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2018/4/24 上午 08:04:57
《背景提示》
一、法相詞彙釋義:有分識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術語)阿賴耶識之異名。了義燈四本曰:「上座部分別說部,立為有分識。」
[佛光大辭典] 為上座部所立九心輪之一。有,意即有情眾生之迷妄生存,即指涵蓋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之所有迷妄生存,或轉而直接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三界;分,為因之義。有分識,即指成為三界生死的根本原因之識;此識周遍三界,相續不斷而恆常存在,故為三界眾生生死不已之根本因。早在部派佛教時代,上座部與分別論者等,皆稱此識為有分識,至大乘思想興起後,唯識宗以「阿賴耶識」為宇宙萬法之根本原因,遂根據上述上座部之說,而以有分識為阿賴耶識之異稱。〔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二、成唯識論卷三、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本〕 p242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指成為「三有」之因的識。上座部與分別論者以此識為三有之因,唯識家以此證明餘部經中亦密說阿賴耶識。如《成唯識論》卷三云(大正31‧15a)︰「上座部經分別論者,俱密意說此名有分識。有謂三有,分是因義。唯此恒遍,為三有因。」《成唯識論述記》卷四(本),釋為(大正43‧354a)︰「分別論者,舊名分別說部,今說假部。說有分識,體恒不斷,周遍三界,為三有因。其餘六識,時間斷故,有不遍故,故非有分。」由於阿賴耶識其體不斷,遍於三界,也是三有因分之識。兩者其義相同,故以有分識為阿賴耶識。
附:金克木〈說有分識〉(摘錄自《印度文化論集》)
案︰「有分」一名,顯係巴利語之bhavan%ga,即bhava(有)加an%ga(分)。【巴利語阿毗達磨七論中竟無此說,而註疏中乃見道及,視為當然,不加界說】。由此可推,【七論寫定之時,雖見其緒,猶無「有分」之論,惟說六識】。【迨覺音論師重寫註疏,則此理論已行當世,遂逕寫入,不加分別】。其所造《清淨道論》(開宗初品)即述「毗提」爰及「有分」,復於十四品中再加闡述。【足見當時此論已定】。覺音尊者時代當不能晚於四、五世紀(晉、南北朝),即【約與無著、世親同時,亦即真諦來華(梁、陳)之同時或更早】。《清淨道論》而外,系統述「毗提」者乃一般奉為巴利語論藏入門之《阿毗達磨義攝》,或譯《攝阿毗達磨義論》。作者阿耨樓陀論師(Anurud-dha^cariya)身世不詳。其書之疏於十二世紀(宋)成於斯里蘭卡。《清淨道論》初品第五十七節述及「毗提」,列舉「有分」乃至「勢用」,其他解釋散見各處。茲就《義攝》略舉綱目。何謂「毗提」?「毗提」者,巴、梵詞同,本義為行列或道路,意指認識之過程,心理之活動。此種活動過程,由外境以至內心,由起而滅,一剎那間,歷九階段,即所謂「九心輪」也。「毗提」於常時或由五門(眼、耳、鼻、舌、身),或由意門;【入禪定時,但由意門】,復與常時不同。是故【「毗提」者,乃對認識之心理過程之分析,即有分之波動也。而有分者,未波動之潛意識】也。「心法」八十九(或一二一),布於毗提各段,隨欲色等界而異。異熟心法藏於有分,於毗提中乃有顯現。有分如暴流,為毗提波濤所斷,斷而未嘗斷。毗提念念滅(除禪定外),亦若波濤不斷。【如是一顯意識,一潛意識,構成吾人之心理過程】。《醍醐疏》於第四品第八節釋五門「毗提」下引《明義疏》(Vibha^vani^),則以芒果為喻,略云︰「此中毗提心轉,芒果等喻,當取為說。此中說芒果喻如是︰一人眠於芒果樹下。枝上果熟,墬落有聲。其人乃從睡中驚醒,張目,見果,取而諦視,既知為熟,乃以為食,咀嚼有味,食已復眠。此中,譬如其人眠時,乃有分時。如果墬時,乃所緣觸於諸根時。如自睡醒,乃引發時。張目見光,乃眼識轉。如取果時,乃等尋求。如諦審時,乃等貫徹。定其為熟,乃安立時。如食果時,乃勢用時,如咀有味,乃為返緣。食已復眠,復入有分。」此譬釋「九心輪」,至為顯豁。惟凡俗人念念生滅,如波濤相續,無有已時。能入禪定,勢用能續,如彼有分,暴流不斷。若滅盡定,及無想天,則毗提斷。若所緣力弱,則毗提不全。「有分」為所緣(境,認識對象)所斷,諸識齊醒,是為「引發」,以眼識「見」,或耳鼻舌及身識等,乃定何識能觸所緣。「等尋求」時,所緣於識,現為外境。「等貫徹」時,以過去力予以諦審。既定其物,乃為「安立」。是時心識乃起作用,此為「勢用」。作用餘力及於有分,入而潛伏,乃為「返緣」。毗提既盡,復入「有分」。一剎那間,一「毗提」終,另一剎那,另一「毗提」,繼之而起。如是毗提既明,乃知【有分為根本識】。是以《攝論》無性釋及《顯識論》謂此【「有分」即「阿賴耶」】。
