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順法師佛學著作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第一章 序說
第一節 大乘所引起的問題
第一項 大乘非佛說論
西元前後,「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求成無上菩提」的菩薩行者,在印度佛教界出現;宣說「佛果莊嚴,菩薩大行」的經典,也流行起來。這一事實,對於「發出離心,修己利行,求成阿羅漢」的傳統佛教界,是多少會引起反應的,有的不免採取了反對的態度。
初期流行的『道行般若經』、『般舟三昧經等, 都透露了當時的情形,如『道行般若波羅蜜經』說:「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如『般舟三昧經』說:「聞是三昧已,不樂不信。……相與語云:是語是何等說?是何從所得是語?是為自合會作是語耳,是經非佛所說」。
第二項 法門傳出的實況
初期大乘的出現人間,是一向沒有聽說過的,這些初期大乘經,到底是從那裏得來,怎樣傳出的?對於經法的傳出,經中有不同情況的敘述。
1〉諸天所傳授的:如大乘的『大寶積經』說:「彌樓揵馱佛所說經,名八百千門,釋提桓因誦持是經。釋提桓因知陀摩尸利比丘深心愛法,從忉利天上來下,至其所,為說八百千門經」。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經』說:「諸有菩薩敬法欲法,若有諸天曾見佛者,來至其所,從於佛所得聞諸法,具為演說」。佛說法時,傳說諸天也有來聽法的。諸天的壽命長,所以在佛涅槃後,或末法中,如菩薩懇切的求法而不可得,諸天就會下來,將所聽聞的佛法,說給菩薩聽,經典就這樣的流傳在人間了。從諸天傳來, 部派佛教中也有這樣的傳說,如『順正理論』 說:「尊者迦多衍尼子等,於諸法相無間思求,冥感天仙,現來授與,如天授與筏第遮經」。依一般看法,這不過是神話、假託,但在宗教徒的心境中,可能有這種意義的。
2〉從夢中得來的:夢相是虛妄的,夢中聞法,是不能證明為佛說的。但在引起夢的因緣中,有「他所引」一類:「若諸天、諸仙、神鬼、咒術、藥草、親勝所念,及諸聖賢所引故夢」。由天仙聖賢力所引起的夢,就有相當事實,這是佛教界所公認的,所以夢中所聽見的,就有佛說的可能。如『海龍王經』說:護天輪王在夢寐中,聽到二偈。後來問光淨照耀如來,如來說:這「是吾所讚」說的。『持世經』說:無量意、無量力二位王子,命終生天,還生人間的大居士家。「至年十六,復夢見佛,為說是五陰、十八性菩薩方便經」。『密跡金剛力士經』也說:意行王子「時臥夢中,聞是四句頌。……聞是一四句偈,化八千人,勸入道意」。這是夢中得偈,又將偈傳出,化導眾生了。
3〉從他方佛聞:『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佛說過去最勝仙恭敬為法,感得他方淨名王如來現身,為最勝仙說「集一切福德三昧法」。所以,「若有菩薩恭敬求法,則於其人佛不涅槃,法亦不滅。何以故?淨威!若有菩薩專志成就求正法者,雖在異土,常面睹佛,得聞正法」。十方佛現在,如菩薩專心求法,是會感得他方佛來說法的。這對於印度當時,因釋尊涅槃而無所稟承,是一項有力的信仰。『菩薩藏經』說:法行王子專心求法,感得東方寶藏如來現身,「為說開示八門句法」。『般若經』說:薩陀波崙求般若波羅蜜,在空林中,聞空中發聲說法。薩陀波崙憂愁啼哭,「佛像在前立」,指示去東方參學,當下得種種三昧:這都是從他方佛聞法的意思。
