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20/7/20 上午 01:54:58
本案緣起:於「南傳學人仰天問曰:『大乘禪宗哪一個不是依所緣而修?有哪一個不是強良禪?』果如是耶?」一題中,本人舉《雜阿含347須深經》為證,並曰:「此段經文大意,不必親自經歷色身死亡,亦不必親身離欲離惡不善法,但於一念知見之中,了然明白,善惡、生死、無明行等,惟假名說,皆無實體。若於一切名相,不再起念著有、造作善惡諸業,即了諸法本空。以此空性,乃名涅槃。故知,涅槃非有,本不可得。若於涅槃,及諸法相,起一念有,便背空性,斯皆竊果盜法之輩也。」
孰料,同修 sam隨後即於本人所開「以《雜阿含926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為依據,以《首楞嚴義疏注經》為註解,試論阿難如何捨「強良禪」悟「真實禪」-2」一題中,對此「涅槃非有,本不可得」之說,大表不滿。以下所錄,即 sam、無心是道、kisc 三位陸續與本人的往返對論。渠等所舉經文繁多,與主題無關者從略。
===========================
我很厭惡不依經律,大放厥詞的說法人!
......說沒有真如,那是鬼扯蛋!
......整天拿真如不可得、涅槃不可得 ,
誑惑眾生去撥無因果,那這種佛門教育不學也罷!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善男子。
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
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
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善男子。
若男若女若沙門若婆羅門,說言無道菩提涅槃,
當知是輩名一闡提魔之眷屬,名為謗法,如是謗法名謗諸佛。
拿論說法,風險極高,不用也罷!
/sam
說法要依經律,不要自己發明佛法!
/無心是道
「涅槃非有,本不可得。若於涅槃,及諸法相,起一念有,便背空性,斯皆竊果盜法之輩也」,這一段文,是本人依據《雜阿含347經》經文:「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後知涅槃」所寫。
涅槃非有,本不可得。
涅槃非無,本亦不失。
本非有無,非謂無本。
性相皆空,假名涅槃。
/周老師
〈按:涅槃若非假名,何以又名心、眞如、法身、佛性、如來藏、法性、第一義、自性?又,涅槃者,《丁福保佛學大辭典》注曰:「(術語)Nirvā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暱縛喃Parinirvāṇa,譯為圓寂。此中,單譯滅為正翻,他皆為義翻。」故知,涅槃正解為滅。而本人前云「諸法本空,以此空性,乃名涅槃」者,不違涅槃正解。〉
不死,我還懶得說,就是必死,我才說的。按經律說法吧!
/sam
「先知法住,後知涅槃」,這不是佛說的?
換言之,不知法住、法空者,則必不知涅槃。
換言之,任一佛經必定先說法空,後說涅槃。
不會如汝這般,不說法空,便冒冒然的說:
「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
換言之,怕是兩位自己不依經律說法吧。
/周老師
是誰說,先說法空,後說涅槃?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一 (三)》
「心已離諸行,愛著永無餘,更不受此形,長樂涅槃中。」
/sam
「心已離諸行」,即先知法住、先說法空。
/周老師
禪宗都沒人敢說無真如涅槃!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善知識!
我此法門,從一般若 生八萬四千智慧。
何以故?
為世人有 八萬四千塵勞;
若無塵勞 智慧常現 不離自性。
悟此法者,即是 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 不取不捨,即是 見性成佛道。
/無心是道
悟此法者,即是 無念、無憶、無著。不起誑妄。
===============================
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不空,何以「無念、無憶、無著」?
八萬四千塵勞煩惱不空,般若智慧、真如自性、法身涅槃何以現前?
所以才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四卷《楞伽經 卷一》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炎,
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
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
若有若無有,是二悉俱離。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
是名為不取,今世後世淨。
先證一切法空、無所有,然後假立涅槃為名。
涅槃是一切無之名,一切無則是涅槃之性。
故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若依經說法,豈可前面論證過程闕如,直接端出結論?
妄想未銷,大眾如何受益?
