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3/2 上午 03:23:30
為拋磚引玉故,遽述此文,敬請諸同修指正,並抒發自身體悟。
人我無實
吾人每天生活中的時時刻刻,點點滴滴,我思我想,似乎是十分真實的。人們或者沾沾自喜,或者自憐自艾,各種感想,不一而足。但是,此一真實性,卻只有吾人自己深信不疑。對於絕大部分的他人而言,我是陌生的,並不存在。對於熟悉我的親友而言,他們也不可能時時了解我的感受和想法,因為各自是獨立而互相區隔的。
那麼,我的真實性究竟存在於何處呢?乃至於我的所見所知所想,究竟有何真實性呢?這就是一切苦悶的源頭。我們竟然說不出,找不到,每天使用的這個身體與心智,其客觀的真實性所在之處。相對於我,他人的身體心智,豈不也是如此?於是,人們來來去去,各自將煩惱苦悶頂在頭上過日子。豈非滑稽可笑又可悲?
公案:誰縛汝
隋開皇十二年壬子歲,有沙彌道信,年始十四,來禮僧燦大師曰:「願和尚慈悲,乞與解脫法門。」師曰:「誰縛汝?」曰:「無人縛。」師曰:「何更求解脫乎?」信於言下大悟,服勞九載。
本則公案簡要直白,正是直指人心之作。執假為真,遂有無邊無盡煩惱。我若不執其為實,豈有可縛我之他人他事?綁架我的,正是我自己。我若不放手,如何能得自在呢?
知見無實
吾人當明白,這個娑婆世界有著七十多億人口,每人每天所見都不相同。如果各執己見為真實,則一切人的知見,便相互敵對。究竟要以誰所見為實?以誰所見為虛呢?這真假虛實之分,豈非依於人我各自的執著,而無定論?
世人多有標榜慈善義行者,甚至成立慈善基金會等組織,對於經濟弱勢,重大傷病,災難受害者等,給予急難救助。吾人須知,若非先有不幸惡事發生,焉有行善機會?善惡從來就是一體的兩面。
遭遇不幸者,固然應給予救助。但吾人更須明白,心纔是一切的根本。心若不得解脫,不幸何曾真的消弭?不能救度其心者,是世間法,不是佛法。貧富窮通,實在也不是任何善心人能任意改變的前因後果。
再者,如果富人該當歡喜生活,則窮人都理應憂愁度日嗎?有成就者活的有價值,無成就者又為何而活呢?善惡、貧富、成就高低的界線,又在哪裡?又豈非兩兩相互比較的結果,而無從定義?
貧窮的富人,富有的窮人,又該如何比較呢?凡此種種,都說明了人我及一切二元知見都是假立的,都不能執持。執此知見做為基礎的種種努力,所有目的必將落空,惟獨煩惱不空。
遺忘─苦悶壓力的唯一出路
人生諸般苦悶,無可奈何之下,只好隨其淡忘、遺忘。最終,這似乎是唯一的選擇。忘者,無心,不入意識也。最好當初就不隨你我二元觀點起舞,也就沒有這些真假、善惡、貧富、成敗的迷思。忘與不識,就是回到未執二元人我知見為實以前。
公案:密作用
懷讓禪師與僧坦然參嵩山安國師,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安曰:「何不問自己意?」曰:「如何是自己意?」安曰:「當觀密作用。」曰:「如何是密作用?」安以目開合示之。坦然於言下知歸,懷讓乃即謁曹溪。
本則公案中,慧安國師所答「密作用」,意指應於日常生活細微處,反省自己如何妄起二念。譬如眼睛尋常開合時,睜眼則世界現前,閉眼則復歸黯然。眼睛開合是極尋常之事,但睜眼時,人人所見不同。閉眼時,則無差別。就像烏漆嘛黑的電影院裡,一年到頭,每天放映著不同的影片。你說說看,哪一部可以信以為真?