4〉從三昧中見佛聞法:
4-1〉如『般舟三昧經』說:「念佛得「般舟三昧」──「現在諸佛悉在前立」,四眾弟子念阿彌陀佛,「便於是間坐,見阿彌陀佛,聞所說經,悉受得。從三昧中,悉能具足為人說之」,「欲見佛即見,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
4-2〉如『華手經』說:「菩薩於如來相及世界相,通達無相。常如是行,常如是觀,不離是緣,是時佛像即現在前而為說法。……聞已受持,從三昧起,能為四眾演說是法」。『華手經』所說的「一相三昧」,是繫念一佛的三昧。一切法無相的「一相三昧」,融合了『般舟三昧經』的「念佛三昧」;對於三昧成就,見佛聞法,與『般舟三昧經』所說一致。
4-3〉在三昧中見佛聞法,『小品般若波羅蜜經』說:「薩陀波崙菩薩住是諸三昧中,即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
5〉自然呈現在心中:「陀羅尼」,主要的意思是「持」。念力強,能夠憶持不忘;念力不斷,到下一生也還能憶持。如『持世經』說:「菩薩摩訶薩能得念力,亦轉身成就不斷念」。這是大乘行者,修學廣大甚深佛法所要修得的力量。大乘陀羅尼的憶持,與世俗的聞持陀羅尼──一章一段的憶持不同,是以簡持繁,豁然貫通,所以或譯為「總持」。
5-1〉如『持世經』說:「能入是法門(不可出門,不可入門,不可歸門,不可說門,畢竟無生門。虛空、無斷、無邊、無量、無際是一切法門)者,則入一切法門,則知一切法門,則說一切法門」。成就念力的,到了下一生,有從來不忘的;有以因緣引發,得宿命智,恢復了過去所知道的,這就是自然的呈現在心了。
5-2〉如『大寶積經』之『菩薩藏會』 說:「法行童子……出家不久,以宿習故,法菩薩藏微妙法門,無上深義,自然現前」,「法勝苾芻大念慧力之所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依法菩薩,……才出家已,宿習力故,便得成就無間斷念;念力持故,大菩薩藏微妙法門,自然現前」,『富樓那會』 說:「得念……出家,以其本願宿命智故,諸門句、陀羅尼句自然還得。以得陀羅尼力故,先未聞經,能為眾生敷演廣說」,「耶舍以本願故,得識宿命。……始年七歲,出家為道,得諸陀羅尼;陀羅尼力故,能為人說所未聞經」。
5-3〉從念力,或體驗到深法而傳出經典,經中還有說到的, 如吳支謙所譯『阿難四事經』說:「沙門、梵志,……或居寺舍,或處山澤、樹下、塚間,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為世橋梁」。沙門與梵志,指佛教的出家比丘,與在家弟子,都是淨修梵行的。他們得宿命智,所以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經典是由他們「制作」而傳出來的。
5-4〉鳩摩羅什Kumārajīva所譯『小品般若經』說:「多有善男子、善女人,精進不懈故,般若波羅蜜不求而得。……舍利弗!法應爾。若有菩薩為諸眾生,示教利喜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自於中學,是人轉身,應諸波羅蜜經,亦不求而得」。
大乘初興時,大乘經的傳出不多,要求得大乘經,可說是不大容易的。然依經文說,如能精進不懈怠的,般若波羅蜜法門,會不求而自得的。如自己求佛道,也勸發人求無上菩提,那末到下一生,與波羅蜜相應的大乘經,也會不求而得的。到底是怎樣的「不求而得」,雖經說不明,但大抵與『菩薩藏會』、『富樓那會』的「自然現前」相同。這是對於大乘深經傳出最忠實的記錄!
