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Heng Khoo
馬克思的自由觀
馬克思目睹工業革命後,工人受盡資本家剝削,生活窮困,毫無福利可言,人的尊嚴與價值失落了。本著人道主義,馬克思控訴資本主義的弊端,進而想改造社會--以人本思想,闡述人的本質與自由,探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發展,建立理想社會,其中包含哲學,政治、經濟學等。
由於馬克思鼓吹以暴力奪取政權,並標榜自己的社會主義思想為“科學”的。批評傅立葉、聖西們的社會主義為“烏托邦”的。在革命的浪潮與洪流中, 馬克思主義遂被野心家所剽竊,斷章取義,改頭換面,以將就奪權所需。以下筆者節錄中國學者周國平論馬克思論自由。
「資本論」第三卷裏有一段話,表達了馬克思心目中共產主義社會的最重要特征。他說: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它存在於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那就是作為目的本身的人的能力的發展。這段話好像比較拗口,我來解釋一下。
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想,其實是建立在他對人的本質、人性的看法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人最重要的本質、人和動物的最根本區別,就在於人有自由活動,而動物沒有。動物是不自由的,它受必然性的逼迫,僅僅為了維持生存而從事活動,它所有的活動都只是為了活命。人不一樣,因為人有精神能力,可以超出生存的需要活動,這叫做自由活動。可是,如果人仍然僅僅為了生存、為了物質生活的滿足在那裏活動,人就和動物沒有根本的區別了,就沒有真正從動物界脫離出來,就仍然生活在必然王國裏。只有當人從物質生產領域裏解放出來了,活動的目的不再是生產物質資料,而是什麽呢?就是馬克思說的:人的能力的發展本身就是目的。整個社會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去生產物質資料,身體和物質方面的需要就能夠滿足了,那麽,絕大部分的時間,大家在那裏活動,就完全是為了發展自己的能力,享受自己的精神稟賦,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說,喜歡藝術的就搞藝術,喜歡科學的就搞科學,一點實用的目的也沒有,在馬克思看來,這才是自由王國,才是理想社會。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已經很高了,應該可以讓大家過上這樣的生活、從事這樣的自由活動了。可是,因為物質生產資料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手裏,大多數人仍然不得不為了謀生而工作,人的活動被貶低成了維持肉體生存的手段,這就是他所說的異化。所以,必須消滅私有制,消滅階級,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他的思路是這樣的,消滅私有制和階級、搞共產是手段,目的是實現自由王國,讓所有人都能充分享受人的精神屬性,過上符合人的最高貴本性的生活。
//叶青
资本论是被歪嘴和尚念坏了的经。
//Shih-Kai Cha
1. 這位周先生說了半天,並没有扼要地表述出馬克思對 “ 人的本質 ” 的看法。事實上,1845年《 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 》中的一句話,最能說明馬克思對人 “ 本質 ” 的理解:
“ 人的本質並不是存在於每個個體之中的抽象物;它的真實存在乃是一個人社會關係的總和。 ”
所以馬克思作爲唯物主義者,他對人類自由的論述,必須要放在他對人類社會的具體存在形式,也就是 “ 生産關係 ” 的分析中來看待。