/周老師
〈按:以上對話原載於本人所開「南傳學人仰天問曰:『大乘禪宗哪一個不是依所緣而修?有哪一個不是強良禪?』果如是耶?」一題留言欄中。以下對話原載於 sam所開「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爲『道』。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佛是說無涅槃?」一題留言欄位之中。〉
佛說菩提,從阿含一路說到大涅槃,
都是直指輪迴性【心 眞如 法身 佛性 如來藏 法性 第一義 自性】。
如果聽佛說【無有少法,如來應正等覺能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按照字面,錯認沒有菩提,就把菩提給滅了,
這會跟般若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在勝義諦】,
【行般若波羅蜜 於第一義中行】,有很大的牴觸。
/kisc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句,及您所舉經文,如我所解,空者空於有〈妄覺〉,既離妄邊已,有者(真如)有於空。前者不空,後者不有。諸佛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有不異於空,空不異於有,空有本不二,本來非空有,故名菩提,及真如等。
〈大般涅槃〉經中所說,「有」菩提、涅槃者,應是相對於「無」眾生妄覺而說。sam 所舉「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一句,並非一套完整的敍述。譬如《首楞嚴》說:「知有涅槃,不戀三界。」單取「有涅槃」立說,更不合適。
縱觀諸經,佛所說法,總是對有立空,對空立有。總不教人偏在一邊,有一定法可以取著。
故,《金剛經》曰:「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
/周老師
經中所說,「有」菩提、涅槃者,應是相對於「無」眾生妄覺而說 ??
==============
《大乘寶雲經卷第六》
善男子。
夫第一義不生不滅,不敗不壞不增不減。
文字章句所不能說,不可詮辯絕於戲論。
/無心是道
無心是道兄所舉《大乘寶雲經卷第六 》,
首句「夫第一義不生不滅。不敗不壞不增不減」,
即是相對於世間俗諦諸法生滅之眾生妄覺而說的。不是嗎?
/周老師
某些經文,我實在不敢去說沒有。
如果有人去壞佛經:一乘、佛性、如來藏、第一義、勝義諦、法身、
菩提、涅槃、中道、如來性、心、真我、道、法性、真如這些名相,
那我就照著法師說,這種出家連僧籍都沒了,沒得談了。
/無心是道
無心是道兄所舉《大乘寶雲經卷第六 》,
次句「文字章句所不能說。不可詮辯絕於戲論」,
意謂說名「一乘、佛性、如來藏、第一義、勝義諦、法身、
菩提、涅槃、中道、如來性、心、真我、道、法性、真如」,
已非「一乘、佛性、如來藏、第一義、勝義諦、法身、菩提、
涅槃、中道、如來性、心、真我、道、法性、真如」。不是嗎?
/周老師
說名「一乘、佛性、如來藏、第一義、勝義諦、法身、
菩提、涅槃、中道、如來性、心、真我、道、法性、真如」,
已非「一乘、佛性、如來藏、第一義、勝義諦、法身、菩提、
涅槃、中道、如來性、心、真我、道、法性、真如」??
=====================================
意謂祖師說【真如】、說【心】,都不能說???
/無心是道
【真如】、【心】等,皆可說、皆可用,但不可執為【有】也。
無心是道兄您自己貼的經文,為何自己竟違背?
《中阿含經卷第五十六》「我求無病無上安隱涅槃。便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生知生見。定道品法。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
/周老師
無心是道兄您自己貼的經文,為何自己卻忘掉?
《像法決疑經 卷一》「像法中諸惡比丘不解我意。執己所見宣說十二部經。【隨文取義作決定說。當知此人三世諸佛怨。速滅我法】。善男子。諸佛說法常依二諦。說世諦法時不違第一義諦。【旨近以標遠。立像表玄。諸惡比丘於此義中不能解了。誹謗不信。隨相取義歷劫受殃】。是諸比丘亦復自稱我是法師我是律師我是禪師。此三種學人能滅我法。更非餘人。此三種人迭相說過。迭相毀呰。此三種人入於地獄。猶如箭射。」
無心是道兄您自己貼的經文,為何自己又遮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四十九》「若菩薩摩訶薩以應一切智智心,大悲為上首,用無所得而為方便,如實觀察真如但有假名施設言說,【真如不可得】故;法界、法性、法定、法住、離生性、平等性、實際但有假名施設言說,法界乃至實際不可得故。舍利子!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欲利樂諸有情故乘於大乘。」
/周老師
【不更受有】是說得無病無上安隱涅槃,不再輪迴。
怎麼你的說法這麼怪?
