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19 上午 02:26:39
請問諸同修:「如如不動」,是什麼東西不動呢?
依於正智,觀照名相,理因智明,智因理發,以智如理,以理如智,究竟圓滿,如如而不動也。
/舉題者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起一念曰,我見到想到了「甚麼」,就是我執現前,然後又對這個「甚麼」,
生起有無、取捨、愛憎等二邊妄想,即是法執現前,二執俱在,是故不如也。
現前之所以「是」個甚麼,植基於他本「不是」個甚麼。
若他本已「是」個甚麼了,現前即不能又「是」個甚麼。
故,若不起念現前「是」個甚麼,即不悖本心而如如矣。
如是離於是非、有無二邊者,乃名般若不二之中道實相。
/周老師
故,若不起念現前「是」個甚麼,即不悖本心而如如矣。
=========================
媽媽在面前出現,而能不起念前面是個媽媽,即不悖本心而如如矣。
這樣子好嗎?
槁木死灰即是如如?
佛問彌勒 :心有所念, 幾念幾相識也。
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 三十二億百千念 ,念念成形, 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 ,不可執持。
要知,五蘊在緣色時,色、受、想在剎那間已經完成。
比如:「望梅止渴」,大熱天苦行口渴,只要緣色(看見梅)就會引發口水。
所以不會有媽媽站在前(緣色),而沒有媽媽的念生起。
那麼,把三十二億百千念把它條理粗化,便是我們說的一個心起滅的十七個心識剎那。
過去有分、有分波動、有分斷、五門轉向、眼識、領受、推度、確定、速行、速行、
速行、速行、速行,彼所緣、彼所緣十七個心識歴程(南傳覺音所作之“阿毗達摩注釋書”所載)。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媽媽既在面前(是個什麼),亦不起念曰,媽媽不在面前(不是個什麼),即不悖本心而如如矣。
何況,媽媽在面前與否,又有何差別?若有差別,無非來自愛憎、取捨之情執。
/周老師
那麼,【不管怎樣的教法,說得都是一樣,學佛能修養的部份,便是想跟行的中間】。
【說要不起念,那已經是到心路的很後段去了】。
以上,供周師兄參考。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壇經上,六祖云:「善知識!智慧觀照,內外明徹,識自本心。
若識本心,即本解脫。若得解脫,即是般若三昧,即是無念。
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周老師
「但淨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 即是般若三昧。」
所以逃不出六識,只要是人身就會有五蘊的自然反應,只是後意有沒有染著而已。
【而不會出現「不起念現前「是」個甚麼」的情形發生】。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說【不會出現「不起念現前「是」個甚麼」的情形發生】,
這是對於法法不二的大乘根本教義,缺乏實證體悟下的推論測度。
如你所舉,菩薩處胎經云:「佛問彌勒 :心有所念, 幾念幾相識也?
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 三十二億百千念 ,念念成形, 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既然【不可執持】,何以又舉問云:「媽媽在面前出現,而不起念前面是個媽媽,這樣子好嗎?」
我一開始的回應文,豈不是【無念行中】,【不可執持】之意?