二、《宗鏡錄56卷》所援引有分識說出處之《顯識論》,即真諦所作。上述論及有分識之《顯識論、宗鏡錄、攝大乘論釋釋、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等,皆屬大乘論。
三、有分之經律語源(上座部佛教百科)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6%9C%89%E5%88%86&variant=zh-hant
《相應部經典一·第二·天子相應》婆羅門所行,精進勿倦怠,以舍離愛欲,依此不再【有】。
《長部經典三·二八·自歡喜經》復觀人【意識之流,相續不斷、住於此世及他世】。此為第三之見等至。
《小部·導論》(Khuddakanikāye·Nettippakaraṇapāḷi)彼法界已含法處,其(法)處無漏,亦非【有分】。此即是落入(法)處。
四、有分之論藏出處(上座部佛教百科)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6%9C%89%E5%88%86&variant=zh-hant
《發趣論》中記載,【有分】與轉向之間的緣關係屬於無間緣。《發趣論》第七章·問分·第一節·問分之分別: (四) 無間緣......【有分】是依向轉;(五) 等無間緣......【有分】是依向轉;(九) 親依止緣......【有分】是依向轉;
五、速行(南傳禪觀實務/上座部佛教百科)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9%80%9F%E8%A1%8C&variant=zh-hant
速行(巴利語:javana)直譯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過程里,這是確定之後的心識作用,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個同樣的心)執行,「快速地跑」向目標以識知它。在道德的角度,這速行階段是最為重要,因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這階段生起】。
六、覺音的著作(上座部佛教百科)
http://wiki.sutta.org/index.php?title=%E8%A7%89%E9%9F%B3&variant=zh-hant
1. 《清淨道論》──是綜述南傳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詳細、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 2. 《一切善見律》──律藏義注(又譯《普端嚴》) 3. 《析疑》──巴帝摩卡注釋 4. 《吉祥悅意》──長部經義注 5. 《破除疑障》──中部經義注 6. 《顯揚心義》──相應部經義注 7. 《滿足希求》──增支部經義注 8. 《勝義光明》──小部第一(小誦)、第五(經集)義注 9. 《殊勝義》──法集論義注 10. 《迷惑冰消》──分別論義注 11. 《五論釋義》──其餘五部論義注 12. 《本生經義注》 13. 《法句經義注》
七、泰國上座部佛教長老佛使比丘,
【曾批評《清淨道論》中的有分識學說為常見】,【對緣起的解釋錯誤】,引起南傳佛教內的爭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C%89%E5%88%86維基百科
八、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第二章第二節
【上座系的實踐,就在去掉客塵,恢復本性】。採用的方法與原始佛學是一致的,即先見(見道)而後修(修道)。見道是明白四諦的道理,所謂現觀四諦。修道即修行,主要是用禪定。佛家修道的方法是禪定,上座系特別重視這一方法。(中略) 又如《舍利弗毗曇》的〈道品〉中,從一支道到十一支道共組織為十一道,他的一支道就是身念處(身念住)。身念住是四念住中第一念住,他們視為唯一的道路來理解,即此亦可見他們對禪定所持的極端態度。(中略) 【他們的禪定並不是簡單的不動心,而是從禪定中對心性加以認識、分析和研究】。他們對心理過程的分析是非常細緻的。南方上座的《法聚論》,對心的性質好壞、地位、階段等詳加分析,得出八十九種範疇。由此再歸納為一般表現的心理作用為十二心,再概括十二心為九類,是為九心。(中略) 上座系把結生後的有分心看成為最初的,把死亡前的有分心看成為最後的。【這一理論使佛教的學說帶有「我」的傾向】了。原始佛學本是否認有作為人生主體的「我」的,但不承認是一回事,在實際中卻又大講「業力」和「輪迴」;承認「業力」、「輪迴」,沒有「我」便講不通,這就使得後來的犢子部就公開主張補特伽羅,別的部派則採取了變相的說法。【上座的「有分心」貫徹生死,成為生死之間的主體,也就是一種變相的「我」】了。南方如此,在北方的化地部發展成為「窮生死蘊」。化地主張諸行(蘊)有兩種運行方式,一是「一念蘊」(即剎那滅行),一是「一生蘊」(即從生到死相續的)。所謂「一生蘊」,不僅承認一期生死,而且承認還要再生,直到最終解脫才能結束,所以名之為「窮生死蘊」。這種主張,與南方的有分心完全相似,更是一種變相的「我」了。【上座系學說出現「我」的傾向】,這實際上也是:【原始佛學未能解決的問題,邏輯地發展必然要有的結果】。