【說世諦法時,不違第一義諦】是說,佛說法都是直指第一義。
怎麼你的說法更怪?
/無心是道
不合你意,所以說怪。
/周老師
經又不是我說的,合我意有何用?
如果涅槃可以刪除,
那佛性是菩提涅槃,
接下來經文,你說要如何說下去?
如來藏也是菩提涅槃,
你說要怎麼辦?
法性也是菩提涅槃?
四依法,若不知見是法性者,不應依止。
要怎麼說下去?
/無心是道
無心是道兄說刪除不刪除涅槃的是你,
說有涅槃、無涅槃的,是汝等三位。
始終都是爾等三位在自說自話,
何以此刻反來問我怎麼說法?
/周老師
《大方廣十輪經卷第五》
欲得遠離一切苦者。
應信如來所説,聲聞辟支佛乘,悉應依止摩訶衍。
所説諸法,不應誹謗、隱蔽覆藏,乃至一句一偈。
應當諦聽,發正誓願。
若有謗正法者,不應共住。
亦不應於是人所,諮受聽法。
若就聽法,以是因縁,常趣阿鼻地獄,受大苦惱。
/sam
從兩週前「敬邀學佛同修共同研討,以《雜阿含926經》、《大佛頂首楞嚴經》為依據,以《首楞嚴義疏注經》為註解,阿難如何捨「強良禪」悟「真實禪」-2」一題中起,sam、無心是道、kisc 三位,一股腦的各展所長、大貼經文之餘,難道都未察覺,本人所說「涅槃非有」,迥然不同於「涅槃沒有、沒有涅槃、無涅槃」?
/周老師
把經文翻開,是真的去說大乘涅槃會有問題才說的。
大家當你是好朋友,不是有何惡意,你別誤會了。
/無心是道
請針對問題答覆。
/周老師
===========
之後,sam、無心是道、kisc三位便再無回應。
本人則在此籲請爾等,好朋友就應據實相告。
《大般涅槃經 卷十七》〈四十卷本〉
「善男子!【如來普為諸眾生故】,雖知諸法,說言不知;雖見諸法,說言不見;有相之法說言無相,無相之法說言有相;實有無常說言有常,實有有常說言無常;我樂淨等亦復如是;三乘之法說言一乘,一乘之法隨宜說三;略相說廣,廣相說略;四重之法說偷蘭遮,偷蘭遮法說言四重;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何以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善男子!如來雖作是說,終無虛妄。何以故?虛妄之語即是罪過。如來悉斷一切罪過,云何當有虛妄語耶?善男子!【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善男子!一切世諦,若於如來即是第一義諦。何以故?諸佛世尊為第一義故,說於世諦,亦令眾生得第一義諦。若使眾生不得如是第一義者,諸佛終不宣說世諦。善男子!如來有時演說世諦,眾生謂佛說第一義諦;有時演說第一義諦,眾生謂佛說於世諦。是則諸佛甚深境界,非是聲聞緣覺所知。善男子!是故汝先不應難言,菩薩摩訶薩無所得也。【菩薩常得第一義諦】,云何難言無所得耶?」
迦葉復言:「世尊!第一義諦亦名為道,亦名菩提,亦名涅槃。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何以故?法若常者,則不可得。猶如虛空誰有得者?世尊!如世間物,本無今有,名為無常;道亦如是,道若可得,則名無常;法若常者,無得無生,猶如佛性,無得無生。世尊!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云何如來說言可得?【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佛言:「如是如是】!善男子!道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菩提之相亦有二種:一者常,二者無常,涅槃亦爾。外道道者,名為無常,內道道者名之為常。聲聞緣覺所有菩提名為無常,菩薩諸佛所有菩提名之為常。外解脫者名為無常,內解脫者名之為常。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而諸眾生為欲見故,修戒定慧。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槃也。道之性相,實不生滅,以是義故,不可捉持。善男子!道者雖無色像可見、稱量可知,而實有用。善男子!如眾生心,雖非是色,非長非短,非麁非細,非縛非解,非是見法,而亦是有。以是義故,我為須達說言:長者!心為城主,長者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護身口者,則令眾生得人天、涅槃,得名真實。其不得者,不名真實。善男子!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以其有故,一切菩薩了了見知。」