壇經上,六祖曾對法達禪師云:「世人外迷著相,內迷著空。若能于相離相,于空離空,即是內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蓋為一切眾生自蔽光明,貪受塵境。外緣內擾,甘受驅馳。便勞他(世尊)從三昧起,種種苦口,勸令寢息。莫向外求,與佛無二,故雲開佛知見。」
原來,知覺啟動之前,吾人意識中的潛在觀點就錯了。錯將內心與外境,看作兩個。又誤以內心為空,外境為有。於是內心依附外境,恆受外境左右,恆被物相所轉。
今細細體會可知,必先執空,一法生時,始名為有。反之,必先執有,一法滅時,始名為空。若不執空,有憑何立?若不執有,空憑何立?空非本空,有非本有。空有內外,無非假名。
再想想,內心與外境,果真涇渭分明,則外境豈能影響內心?外境既能影響內心,說明了內外之間,並無區隔,並非相對的,各自獨立的二者。
換言之,內心就是外境,外境就是內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一切人我知見,亦不相異。執二為實,徒自擾亂而已。一切見聞覺知,不因現前而有,不因不現前而空。一切萬法,祇是以不同的面貌來呈現菩提本心而已。
本心如如不動,不變不易,即恆守於真我第一念,恆守於佛性第一義。於此深刻體究,不昧因果幻相,即是脫離輪迴之因,亦是悟道見性之因。佛知見者,以一心統萬殊之佛法也。
如人攬鏡自照,若對鏡中自己,生起是非善惡、憎愛取捨等諸般異想,即是將一真之我,妄分為二。從此二妄相奪,自生迷惑煩惱,豈非愚昧荒謬?重新察覺這個事實真相,吾人就能於煩惱的纏縛中,解脫出來,一切如意。
如此消弭一切苦難的源頭,纔是根本的救贖之道。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佛發現了此一真理。此後至今,尚無更完整合理的觀點或論述,曾被他人提出。人我不二,法法不二,有情無情眾生,皆共一心。這便是說法度眾的基礎,始終不離於不二自性。
趙州茶
趙州禪師問新到:「曾到此間麼?」曰:「曾到。」師曰:「喫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喫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云喫茶去,不曾到也云喫茶去?」師召院主,主應喏。師曰:「喫茶去。」
頻呼小玉元無事
圓悟克勤禪師在五祖寺法演和尚座下時,某日『會部使者解印還蜀,詣祖問道。祖曰:「提刑少年曾讀小艷詩否?有兩句頗相近。頻呼小玉元無事,祇要檀郎認得聲。」提刑應:「喏喏。」祖曰:「且子細。」師適歸,侍立次,問曰:「聞和尚舉小艷詩,提刑會否?」祖曰:「他祇認得聲。」師曰:「祇要檀郎認得聲。他既認得聲,為甚麼却不是?」祖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庭前柏樹子呢?」師忽有省,遽出,見雞飛上欄干,鼓翅而鳴。復自謂曰:「此豈不是聲?」遂袖香入室,通所得。呈偈曰:「金鴨香銷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少年一段風流事,祇許佳人獨自知。」祖曰:「佛祖大事,非小根劣器所能造詣,吾助汝喜。」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後學約在八歲的時候 就曾經有此疑惑 隨著年齡增長 煩惱越來越多 反而越遲鈍 周老師這段話 對於年紀大 所知障重者 啟發不易 誌公禪師: "百歲無智小兒。小兒有智百歲" 法縛者雖百歲仍是無智小兒 小兒卻有智百歲
/抹上一些空性的色彩
如是我知:
1.有因有緣「煩惱生」,有因有緣「煩惱滅」。
2.「邪見」因緣生煩惱,「正見」生時煩惱滅。
3.煩惱都因無「智慧」,智慧要從「學習」起。
4.販夫走卒憂「不足」,富商大戶懼「變異」!
5.世間少有「無憂漢」,三界寧得「安樂地」?