九、南傳禪觀法(實務),由菩提比丘於其著作《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所建立。又,1992年成書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所依據的即是阿耨樓陀的《攝阿毗達摩義論》。更有非正式的耳語謠傳,阿耨樓陀即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而《攝阿毗達摩義論》的中文版,直到民國時期始由法舫法師(1904-1951)譯出。
十、美國籍的菩提長老1944年出生於美國紐約,1967年完成哲學博士學位後,即赴斯里蘭卡出家。自1984年,菩提長老奉任斯里蘭卡佛教出版社總編輯,1988年又出任該社社長。2002年退休回美國紐約,並担任【印順基金會主席】。
《現象說明》
綜合以上背景提示,可歸納出今日南傳悖離大乘法統的主要脈絡,如下。
1.有分識,也就是阿賴耶識,屬大乘觀點,且源於佛經上的三「有」之說。真諦《顯識論》、永明《宗鏡錄》中,並未將有分識歸類為小乘、二乘人見地。《攝大乘論釋、成唯識論、成唯識論述記、顯識論、宗鏡錄》等,皆屬大乘論。故,無著、玄奘、窺基、真諦、永明等古尊宿,本來皆將有分識看作大乘教說。
2.執南傳牛耳的覺音本人,當時是信受大乘唯識說的。依覺音逕將有分理論寫入阿毗達摩注釋書之舉來看,當時南傳上座部與大乘之間,並不存在隔閡或對立。
3.覺音本人以大乘學人自居之可能性,亦不能排除。依《上座部佛教百科》所載,有分之經律語源和論藏出處顯示,上座部說有分(識),大乘說阿賴耶識,二者只有名相之別,而無本質之異。何況覺音各種著述之中,從不曾見有反對、排斥大乘教法之言論、主張等。
4.今日之南傳上座系,迥非覺音當時之南傳上座系。現今南傳學人種種自絕、自外於大乘法統的見解行持,不僅悖離了自宗祖師覺音的立場,且無任何法理依據。
5.現今的南傳教系自稱原始佛教,純屬假議題。其動機無非私心作祟,其目的無非爭奪信眾。南傳教系自稱原始佛教,並毀謗大乘非佛所說,前者屬於假議題,後者卻是真惡行。
6.《上座部佛教百科》已承認,渠等修習依有分識所建立的禪法時,【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這階段生起】。這就充分說明了,渠等所修之止觀禪法,未離二邊,充其量只是造作六道善業,依舊不免輪迴。如印順說,與世俗宗教的梵我觀、本體論無異。換言之,覺音以降的南傳學人,在實修親證上,始終未能轉識成智、轉阿賴耶識為如來藏。覺音並未見性,自己尚非『具眼者』,便來說法,則疑誤世人,必不可免,當知此過非輕。
7.【泰國上座部長老佛使比丘,批評《清淨道論》中的有分識學說為常見】,顯非無稽之說。
8.《楞嚴經》說『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壇經》說『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合謂:眾生久溺生死輪迴,不悟自性如來藏,惟因於日用常行之中,著於二邊。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性中相知』。執有無、常斷二邊為實,故『用中相背』。以二為不二之用,不二為二之體,而體用如如故,乃曰『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如大乘祖師云:『生死即涅槃。』蓋欲證中道不二自性涅槃者,當於生死二邊二相中求。何以故?涅槃不二之體,以生死二邊為用,若了二邊依識假立,二邊識用即為不二理體。
諸法以涅槃為體,涅槃能生萬法。《阿含》乃曰:『亦獲智慧海,漸至涅槃界。』《阿含》諸經多說涅槃,大乘諸經則說自性如來藏。涅槃、如來藏,名異義同。如《壇經》云:『自性能含萬法,名含藏識。』故曰:『用由何等?由自性有。』如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此一『自性』,即是『佛性』,而『如來智慧德相』、佛法圓淨妙用,豈非『佛性本具』耶?