/周老師
媽媽在面前,這個念自然會完成,不用再起個「是媽媽」這個念。
我們能修養的只是,【媽媽需要什麼?能不能圓滿?是否如理如法?】
而不是媽媽在面前,跟不在面前沒有什麼差別。
那麼媽媽在面前受傷了,就當做沒在面前一樣嗎?這話還要補充一下,說得不夠圓滿⋯⋯
說法要比聽法困難的多,要說得人人都懂,也是要從有漏到無漏。
阿毗達摩在分類上做得很好,會不會產生南、北傳之間的衝突,端看能不能圓融的去解釋而已。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釋白雲企圖和解大小乘為一體的目的,不應以曲解大乘【如如不動】之根本教義為手段。
論及【媽媽需要什麼?能不能圓滿?是否如理如法?】時,早已執持。
禪宗的【無念行】,是南傳十七個心識剎那的第一個剎那【過去有分】,都還未生起時。
【說要不起念,那已經是到心路歷程的很後段去了】,這是對大乘【無念行】完全無知。
大乘經中的【如如不動】,就是禪宗的【無念行】,識心脫落前的推論測度,完全無用。
/周老師
無意間看到阿毗達摩的心路說法,覺得有些感概。
因為這種完全用在禪修的論典,其實對版上大部份的版友,毫無用處。
非但毫無用處,更只會讓許多版友,更加邪見堅固而已。
而且,阿毗達摩,並不見容於大部份的漢傳教法,更不見容於禪宗的修法。
對於尚未入門學習者,更是沒有一點好處。除非是善根很強盛之人。
這是對題主朋友的一些建議。
/炒米最好嗤 (南傳學人代表)
一點都沒錯。
/周老師
學佛有十二部 五大律
是依佛所教 依經律而學
不懂反覺法空 著成佛..戒定慧..貪嗔癡..三十七道品..........
這種自己發明佛法 只是準備"來世重修" 而已
《諸法無行經卷上》
貧瞋癡如幻 幻不異三毒
凡夫自分別 我貪我瞋恚
如是愚癡人 則墮三惡道
實相無貪恚 癡亦不可得
分別如幻法 自性煩惱熱
/無心是道
唉!為何學佛學得這麼固執?學得毫無自省能力?
人家能作醫生,前世今生,修善會修得比我們差?
人家是修善而無修善之念,更不將修善掛在嘴邊。
人生以服務他人為目的,本心以護持眾生為功用。
多生多劫以來,哪個眾生不曾是我們的父母至親?
孝養之道,亦不可著相而修,不可以差別心為用。
/周老師
題主朋友,
星洲曾經多少研究一下,或許是個人資質低劣,尚不認為可以融通。
若以阿毗達摩來對照漢傳教法,矛盾有以下幾類:
1. 不二,尤其是恣意解釋的不二之論
2. 本心本性之說
3. 禪法
4. 其他;類繁省略
此外,阿毗達摩,基本上是讓已達於上位者的解脫指南。
對於尚未達成上位者,幫助不大,徒增想像臆測而已。
就如同,省察,在其他教法眼中,只是一種執著。
祂,必須有善知識一旁,一邊教、一邊實戰。
同時還必須具備戒成就,否則也難以掌握祂的精髓。
因此,星洲認為阿毗達摩,對有些人而言,現階段是無用、而且有害的。
/炒米最好嗤 (南傳學人代表)
不覺法空 搞有所得 有戲論者 皆名有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一》
具壽善現白佛言:
世尊!
齊何名 有所得?
齊何名 無所得?
佛言善現!
諸【有二者】 名【有所得】,
諸【無二者】 名【無所得】。
世尊!
齊何名 有二?
齊何名 無二?
善現!
諸眼 \ 諸色 為二,
諸耳 \ 諸聲 為二,
諸鼻 \ 諸香 為二,
諸舌 \ 諸味 為二,
諸身 \ 諸觸 為二,
諸意 \ 諸法 為二,
有色 \ 無色 為二,
有見 \ 無見 為二,
有對 \ 無對 為二,
有漏 \ 無漏 為二,
有為 \ 無為 為二,
世間 \ 出世間 為二,
生死 \ 涅槃 為二,
異生法 \ 異生 為二,
預流法 \ 預流 為二,
一來法 \ 一來 為二,
不還法 \ 不還 為二,
阿羅漢法 \ 阿羅漢 為二,
獨覺菩提 \ 獨覺 為二,
菩薩摩訶薩行 \ 菩薩摩訶薩 為二,
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 諸佛 為二,
【如是一切 有戲論者 皆名 有二】。
/無心是道
1. 不二,尤其是恣意解釋的不二之論
2. 本心本性之說
3. 禪法
=======
1.「恣意」解釋的不二之論?你又搞錯了。
不二觀,是用來斬斷自己的執著,堵死自己的妄想。
與「恣意」剛好相反,謂之「無意」。
永嘉大師乃曰:「分別亦非意」。
2.若無本心本性可資安身立命,學佛還有正當性嗎?
