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2 下午 02:26:37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無中生有的過程
吾人若細心觀察,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中的色塵來說,一切有情無情眾生色身,種種生活設施用品,無非物質分子微粒組成。一切萬物形相,則不外乎紅黃綠藍黑白諸色組合,本無名字,亦無美醜親疏。意識作用下,組成文字,纔有天地萬物名相,以供思維想像。
乃至妄起情執,纔有人我親疏、美醜好惡之分。至於一切聲塵,本是平仄四聲組合,無關喜怒哀樂。佐以咽喉舌唇變化,意識作用下,才有言語溝通表達。乃至妄起情執,纔有取捨愛憎,喜怒哀樂之別。六塵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對,經由意識作用,而形成五蘊知見。這就是從無到有的過程。
故,一切知見,有即是空。佛經上,則常以地水火風四大,象徵物質的基本元素,說明一切法皆是無情物質因緣聚散的現象,以助吾人捨棄情執,契入理性。石頭和尚參同契有云:「四大性自復,如子得其母。」蓋轉情歸理,可見本性矣。
公案:無心是道
『有遠禪師者,問司空本淨禪師曰:「禪師所見,以何為道?」師曰:「無心是道。」遠曰:「道因心有,何得言無心是道?」師曰:「道本無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虛然。窮心既無,道憑何立?二俱虛妄,總是假名。」』
司空本淨禪師另有偈曰:「四大無主復如水,遇曲逢直無彼此。淨穢兩處不生心,壅決何曾有二意。觸境但似水無心,在世縱橫有何事?」復云:「一大如是,四大亦然。若明四大無主,即悟無心。若了無心,自然契道。」
吾人生活,又何曾離開空有不二的大道呢?今日歷歷現前,只因昨日消聲匿跡。昨日若不消聲匿跡,焉能再有今日?過去、現在、未來,名字生滅而已。實相離名,了不可得,故實無生滅。
真心本具全性、空性、平等性、分別性
楞嚴經初有云;「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一切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別有全性。」又云;「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別影事。」
此「分別性」,即是非有非空的般若智慧。「必為心者」,假立強名真心,以離妄相。譬如吾人駕駛車輛,行經高速公路時,為了隨時掌握一切的動態路況,即不應將耳目感官停滯於一景一物。現前之景,謂之塵境,一一逝去,謂之前塵。此時,一境現前而不增,一境逝去而不減,即真心的全性現前。
於所見一切景象,不起愛憎、取捨、有無二想,則法不異法。一切境不異於一境,一切不二,故真心的平等性現前。一景逝去,一景現前,空有相續不斷。真心非有非空,乃能含容空有,即真心大三空三昧之空性現前。
而空性、全性、平等性,無不來自般若智慧的分別性。此心若無停滯,則雖路上景象一一逝去,然分別性不失。乃曰:「若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
分別性的作用就是時時保持靈明觀照不執著,觀照即是不落二見。一方面不與現實脫節,不失於緣用,即不落空。一方面不迷惑於現實,即不落有。故,佛法是務實而重實踐的。世間法處處執著,反倒是虛幻而悖離現實的。
又如,現今年輕人常於電腦網路上,參與即時互動遊戲。其與駕駛車輛,乃至吾人日常活動的情境,亦無二致。前面的失誤,過了就過了,不能多想,纔能保持真心的全性、空性、平等性和分別性。一回想,就分心,接下來就會發生更多的失誤。相對於本心真心,攀緣逐識、處處執著的,則稱為妄心。
訴諸直覺觀照,始能保有真心
再譬如今時郵差送信之前,皆先依郵遞區域號碼分堆,以便於後續分送至各家各戶。分信之際,郵差意念不停滯於某一封信上,即不礙其分別性,始能訴諸直覺觀照,持續一貫地進行分信作業。人生之中,一切時處,訊息紛至沓來,變異不定,就如同分堆時的景象。必須訴諸直覺,不將心念停滯某處,始能保持真心。
永嘉玄覺禪師證道歌有云:「喚取機關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訴諸直覺觀照,就是不思維不想像,不落印象。一切時處,就像機關木頭人般,就像駕駛車輛者或電玩遊戲者般,客觀理性的即時反應一切現況,便遲早能進入悟地。但不論遊戲或工作,累了就該休息,也纔不違反直覺。
駕駛車輛時,或於網路遊戲中,因為節奏緊湊,吾人較容易集中注意力,較接近悟的狀態。日常生活步調較緩慢,常有閒暇之時,反而較容易分心亂想,而遠離悟。是非得失,想的越多,越是限縮扭曲了真心,心裡就越難受,越難忍著不去想那些前塵往事。這將使情況不斷的惡性循環,終於無法自拔。
金剛經末後的結語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提醒吾人,不落印象,常保持心的全、空、平等、分別性,則現前就是清淨圓滿的實相、如如不動的真心。 更進一步的,我們可以分析看看,每天所見所想的,到底是些什麼?