9.舉毀謗《楞嚴經》不遺餘力的呂澂著述為證,以明『用中相背』。如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云:「【上座系的實踐,就在去掉客塵,恢復本性】。這最初的學佛目標,似乎與大乘是一致的。但在進入法義的領解、修行、親證時,【他們的禪定並不是簡單的不動心,而是從禪定中對心性加以認識、分析和研究】。」
這就大壞了、悖離了基本教理。何以故?轉阿賴耶為如來藏時,必須即識而離識、即相而離相、即二而離二。若於【禪定中】,繼續【對心性加以認識、分析和研究】,那就是提著汽油來救火,那就是於【禪定中】,繼續『用中相背』,繼續執二為實。如是錯謬之止觀禪法,徒使學人愈加深陷生滅妄想中,而完全背反了佛陀教旨。這一點,是呂澂、印順、南傳等人,始終不明瞭的,更因此長期的誹謗大乘法。
10.這種根本性的錯誤,當然促成南傳無可避免的著我、執我、修補特伽羅我。如呂澂所說,【這一理論使上座部學說帶有「我」的傾向】。因為,這實際上是【原始佛學未能解決的問題,邏輯地發展必然要有的結果】。那麼,此一根本性的錯誤、【原始佛學未能解決的問題】為何呢?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云:『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故知,《阿含』諸經中,佛的主要教說─無我,是以離相為準則。學人若悟無我,應不見相。法相即是真諦,非法相即世俗諦。世人有我,謂第六意識、第七末那識謬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有。依所執差別,而名欲界、色界、無色界三有眾生。世諦有我,真諦無我,有無相依,屬對治法。
【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離於有我,無我亦無。相依識立,若識不動,即不見相,若不見相,亦即離識。阿賴耶識中的知見種子,唯可不取,南傳『淨化』或『更改種性』之說,並無經證可為依據。故,《首楞嚴經》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又,六、七二識不動不取第八阿賴耶識,即不作意。故知,南傳【入禪定時,但由意門】,恰與佛陀正法教旨─不作意,背道而馳。
11.不有者,又謂不生、不異、不二。故,佛法者,又名不二法。南傳金克木等所謂「毗提」者,大乘則謂之「觀行」,以迴光返照,覺察自心妄動為目的。既覺已,則心不動,入不思議,住如來地。但得歇妄,更莫求真,以真本具,非從外來故。
反觀南傳「毗提」之芒果喻:『一人眠於芒果樹下。枝上果熟,墬落有聲』云云。殊不知,『眠』即是妄取阿賴耶識所見,遑論其他『芒果樹下,枝上果熟,墬落有聲』云云。大乘則以『窹寐一如』、『自他不二』、『有無不二』,收攝此諸妄想,令入無餘涅槃。
金克木等,又將「毗提」歸為波動之顯意識,將有分歸為未波動之潛(隱)意識。殊不知,打成兩截,『隱』『顯』各別,正是六、七二識妄動、妄取阿賴耶、著於二邊、作意之說。大乘則以『隱顯不二』一言以蔽之,令歸一真法界、絕諸思議之如來自性。
12.譬如有南傳學人不了不二教旨,毀謗《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非佛所說,而來問難曰:『印度自古以來,就有 "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 嗎?』周某答曰:『印度人與大德何干?』彼南傳學人便即語塞,吱唔不得。何不省印度人、中國人果真為二,則印度人成佛不成佛,干卿底事?
13.南傳學人對於佛說經典的認知,幾乎完全是透過以覺音為主的論師注疏。撇除覺音的各種著述下,南傳學人對於佛經幾乎是沒有閱讀能力的。換言之,南傳學人所學的,一直以來是覺音的思想,而非經典上的佛陀知見。至於覺音思想是否契合佛知見,唯有依經檢驗一途,但南傳學人卻無此能力。
14.頂頂要緊的,南傳行證門中,禪觀實務的理論基礎,竟然也非來自佛說經文。而是另由美國籍的菩提比丘於其1992年始成書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中,依據1940年代始成譯的《攝阿毗達摩義論》所建立。但此一《攝阿毗達摩義論》,既不在南傳傳統七論中,其與佛說經典的關聯性如何,也如覺音著作一般,從來未曾在公開的可信度檢驗下,獲得普遍認可。何況依此未獲公信的《攝阿毗達摩義論》,再輾轉建立的《阿毗達摩概要精解》,於其成書至今短短的二十餘年間,依然未曾在公開的可信度檢驗下,獲得普遍認可。在與佛經的關聯性未經確認前,這些都是私相授受的作法。何況冒冒失失的據以取代千萬大眾奉行已逾1500年的禪宗不二頓悟教法?
證諸莊春江阿含工作站所提供的巴利經文檢索服務,其中所附註的經文解釋,始終不出覺音、菩提比丘、印順等2、3人所作,即顯見南傳教系內的資訊,一直是被壟斷的。至於譯出《攝阿毗達摩義論》中文版的法舫法師,則是充滿爭議的印順的師兄弟。
最後,這位美國籍的菩提長老2002年退休返美後,便又毫無阻礙的成為【印順基金會主席】。這整個現象顯示,現前的南傳是遭到幾個有力人士的介入後,給挾持了,成了他們的禁臠。他們以不公不義的手段,假藉佛法至公至義的形象,來包裝自己狹隘的心態、封閉的偏見。
他們是有計畫的、分工嚴密的、全面性的在發展自己悖離佛陀正見、沒有正當性的影響力。台上以印順馬首是瞻,台下以證嚴嘯聚人氣,以菩提、昭慧等人在學界發聲、出版刊物,以福嚴、宏誓等佛學院培養子弟兵,以台灣為大本營,於美國、斯里蘭卡等地發展門市,而整個集團運作的財務支撐,或即來自慈濟大金庫。
今日的南傳,雖仍標榜覺音之名,實則已抽換為印順之魂。即使雙方如魚得水,合作愉快,但吾人不可分秒或忘者,【只要悖離佛法,印順、南傳等人的這一切作為,就是組織犯罪】。
/周老師
comments 回應
============
落落長 , 遷強附會 , 東補西貼毫無貫通 , 連小朋友的作文都不如 不知道在講什麼 ?