按:這段經文,中間並無節略,或為方便大眾閱覽故,原文即已分為三段。如第二段經文,迦葉菩薩言,【若有菩薩言有得道、菩提、涅槃,即是無常。法若常者,則不可得】,【道者,非有非無,菩提涅槃亦復如是】。隨於第三段初,【佛言:如是如是】者,即為明證本人所說「涅槃非有,本不可得」完全符合《大般涅槃經》之涅槃教示。又,如第一段經文,佛言【菩薩常得第一義諦】者,則顯示迦葉菩薩如上所言,屬真實說,非方便說。
又,同為本經卷十七,於此段經文之前,佛已先說:「菩薩摩訶薩實無所得,無所得者名四無礙」,「無所得者則名為慧」,「無所得者名大涅槃」,「無所得者名為大乘」,「無所得者名方等經」,「無所得者名為虛空」,「菩薩摩訶薩無所得者,名常樂我淨」,「無所得者,名第一義空」,「無所得者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有所得,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那麼,sam、無心是道、kisc三位同修,何以錯謂「涅槃非有,本不可得」之說,為「大放厥詞、不依經律說法」,「謗佛謗法」,「整天拿真如不可得、涅槃不可得,誑惑眾生,去撥無因果」,甚至前面加個「如果」二字,渠等便肆無忌憚的,狂貼 65段或長或短佛教經文律文,恣意誹謗本人,「犯波羅夷、過人法戒、大妄語罪、墮阿鼻獄」,「鬼扯蛋」,「違反戒律、破最重戒、竄改經律、拿菩薩道搞錢、準備下大地獄」,「別期待謗法騙眾生,來世會有好下場」云云?
究其原因,概有三種。一者,輕心慢心、驕縱自大,不知謹慎查證原典,不看原典前後文義,以致錯將「涅槃非有」,當作「涅槃沒有、沒有涅槃、無涅槃」。二者,煩惱根深、所知障重,因緣時至,內毒發作,一吐為快,無可遏止。三者,渠等不務實修,不知反省,不了不二教旨,貫一切經。蓋謂有只是有,無只是無,無不是有,有不是無。不了諸佛如來果地知見,將無作有,將有作無,常作無常,無常作常,第一義作世諦,世諦作第一義,以此善巧,接引學人,覷破五蘊,捨離二邊。如今既知,「涅槃非有,本不可得」,原是佛語,則 sam等人所作狂言,反成謗佛謗法鐵證,如今追悔,豈非晚矣?
上開經文宗旨,正在不二。如迦葉菩薩言,「夫道者,非色非不色,不長不短,非高非下,非生非滅,非赤非白非青非黃,非有非無」,此纖塵不立者,即指不二之體。而「色不色,長短,高下,生滅,赤白,青黃,有無」,「麁細,縛解」,乃至「世諦與第一義諦,常與無常,心與身口」等,一切二邊對立之法相,則指不二之用。以體用如如故,二即不二,彙用歸體;不二即二,從體出用。修學次第,先須證體,後始及用,不可錯亂。以是義故,迦葉證體,佛印可後,始為說用。否則盡成詐妄之學,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如上舉經文第三段,「道與菩提及以涅槃悉名為常,一切眾生常為無量煩惱所覆、無慧眼故,不能得見」者,謂眾生所見之無,即是諸佛所見之有;諸佛所見之無,即是眾生所見之有。「以修行故,見道菩提及以涅槃,是名菩薩得道菩提及涅槃」者,菩薩見於無所見,得於無所得。「道與菩提及以涅槃亦復如是,亦有亦常。如其無者,云何能斷一切煩惱」者,有煩惱即無菩提,有菩提即無煩惱也。何以故?三界業因通為執有,一切眾生習性如是。故今菩薩隨其根性,改令執持菩提涅槃。於眾生邊執性無損,便於涅槃歡喜信受。此即首段經文所說,「如來普為諸眾生故」,「如來明見眾生根故」,「如來雖無虛妄之言,若知眾生因虛妄說得法利者,隨宜方便則為說之」。
由是觀察 sam等所處,死死抱住菩提涅槃,聞無所得嗔心便生,正在因地凡夫位上。再如無心是道答我,「經又不是我說的,合我意有何用」者,乃謂我意並非佛意,佛心並非我心也!由是應知渠等所修,即上舉經文第三段,「心為城主,長者若不護心,則不護身口。若護心者,則護身口。以不善護是身口故,令諸眾生到三惡趣」者也。請問,渠等如斯言行身口,以因地凡夫知見,反呵果地如來境界,以權宜接引眾生「涅槃亦有亦常」方便說,破斥諸佛如來果地「涅槃非有非無」真實說。這在佛教之中,是被允許的嗎?