如『小品般若經』的古譯,漢支婁迦讖Lokarakṣa所譯『道行般若波羅蜜經』說:「佛言:是善男子、善女人,有行是法者,所求者必得;若所不求,會復自得」。「舍利弗問佛:從是波羅蜜中,可出經卷耶?佛語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羅蜜者,於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為經卷。(「何以故」)」?「舍利弗!其有如阿耨多羅三耶三菩教者,便能教一切人,勸助之為說法,皆令歡喜學佛道。是善男子、善女人,自復學是法;用是故,所生處轉得六波羅蜜」。
比對二種譯本,「漢譯本」多了佛答舍利弗Śāriputra一段。這一段,正說明了深入般若波羅蜜的,能從中傳出一一深法為經卷。初期大乘經,是這樣傳出來的,與『阿難四事經』的「分別真偽,制作經籍」,意見完全相合。
6〉其他:
6-1〉如『龍樹傳』說:「雪山中深遠處有佛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訶衍經與之」。又說:龍樹Nāgārjuna入龍宮,「得諸經一箱」。這是說,大乘經是從藏在佛塔中,龍宮中而取得的。
6-2〉如『般舟三昧經』卷中已這樣說:「現世於此受我教,分別供養是舍利。安諦受習佛所化,皆悉諷誦有所付,著於塔寺及山中,若付天龍乾陀羅,各各轉授經卷已,壽命終訖生天上」。
6-3〉如『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說:「阿闍世王取我舍利第八之分,……藏舍利箱,待阿叔迦王。於金葉上書此經已,並藏去之。……阿叔迦王……取舍利箱。……爾時,因陀舍摩法師,從於寶箱出此經王,安置北方多人住處。此經又無多人識知,……此經多隱在箱篋中」。
經是早就有了的;經與舍利相關聯,藏在山中、寺塔,與『般舟三昧經』的解說相同。後起的南天鐵塔說,也只是這類傳說的延續。有了書寫的經典,從古舊的寺塔中發現出來,是偶有可能的事實。但將一切大乘經,解說為早已有之,藏在天上、龍宮、古塔,再流傳到人間。不是合理的解說。大乘經怎樣的傳出?應依初期大乘經自身所表示的意見去理解!
6-4〉如『第一希有大功德經』:初期大乘經的傳出情形,在中國古代,倒有過類似的。如明成祖后──大明仁孝皇后,在洪武三十一年(西元一三九九)正月朔旦,夢見觀音菩薩,引入耆闍崛山菩提場,口授『第一希有大功德經』,經文有很多的咒語。醒來,把經記錄下來。並在永樂元年(西元一四〇三),寫了一篇經序,記述誦經免難的事實。永樂五年(西元一四〇七),皇太子高熾、漢王高煦、趙王高燧,都寫了一篇後序,這是夢中得經的事。
大乘在不同情況下傳出來,然經典的成立,尤其是文句繁長的經典,都經過了複雜的過程而形成的。如「般若法門」,根本是「諸法無受三昧」,直示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然在傳授中,已有了兩個不同的傳授;又有「一切處、一切時、一切種不可得」──菩薩不可得,般若不可得的教授。法門的傳授,每附以解說,後來就綜合為一。如般若極深,不容易了解,為了傳布,以讀、誦、解說、書寫等為方便。說信受持經的德,毀謗的過失。在長期流傳中,這些,連般若流行到北天竺,也都集合為一。所以法門在流傳中,當時的情形,解說,故事(譬喻)等,都會類集在一起,文句不斷的增廣起來。有人將流傳中纂集成部,決不自以為創作的,作偽的。當然,纂集者刊定、編次,是必要的。所以說:「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為世橋梁」。
********
印師所作如上,今據佛陀本懷、大乘正見,逐一檢視之。
〈一〉「第一項 大乘非佛說論」
1-1〉般舟三昧經卷上(十方現在佛悉在前立定經)
問事品第一
[0904b16] 佛言:「今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其有行是三昧,若所問者悉可得。」
[0904b17] 颰陀和菩薩白佛言:「願佛哀說之。今佛說者,多所過度、多所安隱,願佛為諸菩薩現大明。」
[0904b19] 佛告颰陀和菩薩:「一法行,常當習持、常當守,不復隨餘法,諸功德中最第一。何等為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
譬喻品第四
[0907b10] 佛言:「如菩薩持是三昧,受信者便隨行,四面皆擁護無所畏,持禁戒完具,為得高明黠慧,深入為他人說之。菩薩當持是三昧,分布語人展轉相傳,當令是三昧久在。」
[0907b14] 佛言:「癡人自於前世佛所不供養、不作功德,反自貢高,多行誹謗、嫉妬。用財利故,但欲求名、但欲嘩說,不得善師、亦不明經。聞是三昧已,不信、不樂、不入中,反誹謗人言:『是彼不知愧,為自作是經耳,是經非佛所說。』」
[0907b19] 佛告颰陀和:「今我具語汝,如是,颰陀和!求菩薩道者——若善男子、善女人——持是三千國土滿其中珍寶施與佛,設有是功德,不如聞是三昧。若有菩薩聞是三昧信樂者,其福轉倍多。」
按:這段經文所顯示者,佛陀囑咐菩薩堅定信心,善自護念,常持「第一法行」〈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不復隨餘法」,即不再退墮,安住第一義,「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和當時的大乘經典流行與否,和當時的部派佛教反對大乘與否,有何關聯?如何認定本經非佛所說?