3.禪法就是佛法,禪性就是佛性。這個也有疑問嗎?
大梅法常禪師云:「但得其本,其末自至」,其餘不足論。
/周老師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
《大寶積經卷第五十二》
言 數取者。
所謂 凡夫數取。善凡夫數取。
隨信行數取。隨法行數取。第八數取。預流數取。
一來數取。不還數取。阿羅漢數取。獨覺數取。菩薩數取。
舍利子。
復有一 數取者
出現於世 利益安樂 無量眾生。悲愍世間 為諸天人 義利安樂。
如是數取。所謂 如來 應 正等覺。
舍利子。
如是一切 數取名言。如來【依世俗諦】為眾生說。
若有眾生 於此言教 起於執著【如是等類 不應依趣】
四依法 不知法身作用的法師 不應依止
四依法 依法不依人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若不知見 是【法性者】 不應依止。
四依法 知法身作用的法師 應依止
【四依法 依智不依識】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若知【如來即是法身】如是真智 所應依止。
《達摩大師 血脈論》
若不見性,
念佛 誦經 持齋 持戒 亦無益處。
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
覓佛 終不得也。
若自己不明了,
須參善知識 了卻 生死根本。
若不見性 即不名善知識。
若不如此 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 生死輪迴 三界受苦 無出期時。
/無心是道
說吊詭,也沒錯。
同樣讀書,有人順利,有人挫折。
一樣創業,有人致富,有人破產。
同樣成家,有人和睦,有人離異。
一樣學佛,有人稱性,有人敗德。
/周老師
最弔詭的
應該是無三乘不說 顛倒搞三乘
從華嚴都說是假的了
是嫌輪迴不夠久 還是想謗佛??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第二》
舍利弗。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何況有三。
舍利弗。
汝等當一心 信解受持佛語。
諸佛如來 言無虛妄。
無有餘乘 唯一佛乘。
/sam
佛性不可思議,人性也不可思議。
/周老師
坐白牛車 去騎三車 還不知三車是假說
這才真的不可思議...................
《六祖壇經》
殊不知 坐卻白牛車,更於門外覓三車。
況經文 明向汝道:
唯一佛乘,無有餘乘 若二、若三,
乃至 無數方便 種種因緣 譬喻言詞,是法皆為 一佛乘故。
汝何不省?
三車是假,為昔時故;
一乘是實,為今時故。
只教汝 去假歸實,
歸實之後,實亦無名。
/sam
應該要問
四分律 自稱得法證果得道 犯大妄語 波羅夷 永不成比丘
怎麼南北傳 各大宗門 沒人敢說 ??
三千年前 如來臨走前
法華經已說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法華經更說 世間無有二乘 而得滅度 唯一佛乘 得滅度耳
法華經警告 當來世惡人 聞佛說一乘 迷惑不信受 破法墮惡道
謗法說三乘五乘 還比大小
不知成佛假說 還要成佛 乘願再來 玩給他死
謗佛經律 拿顛倒論亂說一通
玩這種謗六大部的把戲 見不得眾生脫輪迴
法師歷史定位 最終是身敗名裂 沒好處
奉勸老實說經
謗法說三乘五乘 見閻王時 記得跟閻王自首
【華嚴部】 一切凡愚 迷佛方便 執有三乘 不了三界 由心所起
【大集部】 四依法 著聲聞.緣覺.菩薩.佛果位者 稱依人
【寶積部】 四依法 不應依 著聲聞.緣覺.菩薩.佛果位者
【般若部】 著羅漢菩薩佛 是顛倒愚夫異生
【法華部】 十方世界中 尚無二乘 何況有三
【涅槃部】 實無三乘 顛倒心故 言有三乘
/無心是道
正法不興,邪法篡位。佛寺無佛,禪寺無禪。
趙州云:「有佛處不得,無佛處急走過。」
直教人,哭也不是,笑也不是。
菩薩處胎經云:「佛問彌勒:心有所念,幾念幾相識也?