6.無明總是「煩惱根」,解脫智慧「無一分」。
7.角色本分學「做人」,心安無愧無「怨悔」。
8.三皈依與持「五戒」,往生天界有「席位」。
9.下界天五欲「不淨」,色界清淨無「嗔恨」。
10.三界皆苦不宜「居」,不受後有無「煩惱」。
/僑東
煩惱怎麼來,自找的,煩惱的怎麼破,自滅的,人如果不夠了解自己又如何破煩惱,念經文說坦白一點只是輔助,要靠的依然是自己,煩惱由欲生,欲由自己滅,如果不了解自己,連煩惱怎麼來的都不知,又怎麼破呢?施主您夠了解自己嗎?南無阿彌陀佛
/燦杰 蕭
再多的煩惱,最後也要說拜拜的~ 人死了就沒煩惱了,不是嗎?為什麼?因為沒有這個我可以執著了呀!既是如此,到底現在執著個什麼勁呢?原因是:「不知誰縛我」。如何知?「勤修戒、定、慧」。
/michael (釋白雲門人代表)
煩惱自性空、還沒破它就滅了。 煩惱因緣生因緣滅自性空、這個我們都知道也很會背、說不定寫出來的分析比佛學院的法師教授還會。但是做不做得到?做不到。
為什麼做不到、這個法沒實證運用在生活上也只是知道。所以瞎子看書看到書都穿了也無濟於事。為什麼古人聽了當下能解脫證果、我們聽了抄在筆記上也證了一個筆記果。然後像看綜藝節目一樣哈哈一笑就去睡覺。累世因果所致。
有人打坐禪定定力很高、念佛專心到電話響了也不知道。結果有一天病了坐也坐不下去、一個阿字都念不出來、開始擔心自己死的時候怎辦、還是得求阿彌陀佛接引。
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自己平常很會的東西、境界一考就全垮了。所以煩惱怎破、一步一步從生活裏破。每一種佛宣說的法門都有它殊勝的地方、聽聞很好,聽不懂多聽入藏識。
就像心經念到最後不用背就會念一樣、可以的話應用在生活上。人跟人之間的互動、是觀察自己貪嗔痴煩惱最好的時機、煩惱起的時候看著煩惱本身、不待攻破它自己就會滅。說明白一點、「你想到的時候它早就消失了」。祝福大家成就佛道。
/璇璣子
有幾個重要的認識,諸友還是應該注意一下。1. 佛陀發現的真理,是四聖諦。2. 佛陀說法,常依四個次第解說,施論、戒論、生天論、解脫 (諸欲過患、邪害、雜染、出離功德)。弟子,應從佈施的學習、戒律的學習開始,紮實次第增上。3. 佛陀教導是無我。無論有為法、還是無為法;都是無我。任何譬喻式的、施設式的、或是論說式的我、真我、任何形式的我,都容易悖離 佛陀的教導。4. 在律藏之中、在五部尼柯耶之中,並沒有關於任何不二的說法。事實上,不二論,是商羯羅所集成而發揚的。現今流傳的許多紛沓不齊的不二之說,常常隱含著邪見,是弟子要非常注意之處。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依星洲所述,「在律藏之中、在五部尼柯耶之中,並沒有關於任何不二的說法」,這就是南傳教系在根本上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
佛法的本質,若非不二法,則人我、善惡、貧富、成就高低等二元,皆是實有?一切人的知見,各自為實?那麼,世間法的矛盾,如何能化解?佛要怎樣度眾離苦?
佛說「諸法無我」者,即一切法無自性。「無自性」者,即空也,非有也。以法法皆空、非有、不生故,說「一切法無二」。顯然星洲還不知何謂「無我」,這就是南傳教系在根本上出了大問題,而不自知。
/周老師
應該說" 不知法不二 " 常常隱含著邪見,是弟子要非常注意之處 因為把法說成有 修成大妄語 就麻煩啦
四分律卷第二
上人法者 諸法能出要成就 自言念在身 自言正憶念。自言持戒。自言有欲。自言不放逸。自言精進。自言得定 自言得正受。自言有道 自言修習。自言有慧。自言見。自言得。自言果。如是 虛而不實 不知不見 向人說言 我得上人法 口自向人說 前人知者 -- 波羅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七十一
善現!因緣想 為二,因緣想 空 為不二;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想 為二,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想 空 為不二。善現!無明想 為二,無明想 空 為不二;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愁歎苦憂惱想 為二,行 乃至 老死愁歎苦憂惱想 空 為不二。
善現!布施波羅蜜多想 為二,布施波羅蜜多想 空 為不二;-----------------------(空=無性) 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想 為二,淨戒 乃至 般若波羅蜜多想 空 為不二。
善現!內空想 為二,內空想 空 為不二;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想 為二,外空 乃至 無性自性空想 空 為不二。
善現!四念住想 為二,四念住想 空 為不二;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想 為二,四正斷 乃至 八聖道支想 空 為不二。
善現!苦聖諦想 為二,苦聖諦想 空 為不二;集、滅、道聖諦想 為二,集、滅、道聖諦想 空 為不二。
/sam
sam朋友,
不二法的辨證,可以從譬喻、理論、禪修等方向來檢視。但與上人法戒,沒有甚麼關係。上人法戒,祂所規範者,是約束弟子,不應該未得說得、未證說證。而不是要求弟子,不要分辨正見與邪見。朋友的所舉律證,多年來,依然不夠精準。請多親近善士、參考註釋書為宜。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不二,是不執著相對而立的二元為實,而非「不要分辨正見與邪見」。人人本具的分別性,即是般若智慧,捨也捨不掉的。外道的禪定,不是宗門的禪修,慎莫魚目混珠。