1-2〉道行般若經 第6卷
摩訶般若波羅蜜阿惟越致品第十五
[0454b15] 須菩提白佛言:「阿惟越致菩薩當何以比?當何以觀其行?當何以相?當何從知是阿惟越致菩薩?」
[0454b17] 佛言:「阿惟越致菩薩,如逮得禪者不動搖,如羅漢、辟支佛地、佛地,是佛地如本無終不動。佛說本無,聞不言非。空是中本無入本無,是所本無如本無,亦不言非。如是入中,入中以聞是本無,以若轉於餘處聞心終不疑,亦不言是,亦不言非,如是本無如本無住。其所語不輕,所言不說他事,但說他正,他人所作不觀視。用是比、用是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菩薩。
[0454c28] 佛言:「設是菩薩心不動轉者,是阿惟越致。弊魔復化作其師,被服往到菩薩所詭語:『若前從我所聞受者,今悉棄捨,是皆不可用也。若自悔過,受疾悔之。隨我言者,我日來問訊汝,不用我言者,終不復來視汝。若莫復說是事,我不復欲聞,是故說是皆非佛所說,餘外事耳。汝今更受我所語,我所說皆佛語。』
[0455b03] 佛言:「作是學、作是求、作是行,於是深般若波羅蜜中住,心不動轉者,如是比相行具足,知是阿惟越致。」
按:這段經文旨在闡明,不受魔障、心不動轉者,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和當時的大乘經典流行與否,和當時的部派佛教反對大乘與否,有何關聯?又如何斷定本經非佛所說?
〈二〉「第二項 法門傳出的實況」
〈1〉諸天所傳授的,〈2〉從夢中得來的,〈3〉從他方佛聞
按:印師這三種疑問所顯示者,正是因地學人本就普遍存在的見思惑,一味的外道觀點。是即以世間知見為本,反疑出世間法不實;以凡夫想法為實,反疑佛經所載不真。乃至於2500年前的古印度,果有釋迦牟尼其人耶?果有其人肉身成佛耶?誰可作證?釋迦牟尼說法四十九年,所遺經典無數,一經一句,果為其所說耶?誰可為證?印度官方史料文獻記載如何?既皆闕如,憑何可信?
此一輩人,卻不知於所疑處迴光返照,反求諸己,吾人尋常念生念滅,此等念想,究竟從何處來,往何處去?殊不知,佛教修學概分信解行證四門,渠等所疑者,屬解門中惑。若不入行門改觀轉念,乃至體證實相,則正知正見無由建立,正信正行亦無從生起,如是此諸人等,名為學法,實則謗佛。
如『法華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
一切佛教學人,惟須盡捨眾生知見,以便悟入諸佛知見,而非企求諸佛知見曲就眾生知見。況乎如『金剛經』更云:「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中阿含200經』亦云:「我為汝等長夜說筏喻法」。
〈4〉從三昧中見佛聞法
按:「三昧」即定,大乘如來清淨禪也。「常如是行,常如是觀」,即大乘觀行,所謂行門之觀心實修也。然釋印順等一輩人,正因未曾依佛所教,如理如實如法修行,所以不能「通達無相」,不證如來空性理體,不能見佛,不能見法。理既未得,事必不成,不能「爲眾演說是法」。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說:「吾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違佛所教在先,反疑經出不正,這還算是學佛人嗎?