/周老師
Comment 回應
==========
------------佛對文殊師利菩薩說------------
《如來無始世來 證於常住大般涅槃》
●如來莊嚴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經卷上
文殊師利。
始發心菩薩 及以一切毛道凡夫。依於眾生 本業力故。
應見如來 入涅槃者。如來即便 入於涅槃 不可得見。
而彼眾生 起如是心。便謂 如來畢竟涅槃。
文殊師利。
如來應正遍知【不生 不死 不起 不滅】。
文殊師利。
如來應正遍知 無始世來 證於【常住大般涅槃】。
------------佛臨走前說------------
《我今安住 常寂滅光 名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我以佛眼 遍觀三界 一切諸法 無明本際 性本解脫
於十方求 了不能得。
根本無故 所因枝葉 皆悉解脫。
無明解脫故 乃至 老死皆得解脫。
以是因緣。
我今安住 【常寂滅光 名大涅槃】。
------------繼續拿論胡說八道 真的沒好處------------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
若言如來 【入於涅槃 如薪盡火滅 名不了義】。
若言如來 【入法性者 是名了義】。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第一義諦 亦名為道 亦名菩提 亦名【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七
善男子。
若男 若女 若沙門 若婆羅門。說言 無道 菩提 涅槃。
當知是輩 名一闡提 魔之眷屬 名為謗法。如是謗法 名謗諸佛。
如是之人 不名世間 不名非世間。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佛性者 即【第一義空】
第一義空 名為【中道】
中道者 即名為【佛】
佛者 名為【涅槃】
/sam
如來代你出家、代你修行、代你悟道,
如來更代你吃飯、睡覺,代你說法嗎?
/周老師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舍利弗。
愚癡凡夫 無聞慧故 聞如來涅槃 起斷見滅見。
以起斷想 及滅想故。謂眾生界減。成大邪見 極重惡業。
復次舍利弗。
此諸眾生 依於減見 復起三見。
此三種見 與彼減見 不相捨離 猶如羅網。
何謂三見。
一者 斷見。謂畢竟盡。
二者 滅見。謂即涅槃。
三者【無涅槃見。謂此涅槃 畢竟空寂】 。
舍利弗。
此三種見 如是縛 如是執 如是觸。
以是三見 力因緣故。展轉復生 二種邪見。
此二種見 與彼三見。不相捨離 猶如羅網。
何謂二見。
一者 無欲見。
二者【畢竟無涅槃見】。
舍利弗。
依無欲見 復起二見。
此二種見 與無欲見。不相捨離 猶如羅網。
何謂二見。
一者 戒取見。
二者 於不淨中起淨 顛倒見
舍利弗。
依【畢竟無涅槃見】復起六種見。
此六種見 與無涅槃見。不相捨離 猶如羅網。
何謂六見。
一者 世間有始見。
二者 世間有終見。
三者 眾生幻化所作見。
四者 無苦無樂見。
五者 無眾生事見。
六者 無聖諦見
復次舍利弗。
此諸眾生 依於增見 復起二見。
此二種見 與彼增見。不相捨離 猶如羅網。
何謂二見。
一者 涅槃始生見。
二者 無因無緣 忽然而有見。
舍利弗。
此二種見 令諸眾生。於善法中 無願欲心 勤精進心。
舍利弗。
是諸眾生 以起如是 二種見故。
正使 七佛如來應正遍知。次第出世 為其說法。
於善法中 若生欲心。勤精進心 無有是處
/匿名使用者
請問你貼此經的用意何在?
請問你認為此經重點何在?
匿名發文的心態,應與無心是道一般:
「經又不是我說的,合我意有何用?」
以經駁經,就是謗經。
你的姓名,自己清楚。
/周老師
《五燈會元 卷四 趙州從諗禪師章》
上堂。如明珠在掌。
胡來胡現。漢來漢現。
老僧把一枝草為丈六金身用。
把丈六金身為一枝草用。
佛是煩惱。煩惱是佛。
僧問。未審佛是誰家煩惱?