2. “ 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 諷刺的是:這句話並不能像這位周先生的解釋一樣,只從 “ 勞動 ” 的外部範疇去理解,理由是馬克思在句中說了:“ 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 ”。這個 “ 終止 ” 並不是指 “ 勞動的終止 ”,而是指 “ 勞動外在原因的終止 ”。换句話說,對這句話,恰恰應該由 “ 勞動 ” 本身和 “ 自由 ” 的關係,以及 “ 自由 ” 這個概念的内在規定來理解。因爲馬克思的 “ 自由 ” 概念,乃是源自於黑格爾的 “ 自由 ” 概念,是黑格爾 “ 自由 ” 概念的唯物式,或者說經濟性實踐、 是以 “ 生産關係 ” 作爲形式的表現。故而從黑格爾的 “ 自由 ” 概念來理解馬克思,是有其必要的。
說起 “ 自由 ”,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啓蒙思想家盧梭的那句名言 :
“ L'homme est né libre, et partout il est dans les fers. ”( 人生而自由,卻無處不陷於枷鎖之中。)
這正是典型的啓蒙時代和浪漫主義思想。作爲天生自由的 “ 人 ” ,卻時時刻刻被限制在各式各樣的倫理束縛和社會規範之中。這是統治階級利用可以上溯到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西方 “ 基督教倫理學 ”,以 “ 理性 ” 爲名,對從事具體生產的 “ 人 ”,所進行的宰制,以及對人性的扭曲。目的是藉此維繋中世紀以來的封建制度和經濟生產方式,以鞏固封建貴族和教會自身的權力和經濟利益。而歐洲自中世紀後期和文藝復興時代日漸抬頭的、以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爲代表的新興資產階級,爲了 “ 分一杯羹 ” ,與統治階級争奪更多的經濟利益,在政治上採取了與國家和教會對抗的態度。另一方面,以伏爾泰、盧梭等人爲首的眾多啓蒙思想家們,則爲這種對抗,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和思想上的武器。最後終於在農民被壓迫剝削到走投無路,封建體制經濟從衰落走向崩潰的十八世紀末,爆發了全面而徹底的鬪争,這就是實踐了啓蒙思想的 “ 法國大革命 ”。
對繼承了法國大革命精神的浪漫主義者來說,所謂的 “ 不自由 ”,就是這種 “ 被規定性 ”( Bestimmtheit ),也就是 “ 有限性 ”( Endlichkeit )。而與 “ 有限性 ” 相對的,則是 “ 無限性 ”( Unendlichkeit ),即打破一切外在的規定和限制。因而浪漫主義者認爲,“ 無限 ” 才是真正的自由。殊不知,這正是謬誤的開始;而且其惡劣的影嚮甚至一直持續到現代。
黑格爾在《 邏輯學 》( Wissenschaft der Logik,俗稱《 大邏輯 》,1816 )的開端,對於 “ 有限性 ” 和 “ 無限性 ” 的問題,曾經有過很深刻的思辨。而這個思辨之所以重要,不僅僅因爲它是黑格爾後來對許多具體問題論述的原型,更由於它是對浪漫主義者及其徒子徒孫們關於 “ 自由 ” 這個概念的迷思,最好的回答。
首先,黑格爾認爲:所謂的 “ 有限性 ”,即事物的 “ 被規定性 ”,意味着將事物自身,與不是它的東西區分開來。黑格爾引用了史賓諾莎的拉丁語名言 :
“ Omnis determinatio est negatio ”( 一切的規定都是否定 )
並且附加道 :
“ Ein Etwas kann nur erfasst werden, wenn es von Anderem unterschieden wird ”( 某物只有在被與他物區分開來時,才能被把握 )
换句話說,事物要獨立地存在,首先必須 “ 有規定 ” ,而這個簡單的規定,就是 “ 它不是任何不是它的東西 ”。有意思的是:反過來看,被規定的事物,不也正好是被 “ 不是它 ” 的事物所規定著的嗎 ?這如同在拼圖遊戲中,每一塊拼圖的形狀,都是由與它相鄰的其他拼圖所共同決定的情形,完全一樣。而 “ 無限性 ”,原來是作爲 “ 有限性 ” 的反面而存在。意思是:相對於被外部所規定的 “ 有限性 ” 而言,“ 無限性 ” 本身,應該是 “ 無限 ” 的,是不被規定的;但是現在爲了成爲有限性的反面,“ 無限性 ” 卻反過來被它自己的反面,也就是 “ 有限性 ” 所規定著,自己也變成了 “ 有限的 ”。對此,黑格爾稱之爲 “ 壞的無限性 ”( schlechte Unendlichkeit )— 因爲它只能是 “ 無限的 ”,因而它也是 “ 有限的 ” ,是 “ 被規定的 ” ,是 “ 不自由的 ” — 所以這個 “ 壞的無限性 ”,並不是真正的無限性。