〈5〉自然呈現在心中
按:所謂「善持念」者,即『金剛經』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之「善護念」也。而「總持大乘陀羅尼」即『壇經』所說的「無念行、無念三昧」,「心地無非自性定」,亦即前面『般舟三昧經』說的「一法行、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故,「總持」者,即大乘禪定,同於三昧,屬行門實際修證功夫,非「自然呈現在心中」者。
如『持世經』所說:「能入是法門者,則入一切法門,則知一切法門,則說一切法門」者,亦即大乘實修觀行,離於兩邊,入不二法門。如『大寶積經』所說:「無間斷念」者,即「無念三昧」;「以宿習故」、「宿命智故」、「般若波羅蜜不求而得」、「大菩薩藏微妙法門,無上深義,自然現前」者,即因地實修觀行者,頓離無明業識,而不二中道、般若理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便得現前也。
至於『阿難四事經』所說:「沙門、梵志,……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為世橋梁」者,係佛入滅前,叮囑阿難之第四事。原經文曰:「世有高節,清潔無欲,沙門梵志,懷抱經典,言輒法律,帝王臣民,心當恭肅,詣稟律行。......設使愚者見佛經道,明知去就。由遠頑闇之群,馳就賢者之眾。講受聖典,以成高德。......或居寺舍,或處山澤,樹下冢間,皆知宿命,分別真偽,製作經籍,為世橋樑。......國王臣民,若有智者,當尋求之,供所當得。......衣食一國穢濁之人,不如盡心供養清淨道士一人。其福弘大,如佛在時,供養佛身,正等無異。此謂四事也。」
由是可知,所謂「皆知宿命,分別真偽,制作經籍」者,係指佛在世時,已了生死、具足正見的佛弟子,於佛滅後,當依佛敕,秉諸正見,結集經典,爲眾說法,續佛慧命。豈如印順法師暗喻學子恣意偽造佛經典籍耶?邪知所起,惡見所由,印師此舉所示現者,唯自心爾。
又如『道行般若波羅蜜經』所說:「佛語舍利弗:是善男子、善女人,深入般若波羅蜜者,於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為經卷」者,印師既以諸『阿含經』為佛所說,豈不知諸『阿含經』中,即多有比丘、正士等,「於是中自解出一一深法以為經卷」,如『雜阿含535~543經』的連續九品經文中,皆以阿那律代佛說法耶?
