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六道,係無明所致。無明者,念中執二為實。故,欲離三界者,即須察覺自己一念妄動伊始,始能止動。《首楞嚴經》說「妄元無因」者,指眾生是沒有原因、沒有理由的執二為實。
請問,《金剛經》中,所證皆是「實無有法」,為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如須菩提的離欲〈心解脫〉阿羅漢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直接就《金剛經》經文來說,佛與阿羅漢,雖同證「實無有法」,然佛住於「實」,阿羅漢住「無」,這就是「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阿羅漢不得的原因。
《大乘入楞伽經卷二》
「大慧!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入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我滅諸識入於三昧』,「諸識」即一切識、所有八種識。「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謂渠等錯解「滅識」,不了「滅識」係指滅其習氣種子,故雖入三昧而識並未滅。何以故?所謂「入於三昧」即為起念作意入定之識念觀想活動。乃曰:「諸修行者入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末後,世尊更親自為「識滅」定調曰:「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蓋謂「不取諸境」即是「滅其習氣種子」,即是不起心、不動念之「滅諸識」,而心解脫阿羅漢猶取諸境也。
是故,蕭平實等邪教組織應主動舉證,渠等如何「不取諸境」,如何滅六七識,轉第八阿賴耶識為大圓鏡智,而非唯恐外洩的祕而不宣。
《六祖壇經》說:「佛法是不二法」。不二觀,即一切禪宗祖師的共同心要。二依識立,「滅識」者,即會歸不二真如本心,棄捨執二為實的阿賴耶妄識。
附註:
三昧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梵音samādhi,
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
[佛光大辭典]
於佛典中,samādhi 譯為等持時,「等」乃指離開心之浮(掉舉)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詳,「持」則指將心專止於一境之意,此即為將心止於一境而不散亂之狀態,稱為心一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