀是務實而重實踐的。抱持二元實有觀者,執著你不是我、我不是你,此不是彼,彼不是此,反倒是虛幻而悖離現實的。
以其悖離理性、昧於現實故,再怎樣的天資聰穎者,也必因自我妄識遮障,而紕漏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