/饅頭
那麼要推翻本文,應該易如反掌。大德不妨試行之。
/周老師
《宗鏡錄56卷》T48, p0742a 當知入胎出胎。少年老年。乃至資生住處。若色若空。若性若相。皆是自識。唯佛能知。如顯識論云。四有者。從識支至六歲。是生有。從七歲已上能分別生熟。起貪。至未捨命。是業有。死有者。唯一念。中有。即中陰。就業有中。六識起三種業。善。不善。不動等。三業有為。有分識所攝持。六識自謝滅。由有分識攝持力用在。問曰。何故立【有分識】。一期生中。常緣一境。若生人天。此識見樓觀等事報。若起六識。用麁覆障。則不覺此識用。若生惡道。此識但緣火車等。若報起六識用強。則不覺此識緣也。若欲界六識緣欲界(境?)。凡夫不能覺。乃至無色亦然。若無色諸識滅。此有分識用則顯。如賴耶及意識也。是以諸教同詮。圓證非一。
星朋友 你清楚有分識的作用嗎 如果知道不妨說說 我看了幾種介紹 對不起來 霧一團
/次草
次朋友,Bhavaṅga,有分是確實如周朋友所說,是bhava (有、存在) + aṅga (要素、特質)。在古老的原始經典中,並沒有這個詞彙,而多是以bhava、甚至是cittaṃ等等許多用法,散見於各經典。而有分的主要意思是 : 生存的充要條件。有分的作用是: 讓有情在出生那一剎那起,到死亡發生那一剎那截止,中間的生命過程不會中斷。
簡單說 : 有分,就是生命之流,是一種異熟果報心。作用是任何2個心路歷程之間的鏈接作用。有分跟結生、死亡,是同一類的心,只是所緣、作用不同。這樣配合地看,次朋友很容易看懂宗鏡錄在說甚麼了,當然,未必完全一致。
著名的驗證經典 : 增支部、一集 、初五十經篇、向與隱覆之品、心雜染、心解脫 (AN 1.49 ~ 50) 增支部、一集 、五十經篇之二 、彈指品、無聞 、有聞 (AN 1.51 ~ 52) 這是南傳系統禪修時可以驗證的。就算是在中國漢傳禪宗的禪修實務中,也可以見證。只是,有分在上述兩種禪法的角色,是截然不同的。簡說如上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周朋友,呂澂這位近代佛學巨擘,被周朋友罵到爆,甚麼話都罵了遍。現在為了打擊別的宗脈,又把呂澂先生的見解,搬出用了喔 ! 不要作這種事,罵人家罵成那樣,又援用人家的理論,這是甚麼跟甚麼呢 ? 別作這種事,好嗎 ? 不過,有幾件事,還是得澄清 :
1. 這一理論使佛教的學說帶有「我」的傾向了。這是誤解的 ! 只要學過,就知道一件重要的認知與觀察 : 有分心,是生滅法、是緣起所攝、他是具有無常、變異、無我三種共相的。2. 呂澂先生是道道地地的大乘學人 ! 只不過,因為星洲推崇呂先生在教法研究上的造詣與成就,周朋友就誤以為呂先生是小乘學人,痛罵幾番。現在知道了,以後....可別再罵呂先生了 ! 呂先生的造詣與成就,堪稱近代以來中原佛學第一人 !
至於甚麼 ... 《現象說明》 ,星洲認為沒有一項是正確的。只要稍具教法認知者,都能理解錯在哪裡。若星州舉反證,恐又招來無盡的口業,所以星洲就不加以反證了。朋友,佛法雖浩瀚如海,但是不下海試試,站在岸上,就永遠無法理解佛法到底在講甚麼 ?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呂澂指責南傳著我、執我、修補特伽羅我,證實了同修們一直以來對南傳學人的評語。說「為了打擊別的宗脈,又把呂澂先生的見解,搬出用了喔」,以人廢言,也正是南傳學人不理性之所在。至於「有分心,是生滅法、是緣起所攝,他是具有無常、變異、無我三種共相的」之說,這就是自證眾生知見下的有分識、阿賴耶識,反之,即轉有分識、阿賴耶識為如來藏智。
/周老師
周朋友,真的不要太武斷喔! 朋友只在不久前,因為星州提到真唯識量,朋友才開始接觸呂先生的文章而已。根本還沒有好好完整讀過呂先生的著作、沒有理解他的思路,只不過搜出網路幾段句子,就急著下定論,這樣...好嗎 ? 萬一星州又舉證呂先生推崇南傳系統、聲聞成就的文句,周朋友又該如何呢 ? 再鞭屍呂先生洩憤嗎 ? 不要做這種必定令自己後悔的事。如意
註 : 事實上,朋友不知道呂先生在阿含部的用功程度吧 ?!周朋友,要罵就罵星洲吧,頂多就造個口業吧 ! 代價有限。但是罵盡整個南傳 ? 朋友可知道,現在的南傳上座部的僧眾,有能持一藏、或二藏等等的大善知識嗎 ?! 這是南傳學人,朋友你也罵 ?! 有許多在定學有相當成就的僧俗二眾 ! 這也是南傳學人,朋友也罵 ?! 還有許多持戒清淨者 ! 朋友都罵進去了。更錯亂的是..朋友自己舉證的長老佛使比丘,也是南傳學人耶 ! 朋友,又來了 ! 舉證故佛使長老的意見;然後又把佛使長老給罵了進去 ! 朋友,你到底在幹甚麼 ? 朋友應該練習把思惟力,專注在別人的文句、說法上。善哉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本人所指責的,向來都是南傳學人普遍所持的觀念、言論等。至於佛使長老,他是大乘學人。
/周老師
