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
《解深密經卷第三分別瑜伽品第六》
慈氏菩薩復白佛言,世尊!修奢摩他毘鉢舍那諸菩薩眾,由何作意何等,云何除遣諸相?佛告慈氏菩薩曰,善男子!【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若於其名及名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如於其名於句於文,於一切義當知亦爾。乃至於界及界自性【無所得時】,亦不觀彼所依之相,如是除遣。
世尊!諸所了知真如義相,此真如相亦可遣不?善男子!於所了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當何所遣?善男子!我說了知真如義時,能伏一切法義之相,非此了達餘所能伏。
世尊!如世尊說濁水器喻、不淨鏡喻、撓泉池喻,不任觀察自面影相,若堪任者與上相違。如是若有【不善修心,則不堪任如實觀察所有真如】,若善修心堪任觀察。此說何等能觀察心?依何真如而作是說?善男子!此說三種能觀察心,謂【聞】所成能觀察心,若【思】所成能觀察心,若【修】所成能觀察心,依了別真如作如是說。
按:所言【依聞思修,善修其心,而證真如】者,即相應於《六祖壇經》所說:「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盡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
又,所言【由真如作意除遣法相及與義相】者,即《六祖壇經》所說:「若起正真般若觀照,一剎那間,妄念俱滅;若識自性,一悟即至佛地」,亦即《首楞嚴經》云:「【圓滿菩提,歸無所得】。」
而其時也,即「於其名及名自性」,及「彼所依之相」,「其名於句於文」,「乃至於界及界自性」,及「彼所依之相」,都【無所得時】也。何以故?以【真如義中,都無有相亦無所得】故。
換言之,當此【無所得時】,亦即【實證真如】,【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時。
如今,此地有學人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之說,用來詰難大乘【無所得】通說,執謂不須【依聞思修,善修其心】,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請問諸君,有這箇道理嗎?
與《解深密經》相應的《深密解脫經》同品經文,附錄如下。
《深密解脫經卷第三聖者彌勒菩薩問品第九》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以何等心觀何法相?佛言,彌勒!【真如觀心修行法相義相】,亦不見名,亦不見名體相,亦不見彼名字因相,如是句字一切義應知,乃至不見十八界自體相,亦不見彼因相。【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是名修行奢摩他毘婆舍那】義應知。
彌勒菩薩言,世尊!菩薩修行真如義相,亦修行彼相不?佛言,彌勒!【真如形相無相可見】,若無相者云何修行?彌勒!菩薩修行真如相者,降伏一切法一切義相,而彼諸法不能降伏真如義相。
彌勒菩薩言,世尊!世尊常說器不清淨、鏡不清淨、諸水等濁,不見面相,清淨器等能見面相。如是世尊!【不修行如實心者,不能見諸一切法相】,修行者見。世尊!依何等心觀,何等真如觀,說如是義?佛言,彌勒!我依三種觀說如是義。何等為三?所謂【聞慧思慧修慧三種觀心能識真如】。彌勒!我依如是義說。
/周老師
《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都是依這無所得的智慧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沒有一個例外的。
/二楞子
漂亮!!寂照世間很狡猾,他自己認知淺薄,沒有中心思想,等你提供線索,他就可以尋找空隙,左右搖擺胡扯亂說,裝作很懂的模樣,典型的牆頭草,所以周某才罵他品行太差,虛偽造作,並拒絕跟他繼續討論。
/周老師
非問也!本來就[無所得]了呀!若要經【無所得】,才可【證真如】,那這個[證真如]也是生滅法啊!佛說:本無今有,無有是處。
/恆不住
空,是空去您的執著,不是空緣起。緣起「性」空,但「相」不空,相才有生滅。不搞清楚,就是一團亂,學佛是要消彌您對實相的「顛倒執著」而已,不是要讓您把所有的東西斷滅空。
/二楞子
恆不住閣下,題目:「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指的是您恆不住、寂照世間、東正等君。內文:「當此【無所得時】,亦即【實證真如】,【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時」,何來生滅二法?您恆不住與人論義,一貫都是不看對方論述內容,直接一口咬定,這種跡近誹謗、栽贓的方式,是嗎?
