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9 下午 03:11:05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云:「佛法是不二法。」上來二十篇文,除了簡明大乘經典的不二宗旨,四聖諦及十二因緣法,則顯示了小乘亦歸不二。故知,釋迦牟尼世尊一生唯說不二,更無其他。
所謂大小乘法,是依修學者的心態來說。執著兩端,住於二見,即小乘學人心態。不住二邊,不住不二,則是大乘人心法。二邊之見是一切世人、一切苦惱的來源。然頗有學人既學佛法,卻仍不捨離二見;甚至撕裂一乘教體,誑稱大乘非佛所說。
顯然若不直入阿含,指證不二,更無他途。故今再舉《雜阿含543 四念處經》說明之。
《雜阿含543四念處經》
尊者阿那律語比丘言:「若比丘諸漏已盡,所作已作,捨離重擔,離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彼亦修四念處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證者證,為現法樂住故。所以者何?我亦離諸【有】漏,得阿羅漢,所作已作,心善解脫,亦修四念處故。【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雜阿含經中,535~545的11品經,皆名四念處經,或四念住經;並以543經中的【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一句作結。熟悉大乘經典者,一見此句,便應了知,此即標示不二理體特徵之常用句型。
《首楞嚴經》上,佛對阿難云:「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出是非是】者,是非是不二,離於二邊,則是即不是,不是即是。【出指非指】者,指非指不二,離於二邊,則指即非指,非指即指。」
《金剛經》上,更通篇可見, 如:「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福德,即非福德」,「須陁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等等。
《思益梵天所問經 談論品第七》
又優婆塞,不以色見佛,不以受想行識見佛,是名歸依佛。若優婆塞,於法無所分別,亦不行非法,是名歸依法。若優婆塞,不離有為法見無為法,不離無為法見有為法,是名歸依僧。又優婆塞,【不得佛不得法不得僧,是名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得與不得,到與不到,證與不證,俱為二邊。今云【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者,以空有同時故;得即不得,到即不到,證即不證,而離於二邊,住於中道。
住於中道者,現法安樂住,應念清淨,住一真法界,諸佛一乘道。不得者,非有也,離世間法。得者,非無也,離出世間法。得與不得,二邊俱離,故世出世法,並皆遠離,應念清淨。不到者,非有也,離生滅輪迴。到者,非無也,便登彼岸。到與不到,二邊俱離,故生死涅槃,並皆遠離,應念清淨。不證者,非有也,離凡聖名相。證者,非無也,了諸法性。證與不證,二邊俱離,故佛與眾生,亦皆遠離,應念清淨。
離於有無,說非有非無。二邊既離,非有非無,亦遠離,應念清淨。以一切妄想止息、寂滅故,應念清淨。以應念清淨故,現法安樂住。涅槃法性,不離現法,不疑者安,自在者樂,如如者住,此之謂也。
如是,六祖惠能乃曰,此性元來清淨、俱足、不生滅、不動搖,且能生萬法。釋迦牟尼世尊畢生說法,究竟之意,寧非此耶?則大小乘法指歸之處,豈云為二?
《雜阿含 262 闡陀經》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長沙景岑禪師》
華嚴座主問:「虛空為定有,為是定無?」師曰:「言有亦得,言無亦得。虛空有時但有假有 ,虛空無時但無假無。」曰:「如和尚所說,有何教文?」師曰:「大德豈不聞首楞嚴云:『十方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豈不是虛空生時但生假名?又云:『汝等一人發真歸源,十方虛空悉皆消殞。』豈不是虛空滅時但滅假名?老僧所以道:有是假有,無是假無。」
非有非無,就是離於二邊,就是返照不二。不二宗旨,於解行二門,通一切大小乘教法,於信證二門,則盡歸禪宗。故,六祖惠能大師云:「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法。」
不二,不僅是禪宗的綱領、口訣、心要,更是佛法主軸。眾生根機各異,故有種種法門,一切法門則為不二主軸的種種面向。讀了大乘,才知小乘尊者等,當時是如何開悟見性的。若無大乘,世尊說法,只到一半。阿含諸經,只如章節標題、綱領摘要,而無內文。
譬如四念住、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遍尋小乘論書,竟無經文寓意的明確解釋!邇來,竟有佛教出家法師釋印順及其門徒等,遽謂大乘諸經非佛所說,小乘阿含才是。果如是,則西元六世紀印度本土大乘法統斷絕時,當地小乘僧團為何同步消滅,而不能獨存?