師曰。與一切人煩惱。
曰。如何免得?
師曰。用免作麼。
/周老師
拿五燈會元 當佛經
你也真奇怪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漸品第八
若悟自性,亦不立 菩提涅槃,亦不立 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
若解此意,亦名 佛身,亦名 菩提涅槃,亦名 解脫知見。
● 達摩大師 血脈論
自性真實 非因非果。
法 即是 心義,自心 是 涅槃。
若言 心外有佛 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
佛在大方廣如來藏經說
眾生有如來藏性 若能止息 名爲清涼 則名涅槃
●大方廣如來藏經
如來以如來眼。 見一切有情 欲瞋癡貪 無明煩惱 乃至皮膚邊際。
彼欲瞋癡 無明煩惱藏中 有【如來藏性】 以此名爲有性。若能止息 名爲清涼 則名【涅槃】。
佛在楞嚴經對阿難說
見聞覺知 本如來藏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 元如來藏。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 見聞覺知 本如來藏。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三
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 發明了知 本如來藏。
佛在楞嚴經最後對阿難說
應將此妄想根元 心得開通 傳示將來 末法之中 諸修行者 知有涅槃 不戀三界
●大佛頂萬行首楞嚴經卷第十
汝應將此 妄想根元 心得開通,傳示將來 末法之中 諸修行者,
令識虛妄 深厭自生,知有涅槃 不戀三界。
佛在大般涅槃經 臨走前說
我今安住 常寂滅光 名大涅槃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我以佛眼 遍觀三界 一切諸法 無明本際 性本解脫 於十方求 了不能得。
根本無故 所因枝葉 皆悉解脫。
無明解脫故 乃至 老死皆得解脫。
以是因緣。我今安住 【常寂滅光 名大涅槃】。
就只有你周老師說「故知,涅槃非有,本不可得。
若於涅槃,及諸法相,起一念有,便背空性,斯皆竊果盜法之輩也。」
是哪本論說的
把論師名號說一下
/sam
原來sam兄毫無論述能力,只知閃躲。
既然閉眼塞耳不看不聽對方所言所說,
sam兄何不將自己的嘴巴也一併閉上?
《五燈會元目錄卷上》
七佛
毗婆尸佛(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
尸棄佛(第九百九十九尊)
毗舍浮佛(第一千尊)
拘留孫佛(見在賢劫第一尊)
拘那含牟尼佛(第二尊)
迦葉佛(第三尊)
釋迦牟尼佛(第四尊)
西天祖師(共二十七尊)
摩訶迦葉尊者 阿難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 優波毱多尊者
提多迦尊者 彌遮迦尊者
婆須密尊者 佛陀難提尊者
伏馱密多尊者 脅尊者
富那夜奢尊者 馬鳴尊者
迦毗摩羅尊者 龍樹尊者
迦那提婆尊者 羅睺羅多尊者
僧伽難提尊者 伽耶舍多尊者
鳩摩羅多尊者 闍夜多尊者
婆修盤頭尊者 摩拏羅尊者
鶴勒那尊者 師子尊者
婆舍斯多尊者 不如密多尊者
般若多羅尊者
東土祖師
菩提達磨大師 慧可大祖禪師
僧璨鑑智禪師 道信大醫禪師
弘忍大滿禪師 慧能大鑒禪師
《五燈會元》同時也紀錄著七佛以及西天東土三十三位禪宗祖師們的語錄行狀。
請問,sam兄對《五燈會元》鄙視不屑的理由何在?只因它屬論書,不屬經典?
