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4/14 下午 12:45:33
禪宗素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為其特徵,
《大佛頂首楞嚴經》則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
佛陀住世說法時,唯依聲教,不作文字紀錄,是為「原始佛教」。
世尊入滅後,弟子們開始利用文字,結集經典。
隨後有了第一次的王舍城結集,第二次的毘舍離結集,
第三次的華氏城結集,和第四次的迦濕彌羅結集。
但眾弟子們之間,也隨即對於結集的內容,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歧。
故而另有大眾部結集、界外結集、拘屍那羅結集等的記載。
在這樣的分歧中,佛法的真義,就在各部派僧團的見解中,莫衷一是。
顯然,一旦訴諸文字的差異相,已非「原始佛教」。
禪宗了知此理,故不立文字,直契佛心,入佛知見。
邇來印順一脈及南傳學人等,不解此理,自謂傳承「原始佛教」之餘,
更執狹隘的世俗佛學研究觀點,反而誹謗大乘,誑稱大乘法非佛所說。
究其原因,正是不了大乘觀心法門,離二離相離識,從本心本性起修。
如是乃能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云:「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兩年前,「周老師」對南傳學人代表「星洲」說,
『出你之口,入我之耳,豈非不二?
眼見之聲,耳聞之色,豈非不二?
世尊未出世前,經且無有,何處循經論義?
世尊住世時,說法三百餘會,
豈非也只是,出你之口,入我之耳?
你若不信不二自性是佛,即使諸佛現前,於你道業何益?』
而今,兩年過去了,渠等對於佛陀聲教,卻依舊毫無所覺。
大乘法從哪裡來,小乘法又從哪裡來?
是佛所說,非佛所說,佛又從哪裡來?
汝「星洲、觀嚴」等人,又從哪裡來?
返源推求,曾祖父以上,也只存文字相。
汝猶不知,佛法原是以一心統萬殊之法,
卻兀自誹謗大乘,非佛所說,至今不休。
在『一切都是假名,真如是多餘的主張之下,如何維持因果法則』題中,
「觀嚴」先說,『真如、佛性、如來藏等,是因緣所生法,是生滅的』,
隨後不自覺的舉大乘《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如是假法,不生不滅』。
前後對照,印順學人代表「觀嚴」自證謗佛謗法之過,顯而易見。
一經點破,「觀嚴」竟又脫口而出:
「不生不滅,在阿含經、般若經、如來藏經等中都有,只是【名同義異】。
你總是用如來藏思想,解釋阿含經,般若經,不失傳統中國佛教的特色。」
【名同義異】,這或許就是長期以來印順思想不斷引起紛爭的真正原因吧!
古來一切學佛人,無不是爲了尋求一個事實真相,一個一心統萬殊的觀點,
以擺脫種種二邊對立的煩惱,超越種種世間的差異現象,並於此安身立命。
但印順及南傳,如觀嚴、星洲等所抱持的目的,卻恰恰與一切學佛人相反。
他們是不可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的,因為這從來不是他們的目的。
中國傳統佛教發展,在明、清以前,一直是成功的,大小乘法,並無矛盾。
這說明了,明、清以後的佛教衰微,原因在人自己,而不在大小乘法本身。
印順在其書中,一直找不到佛法究竟義趣,對大小乘法都沒信心。
說小乘部派佛教各執偏見,說大乘經典是弟子因緬懷佛陀而創作。
在不願承認白忙一場的心態下,攀附教中地位僅次於佛陀的龍樹。
爲了找個下台階,便說大乘是佛教爲適應時代變遷下的權宜發展。
這樣,就有了再回頭接受大乘、繼承般若中觀,看似正當的理由。
看來似乎是委屈印順了,但大乘需要此等出爾反爾的小人認同嗎?
南傳自稱不反對大乘,但是大乘必須回歸四聖諦,豈非如出一轍?
在這種心態之下,他們所認同的大乘,難道仍是如實如真的大乘?
名同義異,包藏禍心,見惑一品未除,佛門之中,從此永無寧日。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