若依南傳學人代表『星洲炒米最好吃』之意,將此關鍵句【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解說為:「對於有學者,他們透過四念住的修習,將可以未到、未得、未證寂滅安樂,而已得、已到、已證現見法的寂滅安樂,而無學者則也可以藉由四念住,而安住於已現見法的寂滅安樂。」
則 《雜阿含 535~545 四念住經》,這11品經中,所重複宣說者,竟然並未觸及《四念住法》的修習方式?而須另尋論書指引?則此11品經文的份量及其作用,便只是於未來際,射出一支沒有歸宿的箭?若如是,又何須連續反覆宣說此11品經?顯然,這是南傳不解經文、錯解法義。
反之,若《四念住法》的修習方式,就在此11品經文當中,則這支箭便唯一指向大乘經中常說的【不二】,或【行於第一義】。這就是說,正當讀誦此11品四念住經文時,乃至讀誦一切經文時,皆應【於有離有、當生不生】,亦即以【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做為口訣、心要,自泯兩端,自息妄想,【乃至現法安樂住】,而【應念清淨】。
若得如是,則一切世間生死苦惱,更何存焉?乃謂之頓悟。這就是《四念住法》的修習方式。豈可別依論書另作他解,甚至起念入定,起意作觀?南傳學人自詡原始佛教,竟不知正讀經時就應返觀。請將《雜阿含 535~545 四念住經》這11品經文反覆多讀幾遍吧!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二十七》
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何等是有?何等是非有?佛告善現:二是有,不二是非有。具壽善現復白佛言:云何為二?云何為不二?佛告善現:色想 乃至 識想 為二,色想空 乃至 識想 空 為不二;眼處想 乃至 意處想 為二,眼處想空 乃至 意處想 空 為不二;色處想 乃至 法處想 為二,色處想空 乃至 法處想 空 為不二;眼界想 乃至 意界想 為二,眼界想空 乃至 意界想 空 為不二;色界想 乃至 法界想 為二,色界想空 乃至 法界想 空 為不二;眼識界想 乃至 意識界想 為二,眼識界想空 乃至 意識界想 空 為不二;眼觸想 乃至 意觸想 為二,眼觸想空 乃至 意觸想 空 為不二;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想 乃至 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想 為二,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想空 乃至 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想 空 為不二;地界想 乃至 識界想 為二,地界想空 乃至 識界想 空 為不二;因緣想 乃至 增上緣想 為二,因緣想空 乃至 增上緣想 空 為不二;無明想 乃至 老死想 為二,無明想空 乃至 老死想 空 為不二;布施波羅蜜多想 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想 為二,布施波羅蜜多想空 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想 空 為不二;內空想 乃至 無性自性空想 為二,內空想空 乃至 無性自性空想 空 為不二;真如想 乃至 不思議界想 為二,真如想空 乃至 不思議界想 空 為不二;苦、集、滅、道聖諦想 為二,苦、集、滅、道聖諦想 空 為不二;四念住想 乃至 八聖道支想 為二,四念住想空 乃至 八聖道支想 空 為不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想 為二,四靜慮、四無量、四無色定想 空 為不二;三解脫門想 為二,三解脫門想 空 為不二;八解脫想 乃至 十遍處想 為二,八解脫想空 乃至 十遍處想 空 為不二;淨觀地想 乃至 如來地想 為二,淨觀地想空 乃至 如來地想 空 