因此,真正的無限性,也就是真正的 “ 自由 ”,應該是:“ 可以有規定,但是不能被規定 ” 的 ;“ 可以是它自己,但不一定要與别人不同 ”。换句話說,只有當作爲規定的 “ 某物與他物的差異或同一 ” ,不是被動地來自於外部,而是由某物自身主動地做出的選擇時,“ 不自由的 ” 才超越了施加在它身上的種種限制,而成爲了 “ 自由的 ” ;它不再是被他物所規定著,而是 “ 自己規定著自己 ” 。這個 “ 自己規定自己 ” ,黑格爾稱之爲 “ 自爲的 ”( für sich )。所以,我們可以這麽說 :
“ 能够自己決定自己是自由的,或是不自由的,這才是真自由。”
這相當於盧梭在《 社會契約論 》中所說的 “ 約定的自由 ” 。换言之,“ 自由 ” 與 “ 不自由 ” 之間,乃是一種 “ 包含 ” 的關係:“ 不自由 ” 是被包含在 “ 自由 ” 的概念裏 — “ 你有的我都有,你没有的我也有 ” ,而不是 “ 你有的我没有,我有的你没有 ” 這樣簡單的 “ 對立 ” 關係而已。 因此,這種 “ 包含 ” 或 “ 包容 ” 的關係,才是 “ 自由 ” 對 “ 不自由 ” 的真正超越( Transzendenz )。這就是我們在中文裏所常說的 “ 大丈夫有所爲,有所不爲 ” ,“ 非不能也,乃不爲也 ” 。而 “ 所當爲,所不當爲 ” 的標準,也就是人自己對自己的規定,則是來自於人與自身所處環境之間的差異所形成的必然聯繋,也就是 “ 必然性 ”( Notwendigkeit )。所以黑格爾說 :
“ Diese Wahrheit der Notwendigkeit ist somit die Freiheit. ”( 這必然性的真實存在,就是自由。 )
换言之,在 “ 必然性 ” 的條件下,真正的自由乃是可以根據有無必要而自己選擇 “ 與别人不同 ” 或是 “ 與别人相同 ”。《 論語 》上說:“ 君子群而不黨 ”;用黑格爾的話講,就是 “ 體現著同一的差異 ” 和 “ 包含著差異的同一 ”。
所以,真正自由的 ” 勞動者 ”,乃是能够將外部範疇 “ 内化 ” 成自身主體性的人。這就是爲什麽我在前面說:“ 不應該只從勞動的外部範疇來理解自由 ” 的原因。
另外,黑格爾在《 精神現象學 》中,曾經舉了一個具體的例子,來對此加以說明。這就是著名的 “ 主人與奴隸 ” 的關係。
由於現代社會已經不存在古典意義上的主奴關係,我在這裏將它稍微改造一下,以符合我們的時代。而這也正好符合了馬克思對生産關係的分析。
在企業的僱傭關係之中,老闆是決策者,而員工是實際執行老闆決策的人。員工執行老闆的命令,不能隨自己的意思亂做。所以,從表面上看,員工是被老闆的決策所限制的,他是 “ 爲了老闆 ” 或是 “ 爲了公司 ” 而存在。但是當他意識到 “ 只有老闆和公司賺錢,我自己才有飯吃 ” 的時候,他就是自發的,爲了自己而執行老闆的決策。這時候,員工已經不再爲老闆和公司限制,而是被他自己對工作的認同( Überzeugung )所驅使。而在使老闆和公司因自己的工作而蒙受利益的同時,他也 “ 自爲的 ” 做了 “ 自己的老闆 ”。這就是他的 “ 在且爲己而在 ”( Anundfürsichsein ),他的存在也就 “ 自在自爲 ” 地實現了自己的 “ 自由 ”。
然而,“ 自由 ” 絕不是單方面可以達成的。作爲老闆和決策者,也只有當他認識並實踐了 “ 做好決策,照顧好員工的利益,就是照顧自己的利益 ” 時,他才是 “ 自由的 ”,才不再爲自己的貪婪、妄爲和對員工的剝削壓迫所宰制,這樣的生産關係,才是人類社會中應有的正常關係,也才是馬克思所說:符合人社會性本質的 “ 自由王國 ”。
//鄭宜傑
他因為剝削,而徹底否定了資本市場機制。然而這些問題在現在,能在維持資本市場的前提下,用基本權第三人效力解決。
//Tf Lee
其實馬克斯在每一個時期對人身自由都有變化的。在資本論 一開始 講術商品時就表述 世界上充積商品 而人都都係一件商品而存在社會上。
//Law Sam
馬克思祗強調階級鬥爭,係其信徒列寧主張並實現以暴力奪取政權。
//Law Sam
馬克思所處的時代是西方工業革命初期,他祗局限地知道當時的社會祗存在資産階級和無產階級,他怎知他死係會有個中産階級出現呢?馬克思還忽略了人性的自私一面,以為全世界無産者會聯合起來,會摧毀資本主義制度。百年後的蘇聯東歐及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崩潰,此實踐的結果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完全是一種脫離實際的教條主義。