不知阿含說涅槃 就是大乘如來藏 不知楞嚴說如來藏 就是般若經說第一義 還說楞嚴是偽經 這種也能謊稱是學佛 實在不敢恭維
/無心是道
星朋友 如果你能像周老師這樣列舉有分的體材 甚至能更詳細的說明 而不是在人物上繞 一定更能顯出你所崇尚的正學 如意
/次草
我這只是貼出呂澂之文,還未深究呂澂之過,星洲無須太過緊張。故作鎮靜,不是真理性,壓抑情緒,不如疏通觀念,從根本上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
/周老師
《宗鏡錄47卷》二上座部。說有有分識。便是第八識。此有分識體。常不間斷。遍三界有。有謂三有。分者因義。即三有之因。皆由此識。
大乘對有分識認定為第八識阿賴耶識 形容常不間斷 與南傳大多用法差異很大 所以星朋友說有分可以在禪修中驗證 請說的更詳細些 驗證了有分代表何成就
/次草
次朋友,只要聖道沒有升起,就算查驗到了有分,也不代表甚麼,就只是凡夫一枚啊。只是定力比一般人強一點,倒是真的。在查驗尋、或伺、或喜、或樂、或一境性之後,在導師的允許、指導下,倒是可以很快地轉出探查一下。(但不宜持續過久,生疏的學人很容易產生副作用) 但這也只是凡夫一只,不代表甚麼,甚至都不能保證來生能生於善道。所以,朋友問 : 驗證了有分代表何成就 ? 星州只能說 : 真的不代表甚麼,就只是一枚定力稍好的凡夫而已。除非,除非是因此而驗證了過去、現在、未來的關聯性,肯定了確實有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的業果串連,這就算是初窺緣起法的 "無明、愛、取、有" 等環節,菩薩道稱之為深信因果,對聲聞而言,這叫做如理作意、思維集諦、思維三世16疑、度疑而開始相信三寶.....; 但是,還是凡夫一個,只是開始累積聖道的資糧而已。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看來星朋友是對有分在各方的看法分岐 沒多大興趣 學佛順著自己意 這是常態 沒甚麼好說的 說真的 學佛路上看法分岐是正常的 但要說自己對 自己知 別人不知 這不是容易的事 不容易的事卻又變的非常容易 只要加上權威 他就容易多了 到頭來 說梵我一如很溜 說別人不自覺也很溜 叫他說個所以然 就是不溜 說宗就是最有權威的宗 說甚麼都行 學的來 才夠格說是學佛
/次草
朋友問 : 驗證了有分代表何成就 ? 星州只能說 : 真的不代表甚麼,就只是一枚定力稍好的凡夫而已。// 星洲又何曾驗證了有分?若證了有分,即自覺幻起。《圓覺經》云:『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周老師
次朋友,不要最後老是用奚落的言詞來做結尾,那真的很沒意思啦 ! 你看,次朋友有心請問,星洲雖然心裡有數,知道或許不免又被抨為貢高我慢、自以為是,但不也是應朋友之請,娓娓道來 ?! 這些內容,朋友可曾聽過 ? 不喜歡,沒有關係,聽不出問題何在 ? 也無所謂;不就當成聽故事,一句善哉 ! 就讓不爽的心情,隨風而逝,不是很圓滿嗎? ! 何必又來奚落星洲一番呢 ?! 萬一,星洲說的是對的,那朋友不就麻煩了 ?! 何必呢,對吧 ! 改一改,就當修學波羅密,不是挺好的 ?! 不過,別擔心,下次朋友有心請問,星洲還是會應朋友之請的。善哉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印順帶頭對大乘作了不當的評論 後人依用 卻不敢一一解釋 這有甚麼好生氣 應該隨喜這些人的成就 放心 我不是用同情的 反而是用激勵的 還是要像印順用同情的 諸位才會滿意 那就同情對大乘說出梵我一如的學者 同情你們因此成就而喜悅 星朋友 我不是對你的回答不滿 而是要表達 確實我們都沒能力去說清楚我們所爭論的一切 既然大家都能力不夠 為何還有人強調大乘如來藏是本體論 說的人能把有分識說清楚嗎 目前還在說本體論的有這種高人嗎 如果沒有 不就是我說的 依賴印順的學說 來抬高自己的身價 這樣也算學佛 還互相肯定 真賺死了 星朋友 是印順起的頭 然後一堆人 學著印順的同情喜心 這是甚麼跟甚麼 一提到印順的作為 就是一級戰犯 二級戰犯 也只有印順一派才獨獨有的權威 禪宗找不到這樣的例子 只享其成 不負責任 至於你對有分的回答 我請問有分是否是阿賴耶識 請釋疑
/次草
次草同修先問訊於星洲,本人始開此題,成人之美。原想星洲若知悔改,不妨伺機探討即識離識之大乘觀行。如雜阿含80經所載,「觀察我我所從何而生」,如佛說聖法印經所載,「吾我起滅,從何所興」,正是轉阿賴耶為如來藏、捨小乘入大乘之關鍵,正好解套。孰料星洲依然故我,邪心依舊,也只得徒呼負負了。
/周老師