/周老師
一個坑口輪流上,無所得蹲,無所得蹲,無所得蹲完,真如蹲~
/東正
東正閣下,題目:「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指的是您東正、恆不住、寂照世間等君。內文:「當此【無所得時】,亦即【實證真如】,【實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時」,何來二法輪流?您東正與人論義,一貫都是不看對方論述內容,直接一口咬定,這種跡近誹謗、栽贓的方式,是嗎?
東正大德,不是貼貼經文就好了,不了經文義理,必定執言背義。經云:「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請問,「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如何解釋?
/周老師
周師兄吉祥,雖然與不才提出的轉離幻不同,但還是回應師兄所問。「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簡單說,如果只有“無所得”的認知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真的在名相中得無所得,那是平等性所成就。
/東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百六十一》佛言:「善現!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
按:您轉貼經文「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做為「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之解釋,那麼您就必須進而解釋,何謂「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
/周老師
人們思維推比,而得的,是此漸漸壞去,然後空無,這是有所得中得無所得。人們以本然為意,以為本無所得,是人以無所得而得無所得。二種無所得,皆為妄想無所得,以無所得實無,而名無所得。
/東正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如是離於二邊,是有所得,還是無所得?切莫因地無明凡夫竊用果地諸佛言語!
/周老師
周兄法安。我還說:有所得當下即是無所得啦!何以故?無所得無所不得也。這就是佛說的一乘教啦!
/恆不住
「無所得無所不得」,所以「無所不得」即是「有所得」嗎?
/周老師
是的!佛菩薩的有為所得也。
/恆不住
您又穿幫了。
/周老師
若以為佛菩薩沒有[分別],就如同周兄認為沒有[有所得]一樣‧‧‧‧無所得就是無為→根本智。有所得就是有為→後得智。所以佛成就的是:一切智智。一切道種智。如如智。因此佛菩薩是無分別無不分別,所以還是有分別的啊!不然如何六度萬行度一切眾生,莊嚴佛淨土,成就佛道呢?所以我說:有所得即無所得。無所得無所不得。
/恆不住
您說,因此佛菩薩是無分別無不分別,所以還是有分別的啊!分別要有對象,對象是實有嗎?善分別是有分別嗎?六祖才說不作分別想,如果您現在已能了解一切眾生心,說有分別才有意義。如果不能,堅持有分別作何用?都不實用。所以出想要先自主檢查,如果不能增上覺知力,會讓腦筋鈍掉,善思。
/次草
無分別無不分別,非法非非法,意思一樣。無所得無所不得,也一樣,都以無、以非作結。將「無所不得」解作「有所得」,又倒退回去凡夫位上,這不是拿佛法當兒戲嗎?
/周老師
周師兄您說,「將「無所不得」解作「有所得」,又倒退回去凡夫位上,這不是拿佛法當兒戲嗎?今天繼續討論!!不才就是個愚癡凡夫,您瞧不起凡夫嗎?「有所得」三個字存在與凡夫關係之研討,《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361》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不知不覺的運用中,都被無所得光芒遮住,平等性是名無所得(只是無所得的名稱、文字),法在趨近於平等時,就呈現空(不突出)。
/東正
你太粗心,讀經也粗心,論義也粗心,昨天已解釋箇中緣由,無奈你太粗心沒看懂。
/周老師
以上辯論有釐清有所得嗎?答:沒有。只是一般無聊的對話而已。這一題爭點:1.您們說:無所得而沒有[有所得]。2.個人說:有所得即無所得,非異非不異。我說您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一:就是[有所得]是有能取的見分與所取的相分的[有所得],此當然沒有。其二:反之若離開了上面的二取相,則佛菩薩本具能、所的[有所得]即是[無所得]。這樣佛菩薩的大菩提心六度萬行才「能」有「所」作為,而圓滿[成所作智]得成佛淨土。譬如觀音菩薩妙難酬,清淨莊嚴累劫修‧‧‧。
/恆不住
這題要我來討論,我會問有所得是誰?無所得是誰?當知一時滅卻,開口不得。
/次草
次草兄說的沒錯,若「問有所得是誰,無所得是誰,當知一時滅卻,開口不得」。但這是對老實修學人管用,對東正、恆不住等人則無效。您看,您這才說完,這兩員哼哈大將不是立刻就應嘴應舌了嗎?他們何嘗反省收斂呢?