//周善為
在固有中國道統的不二觀下,本題所應論證的真正主軸,乃是人我不二,而非自由不自由、有限無限等二邊。
搞錯了主軸,迷失了核心,則所證得的結論,必定不能真正徹底解決二邊對立的矛盾關係。
所謂的自由、自在、自為,其實是迫於現實的不得不為。所謂的包容,其實只是表面上暫時的妥協與平靜,不能超越骨子裡的苦悶。
//Shih-Kai Cha
不能看透 “ 人我二元 ”,其實就是 “ 自由不自由二邊 ”,才是執於二元妄見、搞錯主軸、迷失了核心。
將 “ 自由、自在、自爲 ” 視爲與其自身規定矛盾的 “ 迫於現實的不得不爲 ”,以及將 “ 包容 ” 栽贓成與其自身規定相悖的 “ 表面妥協 ”,才是造成骨子裏苦悶的真正原因。
//周善為
「然而,“ 自由 ” 絕不是單方面可以達成的。作爲老闆和決策者,也只有當他認識並實踐了 “ 做好決策,照顧好員工的利益,就是照顧自己的利益 ” 時,他才是 “ 自由的 ”,才不再爲自己的貪婪、妄爲和對員工的剝削壓迫所宰制,這樣的生産關係,才是人類社會中應有的正常關係,也才是馬克思所說:符合人社會性本質的 “ 自由王國 ”。」
=====
以上所述,即自證渠等所謂自由者,只是一種僱主雙方表面妥協下,互相隱忍的關係。
例如台塑集團僱主兩方,因為關乎年終獎金發放的多少,便年年為了當年度盈餘多寡而爭執不休,公司總認為員工要求太高,員工總認為公司貪得無厭,而從來不曾出現雙方都滿意的局面。
以上所說的僱主關係,還只是種種人類社會關係中之一種。員工不滿意時,尚可另謀高就,或自行創業。
若就家庭關係來說呢?可以像工作那樣任意轉換嗎?父母下對子女、上對祖父母的責任,既然不能輕易拋棄,也就只有繼續隱忍承擔。不是嗎?
那麼,所謂的自由、自在、自為,不就只是空洞不實的口號嗎?所以才說,黑格爾自由不自由的論證標的錯誤。論證之標的,應放在人我二元上。
//Shih-Kai Cha
清太祖高皇帝( 太宗初諡 “ 武 ”,高宗改諡 “ 高 ” )愛新覺羅 · 努爾哈赤諭曰:“ 管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 ”
“ 不滿意 ” 是人自私心理的表現,追求自身利益固然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之一,但是卻不能無限上綱、毫無節制。一旦逾越某種程度,即成爲自私心理。而當勞資雙方皆因過度自私而心懷不滿、相互不信任時,便會影嚮 “ 合作 ” 的關係。資方想盡辦法壓榨剝削勞方,而勞方處心積慮威脋逼迫資方,兩造都想實現自己 “ 極大化 ” 的 “ 純粹自由 ”。殊不知,這種 “ 純粹自由 ” 的本質,其實就是 “ 不自由 ”;因爲兩者都是自外於對方而永遠没有交集的。唯有雙方的理性在認知了 “ 合作關係 ” 的必然性之後,自己約束自己,這樣的妥協,才是真心誠意的 “ 合作 ” 和真正的 “ 自由 ”;而不是暗中不爽、互相隱忍的 “ 表面妥協 ”。所以說:自由不是單方面可以達成的事。個體的自由,藴含於整體的自由之中;没有整體的自由,就没有個體的自由。可見 “ 自由不自由 ”,就是 “ 人我二元 ” 的關係。克服了這種二元性而達到 “ 包含著差異的同一 ”,才會有 “ 自由 ” 可言。
當然,歷史的教訓表明:不論任何時期,大多數的人,都是生活在 “ 私心凌駕於理性之上 ” 的狀態下。想單純靠 “ 理性對必然性的認知 ”,也就是 “ 道德 ” 來實現人類社會的 “ 整體自由 ”,是陳義過高、不切實際的做法。因此社會才需要 “ 法律 ” 和 “ 規範 ” 作爲 “ 低標準 ”,來限制人性中 “ 不理性 ” 的那一面。故而認知 “ 法體系 ” 的必然性,就是真正的 “ 自由 ”。换句話說,一樣的社會關係,關於 “ 自由 ” 的一切,都是對自身社會關係的 “ 認知 ” 和 “ 自我約束 ”,也就是 “ 心 ” 的問題。這才是所謂 “ 心外無法 ” 的意義。同樣的道理,一樣可以運用到家庭和其他社會關係之上,而非動不動就說 “ 不滿意?那你走哇!”。果真如此,則人類社會處處充斥著衝突激盪的 “ 斷滅 ”,而難有維繋的可能。天天侈言 “ 心外無法 ”,卻得出相反結論,才是典型的 “ 空洞 ”、“ 抽象 ”、“ 斷滅 ”、“ 邪見 ”。
//周善為
高高在上的一句「不滿意是人自私心理的表現」,勞資雙方豈能接受這種不切實際的論調,而承認自己是自私的?