為不二;極喜地想 乃至 法雲地想 為二,極喜地想空 乃至 法雲地想 空 為不二;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想 為二,陀羅尼門、三摩地門想 空 為不二;五眼、六神通想 為二,五眼、六神通想 空 為不二;如來十力想 乃至 十八佛不共法想 為二,如來十力想空 乃至 十八佛不共法想 空 為不二;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想 為二,大慈、大悲、大喜、大捨想 空 為不二;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想 為二,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想 空 為不二;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想 為二,無忘失法、恒住捨性想 空 為不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想 為二,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想 空 為不二;預流果想 乃至 獨覺菩提想 為二,預流果想空 乃至 獨覺菩提想 空 為不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想 為二,一切菩薩摩訶薩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想 空 為不二;有為界、無為界想 為二,有為界、無為界想 空 為不二。
善現當知!乃至 一切想 皆為二,乃至 一切二 皆是有,乃至 一切有 皆有生死,有生死者 不能解脫 生老病死 愁歎苦憂惱。善現當知!諸想空者 皆為不二,諸不二者 皆是非有,諸非有者 皆無生死,無生死者 便能解脫 生老病死 愁歎苦憂惱。
由此因緣,當知一切 有二想者,定無布施 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無道、無得 亦無現觀,下至順忍 彼尚非有,況能遍知色 廣說乃至 一切智智!彼尚不能 修諸聖道,況能得 預流果 乃至 獨覺菩提!況能永斷 一切煩惱習氣相續,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轉妙法輪 度有情眾!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五百四十七》
於當來世 有善男子善女人等,福慧薄劣 善根微少,於諸如來 廣大功德 心不欣樂,自於 般若波羅蜜多 不能書寫、受持、讀誦、修習、思惟、聽聞、演說,復樂障他 書寫等事,當知彼類 獲罪無邊。
末法不老實說經 不幫眾生解脫輪迴 就很掉漆了 還遮般若經 誤導眾生 行二法 搞輪迴 真正有夠夭壽 殊不知起法相者 戲弄諸法 起二邊者 此則滅法 滅法大罪 不知大師們可受的起
《佛說如來智印經》
佛告文殊師利。起【法相者】 戲弄諸法。戲弄諸法 起【有無二邊】。起二邊者 此則【滅法】。
/sam
一切世人、一切苦惱,無不來自二見、二想。世尊出世說法,所說正是般若不二正觀。如今修學佛法,卻不知自捨二邊邪見者,焉能自稱學佛人?何況超越生死輪迴?說法不二,是真佈施。妄說二法二見,於苦惱眾生更增苦惱,又如何誑稱佛法?
《金剛經》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
/周老師
佛說不退轉 是退轉出佈施想 叫不退轉 佛說菩提資糧 是知道 佈施自性空 叫菩提資糧 可惜礙于錢財 根本沒人敢說 佈施是空
/無心是道
這些都是眾生慈悲出給我們的試題、希望大家都考滿分:-) 。
/璇璣子
在醫院眾生臨終 出家人推人去成菩薩佛 乘願再來 無法當法想 犯滔天巨禍 還妄稱自己是法師 這繼續下去 "眾生乘怨再來" 禍延佛門 是遲早的事 所以延續佛法 該說的 還是要說 以免自己家人或親友受害
/無心是道