次草朋友,佛說觀色無常 如果一直在色上使勁的利用 你說是尊重佛陀嗎 ? 是不是覺得哪裡不對 ? 不是甚麼使勁地利用,五蘊是生命的充要成分,哪種活動不是五蘊的共同運作 ? 是不是? 重點在於 : 不要誤認五蘊是常、是斷滅;不要貪愛、也不要排斥五蘊。難道尊重佛陀的教法,就是在識上使勁的利用 ? 就是不尊重佛陀嗎? 反而不尊重佛陀的教法,就不是在識上使勁的利用 ? 就是尊重佛陀嗎 ? 朋友,這樣問題很大,是不是?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佛教史是識
/次草
次朋友,Q : 請問有分是否是阿賴耶識 ? 星洲 : 不知道 ! 因為阿賴耶的定義紛紛擾擾,不知該從何比對,所以...不知道。不然,次朋友,你先提供阿賴耶識準確的定義。星洲再來參贊參贊,如何?! 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所以我說我們都沒能力去說清楚 你又不認同 又說不清楚 這怎麼說 你要我跟你一起被笑話嗎 需要我會陪你 我說印順自認有能力去評論整個宗派 那是印順的事 後人跟著起哄 是啥心態 慈心?悲心?喜心?捨心?
/次草
尊重佛陀?五蘊 是 第一義起 說一下吧..........
《持世經 五陰品第二》
持世。我今舉手 其有見五陰者。見陰相者。貪五陰者。我則不與是人為師。是人亦非我弟子。不隨我出家。不隨我行。不歸依我。是人入於邪道 入虛妄道 取不實者。是為顛倒 不知佛意。不知佛隨宜說五陰。不知佛第一義。是人不受佛教。不應受供養而受。是人我尚不聽出家。何況當得 受人供養。何以故。如是之人 是外道徒黨。所謂生五陰相者。貪著歸趣五陰者。
/無心是道
善知識 就由這主題:「阿賴耶識性,因它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所以不去論說它與生死的關係。說明生死世間的一切,都在生滅相續的阿賴耶識中去解說,這是唯心大乘的一派。」大家集思廣益來討論吧 !
/Tsung
T朋友,朋友的說法,星洲認為文字語意是否要調整一下 ? 如果,星州這樣解析 : 一。【 阿賴耶識性】,是不生不滅的無為法,這是永恆、不會生起、也不會消滅的常。【 阿賴耶識】,則是生滅相續的,這是無常。二。【 阿賴耶識】是從【阿賴耶識性】化現,(因為阿賴耶識性,是阿賴耶識的本質、體性) 【常的阿賴耶識性 】化生出【無常的阿賴耶識 】,對吧 ?! 三。 對照梵網經。那麼,這與梵網經62見的梵天,有甚麼差別呢 ? 一切創造主【梵天】為【 常】,從【梵天化生 】的眾生為 【 無常】。套用 : 一切生命之源、本質~ 【 阿賴耶識性】是不生滅、永恆存在的【 常】,從【 阿賴耶識性化生】的眾生,為【 無常】。這是邪見,不就是印度婆羅門、吠壇多學理的寫照嗎 ? 所以,按照朋友這樣的定義,就符合梵網經記載的邪見,是一種 "有我" 的邪見。星洲認為,很危險,不太妥當。看看朋友有沒有要改的,或是要解說的。如意
/星洲炒米最好吃 (南傳學人代表)
【常的阿賴耶識性 】化生出【無常的阿賴耶識 】,對照梵網經。 那麼,這與梵網經62見的梵天,有甚麼差別呢 ? 一切創造主【梵天】為【 常】,從【梵天化生 】的眾生為 【 無常】。 // 這種說法 是自創佛法 連阿含都不是 更別說梵網經 當心一學就謗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五一)
色是壞法。彼色滅 【涅槃】是不壞法。受想行識是壞法。彼識滅 【涅槃】是不壞法。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六○四)
於有得寂滅 大悲入【涅槃】 如薪盡火滅 畢竟得常住。
●雜阿含經卷第五十 (一三五六)
云何名為常 常者唯【涅槃】
●増壹阿含經卷第十八(六)
是故諸比丘 當求此永寂【涅槃】 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三 (五四)
修道斷生死 永入於【涅槃】 非空非海中 非入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一
不實之法 是從縁生。眞實之法 不從縁起。 如來法身 體是眞實 名爲【涅槃】。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十一
【涅槃】之體 非本無今有。 當知【涅槃】 是常住法 非本無今有 是故為常。
●大般泥洹經卷第六
其諸眾生 不知如來 是常住法。我說斯等 名為生盲。
● 大威德陀羅尼經卷第三
以誦習外道經故 誹謗佛語。捨是身已 當墮地獄。愚癡無智 到阿毘支大地獄中 入不閑處。彼等罪人 無所能作。
連緣起無我假說都不知 說法不依經律 就是棄捨 沒有甚麼廣告打得大 誹謗佛語 還要聽這種道理
/無心是道
上面所舉,『三、有分之經律語源(上座部佛教百科) 《小部·導論》(Khuddakanikāye·Nettippakaraṇapāḷi)彼法界已含法處,其(法)處無漏,亦非【有分】。此即是落入(法)處。』 // 這就是現觀有分識、阿賴耶識。此「落入處」,有「悟入處」、「證入處」之意。要驗證有分識、阿賴耶識,不妨依能所不二入手。