//Shih-Kai Cha
不承認自己已經逾越了界限而成了 “ 自私的 ”,本就是 “ 不理性 ” 的表現;有何奇怪之處?
//周善為
勞資雙方已經爭執不下了,現在又加入了一個勞資都不接受的第三方,這不是治絲益棼、更加混亂嗎?還奢談什麼超越二元呢?
因此,「以佛教思想 “ 超越二元對立 ” 的高度而言,最起碼黑格爾哲學的出現,相形之下毫不遜色」之說,大可以回收了。
//Shih-Kai Cha
第三方就是 “ 勞基法 ”。無所謂接受不接受。立法的過程可以充分考量,隨時修改使之合理,此即法律存在的必要性。没有作爲第三方的法律,才會治絲益棼、更加混亂。這就是 “ 法治 ” 的觀念。
//周善為
訴諸「勞基法」等的法律規章來解決勞資爭議,所能得到的效益,就是前面所說的,「所謂的自由、自在、自為,其實是迫於現實的不得不為。所謂的包容,其實只是表面上暫時的妥協與平靜,不能超越骨子裡的苦悶。」
//Shih-Kai Cha
果然裝睡的人怎麽都叫不醒 ... 就是因爲包括自稱 “ 道統 ” 在内的大多數人,經常都是 “ 不理性 ” 的,無法自己做到 “ 自在自爲 ,才需要法律來規範 ... 所以 “ 不理性 ” 的人會感到 “ 不自由 ” ,乃是必然的事。换言之,壓根就不想自由的人得不到自由,不是剛好而已嗎?該收回的是自己的自打嘴巴和自相矛盾。
//周善為
道德是高標的法律,法律是低標的道德。繞了這麼一大圈,最終西方哲學還需依靠法律來解決現實問題。
那麼,西方哲學顯然只能滿足法律標準,不能滿足道德需求。所以我說,蘇格拉底死後,西方無哲學。
//Shih-Kai Cha
錯了,不能滿足道德要求的,是 “ 不理性的人 ”,而不是 “ 西方哲學 ”。而不理性的人所在多有,不分東方西方。尤以 “ 自居道統 ”、“ 自相矛盾 ”、“ 掩耳盜鈴 ” 者爲最。
而我們偉大的 “ 道統 ” 對中國的法律和道德起了什麽作用呢?大明律?大清律?凌遲處死?剉骨揚灰?株連九族?1450?一部四不像的憲法?哪一部中華民國的現代法律不是受西方法學理論的影嚮?用 “ 道統 ” 來實現一個 “ 不需依靠法律解決問題的社會 ” 給我看看?