眾生乘怨再來.............. 結惡因 得惡果 這保證會實現 假傳佛法 撥無因果 害眾生 當愛眾生 戲論佛法之人 真是無藥可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一》
預流法 \ 預流 為二,一來法 \ 一來 為二,不還法 \ 不還 為二,阿羅漢法 \ 阿羅漢 為二,獨覺菩提 \ 獨覺 為二,菩薩摩訶薩行 \ 菩薩摩訶薩 為二,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 諸佛 為二,如是一切 有戲論者 皆名 有二。
/sam
佛說法空法假 本來就沒有高下可言 就是有人居心不良 把法搞的有高下 有地位 才會造成眾生迷執
《大寶積經卷第六十七》
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 於不二法 不信不入。雖復如是 此人發心 望得菩提。當知是人 行於非徑。何以故。此於菩提 非道行故。世尊。若有眾生 求菩提者。是人不見一法可覺。何以故。無有少法 可得覺寤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無心是道
咱們在這裡,是描繪地圖,希望予人方便。若無簡明扼要的路徑標示,則越學越錯。以至於宣揚佛法,卻成了破壞佛法。咱們在這裡,看似有所爭執,其實無關高下。每一個時代的人,都必須用當代的言說方式,重新講述佛經。每一個學佛的人,也都必須根據自己的體悟,臨摹佛陀思想。而實際的修行,所謂返照法空,同時也就在這個過程之中。
/周老師
《若人於法 有所貪取 乃至善法 是名 如來之所呵責》
《佛說華手經卷第一》
跋陀婆羅。汝觀末世 有是顛倒 違逆我者 是法中賊 反得尊貴。能說 如來正智慧者 而被輕賤。不得住止 僧坊精舍。我以是法 自然無師 於大眾中 作師子吼。是諸惡人 不識如來 及如來法。以不識故。可呵事中 生稱讚想。可譽事中 生呵責想。何謂可呵。若人於法 有所貪取 乃至善法。 是名 如來之所呵責。是人以此 所呵責事 而生稱讚。是則名為沙門中賊 污沙門者。於沙門中 為旃陀羅。僧中敗壞 眾之糟糠。隨逐外道 深計斷常。起貪著法 分別之心。
/sam
以前看到般若經 為實有 預流 一來 不還 阿羅漢 獨覺 菩薩摩訶薩 如來應正等覺,如【諸愚夫異生】執不?看到愚夫異生四個字 再看第四台說要成佛 心都涼了一半
《大方等無想經》
若言如來 真實出生 輸頭檀舍。出家學道 修集苦行 壞魔兵眾。坐於道場 成菩提道。當知是人 即是謗佛。
看到當知是人即是謗佛 再看第四台介紹如來出生地 我就把電視關了 這就是末法啦
釋迦牟尼佛 成正覺之地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四》
善男子。西方去此 娑婆世界 度三十二恒河沙等 諸佛國土。彼有世界 名曰無勝。彼土何故 名曰無勝。其土所有 嚴麗之事 皆悉平等 無有差別。猶如西方安樂世界。亦如東方滿月世界。我於彼土 出現於世。為化眾生故。於此界閻浮提中 現轉法輪。
無勝國 是釋迦牟尼佛 成正覺之地
《佛藏經 淨見品第八》
舍利弗。彌勒 發心四十劫已。我乃發心 無勝佛所 初種善根。我於千歲 一切樂具 供養是佛。五百張疊 而以奉上。是佛滅後 起七寶塔。高一由旬。縱廣半由旬。皆以 金銀 琉璃 頗梨 車磲 馬瑙 赤真珠 所成。心常發願。眾生苦惱 無救度者。遭值惡法 多墮惡趣。我於爾時 當成佛道。
說燃燈佛 又復言入涅槃 如是皆以方便分別
《妙法蓮華經 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我成佛已來。復過於此 百千萬億 那由他 阿僧祇劫。自從是來。我常在此 娑婆世界 說法教化。亦於餘處 百千萬億那由他 阿僧祇國 導利眾生。諸善男子。於是中間。我說 燃燈佛等。又復言 其入於涅槃。如是皆以 方便分別。若言如來 真實出生 輸頭檀舍 坐於道場 成菩提道。當知是人 即是謗佛。
應該看的懂吧..............
/sam
若與佛學 佛教歷史 異中求同 來增長正知正見 保證同入 阿鼻大地獄..............