譬如吾人背誦算術九九乘法表,直到全部都能答對。從此,乘法題目再度出現時,即使我能答對,也只證明了我本來就具有乘法的演算能力,此一能力並不因此而有增減。
演算能力是能知者,算術題目是所知者。而能知者就是分別智慧,其與全、空、平等性,是真心一體同具的。只答一題,智慧不減,答了百題,智慧不增。對智慧來說,一題百題,答與不答,並無差別。而全、空、平等性,也無差別,否則怎能稱為全、空、平等之性?智慧的作用,乃是護持真心的全性、空性、平等性,而非妄想執著。
真心平等,泯除了一切現相的差異
很快地,你將發現,當吾人專注於護持本心,而不分心去想那些一閃即逝的景象時,那些景象的差異也就跟著模糊了。電光石火,祇是殘影,何須留念?你只會記得自己演算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但不會記得那些算式的差異,它們是一律平等的。
這就是不著相(離相),不起念(離見)。所知所見的差異所在,全然說不上,也並不重要。這全然者,即是真心。故,法法雖不相同,卻也平等不相異。所謂不重要者,即脫離了妄我意識的價值觀牢籠。 是故,佛法也稱為平等法。
金剛經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平等的看待一切,就是菩提自性。換言之,真心本就泯除了一切現相的差異。若對於其中某些現相,起了個念頭,有所遲滯,即表示執著了,失去了平等心。同時也遮障了全性、空性和分別智慧。
真心是絕對的,而非相對的,真心是不二的。知即有,不知即空,空有既不二,則知與不知,識與不識亦不二,一切二邊皆不立。因此,那些我忘掉而答不出的,超過我演算能力的,我所不知不見的,是些什麼,不是什麼,同樣也不重要。 這即是離開執著,妄想平息。
若起一念,增益自己的知見,即是執著知見為實有,即是迷。歷來明心見性的禪師們,沒有一個是因讀完全套大藏經而開悟的。執著知見,只會障礙智慧,而不能増益智慧。開悟的禪師們,幾乎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時期就出家的。
不想,就是活的如來
妄想平息下,前面說的這些算式,彼此間便沒有明確的區隔,全體就只是一道不停變化的算式。甚至,它也沒有一定的名稱。它可以是算式,也可以是萬事萬物。到了這裡,你會問,它究竟是什麼呢?它就是你的真心。我們每天所見所想的,實為自心而已。不妄想,則名相形相不立,即是「本來無一物」的如來真心。從此,吾人便不再讓知見牽著鼻子走。
六祖之悟,覷破空有
故知,六祖惠能大師大悟時所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乃是對真心的描述。
有不異空,本自清淨。空不異有,本自具足。空有不二,本不生滅。空有一如,本無動搖。假立空有,能生萬法。六祖惠能之悟,無非覷破空有。六祖所見,無非智光覺照。乃頌曰:悟於空有為假,迷於空有為真。迷悟俱皆假立,真假如何區分?
公案:看水
『麻谷寶徹禪師,侍馬祖行次,問:「如何是大涅槃?」祖曰:「急。」師曰:「急箇甚麼?」祖曰:「看水。」』
心真如者,譬如明鏡
馬祖云;「心真如者,譬如明鏡照像,鏡喻於心,像喻諸法。 若心取法,即涉外因緣,即是生滅義。不取諸法,即是真如義。」 一切二元假立,一切知見非實。真如自性,固然祇合明鏡照像般的如如不動耳。
公案:也不較多
五祖寺法演禪師於白雲守端和尚座下悟道後,『雲一日示眾曰:「古人道,如鏡鑄像,像成後,鏡在甚麼處?」眾下語不契,舉以問師。師近前問訊曰:「也不較多。」雲笑曰:「須是道者始得。」乃命分座,開示方來。』
============
comments 回應
汝觀何者不是真心?不為善惡所,不被文字語言種種妄緣妄相所絆,能生一切法,不造作本自圓成。騎車路上想事情、結果不自覺回到家是真心作用。抓頭不用先想怎抓是真心作用。走路不用想,左腳右腳不會同手同腳,是真心作用。 真心不可思議。指的是不可以思量言議。用想的或言語形容的都不是真心。離一切妄相的真心也不能用文字寫出一個什麼真心。那可能有人會問、既然不能文字語言表達、那還寫什麼。因為要解釋給眾生瞭解、所以用符號或文字代表。但這些都是假立的名稱言說、方便理解而已。 那真心到底是什麼? 「唯證方知」。
/璇璣子
法喜!法喜!哈哈!
/原本東來此正行
不想,就是活的如來
===============
這就是為甚麼聖經上說,不要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
/Ko
引公案 說了一堆 那只代表一件事 尚差十萬八千里? 若要談經教 就別拿公案來妝點門面。看看古人的禪風 悟者言下須悟 揚眉瞬目 電光石火 那來這麼多廢話。
/藍水晶
周老師 你是教[國文]的吧!!!
/觀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