彌勒言:舉手彈指之頃,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
形皆有識,識念極微細,不可執持。」
本意是說,心為識之體,識為心之用,心識元不二,體用本如如。
本心本具的識用功能,本來能生萬法,功德圓滿,不待造作想像。
妄起執念愛憎取捨,反而遮障了本心本具的般若智慧,轉智為識。
若能不起妄想執著,則法法皆真,法法皆全,轉識而成般若智矣。
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龍潭崇信禪師,參天皇道悟和尚。
一日問曰:「某自到來,不蒙指示心要?」
皇曰:「自汝到來,吾未嘗不指汝心要。」
師曰:「何處指示?」
皇曰:「汝擎茶來,吾為汝接。汝行食來,吾為汝受。
汝和南時,吾便低首。何處不指示心要?」師低頭良久。
皇曰:「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師當下開解。
復問:「如何保任?」
皇曰:「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如何是不擬思呢?
擎茶、行食、和南,
不可作擎茶、行食、和南解,
亦不可作非擎茶、行食、和南解,即不擬思,不二也。
/周老師
禪宗 不說三乘成佛 看似沒學經
殊不知 人家是經文學完 才不敢說
末法 拼命說三乘成佛 看似飽讀經書
結果都是 經文沒學完 才敢拼命亂說
google 隨便查"愚夫異生"就知穩死的事
敢顛倒說法 實在要不得
建議遇上這種 避開為宜..................
/sam
『荊州天皇道悟禪師婺州東陽人也。姓張氏,神儀挺異。
幼而生知,長而神俊。年十四,懇求出家,父母不聽。
遂誓志損減飲膳,日才一食,形體羸悴。
父母不得已而許之,依明州大德披削。
二十五,杭州竹林寺具戒,精修梵行,推為勇猛。
或風雨昏夜,宴坐丘塚,身心安靜,離諸怖畏。
一日遊餘杭,首謁徑山國一禪師,受心法,服勤五載。
唐大歷中,抵鍾陵,造馬大師。重印前解,法無異說,復住二夏。
乃謁石頭遷大師,而致問曰:「離卻定慧,以何法示人?
石頭曰:「我遮裏無奴婢,離箇什麼?」
曰:「如何明得?」
石頭曰:「汝還撮得空麼?」
曰:「恁麼即不從,今日去也。」
石頭曰:「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曰:「道悟不是那邊人。」
石頭曰:「我早知汝來處。」
曰:「師何以贓誣於人?」
石頭曰:「汝身見在。」
曰:「雖如是,畢竟如何示於後人?」
石頭曰:「汝道阿誰是後人?」師從此頓悟。
於前二哲匠言下,有所得心,罄殫其跡。』
按:天皇道悟禪師原修梵行,即今上座部所修,但無礙於一聞言下見性。
四聖諦中,促成苦集的五利使之第一項,就是身見,亦即我執。
謂將四大五蘊和合之色身我,看作具有自主性的實體,
因而產生一連串的種種妄想與執著。
身見未破,於世間法中,遂造作十二因緣生死輪迴之染業。
身見未破,於出世間法中,乃有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等之淨業。
然不論染業淨業,無非造作,必有業報,總逃不出因果法則。
殊不知,世出世法,染淨二業,無非二假相依。
佛陀假立出世間法,是爲幫助世人破妄捨執,而非替換世間法。
此理不明者,雖不執世間法,卻執著出世間法,此為大謬也。
若妄執於實有出世間法,則實有三界,而我自困其中,不得出。
是故,儘此一生,欲明心見性,橫出三界者,
當以不著兩邊之不二觀照,為佛法修學之要,
務求超越世間、出世間。
於見而不著有無之見,於知而不著有無之知,
於受而不著有無之受,於想而不著有無之想,
於行而不著有無之行,於識而不著有無之識,
於修而不著有無之修,於證而不著有無之證。
以一無本心為所有二元之體,以所有二元為一無本心之用,
一無所有,所有一無,則體用如如,圓融自在矣。
六祖壇經乃云:「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 ......