《十誦律卷第三十七》
佛在舍衛國。爾時長老優波離問佛言。世尊。所言破僧者。云何名破僧。齊幾所名破僧。佛語優波離。用十四破僧事。若從是中 隨所用事。十四者。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善說善。善說非善。犯說非犯。非犯說犯。輕說重。重說輕。有殘說無殘。無殘說有殘。常所行法 說非常所行法。非常所行法 說常所行法。非說言說。說言非說。於是中 非法說法 偷蘭遮。法說非法 偷羅遮。非善說善 偷羅遮。善說非善 偷羅遮。非犯說犯 偷蘭遮。犯說非犯 偷蘭遮。有殘說無殘 偷蘭遮。無殘說有殘 偷蘭遮。輕說重 偷蘭遮。重說輕 偷蘭遮。常所行法 說非常所行法 偷蘭遮。非常所行法 說常所行法 偷蘭遮。非說言說 偷蘭遮。說言非說 偷蘭遮。若是比丘 非法說法。 以是非法 教眾 折伏眾。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已 得大罪。得大罪已 一劫壽墮阿鼻地獄中。
/無心是道
不二法 要人去覺 法無自性 本不自生 不是要人去證無生忍 念佛也是 般若波羅蜜多法 不要搞錯囉
《佛説金剛場莊嚴般若波羅蜜多教中一分》
復次六念。謂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捨 念戒 念天。如是六法 與一切法 同一念 即勝義空。一切法 同一相 謂即無相。是相亦離。此名 平等門三摩地 名稱般若波羅蜜多教
/sam
題主朋友,雜阿含543經的題旨,與朋友所說,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另外,闡陀經的意趣,也與題主朋友的解說,毫無瓜葛。這兩部經的文意,已經很白話,不應該理解成如此。建議題主朋友,不要以特定立場觀念來解讀經典,否則會解讀得很偏頗,比如,【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被朋友解成不二論述,就是一例。
建議朋友,除了中文解讀程度之外,研讀經典時,1. 多方參考其他大家的注解說明 2. 尋求善知識、指導、上座、長老們的看法 3. 參考其他經典,以求是否能相互對照 4. 尋求是否有相關的論典說明 以上,都是遵循四大教示而來。主要就是.....避免師心自是。還請朋友,多方參考資料,小心解讀為宜。
/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雜阿含543經的題旨,與朋友所說,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另外,闡陀經的意趣,也與題主朋友的解說,毫無瓜葛。」如『最好吃』所作此說,沒有證據,沒有辨證,卻有結論?
/周老師
《増壹阿含經卷第一》
釋師出世壽極短 肉體雖逝【法身】在 當令法本不斷絶 阿難勿辭時説法
依四大教法 你信不信 肉體雖逝【法身】在?
《増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是故阿難 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 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此是其義 當念奉行。
依四大教法 你信不信 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無心是道
《四大教法出處》
長阿含經卷第三 稱【四大教法】,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稱【四大廣演之義】,般泥洹經卷上 稱【言說 應經者用 不合者棄。是佛所說】。
這是如來臨走前 交代阿難的經文 學佛者依【經律法戒】驗證說法者 與【經律法戒】相應 即受持 不與【經律法戒】相應 即發遣使去 以上三經 來自不同朝代 不同法師所譯 長阿含經卷第三 【四大教法】後秦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四大廣演之義】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般泥洹經卷上 【言說 應經者用 不合者棄。是佛所說】西晉河內沙門白法祖譯 所以學佛人 應信受奉行.......
《入楞伽經卷第三》
一切法空 不生 無體 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 皆說此義。
如果佛門 有人不信 一切法空 不生 無體 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 這就應該 發遣使去
/sam
1,「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回應:【法身】是指佛的「悲智」「精神」,佛說的「法」, 把佛「神格化」,極不恰當,若能如此,等同「耶穌,默罕莫德,關羽,媽祖」!依佛根本教法(三法印,緣起,空,無我),有信無智者,才相信肉身雖取滅度【法身存在】。
2,入楞伽經卷第三:「一切法空,不生,無體,不二相。入於諸佛如來所說修多羅中。凡諸法門皆說此義。」回應:為何周老等,還執實有「不空」之此性,元來清淨、俱足、不生滅、不動搖,且能生萬法的「一真法界」呢?
/觀嚴 (釋印順門人代表)
離於空有二邊,始證一真法界。既入一真法界,豈仍糾結有無?
/周老師
【法身】是指佛的「悲智」「精神」????