除了這幾人不是老實修學人外,還有一個影響因素就是,這兩天渠等已經依恃《大般若經》文「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之說,而膽氣十足,立場堅定。故,周某選擇依經論義,請他們重新面對《大般若經》文。
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曰:「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所言「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者,謂「有所得無所得平等」不二也,如是離於二邊,「究係有所得,還是無所得」?無奈渠等粗人至今不解。
現在敬請在場諸君,跟著經文再唸一遍,「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然後咧?經文是怎麼說的?
/周老師
逗點的問題,哈哈。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非前作分別心,是正無分別而無所得,非實有無所得,所謂無所得只是溝通名,實為平等性。
/東正
「逗點的問題」????
/周老師
路過插嘴。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這要連上兩句,一起看才會順口一點。「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以下簡單句解 : 1.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 : 如果要從 "有所得" 才能到 "無所得",那麼"無所得" 豈不是相待法、虛妄之法了嗎?2.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 反之,若先得要 "無所得",才能到達"無所得"....這豈不會從斷滅法中,生出無所得? 這豈不但斷滅、又相待的錯亂?3.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 但是,有所得、無所得,這兩碼子事,本質都是空性、不可得的! 兩者等無差別、是名平等!4.是名無所得 : 因此,所以稱之為無所得!這樣簡單說一下,應該很清楚了吧! 平安喜樂。
/漫步的犀牛
頗有大乘之風。
/周老師
有正經的樣子。
/次草
《大般若038經》色法,無所有不可得,受想行識法,無所有不可得。........佛十力法,無所有不可得,四無所畏、四無礙解、大慈、大悲、大喜、大捨、十八佛不共法、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法,無所有不可得。
真如法,無所有不可得,法界、法性、法住、法定、實際、平等性、離生性法,無所有不可得。」
一切法,因為都是無所有不可得,所以有所得,也是無所有不可得,無所得,也是無所有不可得,真如法,也是無所有不可得。於是,就可以直接從有所得法,而直接悟入真如法,而不必經過無所得法。
/寂照世間
「有當下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恆不住這樣胡說亂說!你寂照世間也跟著這樣胡說亂說!隨後,你更加碼說:「五蘊當下即是空,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故不離有,別有空啊!故不離五蘊,別有空啊!故不離五蘊,別有無生啊!」請你寂照世間說說看,這是你常掛在嘴邊「佛說五乘法」中的哪一乘法?
你的主張受到質疑卻不回應,然後繼續胡扯瞎說,你跟詐騙集團有啥不同?以下就是你寂照世間的最新作品:「一切法,因為都是無所有不可得,所以有所得,也是無所有不可得,無所得,也是無所有不可得,真如法,也是無所有不可得。於是,就可以直接從有所得法,而直接悟入真如法,而不必經過無所得法」
前面你說「無所有不可得,就是無所得」。然後你說「有所得、無所得、真如」皆無所得。那麼,從有所得悟入真如,當然必須經過無所得。但你寂照世間最後突然卻又顛倒的說「就可以直接從有所得法,而直接悟入真如法,而不必經過無所得法」。
你寂照世間心裡有病,才會這樣前後矛盾、自語矯亂。追究原因,你的論述、你的主張,全是未經實證的。
/周老師
問:「有當下即是無生,故不離有,別有無生啊」,這是哪一乘法?答:唯一佛乘。有法比喻:鏡中影。無生比喻:明鏡。譬如:鏡中影當下即是明鏡,所以說:不離鏡中影,別有明鏡自在。因為明鏡本自無生而能生影。看懂了嗎?
/恆不住
「有當下即是無生」,是則三有眾生、無明愚痴凡夫,當下就是佛前十地無生法忍大菩薩?果然如此,你恆不住還需要學甚麼佛?修甚麼行?
/周老師
還是看不懂?您堅持要說沒有[有所得]就是斷見!
/恆不住
沒有[有所得],即「無所得」。「沒有[有所得]」就是斷見,意即「無所得」就是斷見。「無所得」,係佛在《大般若波羅蜜多》、《首楞嚴》等經中說的,所以你恆不住此刻是在指責佛陀持斷滅見?周某人還真看不懂!