〈6〉其他」
如『龍樹傳』,『般舟三昧經』,『菩薩行方便境界神通變化經』所說,或自佛塔,或自龍宮,或於舍利箱篋,或於夢中見聞,而得某經。此處印師所疑者,概與前面〈1〉、〈2〉、〈3〉項相同。其所顯示的,同樣是印師自己因地學人位上的見思惑。雖知此說出自某經,不知此念去來何處。不修觀行,不具信心,持世俗見,疑第一義。
世人不能悟入佛知佛見,佛法便須走進世人知見。世間知見,無非輾轉傳說、想像臆度而來。如佛塔、龍宮、舍利箱篋等,即輾轉傳說;如夢中見聞,即想像臆度。乃至於二千五百年前,有佛出世,名釋迦文,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佛滅之後,迦葉結集,阿難口誦,得經若干。這豈不也是一種想像臆度、輾轉傳說?今之學人,誰曾與會,親見佛顏,躬聞聖訓?斯事斯理,極為淺顯,若非惑障,因何不明?乃至於百年壽命也只成個謗佛破法之徒矣。
如龍樹菩薩『中論』說:「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若人不能知,分別於二諦,則於深佛法,不知真實義。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不能正觀空,鈍根則自害,如不善呪術,不善捉毒蛇。」
諸佛如來說法,無非假世俗諦以證第一義,藉第一義以離世俗諦,既離世俗諦已,第一義諦亦不可得。如是二邊蕩盡,如是「正觀空」者,假名證得涅槃第一義,而實無所得。總之,假藉第一義諦、世俗諦二種名相,以離二邊。識主分別,二依識立,離於二邊,謂離識也,了然解脫諸識實有之情執也。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四』乃曰:「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塵根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
『金剛經』乃曰:「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又曰:「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
非法相即指涉世俗諦之各種世間名相,法相即指涉第一義諦之諸般佛教名相。諸經是否佛說,當於經文中證。『楞嚴經』與『金剛經』所說一致,奈何呂瀓等人,誹謗『楞嚴』偽經,自斷法身慧命,更且誤人無數。
又如『金剛經』先曰:「實無有法,名阿羅漢」,後曰:「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二人同見「實無有法」,而一人證如來,一人成阿羅漢。何以故?
蓋因此類阿羅漢住於「實無有法」之「實相」,如來則不住諸虛妄相,亦不住「實無有法」之「實相」。所以者何?佛教假藉不二以離二邊,既離二邊,不二亦無,以不二與二仍屬相依對立之二邊故。
『楞嚴經卷九』乃曰:「阿難!此等眾生,不識本心,受此輪迴,經無量劫,不得真淨,皆由隨順殺盜婬故。反此三種,又則出生無殺盜婬。有名鬼倫,無名天趣,有無相傾,起輪迴性。若得妙發三摩提者,則妙常寂。有無二無,無二亦滅。尚無不殺不偷不婬,云何更隨殺盜婬事?」
而此類阿羅漢即「不善捉毒蛇」,「不能正觀空」者,如以常執於無常,以我執於無我,此等阿羅漢則以有執於空。何以故?聲聞人不了,二元識用不可執為實有,亦不可棄之不用。否則,世尊如何假藉第一義與世俗二諦爲人說法?
二邊二元概念含攝一切法,故一切法以不二為法性理體,不二則以一切法為法相事用。『金剛經』乃曰:「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初於二邊識用悟入不二理體,終則秉於不二理體建立二邊識用。如是兩階段修學次第,謂之二即不二,不二即二。
換言之,須菩提等離欲〈心解脫〉阿羅漢只離相上二邊,慧解脫阿羅漢,即大乘圓教初住以上之菩薩,則了二與不二,性相、體用二邊,亦不二也。如是雙離二與不二,雙離性相、理事、體用二邊,始名證得本無,第一法行、現在佛悉在前立三昧,涅槃、中道、真如、空性、佛性、法身、實際,第一義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慧解脫阿羅漢,並大乘圓教初住以上菩薩,始為真入不二法門者,二乘聲聞心解脫阿羅漢則猶在半途。渠等雖破我執,法執未破,故猶住於空相之中。
如『金剛經』乃曰:「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於「應無所住」後,「而生其心」,即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無此不二菩提心、菩薩心者,如心解脫阿羅漢等,不能說法利益眾生。以「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故,始得以隨手拈來,隨舉二邊,如「大與小、須彌山王身與人身」等,隨機為人說法。
『金剛經』開宗明義的說,明心見性、「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佛教最終修學標的後,經文的前半部與後半部,便各以「應云何住」及「云何應住」為題,分別進行論證。
「應云何住」者,謂初學人,尚未離相,未見空性,猶以攀緣心聽法,欲有所住。「云何應住」者,謂如須菩提等小乘聲聞眾,住於頑空,故反疑諸佛如來說法利生之廣大事用有違空性,故而問曰:「云何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