=============================
把佛說經文提出來 再來說「悲智」「精神」不然就 發遣使去
《佛說不增不減經》
【此法身者 是不生不滅法】。非過去際。非未來際。離二邊故。非過去際者 離生時故。非未來際者。離滅時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五》
又彼比丘 知業果報 復觀 【阿鼻大地獄處】彼見聞知。復有異處 彼處名為【一切苦旋】是彼地獄 第十三處。眾生何業 生於彼處 ? 彼見聞知。有惡心人 起顛倒意 於一切智所說 言語書畫文字 除滅隱障【令失法身】令諸眾生 【不得信佛】若聞正法 則生信心 以無法故 眾生不信 如是心意 如是邪見 作集惡業 垢心惡心 若教他人 令住隨喜 如是作已 後復更作 惡心意故 業業普遍 作業究竟 復於彼處 作已復作 彼人以是 惡業因緣 身壞命終 墮於惡處 在彼地獄【一切苦旋】別異處生 受大苦惱。
/sam
有信無智者,才相信 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
==================================
● 沒常識的 才會背著佛經 【去說法身不存在】
《大寶積經卷第一百一十》
受覺想行 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復有 善不善業 熏習為種 作用顯【識】。
● 沒常識的 才會背著佛經 【把六根說成自己會動】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八十七》
善現!眼處 本性空,耳、鼻、舌、身、意處 本性空;
謗百卷經 還說成佛 這能脫輪迴 真是講笑話
/無心是道
To:『最好吃』
大小乘法,不是任何教派的禁臠,不應訴諸一廂情願的見解。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親自驗證,建立自己的論述,並接受他人檢驗。您仍然堅信,未經檢驗的見解?未經討論的結論?這是個暢所欲言,實際釐清佛經旨趣的機會。您放棄這個機會,有何正當理由呢?您所堅信的,若經不起理性考驗,還應該堅信它嗎?您的思想體系,就是這一連串的非理性所建構的嗎?
/周老師
《大般涅槃經後分卷上 四念處》
阿難。如汝所問。佛涅槃後 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 嚴心而住。觀身 性相同於虛空。名身念處。觀受 不在內外 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 但有名字 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 不得善法 不得不善法。名 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 四念處住。
/sam
『星洲』以止行之路,身念住的安般念,為朋友解說四念住。並同時解說這一句【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以下就簡單說明 該句,作為回饋。
經文 : 【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在理解這段經文之前,必須先注意一件事 : 漏盡阿羅漢是無學者,已經證悟涅槃。所以,漏盡阿羅漢,會 "不得者得" ? "不到者到" ? "不證者證"嗎? 不會。否則就會誤會.... 漏盡阿羅漢仍有未圓滿之處,才會不得者..要得、未到而要到、未證而要證。這是首先要提醒的概要,否則容易陷入混亂。
因此,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是指 "有學者"。現法安樂住,diṭṭha (passati 的pp.已被看見) + dhamma(法)+sukha (樂) + vihāra (住、居),意思是 : 安住於現見法之樂。現法(安)樂住,這有兩層意思 : 一個是解脫的寂滅之樂、另一個是禪定之樂。兩者應合併在一起看。因為有禪定與無禪定者,是有分別的。該禪定之現法樂住之意,可請參閱 : 中部、後分五十二經篇、第107經,算數家目犍連經,MN107,第76誦。分句解釋已畢,以下是全句句意。
【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對於有學者,他們透過四念住的修習,將可以未到、未得、未證寂滅安樂,而已得、已到、已證現見法的寂滅安樂,而無學者則也可以藉由四念住,而安住於已現見法的寂滅安樂。這是星洲為朋友的經句略解。這與朋友的解讀,完全不同。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不得者得,不到者到,不證者證,乃至現法安樂住】: 對於有學者,他們透過四念住的修習,將可以未到、未得、未證寂滅安樂,而已得、已到、已證現見法的寂滅安樂,而無學者則也可以藉由四念住而安住於已現見法的寂滅安樂。
=================================================
最終還是説出來,只是拖了太久,幸好周老習慣了,像我就没這個耐性。我的解讀跟星朋友是一樣的,雜阿含經不會提到無所得的字眼,因為無我已講在前。所以不得者得,跟無我有矛盾嗎?仔細看是没有的,因為無我為先,得不得皆通。若不是無我為先,得不得皆不通。所以問題出在是否無我的正觀。
/次草