/周老師
現在單講您要說的:[有所得]。您說:有或沒有呢?請。
/恆不住
[有所得]可以證真如,是您恆不住的主張,不是本人的。
/周老師
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感覺有點怪怪的問題!?好像是【先證真如】,才能【以無所得】而進修般若波羅蜜多吧!!講明白一點,行者修佛能達到【無所得】的功夫,必須在【先證真如】後始得……
/妙吉祥如意
妙大德,您又在亂說一通。
/周老師
呵呵,你又要跟佛經做對了!!為何會如此!?因為周兄對於(般若)實在還不能理解清楚!!因此,也就無法讀懂佛經開示的法義之精髓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周大德,般若,般若,還會嗎!?
/妙吉祥如意
有理者,說理就行。無理者,放大字體亦無理。既以《心經》為準,【無所得在前,涅槃、真如在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周老師
寂照世間,你於昨日的 6:41 pm,才舉《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十八》曰:【般若波羅蜜多法無所有不可得】,怎麼時隔3個多小時,到了昨晚的10:14 pm,你又顛倒說【有般若波羅蜜之後,有與無才會平等】,這就證明你的主張都未曾經過自己實證。
/周老師
《金剛經》【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為何即非般若波羅蜜?
/寂照世間
【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這就是告訴你,般若波羅蜜【無所有】,般若波羅蜜【不可得】,般若波羅蜜【假名施設】而已。哪像你嘴巴說沒有,心裡執著有。
/周老師
《雜阿含1經》即是講小乘,《中阿含2經》即是講大乘。
/妙吉祥如意
佛陀怎麽會教了一大堆自甘墮於涅槃寂滅的阿羅漢,阿羅漢又是應供,這是佛教的大矛盾,如果沒有實證涅槃,對二乘的評語,都只是妄想,自身都難保,還管到已解脫之人,那是笑話。即使是眾生自己的事,佛陀也要負百分百的責任,不然就不要教四聖諦。事實是如何?菩薩也要學四聖諦,所學都一樣,為何佛陀不教聲聞發菩提心?這些問題能想通才是真學佛。
妙大德,學佛是能力問題,您體驗多少,智力有多高,才能回答。為何佛陀不在阿含經系列,提出學佛應該發菩提心,就像您發菩提心了嗎?發菩提心的行者會自創名相嗎?發菩提心要了解一切眾生心,這點您是依此而行嗎?連自己都迷迷糊糊,那能了解世人的心,更別說四果的心,只能不知所云,憑著傲慢心能學佛嗎?前人在廣解經論滅火,您在自創名相升火,自私自利,有何學佛可言?
/次草
妙大德,《維摩詰所說經》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解深密經》我終不說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者,一向棄背發起諸行所作者,當坐道場能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說彼名為一向趣寂聲聞。【若迴向菩提,聲聞種性補特伽羅,我亦異門說為菩薩】。
所謂的大小乘,係依學人的種性來區分,而不是依經文、經典來分。何以故?一切世岀世法皆無自性故。
/周老師
所謂的大小乘分野,係依學人是否迴心修習般若波羅蜜多,而不是以其種姓分判。何以故?一切佛法終以圓滿覺性,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極則。
/妙吉祥如意
又來了,聲聞緣覺不學法住智,作文程度越來越差,現代大乘的定義是這樣的,呸得越多,連連看越多,自創名相越多,就是大乘。
/次草
妙大德,您說「所謂的大小乘分野,係依學人是否迴心修習般若波羅蜜多」,這是您自己杜撰的。《解深密經》並無此說,他經亦無。《解深密經》所言【迴向菩提】者,如《止觀七》曰:【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故知,是否【迴向菩提】,仍應依循上開《解深密經》的解釋,由學人係屬菩薩或聲聞種性決定。
【迴向】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或作回向。回者回轉也,向者趣向也,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於所期,謂之迴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與於他者,迴向於眾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迴向於佛道也。大乘義章九曰:「言迴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迴向。」往生論註下曰:「迴向者,回己功德普施眾生,共見阿彌陀如來,生安樂國。」止觀七曰:「眾生無善我以善施,【施眾生已,正向菩提,如回聲入角,響聞則遠,迴向為大利】。」
/周老師
《大般若經》曰:「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
周某人以為,解析關鍵確實在於「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這兩句,且應依《雜阿含262經》「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來解釋。
「如實正觀世間集,則不生世間無見」者,謂世間人所見之無,若為實無,則世間人所見因緣法應不能再集起;以世間人所見之因緣法不斷集起故,當知世間人所見之無,不如實,不如理。是故當知,「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者,世間人所見之有,亦不如實,不如理也。
如《雜阿含262經》所說,「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如是離於世俗有無二見,即住中道,悟無所得。以有無假名,假假不二,俱不可得故,《大般若經》乃曰:「非由有所得故無所得,亦非由無所得故無所得。然有所得、無所得平等性,是名無所得。」
/周老師
周兄開題問說甚麼:『不經【無所得】,便可【證真如】。有這箇道理嗎?』。非問也。怎麼沒有這箇道理呢?