/周老師
"上人法戒" 就是 "佛說沒有 你卻說有" ,"發大妄語 欺騙眾生者 就是犯上人法戒"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善現!佛以五眼 求無明 尚不可得,求行 識 名 色 六處 觸 受 愛 取 有 生老死愁歎苦憂惱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布施波羅蜜多 尚不可得,求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內空 尚不可得,求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真如 尚不可得,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苦聖諦 尚不可得,求集、滅、道聖諦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
佛以五眼 求四念住 尚不可得,求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四靜慮 尚不可得,求四無量、四無色定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八解脫 尚不可得,求八勝處、九次第定、十遍處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一切三摩地門 尚不可得,求一切陀羅尼門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空解脫門 尚不可得,求無相、無願解脫門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五眼 尚不可得,求六神通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
佛以五眼 求佛十力 尚不可得,求四無所畏 四無礙解 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無忘失法 尚不可得,求恒住捨性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一切智 尚不可得,求道相智、一切相智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佛以五眼 求預流果 尚不可得,求一來、不還、阿羅漢果 亦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
佛以五眼 求獨覺菩提 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
佛以五眼 求一切菩薩摩訶薩行 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善現!
佛以五眼 求諸佛無上正等菩提 尚不可得,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無心是道
首先,無心朋友,朋友所解釋的上人法戒,星洲沒有意見。其次,題主朋友,1. 不二,是不執著相對而立的二元為實,而非「不要分辨正見與邪見」!這句話,勉強可以。2. 外道的禪定,不是宗門的禪修,慎莫魚目混珠!其實,一般人根本分辨不出來,不是嗎?! 止禪,分不出;觀禪,也常混淆。這才是問題所在。為什麼,之前星洲會提出"疑情" 一詞,來請教題主朋友,因為那是分辨 佛陀教法與變質的教法,非常有效的關鍵處。可惜,現在很少人願意對祂多看一眼了。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楞嚴經上,世尊云:「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開悟。」吾人正是以譬喻的方式,將佛之教法,轉化為日常生活中,身口意之準則。如你星洲所述,反對「任何譬喻式的」闡發。那麼請問,你星洲日常生活中,難道有個佛的聲音,不時在你耳邊,告訴你,該如何思考、言說、行為?而你現在又同意,人我、善惡、貧富、成就高低等二元,並非實有? 那麼,你不就是承認,一切二元,本來不二?
/周老師
To:星洲炒米最好吃
台灣各大律師 解釋的上人法戒都相同 如果一句都不聽 要硬坳破法 那我也沒辦法
/無心是道
所有痛苦都來自腦袋裡的[念頭]。念頭出現前,煩惱沒有;念頭息滅後,煩惱沒有。內心和外境本來就是一致的,它是各自的反映與呈現,你就是我!生活中所有角色都是(自己)內在的感知與投射。你憐憫他人的悲傷,是你在悲傷;洞見他人的快樂,是你在快樂!會讓你起反應的從來不是他人所說的東西,而是你選擇聽到的東西。
如果您以「現實」為中心,痛苦已經結束了。不須要放下、理解或寛恕,寛恕只是原諒自己的念頭。世上沒有任何爭辯能對已經發生的事實產生絲毫影響,每個造成壓力的念頭,都是你與現實在對抗,好笑的是~ 您永遠是輸家。
如何破煩惱? 當您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時,只有平靜和微笑。您不再需要更多或更少,現有一切~剛剛好!正當以為生活好到不能再好時,就不得不更好。除了此刻所在的地方,您去哪兒?
/小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