與其學論 誑如來 不如不學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十三》
若言:我有四念處者。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如來覺了 一切諸法 無有念故。
《五大律》
(6) 修道: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 (7) 證果:證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
是什麼下場 笨蛋也知道 南北傳如果有人是這樣說 請閃避
/無心是道
依經文判斷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四六) 》
是比丘心 與安那般那念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修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大寶積經卷第九十》
我說修行有所證 當知遠離一切相 若謂於中有所得 是則非證沙門果 諸法自性無所有 當於何處言得證 所說得證為無得 如是了知乃名得 眾生得果名殊勝 我說眾生本不生 尚無眾生而可得 云何當有得果者 譬如良田無種子 於中終不有牙生 如是眾生不可得 當於何所而言證 一切眾生性寂滅 無有得其根本者 若能了知如是法 斯人滅度永無餘
/kisc
佛教戒律 連自稱斷貪嗔癡 都成斷頭 何況跟人說得啥東西
《妄心自說 得少自相定 伏除煩惱 欲貪瞋恚 亦不現行者 得波羅市迦》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卷第十》
若有眾多苾芻。在阿蘭若村中住。少於自相而心得定。以世俗道伏除煩惱。欲貪瞋恚而不現行。苾芻妄心作如是語。我亦在彼阿蘭若住。得少自相定。以世俗道伏除煩惱。欲貪瞋恚亦不現行者。得波羅市迦。
/sam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方廣佛華嚴經》
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不得凡夫妄想執著,即得如來智慧德相,豈非不得者得?不證凡夫妄想執著,即證如來智慧德相,豈非不證者證?四念住經云,離諸【有】結, 離諸【有】漏,即是離於二見,離諸妄想執著。
但離妄想執著,即得如來智慧,而不另作【加行】。但離妄想執著,即得如來智慧,故佛法是平等法。不作【加行】而證得者,一切緣生法,無不平等。若作【加行】而證得者,即非平等法,而是邪法。
若見正法,當下即見,何待起念入定作觀而後見之?有出有入,則迥非【安那般那念】,而是邪念邪見。邀人共入邪念邪見,修習邪師之法,就是疑誤他人。在此公開網路為之,就是廣播邪說,毒害無量眾生。
以上所說,句句以佛說經文為憑為依,並無個人之意。南傳所說,卻從來不舉佛經為證,而全憑論書之指導。即使出自好心善意,惟若悖離正法,好心善意,卻會造就極惡罪業。若誠心改過,周某竭誠歡迎。否則,除了口誅筆伐,周某別無選擇。
/周老師
以前有法師 罵禪宗學般若的 不斷貪嗔癡 不證果位 結果 持戒第一的優波離 問世尊................
《佛說決定毘尼經》
佛告優波離。若有比丘。作是思惟。我斷貪欲。名增上慢。我斷瞋恚。及以愚癡。名增上慢。貪欲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瞋恚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愚癡法異。諸佛法異。名增上慢。謂有所得。名增上慢。謂有所證。名增上慢。謂有解脫。名增上慢。
師心自是 都是這類 增上慢 害死眾生 還自以為是
/sam
《深密解脫經卷第一》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如汝所說。我所證法 細微極微 深甚深 極甚深。難覺 極難覺。一切處 一味等味相。第一義諦 是我所證。證已 為人開示演說。
《深密解脫經卷第一》
如來應說法 一切一味相 不離【第一義】 見別是憍慢【第一義諦】是什麼???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七》
佛性者 即 第一義空。
《佛說不增不減經》
第一義諦者 即是 眾生界 眾生界者 即是 如來藏 如來藏者 即是 法身
《増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是故阿難 當建此意。我釋迦文佛 壽命極長。所以然者。肉身雖取滅度 【法身存在】此是其義 當念奉行。
/無心是道
《佛藏經》
復次舍利弗。說法比丘 處在大眾。信樂法者 為敷高座。捨佛正法 而說外道 嚴飾文辭。我久勤苦 求是法寶。而此惡人 捨置不說。但以經中 相違語義。互相是非 不順正法。於聖法中 高心自大。隨意而說 為求利養。
舍利弗。若比丘說法 雜外道義。有善比丘 勤求道者。應從坐去。何以故。舍利弗。有信白衣 敷置高座。不應演說 外道語義。若不去者 非善比丘。亦不名 隨佛教者。
《佛藏經 淨見品第八》
舍利弗。何等是 樂外道法。所謂 有所得者 我見者 人見者 眾生見者 貪者 邪者。於自相空法 心生疑者。受行種種 邪虛妄法。不能入於 第一義空 行諸邪道。是人名為 樂外道法。
/s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