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奢摩他道與毘鉢舍那道。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非有異非無異。何故非有異。以毘鉢舍那所緣境心為所緣故。何故非無異。有分別影像非所緣故。
按:所言異者,謂二也;言無異者,不二也。毘鉢舍那道,即二邊之用;奢摩他道,即不二之體。而體用本如如,二與不二亦不二也。故曰,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法,皆以相依對立的二邊型態存在。是故,所言二即不二,不二即二者,如謂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也。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彼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云何此心還見此心。善男子。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善男子。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於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行影像顯現。如是此心生時。相似有異三摩地所行影像顯現。世尊。若諸有情自性而住。緣色等心所行影像。彼與此心亦無異耶。善男子。亦無有異。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
按:所言三摩地者,意譯為「等持」,謂定慧等持、止觀不二。心者無二,法者有二,以二即不二,體用如如故,乃曰:「諸毘鉢舍那三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善男子。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者,如《雜阿含287經》則曰:「齊識而還」。如謂於法有二,於心無二;或謂於法有二,於識無二,此處以識代心,如言識心、心識也。「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者,心體之識用,生佛亦無別。「而諸愚夫由顛倒覺。於諸影像不能如實知唯是識。作顛倒解」者,即《首楞嚴經卷一》所云:「佛告阿難。世間一切諸修學人,現前雖成九次第定,不得漏盡成阿羅漢,皆由執此生死妄想,誤為真實。是故汝今雖得多聞,不成聖果」,謂逐識生心、執二為實也。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毘鉢舍那。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心相。世尊。齊何當言菩薩一向修奢摩他。善男子。若相續作意唯思惟無間心。世尊。齊何當言菩薩奢摩他毘鉢舍那和合俱轉。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按:「菩薩奢摩他毘鉢舍那和合俱轉,正思惟心一境性」者,即所謂定慧等持、止觀不二之菩薩三摩地。
世尊。云何心相。善男子。謂三摩地所行。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世尊。云何無間心。善男子。謂緣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世尊。云何心一境性。善男子。謂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
按:「有分別影像,毘鉢舍那所緣」者,般若理體以二法為用。「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緣」者,二邊識用以不二為體。「心一境性,通達三摩地所云影像唯是其識。或通達此已復思惟如性」者,即識離識、即二離二、即相離相之勝義真如。乃曰,二即不二,不二即二;一切即一,一即一切,性相元不二,體用本如如,大乘禪宗謂之到家也。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彌勒菩薩言。世尊。說奢摩他行毘婆舍那行為一為異。佛言。我說非異非不異。彌勒。以何義故我說不異。毘婆舍那觀不離奢摩他。是故不異。彌勒。以何義故我說是異。以觀分別境像差別。是故為異。
彌勒菩薩言。世尊。毘婆舍那三昧境界。為異彼心。不異彼心。佛言。彌勒。我說不異何義不異。以唯是心觀彼境像。何以故。我說但是心意識觀得名故。彌勒菩薩言。世尊。若彼心境像不異於心。云何心即能觀於心。佛言。彌勒。彼處無有一法能觀一法。而彼心生如是現見。彌勒。譬如清淨明鏡。依因境像。能見境像。而不作心我見境像。依彼境像現見境像。彌勒。如彼心生不離於心。離心見境。彼三昧鏡像現見境界。彌勒菩薩言。世尊。一切眾生所有心法色等境界。為異於心。為不異心。佛言。彌勒。不異於心。而諸凡夫顛倒智取。不能識知但是心法。以不如實知彼種種境像。顛倒取顛倒法。
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一向修行毘婆舍那。佛言。彌勒。若菩薩隨順觀彼心相不斷。如是菩薩一向修行毘婆舍那。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一向觀彼奢摩他法。佛言。彌勒。若菩薩隨順觀彼心相不斷。如是菩薩一向觀彼奢摩他法。彌勒菩薩言。世尊。云何菩薩奢摩他毘婆舍那。二法和合一時修行。佛言。彌勒。若菩薩觀心一心。如是奢摩他毘婆舍那一時修行。
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相。佛言。彌勒。所謂分別三昧境界鏡像觀毘婆舍那。是名心相。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無間。佛言。彌勒。謂觀像心奢摩他觀。是名心無間。彌勒菩薩言。世尊。何者是心而言一心。佛言。彌勒。所謂觀彼三昧境像。覺知是心。覺知是心已修真如觀。彌勒。是名一心。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