/周老師
般若經文譯名不一,有翻譯為「本無」和「真如」的。特別是東漢到東晉這段期間的佛經翻譯。
早期的支婁迦讖的《道行般若經》,以及曇摩蜱的《摩訶般若鈔經》中,都譯成〈本無品〉。
可憐的假學佛者 , 貪嗔癡習性太深了, 越學越著相, 孰不知「有.無」都是執, 此地經意跟撥無因果無關。
《大般若經》說:
‧真如非造非不造,非作非不作。何以故?真如畢竟不可得故。(卷五十)
‧不著真如、不著法界,…所以者何?以一切法皆無所有,能著、所著、著處、著時,不可得故。(卷十三)
/匿名使用者
《金剛經》亦曰:「是實相者,則是非相〈妄相本無,非謂無本〉,是故如來說名實相〈說名實相,已非實相」,又曰:「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藉實離虛,既離虛妄,實亦無得〉。若〈未見性〉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則無所見;若〈已見性〉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周老師
自古以來
性宗著有 相宗著空
十地菩薩知終不知始
<<華嚴經>>
善逝法甚深,
無相亦無有,
眾生顛倒故,
次第現一切。
無有我我所,
彼境界空寂,
<<攝大乘論釋>>
本識受胎變易顛倒
餘種子依他起
彼此薰習成正受
<<楞伽經>>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
離自性即是無生。離自性剎那相續流注及異性現一切性離自性。
是故一切性離自性。
云何無二。
謂一切法如冷熱如長短如黑白。
大慧。一切法無二。非於涅槃彼生死。非於生死彼涅槃。
異相因 有性故。是名無二。
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無生無二離自性相。應當修學。
異相因 有性故。是名無二。
====================
本識受胎變易顛倒故
而有異相因 (有性)
一切法以無性為自性
很多知識+的朋友都到台灣佛教網路論壇
http://www.buddha.url.tw/newforum/index.php
後學暱稱:醉後一名
/抹上一些空性的色彩
sam 過去的口頭禪「修有,會倒大霉」,如今不知何在。
/周老師
僅藉一段菩薩的著作開示,略表感慨如下:
【應知涅槃是依如來藏之不生不死而設名,涅槃的實際即是第八識如來藏獨住
的境界 ;而所謂不生不死等涅槃性,或色空不二、生死即涅槃、出世不異世
間……,都是依第八識的體性而說,若不能親證第八識,現觀祂「不生不滅、
不一不異」等中道性,則雖套用種種大乘名相而講經說法,皆不離凡夫意識思
惟的虛妄猜想,乃至以其似比量的非量而曲解佛法的真實義。】
由上可知,佛法的根本就是第八識如來藏真實心,要領會理解佛教經論文字表相上
所要表顯的真實義,唯有追求禪宗« » 悟見此心、證真如之後,方具備對第八識本心
體性相現行觀察的能力,才有辦法逐漸予以確實領會而步步增上進修;絕不是將 世
尊「教外別傳」的禪門開悟證真教法擺一傍,對«心經»揭示的「心」不知不證不解,
而僅憑自己對經文的揣測理解,就堪能正確解讀佛法經論
要知「依文解義」的結果,必定就招致「三世佛怨」;如果還妄以自意解讀的、錯
了的經文意旨來亂講一通,乃至來謗善知識,那就更要不得啦!
本題兩位當事要角,應能自知警惕為宜。
/lyc
眾生事就是我的事,學佛還分甚麼局內局外?
/周老師
眾生事就是我的事,學佛還分甚麼局內局外?
===
不識眾生是糊塗事
說了道理眾生聽不下
還希望眾生能明白也是糊塗事
不識眾生就是不識自心
眾生已生敵意最難說
彼此確立單一主題再論
不能彼此深入
就彼此祝福
人生都過半了
不識眾生最可惜
只懂經理
不懂事理
理事難一
待從頭收拾舊話語
明定主題再論
朋友還是朋友
論法不留情面
棋下完還得覆盤
更何況論法
雙方都應該有能力找出無力處
各各受益才是討論的目的
失去主題就會妄想輪迴
如何一線回到學佛初心處
理智行三德累積不易
缺一終是難圓
人生再聚有幾時
何不清心論一場
不枉相識多年情
將此深心奉塵剎
何有佛法我不了
感同身受宣佛威
是則名為報佛恩
/次草
說了道理眾生聽不下
===============
他們不是聽了聽不下,
他們是聽聽看都不肯。
《大般涅槃經 卷/十七》
云何聲聞無四無礙?聲聞之人無有三種善巧方便。何等為三?
一者必須軟語然後受法,二者必須麁語然後受化,三者不軟不麁然後受化。
聲聞之人無此三故,無四無礙。
=====================
重點是三種方便,不在是否聲聞。
如今使用麁語,其他二種已無效。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