真如本來就自在,與你『經不經【無所得】』有何關係呢?譬如摩尼珠已在身上,卻要到處去找?經云:[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
/恆不住
又來了!經文字義都沒看清,就來發表意見!請將「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逐字逐句看清,自己打成完整文字敘述,反覆檢查確認無誤之後,再來發表意見。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受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受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
/周老師
以實無有法,你懂嗎?我告訴你啦,以法身本來無一物,法身即是空性,請問有法嗎?就是說以法身作佛啦!所謂法身,就是佛證一切法的法體為身。一切法包括:1.無為真如法性:無所得法 2.有為無漏功德法:有所得法。
/恆不住
果然無恥虛偽小人,周某沒有錯怪你!
以【無所得】為關鍵字,大藏經線上檢索,隨即出現一大堆,尤其是在600卷《大般若經》。偏偏從中挑選一則語意最模糊的《大般若經卷363》經證,用來遮人耳目,混淆是非。其他隨手可得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427、500、526》等經證,為何不一併提供大家比較?這種大乘學人,果真是下三濫!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63》「善現!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非有所得故得,亦非無所得故得,有所得法、無所得法【不可得】故,若如是知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有所得法、無所得法【不可得】」,此處離於「有無」二邊之【不可得】,就是【無所得】。
「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此處離於「二、不二」二邊之【不可得】,同樣是【無所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27》「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為希有,令諸菩薩摩訶薩眾速能攝受【一切智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一切色無取無捨,於受、想、行、識無取無捨,乃至於一切智無取無捨,於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取無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00》「如是般若波羅蜜多甚為希有,令諸菩薩摩訶薩眾速能攝受【一切智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於色乃至識無取無捨,如是乃至於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無取無捨。」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4》「菩薩但有名,佛但有名,般若波羅蜜多但有名,.........一切智但有名,道相智、一切相智但有名;【一切智智但有名】,永拔煩惱習氣相續但有名;預流果但有名,一來、不還、阿羅漢果但有名,獨覺菩提但有名,一切菩薩摩訶薩行但有名,諸佛無上正等菩提但有名;世間法但有名,出世間法但有名;有漏法但有名,無漏法但有名;有為法但有名,無為法但有名。
「舍利子!如我但有名,謂之為我,實不可得。如是有情、命者、生者、養者、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見者亦但有名。【謂為有情乃至見者,以不可得空故,但隨世俗假立客名;諸法亦爾,不應執著】。是故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有我乃至見者,亦不見有一切法性。
「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除諸佛慧,一切聲聞、獨覺等慧所不能及,【以不可得空故】。所以者何?【是菩薩摩訶薩於名、所名俱無所得,以不觀見、無執著故】。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名善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526》具壽善現復白佛言:「諸菩薩摩訶薩豈不要學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 佛告善現:「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菩薩摩訶薩要學甚深無為般若波羅蜜多,乃能【證得一切智智,以不二法而為方便】。」
善現復問:「為以不二法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爾!」善現復問:「為以二法得不二法耶?」 佛言:「不爾!」善現白言:「若無二法不以二法、不二法得,諸菩薩摩訶薩如何當得一切智智?」
佛告善現:「【二、不二法俱不可得】,是故所得一切智智不以二法、不二法得,【然無所得法能得無所得】。所以者何?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及一切智智【俱不可得故,無得而得乃名真得】。」
/周老師
佛陀【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若【真如、法界、法性】等,皆【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83》
[0458a12] 「天子當知!布施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布施波羅蜜多等自性空故。
........〈中略〉
[0458c12] 「天子當知!有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無為界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何以故?以有為界等自性空故。