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
妙法蓮華經乃云:「 諸佛如來,言無虛妄。無有餘乘,唯一佛乘。」
蓋《阿毘達磨發智論》中的二十句薩迦耶見,即是五蘊我執之見,
補特伽羅之我見,亦即石頭大師所說的身見。
身見為五利使、五惡見之根,身見不立,則五惡見不立。
假以時日,業識習氣亦除,則貪嗔癡慢疑五鈍使亦不立。
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十使既破,我法二執既去,即證五蘊本空。
天皇道悟禪師,便因此明心見性,橫出三界。
故知,身見未破,執此五蘊我為實有者,雖修學大乘,實為小乘法。
身見既破,以不二觀,續除業識習氣者,雖修學小乘,實無異大乘。
心經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小乘四果,乃依所破惡見煩惱十使之種別而立。
既出三界者,無一法可得,則果位名相何存焉?
出離三界,始證實相。三界之內,無非名言虛設,一切法皆無實義。
實相無相,石頭乃曰:「汝道阿誰是後人?」
若某人宣稱,我證果成佛、成菩薩、成阿羅漢,當知其人造大妄語,欺誑於人。
何以故?其人未出三界,有所得心未泯也。
/周老師
佛說如來正法 十二部經 五大律 佛說【一切法空】
從《四阿含》修法方向 依遠離 依無欲 依滅 向於捨
到《般若經》修法方向 一切法 空 無自性 道及道果 不可得
到《五分律 僧祇律 十誦律 四分律 根有律》自稱得法得果得道 犯波羅夷
佛說經律 方向完全無差異
照著學 保證不敢妄語 自稱得法得果 自稱菩薩佛
末法以訛傳訛 不知三十七道品 菩薩佛果位空
顛倒說 我在修 四念住 四正斷 四神足 五根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
更妄語 我得 預流 一來 不還 阿羅漢 獨覺 菩薩 如來 果位 ?
法說非法 學成愚夫異生
這是真的在學佛嗎 ??
佛說愚夫異生執果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九十一》
舍利子!
為實有 異生,
實有 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菩薩摩訶薩、如來應正等覺,
如【諸愚夫異生】執不?
舍利子言:
不也!世尊!
不也!善逝!
但由 【顛倒愚夫異生】有如是執。
拿佛說經律 與這些顛倒求有的論 對照一下
你就知道 什麼是 法說非法 枉人信施
法説非法 非法説法
邪命説法
《佛説因縁僧護經》
汝見第二高座。實非法師。是地獄人。
迦葉佛時 是大法師 邪命説法。
得利養處 如理而説。
無利養時 法説非法 非法説法。
以是因縁 入於地獄 處鐵高座 火燒受苦 至今不息。
/無心是道
感謝您辛苦學經學法後,又將整理歸納出的經律要領,提供同修參照修行。
/周老師
如果將 "如如不動" 的字義,推測是有 "某件東西" 如如不動者,
那可能完全推錯方向。
非但如此,
反而還會自己演繹出 不存在的 "某件東西",以符合自己的推測。
事實上,如如不動.....只是一個形容詞。
形容心態的不偏也不倚;不鬆也不緊;不排斥也不黏著.....如此而已。
這種心態的素質,以凡夫可到達的境地而言,
在經教上,就是所謂的中道。
在論教上,舍字一詞差可擬。
在律教上,或可謂圓滿遍淨。
因此,整體說起來,
如如不動,就是 "無貪"、"無嗔"、"無痴" 的同義詞而已。不是嗎?!
/炒米最好嗤 (南傳學人代表)
南傳教法,先立貪嗔痴,又求於無貪、無嗔、無痴。
先執有苦,後再離苦?先立緣起法實有,後再執空?
此乃自語矯亂,自起矛盾,而迥非大乘如如不動也。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