//周善為
正因西方思想是當今世界主流,所以才說,自從蘇格拉底死後,西方哲學的理性定義錯謬,至今未曾超越二元對待概念,遂成為今日世界紛擾不絕的真正原因。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06455249446248/permalink/3748043308620755/
//Shih-Kai Cha
說來說去就這點東西,一點新意也没有 ... ( 呵欠 )... 這就是 “ 道統 ” 的威力?太差勁了 ... 果然只有 “ 打回原點 ” 一招。整天 “ 一元 ”、“ 二元 ”、“ 二元 ”、“ 一元 ”,超脱不出來的人才會如此歇斯底里 ... 自打嘴巴打得那麽用力、那麽頻繁,我看著都累 ... “ 神風 ” 隊員真的連 “ 俯衝自殺撞撃 ” 都學不會。
//Din Ida
我看當今世界上的共產國家,好像都是用槍桿子來維護政權的合理性,以這些共產高層參差不齊的文化水準好像也用不著高深,或者也講不出來這些拗口的理論,很簡單,只要擁有武力的優勢,就能有執政的保障,
就是這些既得利益者傾其全力讓利益長存,一堆的理論跟共產黨執政的關聯性實在淡薄
//周善為
不僅必須打回原點,更應教他原形畢露,否則豈能體會大道?
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九
梁寶誌和尚大乘讚
大道常在目前。雖在目前難覩。
若欲悟道真體。莫除聲色言語。
言語即是大道。不假斷除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妄情遞相纏繞。
一切如影如響。不知何惡何好。
有心取相為實。定知見性不了。
若欲作業求佛。業是生死大兆。
生死業常隨身。黑闇獄中未曉。
悟理本來無異。覺後誰晚誰早。
法界量同太虛。眾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起吾我。涅槃法食常飽。
//Shih-Kai Cha
理屈詞窮、滿腹苦毒、原形畢露的不知是誰。
//Shih-Kai Cha
Goh Kokgan “ しき嶋の やまとごろを 人とは 朝日に ほふ山ざくら花 ”
( 人問敷島大和心,喜迎朝日山櫻花 )
這是江户時代的詩人,本居宣長的名句。後來的 “ 神風特攻隊 ” 就以此俳句爲本,取名 “ 敷島隊 ”、“ 大和隊 ”、“ 朝日隊 ”、“ 山櫻隊 ”,1944年10月,對雷伊特方面的美艦隊發動了輪番的瘋狂進攻。
果不其然,昨天 “ 敷島隊 ” 才剛剛壯烈陣亡,今天 “ 大和隊 ” 又來白白送死了 ...
其實,我認爲你我都應該要感謝這位仁兄才對。因爲正是由於他付出了自相矛盾、自打嘴巴的慘痛代價,用自己的 “ 偏狹 ”、“ 荒謬 ”、“ 嗔痴 ”、“ 二元執妄 ” 和 “ 斷滅邪見 ” 作爲反面教材,印證而且再次教導了我們什麽才是真正的 “ 包容 ”、“ 超越 ”、“ 自由 ”、“ 一元不二 ” 與 “ 連續同一 ”。在這個意義上,稱他爲 “ 菩蕯 ” 亦不爲過。也許有一天,他會真正地 “ 證悟 ”,不再自己欺騙自己、四處尋釁亂造口業、爲自己的妄見妄想所困,而獲得真正的自由。到那個時候,他才會貫通佛法,把所有用文字寫成的佛經抛諸腦後。祝福他能好好修行。
//周善為
所謂「緣起性空」者,屬佛教對小乘、二乘根性學人的教說,非佛教之究竟了義說。以之概括佛法,此一謬也。
小乘初果為須陀洹,如《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
若實修小乘者,即應向須陀洹而修,則又豈能於此地是非人我、恣意攀談?此二謬也。
//Goh Kokgan
人的执念可怕。佛家讲究悟性,是不是究竟之义,看的是心境。缘起性空,已可很好的解释佛家的要义,就如佛家最经典的语录,六祖慧能的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难道不该越活越简单吗?简单即福相信不难理解吧。简简单单四个字怎么非得搞到什么大小乘如此复杂呢?或许还是与佛无缘吧...
//周善為
《佛說不增不減經》
舍利弗。
大邪見者。
所謂見眾生界增。
見眾生界減。
舍利弗。
此大邪見諸眾生等。
以是見故生盲無目。
是故長夜妄行邪道。
以是因緣於現在世墮諸惡趣。
如是等輩。
實非沙門自謂沙門。
非佛弟子謂佛弟子。
而自說言。
我是沙門真佛弟子。
如是等人起增減見。
何以故。
此諸眾生以依如來不了義經。
無慧眼故。
=====
「緣起」即「見眾生界增」。
「性空」即「見眾生界減」。
「緣起性空」,即增見減見。
增見減見,即長夜妄行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