[0458c14] 「天子當知!由此緣故我作是說:如幻有情為如幻者說如幻法,如化有情為如化者說如化法,如夢有情為如夢者說如夢法。」
[0458c18] 時,諸天子問善現言:「今尊者為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為亦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見耶?」
[0458c21] 善現言:「諸天子!我不但說我等、色等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幻、如化、如夢所見,亦復宣說微妙寂靜究竟涅槃如幻、如化、如夢所見。天子當知!設更有法勝涅槃者,我亦說為如幻、如化、如夢所見。所以者何?【幻、化、夢事與一切法乃至涅槃皆悉無二無二分】故。」
[0458c29] 爾時,具壽舍利子、具壽大目連、具壽執大藏、具壽滿慈子、具壽大迦多衍那、具壽大迦葉波等諸大聲聞,及無量百千菩薩摩訶薩,同時舉聲問善現曰:「【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於如是法誰能信受】?」
[0459a06] 善現答言:「有【菩薩摩訶薩住不退轉地】,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能深信受。復有【已見聖諦及漏盡阿羅漢】,為滿所願,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復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已於過去無量無數百千俱胝那庾多佛所,親近供養發弘誓願,殖眾善本利根聰慧,諸善知識所攝受者】,於此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般若波羅蜜多亦能信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84》
[0469b10] 時,具壽善現告諸天子言:「如是甚深難見難覺,非所尋思超尋思境,微妙寂靜最勝第一,唯極聖者自內所證,世聰慧人所不能測,所說般若波羅蜜多,其中實無能信受者。所以者何?【此中無法可顯可示,由無有法可顯示故,實信受者亦不可得】。」
[0469b16]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豈不【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所謂聲聞、獨覺、無上乘法?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道,所謂布施波羅蜜多、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若【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功德勝事】,所謂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勤修行故,........由此為緣得無礙辯、無斷盡辯、無踈謬辯、迅辯、應辯、凡所演說豐義味辯、【一切世間最妙勝辯】?」
[0469c13]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誠如所說。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廣說三乘法,所謂聲聞、獨覺、無上乘法;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乃至十地諸菩薩道,所謂布施波羅蜜多乃至一切三摩地門;廣說攝受菩薩摩訶薩功德勝事,所謂菩薩摩訶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勤修行故,隨所生處常受化生,乃至得一切世間最妙勝辯,【如是深教諸有所說,以無所得而為方便】。」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4》
當於一切有情起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心,亦以此心應與其語;當於一切有情起空、無相、無願心,亦以此心應與其語。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當於此住。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25》
善現!若菩薩摩訶薩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如是住。
《雜阿含104經》
如來見法真實如,住無所得,無所施設。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99》
爾時,佛告諸天仙等:「如是!如是!如汝所說。於此般若波羅蜜多甚深教中,雖無色等諸法可得,而有施設三乘之教。若有菩薩於此般若波羅蜜多,以無所得而為方便,能如說行不遠離者,汝天仙等於彼菩薩應當敬事猶如如來。」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61》
善現!是菩薩摩訶薩住真如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住真如;住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時,以無所得而為方便應住法界乃至不思議界。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350》
與諸有情平等共有迴向無上正等菩提,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如是迴向大菩提時遠離三心,謂誰迴向?用何迴向?迴向何處?如是三心皆永不起。
《維摩詰所說經卷一》
唯,大目連!法相如是,豈可說乎?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當建是意,而為說法。
/周老師
幻法要出離否?離幻剩啥?幻人說法,是亦為方便,幻法無所得,二說皆方便,是故方便攝眾生爾,是指非月,莫用指而不見月,請離此方便說。
/東正
因有【方便】二字,就是【方便說】嗎?
/周老師
不以方便二字為方便說,譬如無所得是三個字,此無所得即是方便說。若有人以「無所得」而成入門,能以無所得而行一切善行,此無所得為方便,是攝受義。
/東正
若無所得,即無所謂善行。若有所謂善行,即是有所得。
/周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