/周老師
我說印順 喜心是同情別人的喜樂 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他的佛法限定在成見中 代表他的努力受限於已經無法突破的層面 這種觀察不用歷史的查證 他當下的心就已表明 因為他的話影響佛教學人的想法 我提出來只為甚麼是正法而說 如果說我在數落印順 那你數落過的大乘高僧可多了 修行一生的忠國師被印順說成不自覺區域文化的薰染 現在他的徒孫不用修行就能免於薰染 免於梵我一如 真是富二代 命真好
/次草
阿含經 慈悲喜捨 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七(七四四)
是比丘心與慈俱。修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乃至 修習捨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般若經 佛以五眼 求四無量 不可得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六十二
佛以五眼 求四靜慮 尚不可得 求四無量 四無色定 亦尚不可得 若有決定 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及脫有情 生死眾苦,令獲究竟 常樂涅槃,無有是處。
就算不學佛 按照人間法律也知道 不能搞詐騙吧
●摩訶僧祇律卷第四
過人法者, 十智、法智、未知智、等智、他心智、 苦集滅道智、盡智、無生智、滅盡、 解脫、增上善心、淳熟善根、淨不淨解脫、明法須陀洹果及所攝三昧,善入出住正受作證。 所謂 止觀、三三昧、三明、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四聖道、四聖種、四聖諦、四沙門果、
得四無量 可是大妄語喔........比對 佛陀的律與法 現行【南傳 北傳 藏傳 斯里蘭卡用的戒律】 都有【大乘方等經】
●四分律卷第五十四 姚秦罽賓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譯
生經 本經 善因緣經 【方等經】 未曾有經 譬喻經 優婆提舍經 句義經 法句經 波羅延經 雜難經 聖偈經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 宋罽賓三藏佛陀什共竺道生等譯
修多羅 祇夜 受記 伽陀 憂陀那 尼陀那 育多伽婆 本生 【毘富羅】 未曾有 阿婆陀那 憂波提舍
●摩訶僧祇律卷第一 東晉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共法顯譯
修多羅 祇夜 授記 伽陀 憂陀那 如是語 本生 【方廣】 未曾有經。
●律藏·經分別·巴拉基咖
契經 祇夜經 授記經 偈經 自說經 因緣經 本生經 未曾有經 【方等經】
就算不學佛 按照人間法律 搞佛學也知道 不能搞詐騙吧
/sam
印順說忠國師不自覺區域文化的薰染 替徒孫留了一塊上等的肉在口中享受 我無法叫他吐出來 但也有辦法叫他吞不下去
/次草
大梅法常禪師云,『但得其本,其末自至。』這是大乘禪宗學人思維,在意的是「實際」。若不得本,亦不屑於末。小乘、二乘則不然,雖不得本,先得其末。以為時候到了,其本自至。殊不知,若得其末,便不得本!星洲就是典型的小乘根性。印順以及南傳等人,闖下如此滔天巨禍,都是小乘根性作祟。
/周老師
佛教就是佛教 依戒律 不承認大乘經 根本稱不上出家 也稱不上佛教 沒啥中國佛教 印度佛教 西方佛教 不知十二部經 非比丘
●中阿含經卷第一(一) 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若有比丘 不知法者。謂不知 正經.歌詠.記説.偈咃.因縁.撰録.本起.此説.生處.廣解.未曾有法 及説義。如是 比丘爲不知法。
●増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三(一)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云何比丘知法 於是比丘知法。所謂契經・祇夜・偈・因縁・譬喩・本末・廣演・方等・未曾有・廣普・授決・生經。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經。此非比丘也。
/無心是道
印順的東西看多了,佛經就看不懂了。佛經看不懂了,就又去看印順的東西。惡性循環,搞到連思維的能力也沒了。一聽見批判之聲,就翻印順邪說回應。百分百的傀儡式反應,完全身不由己。偏偏還將這個看作自己的戒定慧成就。
/周老師